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香工会·阅读之星”文学作品专栏

2023-02-18彭启军和丽琼付晓祺墨然王敏娟木馨谢志红和学惠

壹读 2023年12期
关键词:张桂梅张老师

◆彭启军 和丽琼 付晓祺 墨然 王敏娟 木馨 谢志红 和学惠

从唐风宋韵中汲取精神力量——读《唐诗宋词三百首》有感

◆彭启军

从华坪县城往北,经石龙坝、攀枝花市福田镇、大兴街后,再过新田、关塘两个行政村,在距离华坪县城50 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古道关隘——把关垭口。这里地势险要,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华坪县兴泉镇往北进入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的必经之地。过了把关垭口,再往下就是隶属兴泉镇关塘村辖区的最后几个小村庄,人口不足三百人,小地名分别叫把关、麻窝子、龙潭。解放前,曾有不少为了躲避战乱的外地人迁入居住,好多地方到现在还遗留着当年那些外来人员开荒种地和居住的痕迹。旧时的人们喜欢用“一个早上能卖完多少猪肉”来核计方圆数公里范围内的人口数量多寡。那个年代在那种偏远地方还能隔三岔五买上点猪肉的,大多都是外地迁入的手里有点资财的人家。我小时就常听老一辈的人说,那时把关某地一个早上能卖完一头猪的肉。由此可见,当时迁入居住的人口数量之多,在相对集中的地方,都已经形成了集市。后来战争结束进入和平年代,那些外来人员陆续迁走,一些虽然久居深山但很有远见卓识的本地人也跟着迁走了,只剩下了很少一部分世代深居的人们依然居住在这里。最后的一个小村庄龙潭便是我的老家所在地,这里地处半山腰,仅有七八户人家,村口不远就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惠民乡辖区,交界处仅有一条田埂之隔,站在田埂上,撒泡尿都能撒进四川地界。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这三个小村庄如同孤悬“关外”的孤岛。因地处边陲,2010 年以前,这里一直都是电、路、邮“三不通”地区。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这里出生、成长。在那个三面环山的偏远小山村,我只能够看到井口一般大小的天空。直到后来上学和外出打工,才见识到了大山之外的精彩世界。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高考落榜后回乡务农的我成为印象丽江大型实景演出的一名演员。然而,我的路却走得并不是那么顺利。因为,对于偏远山区农民出身的我来说,舞蹈、歌曲、音乐是一件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村田园生活相距甚远的东西。在那个连电视都看不上的小山村里,听音乐、学舞蹈是一个非常奢侈的想法。所以刚进入印象丽江艺术团的时候,我因为不会听音乐、卡不准节奏、学不会舞蹈而成了百分百的“笨鸟”,学习少数民族歌曲和说词对于一个汉族人来说跟学外语没啥差别。别人一两遍就可以学会的东西,我竟然学了四五遍都学不会。为此,我感到非常沮丧和苦恼,曾一度想到了放弃、离开。然而,对于一个高考落榜生来说,如果就此放弃和离开,那就意味着只能回家继续种地当农民,或者去其他地方做苦力、打短工。

“别人能学会的东西,我为什么就不能学会?何况这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动作,更不是高科技的产品。”想到这里,我摆正了心态,留了下来。一两遍学不会,我就用四五遍、七八遍甚至十几遍去学,就算走在吃饭的路上,也一边想着鼓谱一边用筷子在碗上敲打着鼓点节奏。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起来的伙伴因各种原因三三两两地离开了,而我却在舞蹈老师的教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凭着自己的艰辛努力和对舞蹈不舍的追求,在印象丽江的舞台上站住了脚跟。

现在回想起来,能让我在那些感到迷茫的日子里坚持下来的,正是源于那一首首的古诗词。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诗词就是一本心灵相册。得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豪放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相逢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送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勉励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思念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感伤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不屈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自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刘禹锡的艰辛,“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郑板桥的坚韧,“少壮工夫老始成”是陆游的耐心和决心,“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东坡的豁达乐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伟人身体力行的座右铭。这些流传千年的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凝练、最精致、最感人,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文化形式,其基本功能是传情咏志、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蕴涵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美好情怀、情感、情义、情思、情理、情操。短小精悍的词句里,露着喜乐、藏着悲伤、噙着泪水、含着痛苦,有年少轻狂,有志得意满,有天真烂漫,有豁达乐观,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是传递给人们最多的却是希望,是信心,是阳光,是未来。读诗,不仅仅是读诗,更是读人,读心。你再看,“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是刘克庄的自嘲,“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是辛弃疾直抒胸臆的抱负,“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是岑参借酒消愁时的宣泄,“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是吴庆坻的少年梦想,“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是李贺的豪情壮志,“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是李商隐的胸中才华,“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斤重”是贺铸的处世格言,“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是贯休戎马平生回首往事时的豪言壮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是王维曾经的智勇和荣耀,“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是郑燮表达对人间至美的理解,“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是李白潇洒恣意的身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王昌龄的家国情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刘勰的人生阅历总结,“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是李煜想要追求的快乐和自由,“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是李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外在流露。唯有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一句早已烂熟于心的诗词,触发了共情的钮,才能真正的懂得诗词之美,才能从诗词当中感受到无穷的力量。

人生路上,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只有在那片蓝天下,才会拥有真正的自己。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热爱上了古诗词。“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告诉我要学会珍惜。“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想起“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的样子。人生没有回头路,生命只会永远向前,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会当凌绝顶”。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唯有不断汲取“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历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才会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从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一些诗词便在不经意间与我产生了心灵的碰撞,让我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了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这让我萌生了学写诗词的想法,后来经过刻苦学习钻研,我也学会了写诗词。于是,我将一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心中有感动、感触的景物或事件用诗词的方式记录下来。就这样,我将平凡的日子过出了诗意,我的书案上,早已摆满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读唐诗》等书籍和我抄写诗词的笔记本。如今,我不但自己读诗写诗,也带着女儿一起读诗,一起领略诗人的风采,一起感悟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和精神力量。因为,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早已融入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

蛤蟆之心——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和丽琼

你看向哪里?

