APP下载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保障机制研究

2023-03-02古翠凤张雅静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古翠凤 张雅静

[摘要]校企双元育人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需要政行校企等多元主体为其提供内外部保障。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通过多主体间的协同共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与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的保障机制构建有高度切合性。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解决双元育人过程中出现的权责界限不清、信息资源不对称、共同利益诉求难以实现等现實困境提供理论基础,为有效政府、有能行业、有为院校、有责企业的构建和校企双元育人保障机制的建立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理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元育人;高技能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古翠凤(1972-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雅静(1998- ),女,河北保定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众创空间网络嵌入的动态用户创业模式及其绩效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BGL05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3-0021-08

2022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并指出要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性育人主体,需要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模式。校企双元育人作为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寻求学校与企业双方利益共同点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同时,校企双元育人不再是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教育模式构建,而是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长远发展的社会总布局中的一环。基于校企双元育人的复杂性,此模式的构建需要社会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在教育系统外的政府、企业、行业与教育系统内部的高职院校、师生等多主体的相互协商合作中实现育人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党的二十大将“治理”放在更突出的位置,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构建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和培育,离不开育人过程中治理改革的持续深化。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突破单中心治理模式带来的禁锢而产生的社会治理理论,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在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保障机制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的内在要求

20世纪下半叶,著名的政治学家奥斯特罗姆夫妇明确指出,不论是以政府为核心还是以市场为核心的单中心治理模式都存在明显弊端——政府行政管理权的强势和泛化通常导致市场经济活力降低、社会僵化,过于依赖市场调节则往往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社会生活的失序。因此,奥斯特罗姆夫妇将产生于经济领域的“多中心”一词应用到公共事务治理中,提出构建基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度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与具备主体多元性和互动性的主体单元来治理公共服务。在此治理格局下,多元主体间存在的利益关联促使它们之间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以此实现多元主体间的制衡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搭便车”的问题。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跨越产业和教育两大社会领域,涉及多个复杂主体,不仅需要宏观统筹的政府部门、具有与企业合作基础的院校,还需要具有育人诉求的企业,以及评价指导校企双元育人的行业协会,是一个具备开放性特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系统。因此,将多中心治理理论运用到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中,能够为此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引,有效改善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因权责界定不清、信息资源不对称等引起的多元主体意识不足、无法形成共育关系等问题。

1.校企双元育人要以育人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通过多元主体的自主治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根据西蒙的有限理论模型,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难以避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限理性而出现忽视公共利益的行为。在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导向下,需要多元主体的民主参与和协同共治,以有效避免因个体理性行为造成的集体非理性结果,最大程度上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出现,保证公共事务利益不受损伤。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任务,此任务的实现依托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选择。高职院校基于职业教育跨界性的基本属性,为更大限度实现职业教育人才的供给与产出的平衡,采用校企双元育人的教育模式。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公共产品,其最终目标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高职院校通过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保证职业教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基于此,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在构建过程中,以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公共利益的实现为导向,通过明晰多主体间的权责关系,保证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共治。

2.校企双元育人要以多元参与为基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主体是具备复合性特征的整体,其允许多个权力中心并存。在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等主体均有权利和责任参与其中,以有效避免“公地的悲剧”和“集体行为的困境”,扩大治理的公共性。并且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特征是将一定范围内公共事务的规则制定权和执行权分配给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的多元管理主体,通过促进社会多元管理主体的协同合作、共同参与来实现公共事务治理的内部化和社会化。

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作为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属于非垄断性的准公共产品。校企双元育人的利益相关者涉及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因此,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中央政府作为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为多元主体提供统筹与指导,以及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发展实际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高职院校作为根本性主体增强主体意识,不断提升自主治理能力;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获益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参与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行业协会作为连接多方的桥梁,真正发挥在推进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的关键职能。以此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双元育人结构,推动构建跨越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等多主体、多领域、多部门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3.校企双元育人要以民主合作共治为保障。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相关治理主体能够在一定的关系网内围绕特定的公共事务,采取多样化的治理手段自主解决问题,从政府到个人都可以通过竞争和合作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在公共事务共同治理的过程中,相关治理主体都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以每一主体的自主治理为基础,相关治理主体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多樣化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多主体间的民主合作共治,以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治理民主化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内部治理保障,是影响高职教育服务供给决策与控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多元主体民主合作共治是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育人利益最大化的关键保障。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要突破原有的以政府行政命令为权威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多主体在平等关系中的相互协商讨论,以此实现民主合作共治,进而激发院校、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逐渐实现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的善治目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作为一项具备开放性和复杂性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参与,还需要它们在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的全过程中不断博弈与协商。以此制定统一的规章与制度,形成民主合作共治的育人方式,保障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治理的民主化,避免出现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并且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多元主体在不断的“合作—竞争—合作”过程中达成集体行动的目标和权责划分,在多主体民主合作共治的基础上有效避免因某一主体的单中心化而产生的育人利益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的不良后果,为后期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模式的动态调整提供内部治理保障。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面临的困境

