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大主题的行业媒体实践
——以中国经济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2023-02-26刘芳芳

新闻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兰考新闻报道能源

○刘芳芳

中国经济正在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更多正能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处于变局中的世界经济注入信心和动力。中国话题、中国声音、中国方案,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新时代,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提升其可读性和吸引力,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经济新闻的特点与价值呈现

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形式。于社会公众而言,经济发展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因此,只要有人的活动,就有经济新闻的发生。做好经济新闻报道,已经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经济新闻,就是当下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以及关于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即把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居民生活等领域的关于经济政策、经济事件、经济人物的新闻报道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受众。新闻记者在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工作进行报道时,不仅需要遵循一般新闻报道的规律,同时还需兼顾报道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前瞻性。在这样一个“无处不经济”的时代,所有的社会新闻也可以用经济的眼光、经济的视角去看待。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新闻异军突起。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爬坡过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经济新闻更多的是关注资本市场、产业体系、金融机构等领域,展现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潜力。比如,证券投资、能源转型、国企改革、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报道,都蕴含了大量的经济信息,传递了当前的政策导向和行业风向。如何吸引读者关注经济新闻,让没有经济知识储备的普通读者也能看懂、理清其中蕴含的政策、法规、形势等?这要求经济新闻报道,既要有宏观的市场调查分析,又要有通俗易懂的案例展示,结合专家观点、数据佐证等,深入浅出地将经济信息呈现给读者,服务好普通读者对经济信息的获取需求。这对新闻作品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也对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新闻从业者要提高专业素养,要善于从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学习经济知识,这一点对做好经济新闻至关重要。单一的新闻事件往往涵盖多元的信息要素,从中获取有价值的、能为我所用的经济线索,需要新闻记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重要载体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报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企业报刊、官方网站、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客户端等平台,有侧重而不失全方位、有专业而不失代表性地报道了国有企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这些报道,既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也有企业发展具体实践,内容鲜活、紧贴时事、覆盖广泛,产生了较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如“国资小新”公众号刊发的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稿件,让公众了解了国有企业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引领,在经营发展、科技创新、深化改革等各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成效。相关典型经验和做法也为所有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

过去,经济新闻报道的重点对象涉及大型企业、金融股票、房地产市场等领域。但是,如果刻板地把报道视角只落在传统企业和金融单位,就易出现内容同质、题材单调等现象。经济新闻报道,既要注重专业性,强调经济事件本身,又要将专业新闻做得让读者喜闻乐见,有情节更有情怀。新闻媒体要坚持“内容为王”,生产制作一批扬正气、接地气,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价值。

二、善于从大主题中找寻新闻线索

针对一些政策性较强的经济事件,如果仅仅是开展动态报道,或者是进行简单的市场分析,既缺乏深度又缺乏高度,不具竞争力。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但深度报道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深度报道具有调查性、科学性、研究性等特征,新闻记者要推出一篇深度报道,必须经过充分的调研采访,在大量的素材中准确找到有效信息,再进行深度加工。这样的报道,能从微观处体现宏观经济现象,把“小题材”做成“大文章”,让人耳目一新,让新闻报道更具时代感和贴近性。

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信息的快餐式获取需求,使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模式,更多地注重读者体验。主旋律新闻作品突出反映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身边故事,聚焦时代变迁,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题材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前景。一批充满正能量且具有专业性的精品力作为第三十三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增添了更多活力。

新闻报道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理论与政策,是记者确定新闻写作方向和角度的基本依据,也是经济新闻报道正确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保证。除了突发事件以外,记者发现经济新闻线索,大多时候要靠记者自己的思考、判断、联想,并充分运用专业分析能力。这种专业能力既得益于新闻记者在职业生涯中的长期积累,又得益于记者对采访领域政策、理论知识的储备。

新闻作品应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第三十三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的获奖作品,不论是中央媒体、地方媒体还是行业媒体,其作品大都体现了近几年国家发展的重大主题。2021年3月,《国家电网》杂志编辑中心确定“能源转型”这个选题策划时,正值社会各行各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双碳”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备受关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郑重的承诺迅速传遍世界。实现“双碳”目标,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讲好“双碳”故事,是对新闻媒体宣传工作的一场检验。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一句“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彰显了我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一时间,关于“双碳”的宣传报道随处可见。

在报道企业“双碳”行动的行业媒体中,电力行业媒体发挥专业优势,占据了主动。专家表示,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是我们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之处,也是重中之重。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央能源企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制定行动方案,全力服务清洁能源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深入报道我国能源央企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发挥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发展格局下,央企作为国家战略的践行者,奋力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上展现新担当、闯出新路子。其探索形成的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模式、重大成果、经验做法等,都是新闻报道生动鲜活的线索。

