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翁的洛城

2023-02-20杨满沧

牡丹 2023年9期
关键词:梅尧臣嵩山龙门

杨满沧

天圣九年三月。洛城春风明媚,百花初绽,杨柳泛绿,伊水荡漾。

欧阳修的喜悦和自信发自心底。他17岁时,所写的文章已赢得大名,被人传诵;天圣七年春,23 岁应国子监考试,名列榜首;同年秋,赴国学解试,独占鳌头;天圣八年正月,应礼部考试,又得第一。欧阳修连中三元,冲进决赛;三月,参与仁宗皇帝主持的殿试,毫无悬念,进士及第。据任主考官的同乡晏殊事后“剧透”说,他本可以夺魁的。但考官们认为他年轻气盛,锋芒过露。为挫其锐气,有利于今后的仕途走得更稳、更远,故意把他唱为甲课第十四名,让刚满19 岁的同学王拱辰高中状元。后来,谁也没想到,王同学和欧阳修成为连襟,都是宰相薛奎的女婿。欧阳修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而王拱辰却成为改革的阻碍者,还把苏舜钦等几位年轻人“一网打尽”了。天圣八年五月,欧阳修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留守推官,主要职责是掌管审案、刑狱等事务。第二年三月,到达洛阳。同时,恩师胥偃亲自选定他为自己的女婿。不久,欧阳修迎娶新娘胥氏,第一次当上新郎官。“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人生三大喜事中的两件,同时降临到贫寒学子出身的欧阳修身上,确实让他喜悦、自信和享受。

初到洛阳,他是否与第三大喜事“他乡遇故知”不期而遇呢?

对欧阳修来说,洛阳是仕途第一站,确属“他乡”。

北宋时,洛阳作为陪都,其秀美的山川风物、繁荣的经济社会、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活跃的文人群体等等,早已让欧阳修心向往之。

初到洛阳,让欧阳修兴奋的是“他乡遇知己”。当时,迎接他的洛阳最高长官是西京留守钱惟演,乃吴越王钱俶之子。钱惟演跟从越王投降北宋,在宋真宗时代,积极攀附大权在握的刘娥皇后,把亲妹嫁给刘皇后的哥哥刘美。因在官场见风使舵,士人认为他德行有瑕疵。但钱惟演的优点也很突出,擅于诗词,嗜书如命,雅趣广泛,关爱青年干部。“虽生长于富贵,而少有所嗜好。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有点儿南唐后主李煜的影子。他是洛阳甚至是北宋时期当仁不让的第一代“文坛盟主”,正带领着身边的一帮青年才俊,决心搞搞“诗文革新运动”。如河南府通判谢绛,洛阳的“二号人物”,其诗文功底深厚,诗文革新的主要操盘手,还是梅尧臣的妻兄;河南县主簿梅尧臣,擅长以文为诗;知宜阳县的伊洙,擅长古文;户曹参军杨愈,文思敏捷;签书河阳判官富弼,酒量惊人,后成为宰相晏殊的女婿;伊洙的哥哥、知河阳县的伊源,多才多艺。

围绕在钱惟演身边的二十多位青年才俊,在洛阳自发地组成文学沙龙,使得25岁的欧阳修收敛自我感觉“爆棚”的骄傲,虚心向梅尧臣学习写诗,向伊洙学习写古文。业余时间,聚在一起,到处吃吃喝喝,游山玩水,切磋诗艺。欧阳修“为西京留守推官,府尹钱思公、通判谢希深皆当世伟人,待公(欧阳修)优异。公与尹师鲁、梅圣俞、杨子聪、张太素、张尧夫、王几道为‘七友’,以文章道义相切劘。率尝赋诗饮酒,闲以谈戏,相得尤乐。凡洛阳山水园庭,它庙佳处,莫不游览。”(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在“洛中七友”中,欧阳修如鱼得水,好不快活。“余本漫浪者,兹亦漫为官……赖有洛中俊,日许相跻攀。饮德醉醇酎,袭馨佩春兰。平时罢军檄,文酒聊相欢。”(北宋·欧阳修《七交七首·自叙》)