多中心治理是在多主体自主治理的基础上,通过治理主体间的不断合作竞争、协商博弈以寻求互惠共赢的治理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构建涉及行动逻辑具有差异的多元主体。多元主体间的权责界限不清、信息资源缺少深度对接、多主体共同利益诉求难以实现是校企双元育人面临的主要现实困境,构成阻碍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的桎梏,严重威胁育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1.各主体间的权责界限不清。权力是责任的基础,责任是行为主体的动力之源,选择权和决策权缺失是校企双元育人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多元主体的自发秩序和自主治理是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逻辑基础。多元主体自主治理的前提是厘清自身在治理体系中的权利与责任,只有在多元主体权责明晰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校企双元育人的积极性,保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任何一方权责的缺失或越位都会降低校企双元育人的效果,进而影响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和育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指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要职责清晰、同向发力”。反观现实,多元主体在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的权责界定不清较为明显,各主体在双元育人过程中存在缺位或越位的现象,使得多元参与的基础无法得到保障,这已成为当前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面临的首要困境。

权责界限不清的首要表现在于企业权责的缺失。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的直接享受者,在校企合作过程因考虑投资成本与收益成本之间的关系,导致参与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缺少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权责界限不清的次要表现在于院校的越位。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但并非唯一主体,职业院校的权责越位也是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权责界限不清的主要表现,也是导致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需要院校紧密联系企业,给予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育人过程的途径与空间。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缺少基于市场发展动向和企业人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案、确定人才评价标准等内容的意识。高职院校独自展开育人的情况较多,院校的越位使得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育人环节的可能性降低。此外,从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的外部环境来看,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权责界限不清的问题。一方面,政府作为拥有独特行政优势与特权的关键性政治主体,能为学校、企业、行业在校企双元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制定规则,起着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当前,有关校企双元育人的专门性政策缺失使得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开展缺少指挥。另一方面,行业协会的权责缺失也是当前校企双元育人面临的困境表现。因此,多中心主体权责界限不清致使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无法得到保证,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举步维艰。

2.各主体间信息资源缺少深度对接。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对称是展开民主合作共治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政府与校企、院校与企业、政府与行业等多对主体中的信息不对称明显。多元主体在信息资源上的不对等、不对接为多元主体在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的民主合作造成严重阻碍,致使多元主体在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缺少深层次对接,难以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平衡,严重影响育人过程中民主合作共治的顺利展开,这已经成为当前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面临的重要困境。

伴随政策的指引,当前校企合作已基本实现在场地、设施和师资等硬性资源上的共享,但要想实现校企双元育人还需要院校的科学研发、人才供给与企业的需求信息对接。首先,在知识产权资源的对接上,一方面,高职院校出于院校整体发展以及考核等因素的考虑,在与企业展开科研合作的过程中希望能够作为第一承担主体;企业出于自身长远发展、利益最大化、核心技术保密等方面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开放技术源的意愿不强,这便造成校企资源整合难以深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的真实所需存在断层。院校未能立足于产业、企业实际的生产实践问题展开课题研究,未能为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提供真正所需的技术研发和科学支撑;企业未真正与高职院校取得联系,与院校的合作停留于表面,未能将自身的真实诉求实时反馈给院校,在信息的对接上存在沟通不及时的问题。其次,在人才信息的对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得以确定的根本性前提,但当前校企在人才需求与供给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失衡,出现“院校培养出的人无人用、企业需要的人无人培养”的恶性循环。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出于自身院校就业率的考虑,往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来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忽视学生学到的技能是否为企业所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未及时了解企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造成企业所接收的学生与自身需求不符,降低了企业与高职院校继续开展合作的意愿。与此同时,企业因合作积极性不高,对院校公开的信息缺乏实效性和准确度,这进一步加剧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不匹配和后期的人才供需失衡。校企在科学研发和人才培养上的信息资源对接不畅,为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的民主合作共治增加了阻力,使得后期的双元育人活动开展止步不前。

3.多主体间的共同利益诉求未能实现。不同的治理主体在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特别是企业与院校在利益追求上存在根本性的区别,这使得校企合作共治的顺利展开面临着利益博弈。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社会性组织,以经济利益为首要诉求。学校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性组织,以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为首要利益诉求。政府作为国家政治组织,以推进国家长远发展为目标。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多主体在合作共育过程中必然存在利益冲突,同时也具有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共同需求是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目标导向,是校企双元育人工作展开的基础,也是政府积极推动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的前提。