你要看向自己。

在阅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著作之后,我陷入了沉思中,静静地,时间在往前走,时间也在往后退。慢慢地,我收拾起所有的情绪,安抚好了每个时期的自己。原来,这是一本能让自己舒适的书。如果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一片沙漠,那么这本书可以帮助人们挖出一眼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的著作。这本书相比于其它文学作品来说,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一经面世,就成了一本最畅销的大众心理学著作。最开始的缘由是因为我喜欢的一个博主强烈推荐这本书,出于好奇我就买来看看。读完以后,确实觉得值得一读,是一本好书。

可以说,这是一本国民级的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很厉害地地方在于他巧妙的利用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架构,以动物的形象展开一个又一个简单、易于理解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与主角蛤蟆先生产生共情,同步回顾自己的过往经历,从而进行自我剖析,并利用心理医生的角色引导读者找到答案,以这样的方式带着读者走进一个心理咨询的世界。读者看完整本书,也像是给自己做了一次心里疗愈。

全书文字很简单,叙述很温暖,它的文字和概念一点儿也不苦涩,甚至就像我们日常的聊天那样朴素、真实。在书中,蛤蟆先生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突然,他陷入抑郁,不可自拔。他的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分别是智慧又威严的獾,关心朋友又有点絮絮叨叨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三个决定督促蛤蟆重视这个问题,并带他去接受了心理医生苍鹭的治疗,最终蛤蟆痊愈重获新生。

有人说,有些人用童年去治愈一生,而有些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描绘的是一片快乐之地,用善良和温暖填满了儿童之心。然而,再圆满的房屋,总有角落会漏风。世间的阴霾随之泻下,那些不够幸运的儿童,从此染上心伤。书中的主角蛤蟆先生看似乐观,但内心早已伤痕累累,长时间处于抑郁状态,根本原因是在原生家庭里他从未感受过爱和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骂。若要说起他的童年,那便是无尽的委屈和伤心。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内心的伤痕,开启自我探索之旅。在十次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蛤蟆接纳痛苦的过去,有意识的关注自己的情绪,试图改变不公的事情,开始学会拒绝不友善的人,卸下无用社交,开始认识自我,与自己和解,学会了独立,实现了自我成长,整个人都面貌一新。我用寥寥数行字就写完了蛤蟆的委屈,以及他鼓起勇气去接受心里咨询的过程。但这些过往的重量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本翻不动的书。

这本书让读者看到童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长远的深刻的影响。童年是被动的,在一个巨人的国度,在忙碌且复杂的生活日常充斥下,童年时常被忽略。童年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而路况却因人而异。在蛤蟆的世界中,童年是悲伤的。“这些记忆擅自闯入了蛤蟆的脑海里,而在这些记忆底下,一股愤怒正在累积,强烈却无力。”“可他内心的愤怒情绪却不肯消退。”“噢,不需要,只要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从这几句话就可以窥见蛤蟆心中的洞有多大。在第六章“探索童年”那次咨询里,我看到最震耳欲聋的一句话,“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情绪是有记忆的,当负面情绪长期处于上风,那它就成了生活中最基本的底色和方向。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成为生活中隐藏着的一颗炸弹。何时拉响警报,何时消除,一切未可知。但这之前的每分每秒,抑郁如影随形。

很多时候,成长是一场战斗。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时常处于焦虑、内耗、沮丧的状态,这些情绪每个人都逃不掉。可以说,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曾有过蛤蟆先生的影子。想起过去,我并不能抹去蛤蟆先生在我身上的投射。或者说,在外人看来我明亮的天空里也曾飘过阵阵乌云。那乌云至今也飘荡在我心间。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并不明白那乌云是什么,我也不明白我究竟在愤怒什么。我只知道的确是有一份委屈,驱使着我。

蛤蟆之心,变成一座桥梁,通向了我。我很庆幸遇到了这本书,读完整个故事就好像给自己做了一次心里疗愈,不知不觉被作者的心理辅导技巧所折服。我的情绪有所释放,过往已成过往,不能把自己局限在那片乌云之下。人生路漫漫,何必拘于此。让风进来,探出头去,多去看看外面,毕竟风景怡人。当目光看向远处,涉猎了更多广阔的美好,再回望过去,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看完这本书,我了解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儿童、父母、成人三种心理状态。三种状态,三种不同的人格。不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先关注自己的感受,去觉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顺从他人的想法,从而忽略了自己。如果说,童年是被动的,被动地接受,被动地顺从,那么成人以后,我们就应该学会主动,主动地宽容,主动地拒绝。在生活中,要放下某些不圆满,排除影响自己的不快乐因素,学会释然,才会迎来彩虹。读完此书,我也深刻明白童年对整个人生的影响。从而更加坚定要用心去养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有爱的童年。当然,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但并不是说只有那些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应该去读。我认为这本书不快乐的人可以读,快乐的人也可以读,不管处在哪个年龄阶段都可以读。不管处在人生的哪个路口,都能找到自己的立场。

如今大家都对心理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手机页面上时常会跳出来焦虑症、抑郁症的字眼,它们的危害众所周知。如果你正处于负面情绪,或者是想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想变得更好,那么不妨读一下这本书,它会帮你打开不一样的视角,让你变得更快乐,更从容。

我已亭亭——读《惜春记》有感

◆付晓祺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金陵十二钗中曹公着墨较少的女子,因简而空,生性冷僻。在安意如笔下,身着乳白夹袄和素色长裙,明媚潋滟而又沉静萧然的婉约女子,却有道不完的故事。

“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从《红楼梦》种种迹象来看,惜春的身世有许多未解之谜。在《惜春记》中,惜春是可卿之女。意如这样的安排,且不管年龄是否合适,可行性又有几许。或许,惜春从未遗忘,她心里始终都充盈着对那个给予她生命的女人深深的依恋。那个和她一样有着清秀眉目的女子,一直以来,都如影随形,带给她最深的温暖。

特殊的身世造就清冷的性格。从小独居一室,酷爱禅经,她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承担别人的一己私欲所造成的错误。“惜春,生就是这里的人,她的根,盘根错节缠在这些倨傲高耸的古树上。一生,她曾用尽今生的缘法去解这个结,却无济于事。”料是太在意自己身世悲凉,这个宠辱不惊的女子,一直冷眼旁观世间纷扰的是是非非。

紫英的出现,让她暗淡的生命闪过一线亮光。本是将世间凡事看成过眼烟云的女子,转角,遇到爱,美丽烟花正在头顶肆意而美丽的绽放。当她和他邂逅时所感到的,一定是“你照亮了我的生命”那样强烈的新生焕然和惊心动魄。

初见,是凝眸深处,心波荡漾。当初见从萌动退却甜蜜,心甘情愿将一切与另一个人牵绊在一起,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少的舍弃?可那又如何,绚丽的烟火即使只在瞬息之间,那温暖,也已足够照亮暗淡漫长的未来。

她内心深处从始至终都爱着的人,一直都是他,可是有的防线最终会被打破。她曾以为,自己多年苦心修炼,终不负天意,却慢慢发现,自己仍然找不到依靠。面对眼前一袭青色长衣,曾经眉宇轩昂而今神色萧索的男子,她竟欲语无声、只剩看向远方的寂寥与空落。

那男子是爱她的,只是,他不懂得该如何去爱?他爱得缩手缩脚,爱得优柔寡断。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千丘万壑,而是男子的懦弱和不甘担当。纵使偶尔忘乎所以,依然无法荡气回肠。面对她的身世、家族的前程,他不过是凡夫俗子。