新闻线索多如牛毛,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一时间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这要求记者做好前期资料收集工作,充分了解报道对象的背景关联,分析资料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甚至独家性。在确定“能源转型”这个大选题后,记者翻阅了大量资料,注意到江苏、四川、山东、浙江、上海等20多个省市发布了“双碳”相关政策,各具地域特色。但同时,城市的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已成趋势,相关报道也很多。如何在众多同题材的新闻报道中,吸引读者并获得较好传播效果?《国家电网》杂志编辑中心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记者提出,农业农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探索新时代县域能源转型之路,不仅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类报道还很少见,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这一提议立即获得大家的肯定和支持。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18 年7 月,河南省兰考县成为全国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当地立足自然资源优势,推进绿色能源升级。经过多年的发展,兰考县农村能源革命效果显著,广大农村地区普遍采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已成为该县的重要基础产业,能源产业振兴带来碧水蓝天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收入,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兰考还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宣传报道兰考清洁低碳转型,对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助力农村地区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讲述小故事折射经济社会大道理

主题重大,落点要小。新闻创作要聚焦“小切口”,呈现“大主题”。记者要在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善于“以小见大”,捕捉关键信息,以具体的案例、人物、现象为切入点,讲好发展故事、彰显时代风貌,使新闻作品更有真情实感,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确定采访思路后,记者深入兰考县并得到一个信息:2021 年3 月3 日,兰考县在河南县域首次实现全天24 小时清洁能源用电。曾经的兰考,黄河泛滥改道,风沙、盐碱、洪涝侵袭,村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如今的兰考,绿树环绕、高楼林立,楼顶的光伏板反射出蓝色光芒,田野里的风机变为“风景”,村民生活富裕。

历时7 天,记者先后采访调研了供电企业、扶贫企业、村办企业及合作社,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从兰考县供电公司采访得知:兰考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项目风电工程已圆满收官,2020 年全县可再生能源发电12 亿千瓦时,占县域全社会用电量的71%。接近四分之三的能源自给率,对化石能源匮乏的兰考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电力需求变化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记者随后又采访了国网河南电力,得知兰考全县各类能源生产企业、传输企业、用户都参与了能源互联网平台建设,国家电网还投资超过5亿元进行了配套电网建设。能源互联网平台也让当地政府多了一双从电力看经济走势的“眼睛”。为更加充分了解兰考转型发展路径,记者采访了兰考县发改委负责人、县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河南省相关部门负责人,拿到了第一手的案例、数据、政策措施等资料。

有了政府、企业层面的资料还不够,村民的讲述,更能从不同角度丰满兰考形象。采访兰考县村民梁卫星,让记者有了意外收获。梁卫星以前在黄河滩区种植小麦,但滩区的麦子亩产仅400 公斤,还不够本钱。2020年,兰考县引入农光互补发电项目,梁卫星开始“种电”:参与建设的光伏电站,发的电可以卖给国家电网;光伏板下,种植薄荷、丹参等喜阴作物;中间套种薰衣草、玫瑰等;低洼池里进行鱼鸭混养。梁卫星是项目的受益人,他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仅收入增加了,还成了村子的致富带头人。这个案例用在稿件中,把能源助力乡村振兴展现得更加鲜活、更接地气。

从地方税收、拉动就业、带动脱贫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智慧农业大县,记者通过一个个案例和村民的真实讲述,把能源转型和乡村振兴贯穿起来,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新图景,展现了兰考农村资源能源化、用能低碳化、能源智慧化、发展普惠化的转型之路。兰考县,一个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县城,通过新能源建设,再次回到公众视野,受到社会关注。兰考的绿色转型,对我国农村能源革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一个县域的能源转型成功,其创造的积极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成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样本。《兰考:一个县的能源转型之路》发表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多个微信公众号全文转载。读者留言:“兰考的低碳之路、典型经验、转型升级为社会提供了参考。”

再看第三十三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呈现的都是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充分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例如,《汶川:苦耕30 年红了甜樱桃》、“重庆产业链供应链调查”系列报道、《“僵尸企业”重组盘活的N种方式》《江北下朱村里的追梦者》等,无不是“以小见大”,用“小切口”解析“大道理”,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话题有共性,内容具有贴近性,实现了新闻有价值的传播。

讲述一个好故事、写出一篇精品力作,不仅要记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好调查和采访,也要充分发挥团队作战优势,从前期策划、深入一线、素材收集、文字编辑到作品立意、报道角度、逻辑结构、细节刻画,共同把关各个环节,潜心打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四、结语

通过“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做好经济新闻报道,需要将宏观经济与微观个体、时代背景、一线视角等结合起来,使新闻作品有特色有亮点,在情感共鸣中达成价值共识。内容越真实、切口越小,稿件越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持续不断输出优质报道内容,让更多经济故事、典型案例活起来、传开来,成为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振奋精气神的主流思想舆论。

猜你喜欢

兰考新闻报道能源
又访兰考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三清一改”靓兰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互联网+履职”:兰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动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兰考交卷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