但是在双元育人实际落实和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因多元主体间的权责不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影响,多主体间未能有效保障育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希望借助企业的生产资源、设施、经验等软硬件资源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对接,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因顾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时间、金钱花费成本可能高于投入成本,而更加看重学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院校师资对提升自身企业员工技术服务水平提供的优势,对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并不积极,未真正参与到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这导致校企双元育人停留在表面,未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展开育人合作。此外,在技术资源开发和提升的过程中,学校更加注重技术的研发,而对于研发出的新技术是否真正满足一线企业的实践需求并不关心,导致开发出的技术会出现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企业注重通过专利包装取得政府资助,更看重院校科研人员能否为其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点进行攻关。校企在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上的相同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进一步加重校企合作“一面热、一面冷”的壁炉现象,无法保证校企双元育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保障机制构建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涵逻辑以及对校企双元育人现状分析,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校企双元育人,需要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之间建立“四位一体”的权责、信息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发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多元主体采用民主合作共治的方式参与到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构建的全过程,为校企双元育人实现育人利益最大化提供内外部保障(见图1)。

1.有效政府:厘清多主体间的权责界限。基于多中心治理中复合主体治理的特征,要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需要各组织机制在治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博弈、协商建立统一的秩序与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个人有限理性产生的对集体利益的损害。并且在统一秩序与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政府要在不放弃权力和责任的前提下,与其他组织机制通过相互协商的方式构建集体的行动方案。非政府治理主体将在政府营造出来的公平环境和可接受的公共规则中参与社会治理,用合作的模式代替之前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同时,为保证校企双元育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统筹的职能,在了解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規和激励补偿机制,进而明晰多元主体在校企双元育人机制中的权责界限;另一方面,要推进“放管服”建设,充分激发各方主体参与校企双元育人的内生动力,完成从政府的“单中心治理”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多中心治理”的转变,构建“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校企双元育人分级管理体制 。通过有效政府的构建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提供外部的政策和环境保障。

有效政府的构建是在保持政府统筹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给予其他主体进行自我管理的权利。首先,有效政府的构建以政府职能发挥为前提。这需要政府针对多方因权责界限不清而出现的企业缺位、院校越位等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政策,为校企双元育人中多元主体的权责进行合理划分。其次,有效政府的构建以政府治理理念更新为基础。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中多中心治理的实现,要求政府在保证对校企双元育人相关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落实简政放权,给予其他组织机构一定的育人自主权。一方面,在政策的制定与设计、经费与资源的调配方面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增强政策制定的高效性和适切性,为校企双元育人的稳步开展提供外部的政策支撑。另一方面,为保证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构建,要求政府减少对其他主体具体事务的干预,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多中心合作治理营造良好环境上,以此激发院校、企业、地方性政府、行业等多方主体参与校企双元育人的积极性,扎实推进双元育人工作的稳步开展。最后,有效政府的构建以政府治理有效性的提升为关键,政府的规范用权是校企双元育人顺利开展的保障。政府规范用权不仅是实施职业教育多中心合作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保证校企双元育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相关权力机构和治理主体行政权力的运用提供指挥,实现“法无授权不可为”,以此明晰多中心治理主体在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中的权责界限,解决现实中因多主体权责界限不清而引发的合作育人出现的表面化现象。

2.有能行业:推动多方资源有效对接。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通过“合作—竞争—合作”的治理方式,使多元主体在平等的关系中不断博弈协商达成共识,进而实现民主化的合作共治。其中,民主治理的实现以多元主体间的信息资源对称为基础,多元主体间信息资源的有效对接是保障长期民主合作共治关系构建的基石。校企双元育人作为横跨产业界与教育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因育人模式的跨界属性导致出现信息资源对接不畅的问题,阻碍多元主体间民主合作关系的构建。行业协会作为连接企业、院校、政府等多元主体的桥梁,为解决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外部保障。

有能行业是指有能力履行职能并能发挥自身多重功能的行业协会,以此保障多元主体的民主合作共育。首先,需要从国家制度层面确保行业协会的社会职能,赋予行业协会实质性的管理权力,为行业协会能力的发挥与职能的履行提供前提保障。当前,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仍处于边缘化地位,实际作用发挥不明显,存在有位无为的问题,使得行业协会的功能无法发挥。因此,将来要赋予行业协会实质性的管理权力,让行业协会参与到政策行业信息的供给、职业资格鉴定、校企双元育人质量评价监督中,彰显其中介者、制定者和评级者的地位。其次,行业协会要树立在推进校企双元育人工作中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行业协会要积极与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利用自身能力优势协调各方,实现信息资源在多元主体间的有效对接。例如,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对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精准把握的能力,为校企双元育人提供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为其他主体提供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信息;解决校企、政企、政校之间信息资源对接不深入的问题,为校企双元育人制订有效的人才培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发挥行业协会在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中的反馈和监督功能,保证多方在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资源的动态对接,为校企双元育人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者作用,在育人过程中将企业的用人需求实时反馈给高职院校,保证企业与高职院校共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发挥行业协会的校企双元育人办学机制评价者的职能,及时有效地对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成效加以评定和考核,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信息正反馈,帮助院校与企业在育人过程中动态调整育人方式,保证高技能人才的供需平衡。