初见,是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结局,是泪眼迷茫,心花零落。曾经刻骨铭心的誓言,曾经的情深意长,最终,还是没有抵住现实的雕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质朴的愿望,能躲过生命无常的轮回么?“她看见萧瑟的生活像一幅画意惨淡的长卷,在她面前铺展开来。”再后来,情缘从至浓至深间或转为至浅至淡。她的眸子里,再无对眼前人儿的无限眷恋,除了失忆后的歉意和一种陌生的熟悉之外,再无它感。那些缘分,已经随着那个未曾降临到人世间就已经逝去的孩子一起凋零了。

世间面目,复杂难解,生命苦难,老天吝啬。在挚爱面前,她无法褪去生命的重壳,无奈选择坚强,亦因着坚强,屏蔽别人的爱怜。于是,更加寂寞、更加清冷,冷凉如水,侵入肌骨。

然而,一段泣血的爱,并不是失忆,就可以放逐天涯,任由时光天高云淡。如果真的感情可以由浓烈转为浅淡,那么,她又怎会去塞上赴那个空约呢?分明是忘不了昔日耳鬓厮磨的温暖。

只是,那塞上之约,终究空梦一场。他泣血而逝,保全身名与家族;她终归遁入佛门。

“独立在黄沙漠漠中,她心里明白不会再看见他的身影,他依然不会记得她,有些记忆,就像年幼走失的小孩,找回来也不是当年模样,但她知道他和她的再生之约永远都在,他们心里的家一直都在,他是为这个而死的,死在殉爱的路上,而他虽然曾经失了约,到头还来是会回到这里跟她重聚。”

在书的最后,惜春知道自己和冯紫英同在一个莫大的轮回里,谁也不曾离开。死亡,无法分割真正的感情。换种方式,变种模样,与曾经错过的人重聚,也是情缘的延续。

“正偎翠倚红,应记浮生若梦,若一朝情冷,愿君随缘珍重!”

你我不过普通庶人,温饱爱怨,纠葛缠绵,延展不尽。我们是命运之上的河流,各有各的源头,其间交叉、相逢,不过一时缘分,我们终有各自的流向。生命的本质,是孤寂。

万丈红尘,所有聚散离合,皆是修炼。或许,任何人都愿意相信,心底荒凉的草原上,终能绽放倔强坚强的自由花朵,纳西族女子,亦不例外。

她们隐忍、坚韧而悲苦,忠诚于爱情,渴望生命自由。当汉文化的历史长河与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之河无声交汇,封建领主制的婚姻制度,成为她们追求爱情自由的桎梏。殉情,是冲破罗网、寻求理想境界的反抗。

她与他朝夕相随,是他邀月吟风的红颜知己,他对她宠爱有加,发誓今生与她想携,终老无憾。她与他,共誓同生同死。

美丽的誓言,是对月的承诺,可惜,红颜,薄命。

曾经映照深闺鸳帐的红烛,如今成了装点他人门楣的无语蜡花。日日强颜欢笑,绮歌宴舞,夜夜机智巧语,拼死周旋。她的心里,唯有他。

“快把眼泪揩干,使者就要来接你;树上蜂蜜任你采,高山清泉任你饮,金花银花任你戴……”欲生不能欲死不忍时,她似乎听见掌管男女殉情的爱神游主的歌声在耳边响起。

不曾绝望,因为满怀希望。终于等到他托人送来的罗帕,帕上并无多言,只约玉龙第三国再续情缘。

顾彼得在《被遗忘的王国》中写道,“纳西族像其他东方民族一样,认为进入彼岸世界是一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打算殉情就必须身着盛装,犹如应邀赴宴一般。”

人世已无路可走,不如一死。死,好过不人不鬼苟且偷生。死,让心灵平静,让爱情永恒。

你我今生不能相携,那就来世再续前缘。于绝望时生出希望。她深信,那是对幸福的终结。把爱情的忠贞当成信仰来朝拜,才会遵从诗一般的召唤,跟从梦一般的愿望献出生命。

与两不相忘的良人,同在一个莫大的轮回里,并肩观望花好月圆,无论生死。

梧桐夜雨敲打过的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让人几多感伤。有很多人我们可能走丢了,有可能失去了,但是那种离别的遗憾未必是坏事。不久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它一直都在,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变了一种模样,与我们重聚。而这样的重聚,不再有分离。

世间传奇,是上苍向岁月之湖抛洒的泪珠,于平凡空寂中,泛起层层涟漪,延展蔓延,直抵你我愚顽之心。

你我之心,是一朵洁白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真实的魅力——读《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

◆墨然

凡事得人而兴,而信念和理想,能让柔弱的人生迸发出感天动地的激情。丽江撤地设市二十年来,无数个时间节点重大事件,都是由人民攻克一个个难关,推动历史车轮向前推进的。而在人民之中涌现的无数楷模,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他们的精神让人敬佩。这其中,张桂梅的事迹最打动我。

张桂梅的事迹我们耳濡目染,而更细致入心的是文字的熏染。作家陈洪金的出生地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与他的《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一书中的主人公张桂梅老师创造业绩的华坪县同属于丽江市。早年间陈洪金做过永胜县仁和镇的中学老师,仁和镇与华坪县接壤,气候特征与华坪县一样,同属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气候。作家做中学教师时,教学环境与张桂梅老师所在的华坪县民族中学的教学环境都是一样的简陋。所以作家在本书中所描绘的环境,可以说就是他的亲身经历。

作家陈洪金因为与张桂梅老师有着相似的教书经历,有着对学校环境相似的体验,所以他的写作就有着非常具体的现场感。我作为作家陈洪金的同事,张桂梅老师曾经的同事,读了《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后,在被书中主人公感动的同时,分析了《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一书的四个特点。

1、作品构建整饬严谨,逻辑联系合理统一。

《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这本书共分为七章,按时间顺序一一展现,章与章之间有着非常严谨的逻辑联系。这种逻辑联系让整部作品显得集中统一,读完这部作品能够非常清晰地理清主人公从“好老师”到“平民教育家”的成长轨迹,并能体会到作家在叙述张桂梅成长历程的同时,明确领会她之所以能荣获那么多荣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章写了张桂梅的童年,在这一章里,写了在主人公心里种下了信仰的种子。在张桂梅的童年时期,友爱温馨的大家庭,与当年国情同步的红色传统教育,成为了张桂梅后来精彩人生的源泉和基础。第二章,她的青年时期,生活也是完美和甜蜜的。这两章的联系非常紧密,这两章要告诉读者一个普遍的规律:一个人的伟大,可以从他的幼年和童年里找到根源。从第三章开始,张桂梅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些人生变故,她来到了丽江市华坪县,并在华坪创造着属于她也属于华坪、丽江、云南乃至全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奇迹。在第三章,交待了张桂梅拼命教书,完全不顾自身的疾病和困难,一心想要报答华坪人民。这一章是作品的高潮部分,张桂梅忘我工作的原因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倾尽全力挽救了她的生命,作品用一个妇女代表把准备用做车费的五元钱都捐给了她,自己却只能走几十公里山路,深夜回家这一事例,表达了华坪贫困山区群众对张桂梅的敬重和真心关爱。第四章讲述的是在张桂梅强大的内心动力推动下,取得的各种成果,这些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一章里,作家要强调的是,张桂梅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党和政府,领导和同事,学生和家长们,在她创造出一系列奇迹的过程中,始终都与她在一起。第五章写了由于张桂梅事迹被当成了一面旗帜,她的人格魅力让她成了华坪县“儿童之家”里所有孤儿们共同的“妈妈”。第六章写了张桂梅创办华坪县女子高中的初衷和过程。正是因为在民族中学任教时的一次次家访,随着张桂梅对华坪广大贫困山区家庭的深入了解,让她知道拯救山区贫困女孩这件事情刻不容缓,她心里始终明白做好这件事情的重大意义,所以这一章与前面几章存在紧密的逻辑联系。在第六章里,作家展示了张桂梅创办女高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因此在第七章里便主要是展现张桂梅创办女高十三年来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在第七章里,作家讲述的故事与第一章的红色基因遥相呼应,因为张桂梅童年时期种下的红色种子,在第七章里,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张桂梅的坚持和追求,终于让她成了一名平民教育家。

