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话记(十一)

2023-02-20主持人张建京

牡丹 2023年9期

主持人 张建京

【引言】

活力之城,青春洛阳。至于艺术,大约是传承、创新、艺术、融合、青年、纯粹这几个关键词。以青春之名,将青年作家与艺术家结合起来,各自发挥,交融发展,对城市艺术氛围的形成也是有益的。

在洛阳市美协和作协的共同关注下,“图话记”栏目诞生了。说是“图话记”,其实不仅限于“图”,绘画、雕塑、设计等等其他美术形式,也是这个公众号关注与推出的重点,如果说标准的话,只有一条:足够好。当然,在实际选择上,更倾向于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话”的部分,将邀请洛阳的优秀青年作家完成,力求在文字上给予美术作品新的诠释。

希望以这个栏目为契机,在洛阳这样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里,更多人站出来,做一些新鲜的、有活力的、有艺术气息的事儿,该有多好。(维摩)

关于《云树流泉》

范向辉:80 后,河南洛阳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画院王冠军工作室助教。作品曾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工笔画大展入会资格优秀传承收藏作品、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等。

作者创作手记:泳池、冰饮、墨镜、少年,就是夏天的样子,总是能让人怀念!《云树流泉》这幅作品源于看到泳池里变幻的水波,池底的马赛克瓷片通过水波荡漾产生了交错曲折的丰富变化,非常具有一种抽象的美感,让人感觉真实而又梦幻!在构图时安排了两个人物放置在画面对应的两角,也使背景大面积的水面显得更加辽阔;抽象的水波纹和具象的人物形成既有具象又有意向的形式组构,让整体画面更具当代形式意味!画面中所有元素的出现都是为了烘托人物内心和深化画面意境而出现,冰饮中水果冰块的沉浮、智能手环上的各种数字、墨镜折射的蓝天白云、人物衣服上的图案等等,均都和整幅画面水与岸的表达形成内在的呼应和对比关系。整幅画面表达了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人与自然之间物我两忘的心境和情怀!

向辉醉心于方从义的高山奇峰、深谷幽涧、古树老屋,野水孤舟、云树流泉式的宋元传统,又学兼中西,老式皮纸、矿物色结合莫兰迪色调重新阐释泳池、冰饮、墨镜、少年,照相式的写实结合纳兰霍式的柔美虚幻、迷蒙淡雅,仲夏时节普通平凡的生活场景带着怅惘的神秘感,仿佛纯静止似的融入了诗意的抒情。(李娜)

看惯了山水花鸟,《云树流泉》让人耳目一新。一池盈盈水,澹澹漾清波。少男、少女,墨镜、冰饮……一切看起来那么轻松、惬意,蓝色水波摇动,漾出青春的梦。《云树流泉》看似触手可及,却是许多人遥不可及的桃花源。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有佛性和慧眼的,也都有自己的桃花梦,只可惜,世事纷繁,人性荒芜,多少人行色匆匆,只见脚下的路,眼前的利,不见头顶的宇宙星辰,远方的高山大海,于是,渐渐的,桃园梦断,不再相信美好。

桃花源的悲哀,不是“不复得路”,不是寻而不得,而是“遂无问津者”,没有人相信有“桃花源”,“桃花源”就真的消失了。

每个人心里,都该有一处桃花源。《云树流泉》让人看到了美好,走进了这处桃花源,如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张宝峰)

关于《子非鱼·十八》

付玉峰:河南省嵩县人,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画院壁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水墨画院青年画院画家。郑州市美协中国画与综合材料艺委会主任、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

作者创作手记:《子非鱼·十八》是我近年创作的重彩山水画作品“子非鱼”系列作品之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引起了我对生命互通的思考。我们在绘画作品中,太习惯于站在人的角度或者自己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事物,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我们认为山很高,蚂蚁很小,似乎成为固定的概念,但我认为这只是角度和立场的不同。我幻想自己是一条鱼便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将自己幻想成石头、树,站在物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山水。我在绘画中追求着浪漫而神秘的理想境界,体会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水墨、宣纸与矿物颜料最大限度融合而呈现点、线、面色彩浓烈沉稳,肌理斑驳,恰似一曲交响乐演绎的旋律,恍若梦境而又出其不意、跌宕起伏、神秘生动。驻足观赏山石树木云水颇具节奏感,点画皴擦出的山水纹理自然而真实,平面化的画面空间真实又虚幻,眼睛总能不断获得惊喜。(李娜)

你看它们多快乐!

鱼在空中游弋,玉兰在峭壁开花,

佛塔像树一样从赭石中长出来。

在一粒沙的宇宙,春天是一种喜乐。

所以繁花照亮夜晚万壑静默是春,

风雨如晦中见你是春,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春,

吾丧我是春。

所以春的尽头还是春,在不确定和未知中

游弋,日光下澈,四面竹树环合。

你看我们多快乐!

