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微观治理模式研究

2023-03-02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仲璐李健雷张思梦

区域治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生活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仲璐,李健雷,张思梦

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降低治理成本、发挥垃圾利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国内垃圾分类标准逐渐规范化和精细化,相关的治理技术也日趋完善。

在这一背景下,垃圾综合治理工作也从过去的宏观粗放模式转向微观模式。研究新模式的实施要点、工作方法有利于强化应用效果。

一、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及相关规范

(一)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1.垃圾产生量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相关数据,2015~2019年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如表1所示,在城市统计数量下降的情况下,生活垃圾产生量却持续增加。可见,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工作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客观情况与国民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在较长时期内稳步提升具有密切的联系。

表1 2015~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统计表

2.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城市规模的关系

垃圾产生量通常与城市人口呈正相关,表2统计了2021年度国内10个重点城市的人口及生活垃圾产生量数据。对比可知,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以及成都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在10个城市中排在前4位,与其对应的人口规模高度吻合。另外,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对总量影响突出。

表2 2021年度10个重点城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统计表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及治理技术规范

1.生活垃圾分类规范

当前主要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规范、地方法规共同指导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国家及行业分类规范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标准》(CJJ/T 102-2004)、《生活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其排放》(CJT 368-2011)、《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 19095-2019)。各级地方政府根据管辖地区和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地方生活垃圾分类法规或标准[1]。例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9年通过,以地方法的形式规定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

2.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规范

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生活垃圾治理技术规范包括《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 184-2012)、《大件垃圾收集和利用技术要求》(GB/T 25175-2010)、《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技术规范》(CJJ 52-201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 50869-2013)以及《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90-2009)等。

3.生活垃圾分类类别

由于各地相继出台了地方性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其在分类方法上既有共性,也可能存在差异。以下结合CJJ/T 102-2004、GB/T 19095-2019以及部分地方标准,总结生活垃圾的微观分类方法。如表3所示,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9年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系统性地将生活垃圾划分为4大类,地方分类标准基本继承了该分类方法,虽然表达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如上海市将厨余垃圾表述为湿垃圾,但所指内容完全一致[2]。另外,除其他垃圾外,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以及有害垃圾对应着较为明确的二级分类,如可回收垃圾涵盖纸类、织物、金属、玻璃、塑料,电池、灯管以及家用化学品构成了有害垃圾。(见表3)

表3 生活垃圾微观分类方法对比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微观治理模式

(一)前端分类投放模式

1.设置标准化的垃圾分类收集装置

GB/T19095-2019中明确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四分类”标准,并且规定了垃圾分类标志的图形符号、版面设计方法、标志尺寸、标志配色方法。因此,社区、公共街道、城中村、商业建筑、校园、车站等均要按照相关标准,配备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如可移动的垃圾箱、固定式垃圾箱,并且张贴垃圾分类标志,在一级分类标志下设置二级分类标志,借助图形及文字信息实现生活垃圾微观分类提示[3]。

2.引导城市居民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标准

(1)垃圾分类丢弃的现实困境分析

虽然城市中设置了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但实际生活中依然存在垃圾分类实效性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市民并未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和意识,常常将不同类别的垃圾随意丢弃至垃圾箱内。另外,由于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大,一旦部分分类收集装置被填满,为了避免垃圾落地、污染环境,居民有可能忽略分类要求,将其丢弃至其他仍具有存储空间的垃圾箱。

(2)建立多元化措施,强化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执行效果

①通过立法强化执行效果

以北京、上海为例,当地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属于地方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强制力促使城市居民严格执行分类标准。根据《北京晚报》的相关报道,北京市在2021年上半年共处罚个人不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违法行为5679起,发出书面警告4940起,罚款739起,单次最高罚款金额不超过200元。

②采取垃圾分类激励措施

与行政处罚相对应,激励措施旨在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微观精细分类的积极性,结合国内的实践经验,目前主要设计了两种激励形式。

第一,现金激励。根据《深圳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激励实施方案(2019-2021)》,现金激励对象分别为“生活垃圾分类积极个人”(补助1000元)、“生活垃圾分类好家庭”(补助2000元)等。3年共发放补助资金1.875亿元。