顺着作家的创作脉络,共产党员入党时宣誓的誓词可以用来贯穿张桂梅的整个人生,正如文中所言,张桂梅老师从“教好书,教出好成绩”到“让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再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过程的不断转变和升华,张桂梅的精神境界也是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一步一步上升的。

2、《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这部作品主题思想积极向上,通过阅读作品,让读者与张桂梅对标看齐。

通过阅读这本《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很多读者都会对标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广大共产党员,通过阅读本书,对标自己入党时发下的誓言,自己做得怎么样?这是《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这本书给读者的最直接的影响。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可以作为普通党员和党员干部的党建读物来读。由于作家在构思这本书的时候,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思想维度,他是将作品的主题思想,通过对张桂梅老师日常生活的详细描述,从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的,这样就避免了这类“高、大、上”主题的作品,给人干巴巴的说教,这本书自始至终在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了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在客观冷静的描写中既宣扬了正能量,也让读者从中真切感受到作家和张桂梅作为普通人的思想情感。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阅读效果呢?这是因为作家描述的所有情节和张桂梅老师的生活工作细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思想教育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说教,它要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过程中与施教者产生思想上的认同,要很好地达到这个教育效果,教育方式非常重要。本书的作者也好,张桂梅老师也好,都是教育的参与者,张桂梅老师那一系列超乎寻常的忘我精神在书中有很多详细的描述,作为本书作者,作家将张桂梅老师的这些事迹用形象可感的文字记录下来,在宣传弘扬张桂梅精神这件事情上,真实细致的描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这本书语言文字通俗易懂,朴实干净,是非常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的励志少儿读物。

有些评论家直接将这本书归为儿童文学作品,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一部好的作品,只要它能在读者中起到好的作用,不管是党员读者,还是少儿读者,只要它起到了弘扬主旋律,净化读者心灵,让人读后有向上,向善的的作用,我认为归为哪一类都是可以的。

《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一书作为儿童读物,在让全国的孩子们学习张桂梅精神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优美的文字所承载的温度与力量。有位高中学生曾经跟我谈起阅读这本书的感受,他说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很多知识都掌握不好,好多时候都感觉快要坚持不住,已经打算放弃了,但当他读了《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后,想到张老师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都坚持了下来,自己这点困难与张老师遇到的困难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咬咬牙还是坚持了下来,并走出了困境。这就是这部作品带给读者最直接的影响。

4、《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之后,引起了较大反响,特别是在云南省,在丽江市,在华坪县。

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将之前对张桂梅老师还有些模糊不清的认识,对很多不正确不客观的传言甚至可以说是谣言都做出了清晰的解读。这对于张桂梅老师也好,对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中也好,都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作家陈洪金在动笔之前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张桂梅老师做过多次采访,他还走访了很多张老师的同事,学生,张老师“儿童之家”的孩子,大理喜洲一中的学生等等,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成书后做到了客观公正,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一书能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就是作家深入张桂梅老师工作的现场,对张老师的领导,同事,学生,家长进行了深入了解,甚至把自己置身于华坪高寒山区穷困家庭的环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为家长着想,进入到他们的思想深处,通过表象的陈述,让读者体会到他们真正的所思,所想。

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一名华坪山区的小学老师,从张桂梅老师来华坪的时间推算起来,当年我在山区小学教学的时候,正好是张老师在华坪县民族中学教书和创办华坪县“儿童之家”的时候。对于陈洪金在《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一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场景,现在一读,感觉又回到了当年的教书生活,特别真实可感。

张桂梅老师的伟大在于她的心里只装着学生,只装着别人。她的不平凡都是从她每一天平凡的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华坪这个地无三尺平的山区小县,有很多如《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一书中讲述的周云丽姐妹、陈法羽、黄付琼这样的山区女孩,因为有张桂梅老师,她们的人生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改变正是传达了张桂梅老师坚守初心,要拯救山区女孩的理念,因为“一个女孩可以改变三代人,切断贫困和愚昧在贫困山区的代际传递”。

当年我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的学生中也有考到华坪县民族中学的,他们在和我谈起张桂梅老师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敬佩,是只有置身于其中的当事人才能体会到的。

由于我有着和张桂梅老师一样的教学经历,而且我教过的小学生到了华坪县民族中学,又成了张桂梅老师的学生,所以我读这本《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感觉特别真实。

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闭上眼睛,张老师当年的形象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她那一往无前的闯劲,她那“再坚持坚持”的鼓励,在所位于华坪杨柳湾的华坪县民族中学,越来越清晰。

在《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一书的封面上,印着“一个时代楷模的人生成长故事,一部写给青少年的励志之书。”这样的字,我认为这个定位是准确的,读完了这本书,再回忆当年我在小学,张老师在民族中学的那些日子,作为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共产党员,看清了自己与模范的差距。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了张桂梅老师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敢于大大方方亮明自己的党员身份,以身作则,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一切的精神。

《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一书,用大量真实的事例,通过作家的精心剪裁和组织,给广大读者呈献了一道精神大餐,读者在作家平白晓畅的叙述中,看到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乡村女教师的形象,也领悟到了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家国情怀。这就是这部作品带给读者的启示——真实的魅力。

我的阅读人生——一生牵手《红楼梦》

◆王敏娟

古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今有“读书是最高级的炫富”。读书是能让我们与古代先哲对话,汲取前人的经验。我们亲身经历的被定格的人生只有一种可能,而读书让我们看到人生无限的可能。从小我就热爱阅读和文学,那种对文字的崇敬和热爱,伴着与生俱来的执念,汩汩地流淌在我的血液。从小至今,对阅读对文学对写作一直热情不减。这种真爱,就像我的诗里写的,“喜欢是瞬间的沦陷,而爱,是一辈子的喜欢”。读过的经典名著可谓卷帙浩繁,最喜欢的还是红楼梦,一部红楼梦,半部中国史。它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饮食、服饰、养生、儒道佛思想流派……

