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新闻编辑须谨防八大“陷阱”

2023-02-26○徐

新闻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陷阱新闻报道

○徐 曼

当今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强调出新、出彩,抓眼球、博流量,这些似乎已成第一要务。不过,新闻工作者须牢记的一点是,当我们在为“千里之堤”绞尽脑汁之际,千万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蚁穴”而功亏一篑。换句话说,就是要时刻守住报道安全这根红线。一旦出了报道差错,所有的“新”和“彩”都无从谈起。对于时政新闻编辑来说,至少有八大“陷阱”须小心防范。

一、同音近义误用字词

首先,对于“位”这个大家熟得不能再熟的常用字,当下被滥用的状况令人不吐不快。“位”这个量词含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一般用于尊者。而如今五花八门对“位”的误用令人不忍卒视。

比如“几(位)人贩子正与几(位)买家在某劳务市场接头”“他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犯罪分子”“我们几(位)今天专门赶来参加老师的生日会”。这几处括号里的“位”用得都不合适,应酌情使用“个”或“名”。

另一个常被误用的字是“弑”,它指的是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等行为。这里也有一个成品出错的例子。新闻的大意是美国一名母亲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编辑标题使用了“美一女子弑子获刑”,这显然是误用。

此外,还有很多因为形似或同音而容易被误用的常用字。比如,美轮美奂非美仑美奂;艾滋病非爱滋病;部署非布署;拨款非拔款;博弈非搏弈;侦察机非侦查机;欢度非欢渡;换挡非换档;蜂拥非蜂涌;竣工非峻工;几率非机率;最后通牒非最后通谍……

凡此种种,无需一一列举。编辑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积累易错字词汇成小册子,并做到经常翻看更新。

二、望文生义错用成语

新闻报道中成语的误用不时发生,一个主要原因是编辑对成语的基本含义理解不清,甚至有的从根本上就理解反了,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比如,首当其冲。这个词是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曾经有一条图片新闻,描述的是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参加自行车比赛获胜,编辑给这条新闻起了《首当其冲》的标题。这样的错误经过三审一校都没有被发现,说明对这个词的词义认识不清的大有人在。

这样的例子还有:差强人意是指大体上令人满意,但很多人以为是不太令人满意、不如人意;惨淡经营被误解为经营不善、生意不好,其实它的意思是费尽心思谋划构思,与苦心经营是近义词;将蹉跎岁月误解为艰难困苦的日子,而其实它是指虚度光阴;将胸无城府误解为胸无点墨,其实它是指为人坦率没有心机;将明日黄花误用为昨日黄花,其实并没有昨日黄花这种说法;将危言危行误认为是危险的言论行为,其实它指的是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将炙手可热误认为正当红、受欢迎之意,其实它含有贬义,指权大势力大、气焰极盛等。

克服望文生义的问题,除了不断积累,还要避免盲目自信,秉持适度怀疑精神,对自己不完全明白含义的字词要勤用工具书。

三、语汇用词立场偏颇

《参考消息》以转载外媒报道为主,虽然内容是外媒“原汁原味”的报道,但在标题等体现自身立场的部分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在转载外媒涉华新闻时,标题词汇的选用要以我为主,不能跟着境外媒体导致跑偏。

例如,美日等国近年来出于在亚太地区拉帮结伙遏制中国的目的,生造出了“印太”概念,美军甚至把“亚太司令部”改名为“印太司令部”。对此,中方是不认同的。所以,我们在稿件标题中不能跟风使用“印太”一词。

再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些外媒喜欢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口罩等急需的防疫物资称为“口罩外交”“呼吸机外交”,暗指中国的援助带有政治目的。这种说法别有用心。后来我们看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明确回应了外媒所谓“口罩外交”的歪曲意涵。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当外媒给中国的某一行动贴上标签时,我们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和舆论氛围去细加分辨。在当前中西舆论斗争的复杂背景下,我们不能急于跟着外媒使用那些“看起来挺美”的新语汇。

四、“网红”句子随意滥用

现在网络上有一些流行的所谓“名人语录”被高频引用。这些“网红”句子用得好能拉近报道与年轻受众和网民的距离,但用得不好则容易闹笑话、甚至惹麻烦。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央视解说员在解说一位受中国观众喜爱的日本男子花滑运动员的比赛时,情绪饱满地使用了“守一座守不住的城,打一场打不赢的仗”,以此来比喻运动员挑战自身极限、勇于向极高难度动作挑战的精神。这段解说词为一些体育迷所喜爱,但同时也引起了网上不小的舆情。反对者认为,这句话为人所知是因为它被一位抗日将领在城破之日使用过,用在日本运动员身上并不合适。