阳春三月的洛阳,为欧阳修的仕途起点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

龙门畅游

诗酒风流,时光飞逝,转眼一年过去,进入北宋明道元年。

春天,正是洛阳最美的时节。春风杨柳拂面,牡丹姹紫嫣红,野草遍地青青,伊水清澈淙淙。好朋友陈经秀才将离开洛阳,欧阳修、杨愈等人为其送行,相约来到龙门游玩宴饮。

龙门,位于洛城南郊伊河两岸,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古称“伊阙”。“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古人择此而建石窟。初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后经东魏、西魏、北齐。到了隋朝,隋炀帝在洛阳初建宫殿时,登临北邙山,远望洛阳南面的伊阙,对侍从们说:“此乃真龙天子的门户,古人为何不在此建都?”一位大臣献媚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龙颜大悦,在洛阳建起隋朝的东京城,把皇宫正门正对着伊阙方向。这也是伊阙称为龙门的另一说法。又历经隋、唐、五代、北宋等朝代四百多年的接续开凿营造,形成南北长达一公里,窟龛二千多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达三千余块的文化艺术宝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唐·白居易)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宋·苏过)此处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今天,龙门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天水麦积山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凡逢节假日,游人如织,摩肩接踵。

又是一年芳草绿。欧阳修在洛阳工作生活了一年,已融入当地的各种圈子。虽然官小职微,但他的才能学识、品德性情等得到钱市长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同。年轻的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哥几个在龙门白天登高揽胜,林中探幽,听山鸟歌唱,赏白云翠雾。傍晚伊水泛舟,饮酒赋诗,月下漫步。“蹑硚上高山,探险慕幽赏。初惊涧芳早,忽望岩扉敞。林穷路已迷,但逐樵歌响。”玩累了,坐在春水潺潺的岸边,看林梢群鸟飞,鸳鸯嬉戏水,锦鳞游泳美。“春溪渐生溜,演漾回舟小。沙禽独避人,飞去青林杪。”“画舷鸣两桨,日暮芳洲路。泛泛风波鸟,双双弄纹羽。爱之欲移舟,渐近还飞去。”晚上,留宿西峰龙门广化寺,在松林间寻找写诗的灵感,瀑布飞泉的声音远远传来,更加让人享受山野间的寂静,月光的皎洁。“横槎渡涤涧,披露采香薇。樵歌杂梵响,共向松林归。日落寒山惨,浮云随客衣。”“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第二天,他们登上香山石楼,俯看溪流湍急,鱼鹰翻飞,侧耳倾听八节滩水石相击的巨大声响,试图寻找前辈白居易留下的足迹。“高滩复下滩,风急刺舟(撑船)难。不及楼中客,徘徊川上山。夕阳洲渚远,唯见白鸥翻。“乱石泻溪流,跳波溅如雪。往来川上人,朝暮愁滩阔。更待浮云散,孤舟弄明月。”陶醉在龙门的山水之乐中,一口气写下《游龙门分题十五首》诗,另外还专门写了一篇《送陈经秀才序》惠赠,记录此次龙门之游。

“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

龙门的山水胜景距离市中心不远,吸引很多达官贵人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奴仆,坐在轿子里“到此一游”,根本体会不到“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徙倚”的情致。只有像我们这些“位卑且闲者”,方能享受到这恬然自得的山水之乐。

这是欧阳修游龙门的心得体会。“惟卑且闲者”才能静下心来,把眼前的自然山水景物融入自己内心的审美追求,与白云、飞鸟、古木、野草、溪流、月光对话,激发起广泛地人生思考和对过往历史、文化的回望。这样的闲游,才是旅行的目的。想想也是,领导光临某处风景点,前呼后拥,耀武扬威,陪同的人小心翼翼,这场面本身就成为风景的破坏者,哪有游玩的情致呢?