3.有为院校:保证育人和科研的有效供给。高职院校要实现自身在校企双元育人工程中的自主治理离不开有为院校的构建,有为院校的构建是保障企业、社会发展需求得以满足的根本,也是实现校企双元育人的内在保障。因此,推动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的职能转变,充分激发高职院校办学的内生动力,促进高职院校成为自己的治理者是实现校企双元育人的关键。首先,高职院校办学主体意识的激发是实现有为院校构建的前提。受原有政府为中心治理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在过去很大程度上依附政府开展办学,在开展校企双元育人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缺少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指引下,高职院校需要从政府管得过多的办学状态中解放出来,回归职业教育治理的中心,获得办学独立性,不断实现自主治理。高职院校自主治理的动力激发,为高职院校基于自身发展实际、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合作企业用人需求制订校企双元育人的具体方案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其次,有为院校的构建依托于学校教学、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能力,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提供主体性保障。高职院校要根据政府的指引和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支持,真正对接企业的人才和科研需求;通过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的途径实现校企需求的深度对接,激发企业与高职院校展开合作育人的积极性。

总之,针对当前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因共同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导致的校企合作碎片化、合作周期短等问题,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真正对接企业生产需要,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对接。在院校建设上,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优势,开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专业;完善师资聘用制度,保证“双师型”教师的供给;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企业师傅前往院校展开实训教学提供硬件条件。在产业需求对接上,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发展的真实需要,在信息高度匹配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

4.有责企业: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多元主体在整个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通过自主治理打破“单中心”的治理格局,形成“多中心”的治理新格局。校企双元育人的多中心不仅需要实现管理主体向度的多中心,还要实现空间向度和权利向度的多中心。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直接获益者、高职院校人才的主要流入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体,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最有发言权。这就要求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来,充分激发市场参与职业教育育人的活力,并给予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权利与职责。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更加离不开企业这一关键性主体的参与,其在双元育人过程中的中心性地位不可替代。与此同时,有责企业的构建能使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的过程中满足自身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提供内在主体保障。

作为以营利为首要目标的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是阻碍校企双元育人得以順利展开的掣肘因素。在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得以激发的前提下,企业才会与高职院校展开信息、设备、人才、科研等资源的深度共享,解决校企双元育人“合而不育”的问题,构建良性、和谐、共生的校企双元育人新生态。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激发需要政府、行业、院校的共同参与。企业层面,要转变职能定位,认识到自身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的关键性地位。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的民主合作,为高职院校提供用人需求信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通过与高职院校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保障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地和输送企业高级技工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院校育人过程,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以此保障校企双元育人的质量与效果,实现企业与院校的共商共建共赢。政府层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宣传与立法相结合,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激发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大环境;采取激励的方式树立典型企业,给予优秀企业财政激励,在全社会树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舆论氛围。行业协会层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宣传和沟通的职能,在院校、企业、政府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并且采取行业协会引领、龙头企业主导的方式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院校层面,要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合作共赢机制,以此激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未来通过院校与企业的人才、科研等利益互换,从根本上满足企业的核心利益诉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教学与企业核心业务相结合的合作共赢之路,让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治理过程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在企业、政府、行业、院校四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激发,保障企业实现育人利益最大化。

四、结论

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是以培养当代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为导向而采用的一种教育模式,旨在推动技能型社会构建,同时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指引下,有效政府、有能行业、有为院校、有责企业的构建为高职院校校企双元育人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指引下,多元主体民主合作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共育模式终会形成,育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安冬平,朱德全.论职业教育公平的多中心治理[J].职教论坛,2015(13):4-8.

[2]柴草.多中心治理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合作治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61-67.

[3]梁晨.多元治理结构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双元育人的利益相关主体与路径框架[J].成人教育,2020(5):41-46.

[4]南旭光.多元共治: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3):90-95.

[5]许悦,彭明成.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现代学徒制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6):11-15.

[6]杨蕊竹,李晨.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校企双元育人的内涵、结构与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38-45.

[7]张建平.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的理论溯源、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7):14-20.

[8]朱小军.多元合作共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路向选择[J].职教论坛,2016(7):31-35.

[9]CRISTOFARO M.Herbert Simons Bounded Rationality: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in Management and Cross-fertilizing Contribu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History,2017(2):170-190.

[10]Ostrom E,Schroeder L,Wynne S.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 policies in perspective[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3.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