记忆里,童年凉风习习的清晨,清风与我一起翻开童话,那神奇的魔法,穿水晶鞋的灰姑娘,诚实的孩子,会说话的动物……是不同时代每一个孩子的启蒙经典。小时候我体弱多病,经常躺在病床上,吃着苦得不行的药,看着小伙伴们在户外奔跑打闹,心里无限伤感。感谢我父亲在这是时候,就为我开启了阅读的大门。他在我病床边,给我讲了那么多童话故事。在我稚嫩的心里,播下了善与美的种子。曾天真地以为,在七夕之夜的葡萄架下,会听到牛郎织女聊天;金沙江的水底,真的会铺着一层金子;在终南山山顶,会住着无所不能的老神仙。在欢声笑语的童话背后,隐藏着更通达的人生。故事就是人性的缩影,是真善美直观呈现,是心向往之的美好寄托。那时年少年懵懂,不知道读书是为了更丰富的内心成长,只明白美好的东西播撒在我心间。渐渐地,我在病床上看了《一千零一夜》,看了格林童话,看了小学生诗歌选作文选,让我得到阅读的滋养。父亲把一本厚厚的红楼梦递到我手边的时候,敲开了我要当作家的大门。

中学时代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更多的名著,散文,畅销书。每一本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浪漫的,刺激的,感人肺腑的,催人泪下的……行走在阅读之林,就像我和阅读有约,虔诚地奔赴每一份热爱。年少不知愁滋味,总以为人生是鲜花遍地,红毯铺就。

少年读红楼,看到的是歌舞场,如我的文言文作品写过的,“世之瑰丽神奇,造化神秀,集于一身也。岁不能深谙其中,却品咂有味。余年十五,读于高中,好诗词,能嘱文。七月流火,喜读红楼。一目视之,王侯公子,绮丽女伴,翩翩然若惊鸿一现,呼呼焉若垂天之云。果盘盏盏,茶香袅袅,步履款款,抚琴声声。柴米油盐不足贵,满目琳琅收眼底。世之瑰丽、奇炫、情深意切、宦海沉浮都得彰显,皆为凡夫所不闻耳。”

大学毕业十年,有一次出差匆匆回到了母校,故地重游,物是人非。香樟树还是当年那样的挺拔,紫薇花开了又落。绿荫小道铺满的落叶踩上去还是当年的咔嚓声。最怀念的还是图书馆,见证我的青春岁月。毕业后几次扩建,现在堪称全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占地6.7 万平方米,雄伟地矗立在最显眼的地方。卷帙浩繁的古今中外藏书,窗明几净,古朴宁静,庄严肃穆深深震撼我的心灵,瞬间内心少了浮躁,百忙之中竟也静下心来捧起书本,读了一下午。

恋爱结婚,与爱人相识相知,直到走入婚姻的殿堂。才知道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畅想世间的种种美好,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被柴米油盐代替,每天一蔬一果中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炙烤者每一个芸芸众生。磕磕绊绊的生活是锅碗瓢盆的合奏,琐碎的日子却也细水长流。日常的摩擦不断,却也情生温暖,可抵艰难。

“宝黛相恋,浅相遇,深相知。尔心未朗,但此无妨。年与日长,相看两不厌,非一朝一夕,实为志趣相投尔。奈何木石前盟怎敌他金玉良缘?缘起即空,缘生即灭。彼二人烟火,独留一人寂寞。”“少不更事,怨宝玉怯懦。今看人间无数,渐悟爱本无错,奈何承载太多?姻与缘,非相逢未嫁时即可。纵情比金坚,君之官爵、家族,非黛之弱柳扶风擎起?负重千斤,吾只身前行矣。”宝黛相恋是红楼绕不开的话题,我的人生观爱情观也得到修正。

读书与生活的结合,让我从平凡的事物中去思考,思考着生活的本质。油烟的间隙,看着锅中热油滚烫,倒入切好的姜丝蒜末,粉身碎骨后不失为菜肴增色增香。人生的每一天都是煎熬,而煎熬的背后又是人间值得的感慨。这世间太多的酸甜苦辣,而我只言温暖,不语悲伤。

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有书香盈袖,都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生儿育女,读书又回到了孩提时代的记忆,重温儿时经典。我们的出生是在哭声中呱呱坠地,我们的死亡也同样在哭声中离去。人生就是一种周而复始的旅程,不经意间回到了原点。最恋人间烟火,最喜家人闲坐。人生做足了减法,平淡到只留下口腹之欲。

“重读红楼,再感其所食。平常百姓,粗茶淡饭以果腹。钟鸣鼎食之家,人间烟火味,必异于常人,凭添几分雅。寻常食材,费尽周折,花样之繁多,工序之复杂,技艺之精湛,心思之细密,可见一斑。使食不止于食。一筷一箸之间,觥筹交错之际,五感迸发,唇齿留香。吾不复寻原始之貌,似脱胎换骨之变。”

“年近不惑,重温经典,看山不是山,盖缘心境异也。少年易老,物是人非,觉昨之烟火炙烤,今之胜却人间无数。人生在世,一蔬一果一朝夕,一花一叶一菩提。辞暮尔尔,烟火年年。容颜易老,时光易逝。谨言慎行,敬老抚幼,惟求福莫长于无祸。”

有了为母则刚的坚强,我用平仄的音调,婉转的语言,掷地有声地读着经典,读书连接我们两代人的心。我的大女儿长大,不需要读给她听,晚上睡前看到她卧室里亮的灯,我心里满是欣慰,文字传递的温暖,又在她的血液里传承。她成长成独立的个体,像风筝离我渐远。相同的时空,读着相同的书,书是我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所幸小女儿是姐姐的复制,又重温一次成长历程。读书是血液里的遗传,是一种血脉相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给他们插上阅读的翅膀,让读书的习惯深植于心。

我给女儿的信写道:“金鼓撰玉不足贵,但愿少顷人皆醒。金玉传家非上策,诗书孝悌诫子孙。不求饱食终日,居无求安。经纶满腹,文质彬彬,内而忘忧,外而无患。后世子孙,务必恪守谨记。”

红楼的尾声,如好了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生到最后是减法的法则,断舍离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到头来,功名利禄一场空。放弃更需要勇气,放弃是为了更好的追求。人生比我们想象的要短,意外与明天不知道谁先到。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没有人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

36 岁,我身患癌症,埋怨过命运的不公。感慨时之多艰,命之多舛。痛定思痛后,才知道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唯文字和阅读重启我的人生。脚步慢下来,生活向前,时间向后。我有更多时间来沉淀自己。阅读借写作更加思维清晰,更加深刻。

曹公十年心血,瓦灶绳床,我能懂他的艰辛,他的执念,也敬仰他为文学史树立的丰碑。他渐渐知晓生活中所有的艰难都是历练,图穷匕见展开生活的真相。用平和的心态接受困难,用强大的内心迎接挑。勇往直前,跨越荆棘。