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载:晚年的白居易住在这里,捐出家资,“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石楼供游人观景、休息。开凿八节滩,让船夫行船更安全顺畅。如此善举,后人当永记不忘。欧阳修后来自号“醉翁”,或许是今夜受到“醉吟先生”的启发吧?

龙门的广化寺之夜,月色如水。那轮曾盈满李白、白居易酒杯的明月,同样又映照着欧阳修这几位年轻人的芳樽……

嵩山登高

龙门归来不久,进入明道元年暮春。欧阳修和梅饶臣、杨愈等人相邀,出城登嵩山游玩。

嵩山,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称“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

嵩山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最高峰为连天峰,海拔1512米。东连汴京,西临洛城,南临颍水,北瞰黄河。“嵩高惟岳,峻极于天。”据传,印度高僧达摩禅师曾在此面壁修炼。另外,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的少林寺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唐初,少林武僧十三棍勇救秦王李世民的传奇故事流传甚广。唐代以后,僧徒众多,讲经习武,三教合一,禅宗和少林武学逐渐蜚声海内外。先后曾有30 多位皇帝、150 多位著名文人亲临嵩山,欧阳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一次登嵩山,这是欧阳修一生中难以忘怀的青春之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几位志得意满的年轻人在嵩山的怀抱里,兴奋地打着滚儿,嬉戏调侃,多余的精力用喝酒、写诗来发泄。在他们眼中,嵩山正如他们的芳华,是青春的,巍峨的,是高也可攀的。

这次嵩山登高,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在北宋文学圈引起广泛的涟漪。

欧阳修一行,拾级而上,走走停停,一路攀登,沿途峰峦叠翠,怪石林立,崖壁如削,古木参天,山花烂漫,瀑布飞白,潭水清幽。登上最高峰峻极峰,山风清凉,白云如絮。极目远眺,黄河如带,绿野千里。欧阳修对路过的峻极寺、天门泉、拜马涧、公路涧、天池、玉女窗、三醉石、天门、二室道、中锋、玉女捣衣石等风景点,每处都写诗记录。“路入石门见,苍苍深霞间。云生石砌润,木老天风寒。客来依返照,徙倚听山蝉。”(《峻极寺》)“烟霞天门深,灵泉吐岩侧。”(《天门泉》)“春晚桂丛深,日下山烟白。”(《二室道》)“惊鸟动林花,空山答人语。云霞不可揽,直入冥冥雾。”(《自峻极中院步登太室中峰》)“望望不可到,行行何屈盘。一迳林杪出,千岩云下看。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中峰》)“拂石登古坛,旷怀聊共醉。云霞伴酣乐,忽在千峰外。坐久还自醒,日落松声起。”(《三醉石》)在嵩山玩几天,欧阳修留下组诗《嵩山十二首》。

梅尧臣不甘示弱,写下《同永叔子聪游嵩山赋十二题》。“山高路已穷,倏尔逢兰若。落日老僧闲,支颐古松下。缓步入禅庭,苔苍但萧洒。”(《峻极寺》)“古壁何苍苍,穿云玉梯出。前岩复后峰,阴晴状非一”(《天门》)“时应下鹿群,迹印青苔湿。”(《天门泉》)“度岭失群山,千峰出天际。”(《二室道》)“人从树杪来,路向云端转。忽觉在烟霓,回首峰岭变。”(《自峻极中院步太室中峰》)“日夕望苍崖,崭崭在天外。及来步其巅,下见河如带。半壁云树昏,山根已滂霈。”(《中峰》)“依稀日夜笙,声入寒泉泻。”(《拜马涧》)“幽石称捣衣,捣衣人不见。犹应寒夜中,山月来铺练。”(《玉女捣衣石》)“玉洞倚霞壁,天窗露微明。骖鸾去不返,啼鸟空相惊。”(《玉女窗》)“相期物外游,共醉仙坛石。举手薄高穹,清风生两腋。都忘尘世烦,笑傲聊为适。”(《三醉石》)