第二,实物及生活服务类激励。部分城市社区为推进生活垃圾定时定点集中投放,提出了积分兑换实物或生活服务类奖励的措施。例如,上海某社区可使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免费停车券、超市物品兑换券以及购物袋等。实际上,积分兑换措施已在多个地区和城市投入应用。

③引入智能监控系统

为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奖惩措施,在日常管理中还应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在居民区的集中投放点设置可视化、语音化的智能监控设施。例如,当垃圾投放出现洒落现象时,智能监控设备可发出语音提示信息,要求社区居民按照要求投放。对于未按照规定投放的个人,此类设备可记录行为人信息,收集处罚依据。同样的,对于严格执行分类标准的个人,系统也会予以记录,以便发放积分或现金奖励。

3.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协同管理体系

生活垃圾分类微观投放工作具有长期性、碎片化的特点,仅仅依靠市民的自觉性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建立融合市场、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协同管理体系是保证实效的重要途径。垃圾分类市场主要指垃圾回收、垃圾焚烧,其在垃圾分类收集环节的作用相对较弱。以下重点分析政府和个人在垃圾分类环节的作用及配合方式。

(1)政府方面

地方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监督者,地方垃圾分类标准建立、垃圾分类行政法规制定、设备设施采购及投放、宣传教育、奖惩执行、垃圾分类转运和处置等都要依靠政府的组织领导力。作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者,政府部门应广泛调研国内外的垃圾分类治理方法,并结合所辖地区和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改良和创新。同时,充分发挥国内城市的网络信息化能力,借助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末端垃圾分类投放管理模式,持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质量[4]。

(2)个人方面

从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可知,一个特大型城市每年可产生数百万吨、甚至上千万吨生活垃圾,相关的无害化处理工作会造成较高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例如,垃圾填埋是主流的垃圾处理措施,依赖于大面积的垃圾填埋场,国内多个重点城市出现了垃圾填埋场资源紧张的情况[5]。每一个城市居民作为生活垃圾的产生者和管理者,都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政府和社区的引导下,从两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①减少个人及家庭垃圾产生量

不同城市的人均垃圾产生量存在较大的差异,降低个人垃圾产生量是从源头控制垃圾分类工作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大部分城市还未能对家庭垃圾产生量进行全面监管,主要通过垃圾产生量大数据进行宏观分析。北京城市管理局在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间对居民生活垃圾源头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方法为问卷、大数据以及现场人工称重,其结果如表4。从中可知,有害垃圾占比低于1%,而厨余垃圾占比超过71%,后者成为垃圾源头产生量的重点控制对象。(见表4)

表4 北京市2017年6月~2018年5月家庭生活垃圾源头跟踪调查数据

②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面调动城市居民参与其中,激发城市居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达到良好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因此,应建立涵盖地方政府、社区以及市场的综合性管理体系,通过长期的引导、监督和激励,培养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

(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管理措施

1.提升运力,满足分类运输需求

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也逐年升高,并且垃圾产生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夏季天气炎热,瓜果蔬菜消费量大幅增加,导致厨余垃圾产生量同步提升。因此,提高垃圾分类运力是保证垃圾治理的必要条件。垃圾分类运输主要由城市市政管理部门负责,需根据城市规模、垃圾产生量增长速度灵活调整分类运输能力,在春夏季增加运力。

2.严格执行分类标准,杜绝混装混运

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城市生活垃圾混装混运的现象,严重破坏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和分类治理的效果。为有效杜绝此类现象,应建立行政法规,对市容环卫部门实施监督与考核。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如要求市容环卫部位建立专业的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和设备检测机制,车辆应具备防臭味扩散、防渗滤液滴漏、防遗散功能[6]。同时,相关垃圾运输管理人员应建立台账制度,对垃圾的来源、种类、数量以及去向进行登记。

(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绩效评测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牵涉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需通过绩效测评对其进行持续改进,绩效测评工作指标可设置为环境卫生综合指标、生活垃圾减量指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可按照图1进行构建。

图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微观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示意图

三、结语

垃圾分类微观治理模式建立在垃圾精细化分类的基础上,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下存在各类生活垃圾混合投放的问题。随着新政策的实施,按照“四分类”标准进行投放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基本责任。地方政府和社区应该加大宣传监督力度,强化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形成分类习惯。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行政法规、引入奖励机制等。在运输和处理环节应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加强过程监督机制。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生活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