我们在日常报道中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有一篇纪念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的稿件,在文章开篇处就饱含深情地使用了“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的引语。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这句话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然而麦克阿瑟作为时任所谓“联合国军”总司令,用他的话来褒扬和纪念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在情感上让人很难接受。

这些事例提示新闻工作者一点:引用“网红”句子一定要注意其来源、背景和语境,否则在网络上很可能造成“翻车”,形成负面舆情。

五、缩写数字混淆疏漏

新华社编辑规范中明确规定,中文稿件中使用外文词汇时,尽可能以中文译名表达。难以用中文表达、或在标题中占用字数过多的外文词汇或外文缩略语尽量慎用。有时候国际机构的名称太长,用在标题中难免使用缩写,这就要求大家首先要搞清楚这些简称究竟对应的是哪些机构,避免犯把世卫组织(WHO)误当成世贸组织(WTO)之类的错误。

在我们的日常报道中,数字也是出错的重灾区。比如有报道提到,“某一年,巴黎接待旅游者4亿人次”,经核实其实是4000 万人次;有报道说,“此次发射的导弹飞行速度达到3马赫,是一种高超音速导弹”,但我们一般说速度超过5马赫(也就是5倍音速)的导弹才算高超音速导弹;又如“该航母满载排水量为4 吨”,其实是4万吨。

要避免此类错误,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积累。当常识储备到了一定程度,即便第一时间不能完全判定对错,但积累的知识也能及时唤醒脑海中的“纠错雷达”,提醒此处需要查证核实。

六、涉主权称谓不规范

在新闻报道编辑规范中,称呼包含香港、澳门的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气象组织成员时,不得称为“成员国”;“亚太经合组织”中因包含香港,也要使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或“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经济体”,应使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不应使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说法。

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体育赛事报道也应引起编辑的高度重视。其参加方往往既有国家也有地区(比如台湾和香港地区参赛,又比如有中国尚未承认其独立的科索沃参赛),因此要特别注意使用“参加比赛的国家和地区”,而不要用“参赛国家”。

此外,中国还与一些国家存在海洋或陆地领土争议,当报道涉及此类争议时,要使用我方地名,不能跟着外媒跑。比如对南沙群岛不得称为斯普拉特利群岛、黄岩岛不称为斯卡伯勒浅滩;在涉日本新闻报道中,钓鱼岛不得称为尖阁列岛、冲鸟礁不称冲之鸟岛;我国藏南地区不称阿鲁纳恰尔邦等。

七、新闻图片细节有失

审看新闻图片、尤其是外媒新闻图片,是一项细致活。编辑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新闻图片中出现可疑的标语文字;出现不当旗帜和图标;国际电影奖、图书奖、诺贝尔奖等文化新闻报道中,很可能出现一些政治上有问题的人物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地图的使用尤其要慎之又慎。必须严防失实或有损国家利益的图片、图表刊发。地图只能用中国地图出版社正式发布的版本,使用时应注意国家和地区的完整性,未经核实不得引用互联网等渠道传播的地图素材。我们时常听说一些新闻单位出现诸如“南海九段线缺一两段”“把争议领土直接划给对方”这种令人遗憾的错误,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缺乏地图选用避雷这根弦,没有使用最新版本标准地图。

八、预制稿件不符事实

新华社编辑规范中就预制稿规定,在发布前应与新闻现场情况核对,包括活动情况、讲话内容、人员名单等。一些重要会议及其文件报道,要一丝不苟严格查核原文。

新冠疫情期间曾经有过一篇引爆网络舆情的错误预制稿。某报在报道某市党代会报告时搞出了一个“未来五年要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乌龙,第一时间引发巨大舆论风波,很多民众对于常态化疫情防控还要坚持五年之久感到难以接受。后来该报澄清说,这是记者为抢时效,拆解了报告重点,预先做成了模板,结果错误地把“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也套进“未来五年工作”的模板中。报社晒出了报告原文以正视听,才算平息了汹涌的舆情。

《参考消息》在做某次两会报道期间也曾遭遇过类似险情。会前各家外媒都预发说将有逾370名代表参加大会审议,我们在预制相关稿件段落时采用了这个数字。结果会议结束后发布的公报里明确写到实际参加会议审议的代表是逾340名。这个包含错误数字的预制稿件段落一直“挺过”了三审,最后在机缘巧合下才被发现和改正。

综上,时政新闻报道可谓“陷阱”不少,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勤思多查、日积月累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准则。就如同建筑工地的安全规范一样:“安全大于天,天天讲安全;违规害死人,人人防违规。”

猜你喜欢

陷阱新闻报道
注意题中的陷阱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雄安,如何跳出被房地产绑架的陷阱
陷阱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陷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