在他们的每一首诗中,都有画面、有喜悦,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时任陈州通判的范仲淹,看到欧阳修、梅尧臣登嵩山的组诗,羡慕之极。虽然没有携手同游,但也写出《和人游嵩山十二题》,以表达想入群的愿望。“徘徊崚极寺,清意满烟霞。好风从天来,吹落桂树花。高高人物外,犹属梵王家。”(《崚极上寺》)“白云随人来,翩翩疾如马…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自峻极中院步登太室》)“天门有灵泉,埃尘未尝至。日月自高照,云霞亦辉庇。惟抱夷齐心,饮之可无愧。”(《天门泉》)“乘此澄清间,吾缨可以濯。”(《天池》)“清流引河汉,白气横云雾。”(《公路涧》)“试问捣衣仙,何如补天女。”(《玉女捣衣石》)“回看日月影,正得天地心。”(《中峰》)“太室何森耸,少室欲飞动。相对起云霞,恍如游仙梦。”(《二室道》)“憔悴泽边人,独醒良可惜。”(《三醉石》)范仲淹的想象力令人佩服,他没去登嵩山,却把嵩山的险峻、壮美描绘得如身临其境一般,还融进自己“先天之忧”的入世情怀,诗文功底非凡。

嵩山登高,充满着青春的诗意和快乐。诗歌唱和,洋溢着纯洁的友谊和对人生憧憬。对每一位参与者,都会终生难忘。

夏天悄悄过去。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同年秋天,欧阳修、谢绛、杨愈、伊洙、王复五人,重游嵩山,历时六天。此时,梅尧臣已调任河阳县主簿,没能参加。游玩结束,回到洛阳,谢绛专门给梅尧臣写去一封《游嵩山寄梅殿丞书》,向他详细描绘这次秋游。梅饶臣收信后,立刻写了《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这首长达五百字的回信,是他“以文为诗”的尝试。

第二次嵩山秋游,欧阳修意外发现了唐代韩愈的两处石刻和韩覃的《幽林思》诗碑,激起他广搜金石的浓厚兴趣。可以说,欧阳修开创并最终完成中国第一部金石学巨著《集古录》一千卷,起点就是这两次嵩山之游。

嘉佑八年六月,距离这两次嵩山登高已过去三十一年。欧阳修时任参政知事,同游者皆已过世,他在写作《集古录跋尾》卷六“唐韩覃《幽林思》”条目中,仍在详细追忆:

“右《幽林思》,庐山林薮人韩覃撰。余为西京留守推官时,因游嵩山得此诗,爱其辞翰皆不俗。后十余年,始集古金石之文,发箧得之,不胜其喜。余在洛阳,凡再登嵩岳。其始往也,与梅圣俞、杨子聪俱。其再往也,与谢希深、尹师鲁、王几道、杨子聪俱。当发箧见此诗以入集时,谢希深、杨子聪已死。其后师鲁、几道、圣俞相继皆死。盖游嵩在天圣十年,是岁改元明道,余时年二十六,距今嘉佑八年盖三十一年矣。游嵩六人,独余在尔,感物追往,不胜怆然。六月旬休日书。”