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难、有书香盈袖的人,内心会更加明净而笃定。书能滋养我们的心灵。每一个人都璀璨如烟火,只是我们很少在心中细细描摹,读书,让我们的心灵水草肥美,杂草不生。

生活是一片海,涌上来的是希望,退下去的是悲伤。翻开我们的人生之书,所谓过往,皆是序章,所谓未来,皆属辉煌。

独生一代

◆木馨

我是90 后独生子女,三十有余,正处于社会各界普遍认知的黄金年龄段。

在家中,我上有老,下有小,四代同堂。老祖母年岁已高,在家中安享晚年;“老”一辈四位父母功成身退,正沉浸在“知天命”的通透生活中;“小”一辈正是天真浪漫的年纪,也是家里的开心果和重点关心对象;而我和家中“战友”是不是四代人中的中坚力量和“经济中心”,我则不得而知。我和“战友”工作十年有余,在工作上应该是属于“正当年”的阶段。虽然我“战友”不是独生一代,但他有幸见证了“独生一代”的“辉煌历史”,还找了“独生一代”作为余下年岁的伴侣,所以我想他一定有很多感慨。虽然有时他也会表示不懂我这独生一代的“奇思妙想”,但还好“战友”天性乐观开明,在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万岁下,家庭和睦。

90 后独生一代曾经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自我的一代”,在长辈的眼里,我们没有吃过苦,没有经历过战争和饥荒,生活无忧,是被“惯”着长大的一代。但在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前仆后继奋勇为民的“逆行者”当中,也有很多“独生一代”的身影。

小时候,我也看过小黑白电视,但现在,我也可以隔几年就换一台多功能一体的智能手机;小时候,每周总有几天电视节目停播的“大彩球”驾到,但现在,互联网电视可以随时回放。还有智能家电、无人驾驶汽车等等科技福利。我有幸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变化,享受了科技进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红利,同时,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一部分。

作为“独生一代”,这三本推荐书既是我30 多年的总结,也是活在的当下和未来的继续。

一、《原生家庭》——第一本推荐书

你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有多大?《原生家庭》这本书中写到,我们的很多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可能都跟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养育人对我们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有时候能在我们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独生子女一代,得到了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全身心投入,但同时也承受着家庭全部期待的压力。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女,我们在家庭的全部期望中成长起来,家庭给我们了充分的保护,从小我们都没有受过太大的失败和挫折。对我而言,温饱自是不成问题,在学习上,家庭曾对我的要求也是“差不多”“跟得上”即可。当然我也是一直在不辜负、刚达家庭期待的状态下一路前行。毕业后我也是一次上岸,实现了家庭对我工作上的期望。但当你终于开始步入社会,可以自主决定很多事情的时候,可能对于我们这样“独生一代”的子女来说,新的挑战也开始了。步入社会很多年,我也迷茫过,是否一路走来,都是我的本愿?是家庭在帮我选择还是我自己选择了这一切?——我想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迷茫。

很多前辈曾说,三十岁左右是人身体、精力的一个分水岭。二十出头时,我并不是特别在意,但在自己步入三十以后,特别是在经历了生娃养育、家人身体健康告急、亲朋好友离别这些事情后,我忽然听懂了这句话吐露出的现实和无奈。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无论你多么迷茫过,最终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不管结果如何,这是你的选择,选择作出的那一刻,就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的家庭总是我温暖的港湾,不管遇到何种挫折、困境,我永远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向我的家人开口,在家人身体大不如前的今天依然也是这样,但我也有作为家中承上启下一代必须扛起来的自觉。对家庭我始终心怀感恩,特别是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庆幸我的家庭并不是《原生家庭》中罗列的“有毒的家庭”的情况,但以小见大,懂得才能觉察并为此付出努力去改变。这本书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或多或少都受到家庭的各种影响,但当我们看清这一切,觉察这一切,接受这一切的话,所有的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二、《养育女孩》——第二本推荐书

人的一生,能够快速成长的机遇非常宝贵,对我而言,一个“圆滚滚”的小女孩选择我成为她的母亲这件事,给了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快速成长的机会。

四年前,一个圆滚滚的女孩来到了我们的大家庭。当我面带微笑坐着轮椅、抱着这个小生命从产房出来的那一刻,家中“战友”则面露紧张和懵懂之色,但是在“战友”接过这个小生命将她抱在怀中那一刻,我看到“战友”脸上的情绪都转为了欣喜和激动。

一个小生命的降临,给我带来了身心的变革和洗礼。刚开始,我也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担忧,我甚至害怕自己做不好、当不好一个母亲,甚至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也一起抹眼泪。养育这件事真是没有科学指南,所有的突发状况只能像“盲人摸象”一般摸索。后来,我在一个APP 上听到了《养育女孩》这本书,这本书打开了我对养育的新认知,让我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本书在开篇就给出了一个问题并给出了作者自己的答案,“当你能够真的好好养育一个女孩成长,最后要达到的状态是什么?”“你能看到你给她的童年与如今她拥有的力量和品质之间的关联,你感到骄傲,并且非常满意。当你离开,一个优秀的女人继续生活,她还将把你教她的一切传给她的后代。”养育不易,众所周知,因材施教没有唯一答案,但觉察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才是已因材施教的基础。

你希望做什么样的父母呢?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也提出了一个观点,成为父母,你希望自己是用工具把木头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木匠”,还是用爱和阳光浇灌一颗小小的种子,期待它成长为它本来的样子的“园丁”?我想,很多人都能作出选择。

养育女孩之路,也是家庭共同成长之路,在爱与被爱的道路上,我的女孩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与我们相互包容、相互成就,努力的共同成长。

三、《跨越不可能》——第三本推荐书

小时候,梦想很大,因为最喜欢看到自己说想考名校、想飞上宇宙时看看父母期待和幸福的眼神。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不再敢于提起那些理想,甚至有段时间觉得自己根本实现不了儿时的理想,觉得自己无法跨越这种可能性,心里觉得很无奈很可笑,但儿时的理想真就该归为可笑那一类吗?