(梁静)

关于《兵者无形》

王雷:1980 年生于河南,2003 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0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实验艺术系,获艺术硕士学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河南省文联委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时装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与创意学院学科学术发展中心主任。

作者创作手记:“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作品通过解构与重组的方式,将战争与和平,武力与文化,脆弱与坚硬,侵略与同化,编织与谋略,历史与当下的多重语言,“解读”着今日军事的信息与昨日防御的逻辑转化。

兵者无形,王雷采用解构与重组古代铠甲的方式,为装置形态的作品设定确切的文化意义,实现了中国古代兵法的现代解读:空间的搭建与整合,纸对金属的仿制,报纸内容与军事纪事的关联,甲衣的防御性质与编织的筹谋含义,将和平与战争的永恒话题转换成境界宏阔的视觉范本。曾经作为文明载体的纸张,曾经正在衰落的纸媒,在作品中以另外的形式得以继续传承,重获新生。(李娜)

血肉是纸做的。我曾喝干黄河与渭河,死后我的身躯继续流淌化作桃源。纸是性命做的。黍离的性命,草虫的欢乐,麻衣如雪的蜉蝣在龟背上竹节上在春蚕柔软的梦里刻下: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永恒是血肉做的,是乌鹊南飞时新鲜的露水,是南风收拢翅膀落在冬小麦上,是所有活过已被忘却的名字,是我呼喊你时山谷的回声和皎皎明月。月光是酒做的。所有被照亮的事物和它们的影子,庄稼和土地,每个汉字的灵魂和每个写汉字的人的灵魂,搓成一条长长的线,从《大荒经》延续到你脚下,你的衣襟被清风拂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经芬芳的肉体,现在是我们生命的符号。(梁静)

关于《SNOW GIRL》

宋若熙:河南洛阳人,201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一工作室,2017 年至今任教于洛阳师范学院。

作者创作手记:试图在绘画中找到一种抽离于自然以及现实的美感,汲取文艺复兴以前的人文情怀,综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与精神,希望呈现给观者的是一种冰冷的,高于生活的艺术,愿观者在熙熙攘攘的喧闹都市中可以暂时忘记忙碌,进入雅致美好的精神世界。

若熙将画面中的色彩简化为白、灰、浅褐三色,大面积铺白的雪地营造出静谧安宁的画面气氛。少女与叠加其间的白色构成明暗变化,丰盈了人和物的空间体积感,密集交织的细腻笔触,缔造出斑驳不一的画面肌理,与背景天空中平贴的笔法形成动静对比,在白色的不同运用之间营造出冬日雪舞的视觉动感。亮色的玩偶在雪中尤为突显,此将观者的视线指引至画面主角身上,并巧妙地以一抹红唇捕捉少女青春的气息,为寒冷的天气中注入一丝柔美的暖意,少女纯真的神情亦如冬雪般剔透,展现懵懂的纯真之感。(李娜)

一种与拒绝消融不同的格格不入,

她的名字叫雪。

不落在时间的旷野,不穿透

任何人的黑夜,像白鸽

从我们时代的常态中低低飞过,从林间小路

飞向精神的断崖,粉色脚掌在将落未落间

雀跃,而火的小手冰凉,

她的温度是抱紧自己。

俏丽、直白,甚至有点儿调皮

的轮廓线,与树与灌木和想象中的玫瑰

保持着距离,一切各就各位,

小山在她视线之外躺下,

无边无际的星河向山坡奔去。(梁静)

关于《人·迹》

郑明雅:1995 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2018 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作者创作手记: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各种快餐式文化盛行街头,不仅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更是使其内在心理显得浮躁。反观那些饱经沧桑后安详矗立着的古迹,触动了我,并引起内心对它的崇拜和思考。生长在古都洛阳的我,每当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穿梭在现代建筑与古代遗址纵横交织的城市中,常有时空错乱的感觉,仿佛在无形中建立某种与古人相通的线索,它的一砖一瓦,无一不是外求学时的心之所向。家乡遥远,记忆如梦境般零碎,遥想中唯有梦境得以追之,令我乐此不疲的勘探家乡古迹的韵味。作品《人·迹》,“人”代表着当下,“迹”代表着过去。意为在追寻往昔的记忆时,同时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圆口刀、三角刀与木相遇形成阳刻效果的画面线条有着画像砖般古朴的质感,又仿佛带着时间印记,呈现与今有所隔阂的、尘封的历史感残破感。指节和手腕的联动制造出的许多不可预知的刻痕变化,赋予画面节奏和韵律,碎片化图像汇集起来构成意想不到的视觉景观,自我生长的格局、重构的历史实场穿越古今。(李娜)

有时候,一幅画,是一座桥。站在桥上,放眼寰宇,纵穿历史,对话古今;

有时候,一幅画,是一条河。站在此岸,遥望彼岸,烟雨空蒙,疑有帆影。

静读《人·迹》,一尊尊佛像,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

郑明雅是睿智的,他通过对画面重新切割,用水墨块面表现石窟中众佛像的状态,折射出人类的行踪和心迹。

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在河洛大地上,刻下了数不清的印记,有多少荣耀与繁华蕴藏在一街一巷?又有多少磨难与坎坷雕刻于一砖一瓦?

身处灯红酒绿、纷繁喧嚣城市,《人·迹》让人静下心来,重新思索,这,是一种难得的警醒,也是一种可贵的幸运。(张宝峰)

李娜:1984 年生于河南卫辉,200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1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从事艺术理论研究与教学。

梁静: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文学博士,诗人,长期从事诗歌写作与翻译,作品发表于《扬子江诗刊》《牡丹》《绿洲》《六盘山》《天津诗人》等刊物,现任教于河南科技大学。

张宝峰:洛阳晚报记者,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意林》签约作家,今日头条优质文化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