嵩山登高那年26 岁的欧阳修正意气风发。他追忆的是逝去的青春、友情和理想。

梅尧臣何尝不是如此?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并不如烟。嘉佑三年,当年同游嵩山者,只剩梅尧臣和欧阳修还活着世上。欧阳修在去年主持全国的贡举考试时,发现了苏轼、曾巩等一批人才,正感觉良好。他向梅尧臣索要谢绛写的《游嵩山寄梅殿丞书》,引发梅尧臣对往事的回味,不胜唏嘘。他含泪写下《永叔内翰见索谢公游嵩书,感叹希深、师鲁、子聪、几道皆成异物,独公与余二人在,因作五言以叙之》长诗:“又忆游嵩山,胜趣无不索。各具一壶酒,各蜡一双屐。登危相扶牵,遇平相笑噱。石捣云衣轻,岩裂天窗窄。上饮醒心泉,高巅溜寒液。下看峰半雨,广甸飞甘泽。夜宿岳顶寺,明月入户白。分吟露气冷,猛酌面易赤……誓将新咏章,灯前互诋摘。杨生护己短,一字不肯易。明年移河阳,簿书日堆积。忽得谢公书,大夸游览剧……死者诚可悲,存者独穷厄。但比死者优,贫存何所益。”

那年的嵩山,那时的我们,还有那些诗歌,一切皆历历在目。相互搀扶,停歇打闹,夜宿禅寺,喝酒写诗,切磋争论。杨愈这家伙,他的诗一个字也不让改。明月透窗来,烛光摇曳之下,那一张张青春年少的脸,由于酒精的作用,更加红润生动。嵩山之夜,多么地富有诗情画意啊!想想现在,嵩山依旧巍峨,只有欧阳修飞黄腾达了,他们几位都已成鬼。我还在世上苟活,守着贫苦的日子。人生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呢?

梅尧臣也没料到,两年之后,他自己也撒手西去。“洛中七友”,就独存欧阳修了。

竹林宴饮

明道元年初秋,第一次龙门和嵩山之游的喜悦刚刚散去。因为谢绛是梅尧臣的妻兄,任河南府通判,为回避亲嫌,梅尧臣改任河阳县主簿。

前段时间,欧阳修一直在向梅尧臣学习清谈闲雅、妙笔细密的诗风。老师调离,欧阳修召集哥几个设宴饯行。

选择哪里宴饮才能尽表心意呢?欧阳修颇费一番心思。他亲自跑遍洛阳城的酒店和私人会所,最终决定在“会隐园”竹林里的普明精庐小聚。此地不仅菜品独特,清雅安静,还暗含深意。

洛阳作为千年帝都,园林之盛甲天下。“夫洛阳,帝王东西宅,为天下之中。土圭日影,得阴阳之和;嵩少瀍涧,钟山水之秀。名公大人,为冠冕之望;天匠地孕,为花卉之奇。加以富贵利达,优游闲暇之士,配造物而相妩媚。”(南宋·张琰在《洛阳名园记序》)从东汉到北宋千年间,皇家、寺庙、名卿贵胄之家的园林,竞相建造,竹林是洛阳园林中的最大特色。北宋李清照的公爹李格非曾著有《洛阳名园记》,专门记录洛城十九处私家园林。其中,归仁园“北部种有牡丹、芍药一千多株,中部种有百余亩翠竹,南部种植着成行的桃树、李树等。”苗帅园有“竹万余竿,皆大满二三围。”神宗时期,司马光因不满王安石变法,退隐洛阳竹林下十五年,专著《资治通鉴》。“西都自古繁华地,冠盖优游萃五方。比户清风人种竹,满川浓绿土宜桑。”(司马光《和子骏洛中书事》)洛阳的翠竹、绿桑带着清风雨露,消除了司马光长期伏案写作带来的视觉疲劳。竹子的性格,也增添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动力。

欧阳修选择的“会隐园”,原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私家园林的一部分。白乐天曾有记载:“吾有第在履道坊,五亩之宅,十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世事变迁,现转入张氏手中。尹洙曾应邀为其写《张氏会隐园记》:“始得民家园,治而新之,水竹树石,亭阁桥径,屈曲回护,高敞荫蔽,邃极乎奥,旷极乎远,无一不称者。”