也许我们只是没明白我们可以怎么做而已。

人到中年,不得不提起“三十而立”、“中年危机”这件事。大家的认知中,中年似乎本身就充满了无奈的意味。真到这时是不是才能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我想确实是的。这个时期,你已基本实现财务独立、基本生活自由,但也许你开始经历父母老去、孩子嗷嗷待哺的时期,在精力有限、生活琐事不胜烦扰的当下,突然有一种想跳脱出来做自己的期待和不满。于是,有一部分人开始自我觉察,出现了“逆青春期”般的“反抗”。这个“逆青春期”也许是对儿时梦想的宣泄,也可能是对生活压力的释放,也可能是终于走出自我禁锢后的成长……但回顾过去,有些我们当年认为不可能、做不到的事情,其实也在你不知不觉中悄然的实现了一些,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回馈了我们一部分。

人生海海,短暂几十年,我们无法改变很多事,但在时间、精力有限的当下,我们可以选择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点点的改变,也许能够掀起很大的蝴蝶效应。大环境凭一己之力恐难以改变,但从小我出发,更新自己当力所能及。如何力所能及的改变自己,跨越不可能?《跨越不可能》就是这样一本工具书,它介绍了帮助我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四大技能,并将实操细化,告诉我们如何做可以跨越不可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每天作出一点点的改变,循序渐进,三年、五年、十年……不用太着急,把时间拉长一点,你会发现终有一天,你可以跨越很多不可能。

三十多年于我,是一个不断成长和翻越高山的过程。当年还是“小屁孩”的我,每周固定时间守在电视机前等着动画片播出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一台小小的手机可以如此智能化、多功能化,也没有想过AI 智能可以照进现实。一切看起来似乎不可能的事情,都在一点点的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其普遍性和独特性,哪怕不是“独生一代”,也都有属于那一代人的时代印记。当然,无论在哪个时代,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必须以坚守正道为本,生活还是工作均须坚守道德底线、法律底线,这是永恒不变的本真。未来,生活会继续越来越好,我们也将继续见证这个时代的变革和繁荣。期间,有幸父母始终相伴,过程中,我们也成为了孩子的父母,所有的一切都在向前行进,但所有的一切又那么似曾相识。

前路忐忑,然有爱相伴,吾亦不孤。

在国庆之旅中阅读张桂梅老师的故事

◆谢志红

《我有一个梦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的故事》一书摆在同事办公桌上很久了,她说每次读这本书中都会让她热泪盈眶,可在我心里却有些膈应。同事是多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的共产党员,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在心里总认为这些书只是她们党员的必读书目,我们一般职工没必要那么认真;二是在网络上,关于张老师的事迹,在经意与不经意间都能刷得着,书中的一些故事,在网络中也都能看得到,所以,在潜意识想当然中我认为书里的内容也没什么新意了;三是网络的即时、便捷性已使得我离书本很远了,那种心无旁骛、静心阅读的能力已渐渐被刷短视频,快餐文化消磨殆尽。所以,尽管同事多次催促叫我再读一读,我都只是敷衍地搪塞着。

最近,看见丽江市总工会“书香工会·阅读之星”的征文活动,我不禁想起了这本书,与同事相借后带上它便开启了我的国庆之旅。

我原以为读这样一本书可能要花费我几天的时间,而事实,仅在去腾冲的第一个旅乡之夜我就读完了它。因为那些故事竟是那样的真诚,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浮夸的语句,非常自然地娓娓道来。全书53 个故事中有我之前在网络中读过的,也有从没读过的,但每个故事都会让人心潮澎湃血脉偾张,让我止不住的潸然泪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让难以入眠的异乡夜更加辗转反侧。

在网络中,在生活里,时常也会看到、听到对张老师的一些负面评价和误解,有的说张老师对女高学生在思想上是红色文化教育、生活上是军事化管理、学习上的吃苦教学,这种些教育理念是非常落后的,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有的说张老师近年来的办学理念变了,从当初的只招收贫困女生到不设限招生,转而追求升学率、追求名校上榜率去了,也是变相的追求个人名利;有的说张老师讨厌女生把时间浪费在穿衣打扮上,是一种变态心理;还有的说是张老师无儿无女,没有当过母亲,没有体会过母亲对儿女的溺爱之情,才会这么狠心的逼迫别人的女孩成功……

其实,这些网络负面评价只不过是一些站在高山之巅俯视低谷的人说的话,没有身同感受的共情之心,怎能理解张老师的用心良苦,还有一些不过是蹭热度,蹭流量,哗众取宠别有用心之人。实上,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生活中对张老师的赞誉远远大于大于毁誉,在网络中,除了官方对张老师的评语:“涯畔的桂,雪中的梅”、“燃灯校长”、“中国十大女杰”、“教书育人楷模”、“时代楷模”,更还有很多可爱可贵的民间评语也是亮点纷呈:“可谓之先生者”“中国最美教师”、“时代楷模、不负人民,人民园丁、春风化雨”,“打更人”、“女孩儿们生命中的一道光”,而这每一句评语都是张老师担负得起的……而所有优秀评语中收获点赞最多的是这一句:“张老师才是这们这个时代最应该追的星!”

是啊,我们这个时代该追的星不应该是那些娱乐明星,那些星只会让我们沉湎于物质崇拜堕落于精神崇拜,而张老师这样的星,才会让我们振奋精神,刻苦努力。在《我有一个梦想》一书中,那些所有负面评价都在故事中有所回应。书中大量故事证明,张老师的无私付出,让林玉、张倩、小月、周云丽、陈法羽等等1800 多位女孩走出了大山走进大学,更培养出张惠华,小萝卜头这样的孤儿成为公务员、军人。如果没有张老师,这些贫困女孩的命运就和她们的上代一样,如果没有张老师,那些孤儿的命运将很难会有美好的未来。

关于她的教育理念,在《教书与育人》故事中,张老师是这样说的: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党的理论里有大学问,只有继承好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经过红色熔炉锻造,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们要培养的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从小教育孩革命先辈看齐,培养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个“第一”很艰难》故事中,女高第一次取得丽江市第一的成绩时,在教师庆功宴中,大家明白了女高可以抗衡乃至超越其他高中的学习方法就是“吃苦”。

在网络中,我们还看到过张老师青春时代的照片,她面容姣好,笑靥如花,眼里有光,青春洋溢,按现代审美标准,也是妥妥的美女一枚。在现实中,有很多女人,美着美着就不美了,而张老师褪去青春的色彩,多种疾病缠身,还是难掩气质美好,一个女人,保持美丽的法宝,就是有精神追求,付出爱收获爱,所以张老师不给女生们过多洗漱打扮时间,就是不希望女孩子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爱慕虚荣上去。

对于张老师,我除了从这本书上全面了解,其实她在二十多年前就是我们县的名人,是我们女性、整个教育界的骄傲和榜样。所以每每在网络上看到对她那些不友好的评价我就会很生气。

记得张老师在获得习总书记颁授的全国脱贫攻坚奖时,一位网友阴阳怪气地说,如果没有某某领导的推荐宣传,张老师不可能获得现在的殊荣。我听了十分愤慨,回怼他说,宣传张老师不过是锦上添花顺水推舟的事,而张老师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雪中送炭,如果没有她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也做不了什么宣传。宣传推广优秀人物本来就是媒体的基本职责,而把这种基本职责夸大盖过张老师的行为本身,显然就是是非不分,本末倒置,还贬低了张老师,这对张老师太不公平。放眼网络,对张老师皆是赞词,我们的网络键盘侠可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张老师还是我们这个县城最新最大的名片。

