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体育产业现实困境及未来发展路径研究

2023-02-20叶宇豪王慧通讯作者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体育风尚 2023年22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民众体育

叶宇豪 王慧(通讯作者) 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自改革开伊始,中国经济以四十余年时间走完西方百年发展之路,在世界经济夹缝中寻求突破,成功另辟出一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新征程。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五中全会的集中上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特点与路径,为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全面快速发展铺平道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支柱产业亦在不断更新迭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悄然而至。在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远景目标中,2035 年的中国将会是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体育强国,体育产业也应顺势成为国家经济构成中的重要一环。疫情前10 年,体育产业年增值率达14.1%,已进入万亿俱乐部产业圈,其对我国经济结构变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推动我国双循环格局发展的重要力量[1]。

1.西方体育产业建设模式引领世界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不仅大踏步的丰富了民众眼界,更使原本各种并不起眼的人物和事物拥有提高其自身价值的可能。对那个时代而言,追逐阶级跨越是毕生理想,底层人民想要融入上层社会得需拥有相仿的行为习惯与爱好,阶级壁垒逐渐打破,民众开始模仿其所向往的上层社会的习惯,爱好与行为,原本资产阶级和上层社会用来打发闲暇时间的各种体育活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并伴随着西方殖民扩张的深入,体育活动发展在此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是工业革命给体育产业带来的初代红利,西方体育产业发展也由此初露端倪。作为世界变革的领导者,西方社会对体育也拥有规则制定的权利。1750年“赛马俱乐部”的成立标志着西方体育届开始探索体育发展的正规化与结构化,并将其他在西方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改造如此,推动体育产业形成链条闭环,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由此开始[2]。与之相应,体育产业的发展更好的推动了体育规则与文化的细化,体育规则与文化反作用于体育产业,助力体育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并更助力于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链条化。

体育产业隶属于服务产业且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而言仅为点缀,因此其发展是以社会经济状况为首要条件,以地缘优势为依托,以本国产业特点为根据而建立的。西方体育强国在其政治经济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时代背景下,在本国与本地区体育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下,逐渐在体育产业的现实发展中摸索出一条极具本国特色的体育产业链条。在西方体育产业强国之间,各国发展有区别但亦有联系,各国体育产业指向性颇为明显。作为老牌发达国家,英国体育俱乐部体系完善最早,其体育产业偏向于职业体育下的体育博彩业以及体育赞助与广告业;而美国体育项目是以联盟为主体的代理性质,其体育产业发展更多依靠商业品牌价值如:NBA、美职联等,拓展其体育周边产业,并诞生如耐克等全球知名体育品牌;作为世界制造强国,德国体育产业以体育用品业为主要支柱并辐射周边国家,并在体育届拥有较高的市占率。

2.我国体育产业现实困境与建设定位

除环境气候等要素对人种影响外,世界体育大国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也有后起之秀如中国、日本等竞技体育强国,无一例外的是,此类国家体育产业铺建均参照欧美,且较难开拓与强化本国特色的体育项目产业。民众观赏与参与兴趣、政府政策导向等因素对本国特色体育产业话语权有较强的影响。想要建立有本国特色的体育产业模式,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就必须拥有对该项目的绝对话语权,历史影响已无法改变,但项目建设又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举措。在此背景下,明晰我国体育产业的建设定位与发展方向极为重要,也为实现2035 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值占GDP 比重4%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1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困境

相较于美欧日等体育产业强国,我国体育产业缺少具有世界知名度较高的龙头产业。除体育服装产业外,顶尖体育用品话语权均被西方牢牢把握,我国市场仅能参与组装制造、销售等末端环节,依靠人力资源的低廉成本和巨大的市场目标吸引西方公司的进入,体育产业价值在世界市场处于边缘地带,无法实现供应链闭环,更无法吸纳优秀人才进入产业,助力发展。伴随世界产业转移风潮以及国内制造业成本不断攀升的现实背景,本就处于供应链底端的体育产业进一步受限,最终影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3]。在世界比赛的舞台上,除领奖服偶有中国体育企业亮相外,运动员比赛期间所着服装大多为国外体育公司。由于缺乏创新,企业难以获得国内外运动员在舒适与审美层面的认可。部分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体育服装企业如安踏、李宁等公司在设计突破与科技创新上与西方耐克、亚瑟士等公司仍鞭长莫及[4]。

体育产业的进步发展是全面的,国内的体育产业在设计与制造端提升的同时,顶层设计亦十分重要,政策的风向标往往能够决定产业的走势。在我国的国情,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国家政策指导的影响大于市场主导。体育培训、体育场地设施运营以及体育赛事组织开展等体育产业强国极为重视的体育盈利方向均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且过于依赖政府,产业衔接能力缺失,无法实现完整的产业输送,此种体育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本与市场的介入。资本追求利益,当产业活力到达一定程度后自然获得资本的青睐。资本介入是产业活力的具体体现,缺少产业活力则无法吸引外部资金进入,无法充实与推动产业发展,仅能依赖内部资金扶持。产业活力主要体现于体育相关的企业单位数量与企业单位的服务水平,截止2018 年我国体育产业的企业单位仅有23.8 万个,与文化产业的210.3 万的数量相比仅为起步阶段。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以服务个人为主而非群体,缺少专业性与针对性,难以用专业知识储备获得用户的认可,仅以出租与出售产品吸引客户。