欧阳修选择这里,或许是在向唐代前辈白乐天致敬。

此外,竹子历来是文人士大夫自喻的意象。西晋时,“竹林七贤”曾在洛阳频繁活动。欧阳修在洛阳,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绿竹堂”,赞美竹子“虚心高自擢,劲节晚愈瘦。虽惭桃李妖,岂愧松柏后。”(《初夏刘氏竹林小饮》)梅尧臣以“爱此孤生竹,碧叶琅轩柯”自况。钱惟演在洛阳任市长时,写有“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对竹思鹤.留守洛阳日作》)一只仙鹤,立在翠竹边,自是人间最风流。绿竹是历代文人理想人格的化身。那只仙鹤,也是钱市长的自喻吧?青青翠竹,是“洛中七友”的共同所爱,在他们所写的诗文中经常出现。

菜好、酒美、人对、场地雅,这样的小聚气氛最佳。杜康美酒,已过三巡,牡丹菜肴,也过五味,宴饮渐入高潮。欧阳修想起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端起一杯酒说:今日如果我们只喝酒,不写诗文的话,后人一定会笑话我们是酒肉之徒。快笔墨伺候,我们进行写诗游戏?规则是:每张纸上写一句古人的诗,每人闭眼摸一张,就以这句诗为韵写作。大家纷纷赞同。

梅尧臣摸到的字韵是“高树早凉归”,为唐代沈恮期《酬苏味道夏晚寓省直中见赠》诗中的句子。欧阳修摸到的是“亭皋木叶下”,为南北朝时柳恽《捣衣诗》中的句子。梅尧臣趁着酒意,挥笔而就组诗《新秋普明院竹林小饮得高树早凉归》:“翻然思何苦,昨夜秋风高。良友念将别,幅巾邀此遨。清梵隔寒流,乱蝉鸣古树。谁知林下游,复得杯中趣。池上暑风收,竹间秋气早。回塘莫苦留,已变王孙草。未坠高梧叶,初生玉井凉。愁心异潘岳,独自向河阳。不减阮家会,所嗟当北归。厌厌敢辞醉,明发此欢非。”初秋时节,离开朋友,心里还是有些酸楚。

欧阳修看了梅尧臣写的诗,与他碰了一个“小钢炮”,脸上泛起酒红,醉眼朦胧,提笔写下《初秋普明寺竹林小饮饯梅圣俞分韵得亭皋木叶下五首》:“临水复攲石,陶然同醉醒。山霞坐未敛,池月来亭亭。洛城风日美,秋色满蘅皋。谁同茂林下,扫叶酌松醪。野水竹间清,秋山酒中绿。送子此酣歌,淮南应落木。劝客芙蓉杯,欲搴芙蓉叶。垂杨碍行舟,演漾回轻楫。山水日已佳,登临同上下。衰兰尚可采,欲赠离居者。”朋友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忘记离别的忧愁,我们期待未来相逢在灿烂的季节。

这次竹林送别,大家都喝“断片”了。梅尧臣深为感动,记忆深刻。他在日记中写道:“余将北归河阳,友人欧阳永叔与二三君具觞豆,选胜绝,欲极一日之欢以为別。于是,得普明精庐,酬酒竹林间,少长环席,去献酬之礼,而上不失容,下不及乱,和然啸歌,趣逸天外。酒既酣,永叔曰:‘今日之乐,无愧于古昔,乘美景,远尘俗,开口道心胸间,达则达矣,于文则未也。’名取纸写昔贤佳句,置坐上,各探一句,字字为韵,以志兹会之美。咸曰:‘永叔言是。不尔,后人将以我辈为酒肉狂人乎!’顷刻,众诗皆就,乃索大白,尽醉而去,明日第其篇请余为叙云。”