在一次在笔友聚会上,当我向一位来自甘肃的老师介绍我自己时,我开始介绍说我是来自拥两个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小县,一个是“最大规模的芒果种植园”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个是“最高的软基大坝”吉尼斯世界纪录。她听了有点茫茫然,最后我说我就是张桂梅老师所在的那个县,她才恍然大悟,连连称赞。周围的笔友也都说,张老师才是你们县最大的名片。甘肃的笔友说,我们听过张老师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报告会,非常令人动容,最大的期盼就是有朝一日能亲自见到她,向她表达崇敬。在得知我就是张老师所在的县的文友时,她加了我的微信好友,她表示,她一定会来华坪见见张老师,哪怕不能面见,也要来华坪女高打个卡留个念。那一时,我因和张老师同在一个县城而心生美好和骄傲。

在国庆腾冲之旅的第一个夜晚,看完《我有一个梦想》后,我的内心难以平静,我望向窗外,发现腾冲的月亮升起来的高度比较低,而因为低,月华就很近很亮很暖,突然就觉得这月亮,就像张老师散发出的光一样,温暖地照亮着每一个夜行人。

第二天早起后,我们去了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到那里后,我发现那里是最热的打卡点。参观纪念馆,瞻仰凭吊英魂的游人众多,特别还有很多中小学生、大学生。看到那段浴血抗战的历史和那些为了抵御侵略而在战争中牺牲的中外英雄人物我就心潮澎湃,难掩伤心,眼泪不经意就会迷糊住眼睛。参观了一段后,我就去瞻仰了墓园,墓园里有很多孩子为烈士的墓碑上敬献了菊花,白色、黄色的菊花带给了墓园一丝沉重的气息。瞻仰完后我就在园中石凳上休息等候还在参观纪念馆的孩子,想起这些为国浴血年轻英烈,想起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我不禁从背包里又拿出了张老师的书翻阅起来。墓园虽然人很多,但人们都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地下的英魂,所以对于我看书并无影响。

我承认我是为了写张老师故事的读后感而带上这本书出来旅游的,但我同时也承认这是一本值得在这个特别的节日特别的地方阅读的特别的书籍。

我看了一会书,抬起头来,突然发现旁边的凳子上有一个小女孩,大约有五六岁左右的模样。她看见我抬起了头,才小心翼翼地指了指封面上张老师的照片问,阿姨,这个老奶奶是谁啊?

面对她的年龄,我竟然一时无法很好的全面回答,只是说她是一位好老师。看见女孩澄澈的目光、企盼的眼神,我在想,书的价值是传播美好,而不是收藏美好。在电话里征得同事同意后,我就把这本书送给这位小女孩的妈妈,请她妈妈读给她听,我想让张老师的故事传播得更远,让更多人感受到她的精神召力,让身处异乡的小女孩认识到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伟大的女性。

我的启蒙阅读

◆和学惠

我的家乡在丽江东部一个名叫黄土坡的小山村,那里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我出生于七十年代,那时,村里的孩子,几乎没有课外读物。有些孩子,甚至连学校也没进过。虽然只是极少数,但也是遗憾终生的事。

我很幸运有一个当小学教师的父亲,让我有机会提前入学识字,并接触到书籍。

在我还未出生的时候,父亲经常去公社写材料。看到公社办公室里的《人民画报》,很喜欢。老书记就把往年的《人民画报》和旧报纸送给我的父亲。旧报纸可以做剪报、可以糊墙,画报是舍不得拆,更舍不得剪的。父亲把这些画报整齐地放在在书架上。几年下来,竟摆满一个小书架。

后来,我出生了。这些画报成了我的启蒙读物。四五岁的时候,我开始翻看这些画报。只记得画报的封面很鲜亮,里面也有许多画,很吸引年幼的我。父亲很珍惜这些画报,要求我看完后要放回去,不得撕开、不能折叠。就这样,我一本一本地翻开看,又一本一本地放回书架。我不记得当时的我是否识字,记忆中只有翻开画报时那种小心翼翼的感觉。

《人民画报》让幼年的我知道书籍的存在,还知道书里的世界是彩色的。从此,我对书本多了一份向往。

当所有的同龄人都在七岁入学的时候,六岁的我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学校,开始读书识字。

父亲没有因为我成了学生或是我对书本产生兴趣而多给我一本课外读物。我仍是看《人民画报》,只是相比之前,我能读出几个句子了。知道书里写的是发生在全国各地的事情。这让年幼的我知道大山的外面发生着许多精彩的事情,我开始有了外面世界的意识。

后来,老师教我们查字典,我很快学会了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而且喜欢上了查字典。只要遇到不认识的字,都喜欢查一查。当时觉得,能念出一个生字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还喜欢在父亲面前炫耀一番。父亲经常向我“请教”一些“不会读的字”,而我也很乐意借助字典帮他。就这样,父亲不会读的字越来越多,我会读的字也越来越多。《新华字典》成了我们睡前游戏道具。

有一天,父亲拿出一本很厚的书,深褐色的硬皮书壳显得有点陈旧。封面上不太清楚地印着“四角号码字典”几个字。

父亲说:“你能用这本字典查出‘和’字在第几页吗?”

我想,查一个“和”字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无论是用音序查字法,还是部首查字法,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查到。当我翻开这本字典,里面找不到我熟悉的“部首检字表”和“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字典正文的右上角是很多数字。我没办法找到“和”在哪里,也看不懂这本叫做《四角号码字典》的书怎么使用。我甚至怀疑它是不是一本字典。

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问我:“想学习怎么查字吗?”

我说:“想!”

当时对查字典过分自信的我怎么能容许自己不会查字典呢?父亲答应我,只要学会了四角号码查字法,这本字典就归我个人所有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了愉快的学习之旅。跟着父亲背诵四角号码查字口诀,先从简单的字开始练习,慢慢地增加难度。很长一段时间,我和父亲经常玩查字典游戏。这是很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要对汉字笔画和结构十分熟悉。至今,我还能熟练地背出查字口诀,也经常拿出《四角号码字典》查找几个字。跟随字典重温快乐的童年时光。

不断拆字、查字的过程让我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汉字的点横竖撇捺在无数次的拆拆合合中融入我的血脉里。

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本《成语小辞典》。蓝色的塑料壳封面上印着一头大象,四个人分别摸着大象的鼻子、耳朵、身子和腿。这是盲人摸象的故事。这本词典的有趣之处在于很多成语的注释后面会有一个小故事。我专挑这些故事读,慢慢地,也学会了很多成语。我想,现在的小学生,还有人去读成语辞典吗?

后来,我考上了师范学校,学校图书馆里有丰富的藏书,我开始阅读大量的文学经典著作。

父亲带给我的书不多,却影响着我一生的学习和成长。《人民画报》是时代的记忆,记录着新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四角号码字典》和《成语小辞典》带我了解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是这两本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路,从此,风光无限,收获满满!

猜你喜欢

张桂梅张老师
写给张老师的一封信
张桂梅:这份荣誉是对整个山区老师的认可
张桂梅——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张老师的“药方”
致敬张桂梅老师
张桂梅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张桂梅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之灯
张桂梅教授
张老师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