2.2 体育产业发展定位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突变,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并非处于稳定繁荣的阶段,我国虽有较强的国内市场保障,但也无法免除国际市场造成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构想,尝试依托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释放国内创新创造机能,刺激国内市场的消费水平与能力,建立国内自给自足的供需关系链;另一方面,在国内大循环的现实条件下,通过吸收国外资源、技术等先进要素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国外市场,实现本土创新的同时将中国制造推出国门之外[5]。

虽然体育产业当前并未显示出突破性的增长势头,但从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背后所蕴藏的消费能力、供需潜能与国际交流竞争合作的空间并未得到彻底开发,即《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当中对体育产业未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期望是极有可能实现的。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已从体育物质消费需求开始向体育精神健康需求转变,并拓展至如社交等其他方面。因此,我国体育产业现阶段定位不能仅以满足民众闲暇时间的物质需求与健康需求,更应拓展体育社交、心理建设功能,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文化属性与健康属性。在产业属性拓展的同时,应将建设点位对准未来十年国内制造业与市场风口,充分实现多元联动,积极迈入产业建设融合时代并面朝未来,能够更大程度的获得未来消费市场的青睐。当体育产业被市场认可后,相应的配套政策、一定规模的供应链与监督机制自然而然能够提高完善,供需关系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的“双循环”战略形成即成定局。

3.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策略

3.1 强化顶层设计,拓展专业人才培养渠道

产业规模的扩大与健全,背后是顶层设计做背书。产业政策方向的理论认为,政策应在产业的可持续性、消费市场的广袤性,技术结构创新性以及产业制度的健全性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发展。体育虽然已成为当前行业社会热点,但并未有国内外大型企业进入行业中,主要分支产业仍有国外公司把持且依赖进口。制定体育产业相关政策,并利用政府的民众信任感,以身作则注入资金在体育产业建设中,更好的助力产业链条的形成,吸引资金进入赛道。丰富体育产业建设所需的相关建设,不仅能够推动产业发展进一步像国外看齐,更能够在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当产业建设成为热门,高校、社会必然会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输送比例,如此方能更好的实现体育产业的现代化与未来化建设。

3.2 培育自主品牌体系,提高品牌创新能力

纵观西方体育强国,无论是赛事运营还是体育器材创新制造,均有非常完善的品牌运营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反观国内,自产体育器材只能处于行业底端,赛事运营更是漏洞百出,播放版权售出甚至出现逆增长。推动体育产业体系构建,利用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的契机,拓展如互联网+体育等模式进一步将体育产业做大做强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其他产业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在强化体育产业体系的同时,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品牌,通过学习世界体育名牌与培育自主创新人才双重途径实现品牌体系的建立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实现品牌关与质量关的基础上进入国内市场,并尝试依靠当前国内对自主名牌的认可拓展自身影响力,实现国内循环的同时,尝试将品牌推向外国市场,助力自主品牌查漏补缺,憧憬世界体育产业赛道[6]。

由于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不成熟性,我国国内形势的复杂特色性,想要突破体育产业现实发展的困境,亟需多角度,全方面的改善。在民众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庞大,需要提高健康审美,倡导发展具有本土特色元素的观赏倾向,提高大众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在政策风向方面,由于我国独有的特色国情,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受政府政策导向较高。因此,政策应制定以提高顶层设计,加强体育产业各个链条中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并适当放权给市场,提高资本与市场介入的比例以激发整体市场活力[7]。在市场层面,我国体育市场总体稳定但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所以更应该紧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构想,确立清晰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提升海内外知名度,把握国际话语权。此外,提升本土创新意识与产业链衔接能力也十分重要。唯有如此,体育产业未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期望才极有可能实现。

3.3 鼓励体育消费,提高民众体育理念

在新发展格局下,民众消费理念是双循环发展的重中之重,民众有消费理念与消费需求,相关产业方能得到升级优化,产业循环实现即成必然。因此,想要实现《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 年)》,就必须从民众理念与接受信息角度入手,通过学校教育与媒介宣传能手段将体育的利好渗透入民众的思维中并据此拓展产业链条,丰富体育产业收入。通过提高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不仅能够刺激体育产业升级以及产业链的完善,更能够实现区域体育平衡,吸引更多民众参与体育活动当中,助力新发展格局的完善,早日实现地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

4.结语

在体育产业未来发展规划中,应积极跻身于国内外大型企业行列中,减少对国外公司进口的依赖度,积极吸引国外资金甚至人才进入我国市场。同时,推动体育产业体系构建,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品牌,以期实现国内循环的同时,将品牌推向外国市场。并且,优化民众消费理念。利用学校教育与宣传媒介对大众获取知识的依赖性,提高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升级产业规格以及完善产业链。只有民众更广的参与体育,参与更优质的体育,新发展格局才能得以完善,区域经济才能相对平衡。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民众体育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