欧阳修永远也不会忘记,天圣九年三月,初到洛阳,和梅尧臣一见如故,直到嘉佑五年梅尧臣去世,两人保持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诗友、知己关系。在洛阳时,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中承认:“余尝问诗于圣俞,其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将以心得意会,而未能至之者也。”梅尧臣很早就有诗名,比欧阳修大五岁,欧阳修对他很尊重,称赞“圣俞翘楚才,乃是东南秀。”但梅的一生,仕途不顺,穷苦潦倒。欧阳修成为政坛明星、文坛领袖。两人的友情从未中断,更没有因地位、名声的差异、时光的流逝而变化。欧阳修尽可能地去推荐、照顾梅尧臣。在现存的梅尧臣诗集中,他与欧阳修酬答的诗有150 多首,欧阳修酬答他的今存140多首。

梅饶臣在洛阳、河阳任县主簿期间,与欧阳修亦师亦友的几年,是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

洛阳时期的欧阳修,在梅面前,如同刚步入官场的公务员,是谦逊的、勤奋的,也是兴高而采烈的。

花儿少年

“洛阳岁正月梅已花,二月桃李杂花盛开,三月牡丹开。于花盛处作园圃,四方伎艺举集,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择园亭胜地,上下池台间引满歌呼,不复问其主人。”(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洛城的繁华与东京的梦华叠加在一起,组成北宋的社会风尚图景,构成后人对这个风雅时代的千年追忆。洛阳牡丹盛开的季节,欧、梅一见如故。“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逢君饮水畔,一见已开颜。”(欧阳修)“春风午桥上,始迎欧阳公。”(梅尧臣)“河南又多名山水,竹林茂树,奇花怪石,其平台清池上下,荒墟草木之间,余得日从贤人长者,赋诗饮酒以为乐……”(欧阳修)工作之余,切磋诗艺,游山玩水,喝酒快活。

更为幸运的是,欧阳修在洛阳遇到了有意推动诗文革新、关爱文艺青年的钱惟演市长,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

钱是洛阳政坛的一号人物,又是洛阳文学圈子的盟主,对文学青年部下关爱、宽容的程度令今人羡慕嫉妒恨。据《邵氏闻见录》记载:“谢希深、欧阳永叔官洛阳时,同游嵩山。自颍阳归,暮抵龙门香山。雪作,登石楼望都城,各有所怀。忽于烟霭中有策马渡伊水来者,既至,乃钱相遣厨传歌妓至。吏传公言曰:山行良劳,当少留龙门赏雪,府事简,无遽归也。钱相遇诸公之厚类此……”有一次,欧阳修他们游嵩山,晚上回到龙门香山时,遇到大雪天。钱市长派专人给他们送来酒菜、歌妓。并传话说:这几天府里没什么工作,不要着急回城,安心在龙门赏雪吧。这样的领导,哪位下属不喜欢、尊敬呢?可惜,如今绝矣。

除领导可爱,朋友亦可敬。欧阳修对谢绛、梅尧臣、伊洙、杨愈等人的文采和品行心悦诚服。“玉山高岑岑,映我觉形陋。”他虚心向梅尧臣学诗,声律、文语上疵病,梅随时指教他。“师鲁天下才,神锋凛豪俊。平居弄翰墨,挥洒不停瞬。”他“调西京推官,始从伊洙游,为古文。”(《宋史.欧阳修传》)他向伊洙学写古文。北宋僧人文莹曾在《湘山野录》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公(钱惟演)大创一馆,榜曰林辕。即成,命谢希深、尹师鲁、欧阳修三人者各撰一记……希深之文仅五百字,欧公之文五百余字,独师鲁只用三百八十余字而成,语简事备,复典重有法。”欧阳修叹服,尹洙教导他:“大抵文字所忌者,格弱字冗。诸君文格诚高,然少未至者,格弱字冗尔。”钱市长建一座公馆,让他们写记,搞一次“作文竞赛”,欧阳修开始写的不如其他人,后来按着尹洙的指教重写一篇,比尹洙的文章简短,“尤完粹有法”。尹洙看后,称赞曰:“欧九真一日千里也!”

在如此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欧阳修工作、写诗之余,兴趣盎然地研究起牡丹来。

“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牡丹以前不受待见,但到唐代就大为不同。女皇武则天的喜好和权力,增添了牡丹的颜值和魅力。牡丹成为洛阳的形象代表,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李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喜爱牡丹,在人来人往的洛阳街头,随便拦住一个人,都能吟出几句赞美牡丹的诗句来。“洛阳之俗,大抵爱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无论是士大夫、一般百姓,还是挑担卖浆之流,头上都插着牡丹,相邀游春赏花。临时形成卖牡丹花的街市上,搭着帐篷歌舞表演,笙歌鼓乐能传到皇宫里。

到了北宋,钱惟演任洛阳市长时,依旧歌舞升平。他钟爱牡丹,欲写《花品》一书,却因调离洛阳未完成。欧阳修潜心研究,独自撰写出《洛阳牡丹记》,实为牡丹专著的创新之举。据欧阳修研究:“洛阳城围数十里,而诸县之花莫及城中者,出其境则不可植焉。岂又偏气之美者,独聚此数十里之地乎?此又天地之大不可考已。”虽然,别地也产牡丹,但都比不上洛阳牡丹。天地之气,特别钟情于洛阳,形成独特的地理环境,这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成为研究牡丹的专家,是把牡丹称为“洛阳花”的第一人。他一生专情于洛阳牡丹,在很多诗文中,皆把牡丹作为托物寄情对象,倾诉他的深情和人生感悟。

洛阳花,就是他的青春、欢乐、友情和理想。“洛中七友”等才俊,都是花儿少年。

景祐元年,28 岁的欧阳修调到首都汴京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做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

在首都的日子依旧高朋满座,诗酒笙歌,但他还是留恋洛阳的这段时光。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花,这里的竹,这里的人,在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魂牵梦绕。离开洛阳,欧阳修曾写有五阕《玉楼春》词,洛阳花在词中反复出现。“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洛城春色待君来,莫到落花飞似霰”“关心只为牡丹红,一片春愁来梦里。”

汴京工作两年后,欧阳修为他的性格付出了代价。景祐三年五月,被贬峡州夷陵(宜昌)县令。第二年,朋友丁元珍写首诗寄他,他便写首《戏答元珍》曰:“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放心吧,朋友,我曾经看尽洛阳牡丹花,在这穷乡僻壤,野花即使开得再晚,我也不会过度感伤。

梅尧臣也是如此。庆历六年春天,梅时任许昌签判,看到别人家院子里盛开的牡丹,想起洛阳的青春岁月,那里有他的青春和友谊。“华发我何感,洛阳年少时。”

花样年华,诗意青春,此情可待,最忆是洛城。

晚年的欧阳修,功名成就。“文坛”的位置已传给学生苏轼。历经千帆,悟透人生,归来蜕变为“醉翁”“六一居士”。病中,他仍在追忆洛阳时期的似水流年。“昔在洛阳年少时,春思每先花乱发。萌芽不待杨柳动,探春马蹄常踏雪。”(《病中代书奉寄圣俞二十五兄》)洛城,已成为他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三年,奠定欧阳修一生的仕途、文学基础,丰富和拓宽了他的思想疆界。他之所以能成为“文坛领袖”,使北宋诗文摆脱“西昆体”的艳丽轻浮,逐渐走向简真和理性之风,并成为后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发现并扶持苏轼“出人头地”,文脉传承,开拓出诗词新的表达空间和流派,一直影响到南宋的辛弃疾、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人。可以说,洛城就是欧阳修书写大宋文学史的起点。

是啊!醉翁的洛城,是他真正的福地。

洛阳的醉翁,曾是白居易在园中种植的一竿翠竹,亦是刘禹锡笔下的一朵初放的牡丹花……

猜你喜欢

梅尧臣嵩山龙门
龙门石篆联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龙门里的白居易
我爱我家
2017年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河南站)在嵩山落幕
尹朝阳:嵩山高
郑州嵩山地磁台站建站可行性分析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龙门这边(71)
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