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的逻辑、机理与路径

2023-02-07张杨乐

廉政文化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家风培育家庭

张杨乐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1],对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关系民风政风,树立好家风是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尤其注重家庭建设对廉洁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强调“各级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纪国法,自觉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带头廉洁治家,从严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2]。2022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将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把廉洁要求贯穿日常教育管理监督之中,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的系列论述,深刻揭示了家风培育与廉洁文化建设的互构联系,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点。学界关于廉洁文化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并立足新时代背景,从不同角度出发揭示了廉洁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多样手段与具体路径。尽管也有学者注重家风建设对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总体而言,在揭示家风建设与廉洁文化建设的互构关系与互动机理方面,既有成果并不多见,相关研究亟待深化。在深受伦理型文化传统影响的当代中国,家庭具有伦理、社会、情感等多重意蕴,既是中国人心理依赖、情感归属、道德品格的重要依托,又是推进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支撑力量。在这种文化传统下,通过发动、激活家庭对于廉洁文化的支撑作用,做到家风与政风、社风相一致,将是符合廉洁文化本土化建设的解决思路。基于此,本文将立足家风建设与廉洁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揭示家风培育建设对于廉洁文化的支撑作用,从理论层面把握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与互动机理。

一、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在当下的人文社会科学语境中,“家”已经展现出解释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现象的方法论效应,以至于有学者将“家”视为一种方法,“以‘家’作为方法,就是透过‘家’这面多棱镜来理解各种社会组织以及民情的构成和变迁轨迹,洞悉‘家’建构社会的机制和效果”[4]。循此思路,从家庭这一维度把握廉洁文化建设,看似分属两个不同领域,但却蕴含了紧密关联。廉洁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崇廉拒腐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兼有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双重属性。培育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揭示廉洁文化建设的本体与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生命走向更大社会空间的起点,是各种伦理主体不断扩展的基础。在社会学看来,家庭是初级的社会群体,是人类社会化的起步环节。人们在家庭场域获得的思想、情感、行为、态度都将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在更大的社会空间的交往和行动。“家庭于每个生命个体而言,永远是原初性的生存和生活环境,都是展开他的定义、原理和是其所是的大地,是他原初感受、体验和意识得以生成的初始园地,是他的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得以训练和养成的土地,是他的快乐和幸福立于其上的天地。”[5]从存在的场域看,廉洁文化建设主要指向政治生活与公共生活,党员干部是关切的重点群体,但是廉洁文化建设与家庭生活不可分割,廉洁文化建设往往需要以家庭的生活作为前提和基础,后者从根本上制约着廉洁文化建设。韩非子曾指出,“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①出自《韩非子·五蠹》。。可以说,对于个体生命而言,一个人在家庭里面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及行为表现,将深刻影响他在政治、社会与公共生活的各种态度和行为。鉴于家庭是个人成长的初始性场域,家风和顺是政风清廉的前提,优良家风涵养廉洁文化,有助于夯实廉洁文化建设的根基。

(二)把握廉洁文化建设的社会理路

廉洁文化的生成有其社会历史逻辑,它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生命历程息息相关。个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意识与精神品格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人在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领域是否清廉与其前期的道德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廉洁文化的生成并不是无根的,而是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背景。事实上,廉洁品质的养成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往往有其历史前提。马克思说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植根于无根的“玄幻之境”,而是立足现实的情境,过往的历史传统。“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廉洁奉公行为方式的养成,与整个社会背景特别是政治文化氛围紧密相关。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廉洁文化的生成与个体的生活情景密不可分。每个社会成员过往的生命历程,都会对他在往后政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孟子》里就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诚然,廉洁文化是政治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文化形态,表达的是政治与职业化的行动方式,但从廉洁文化生成的谱系无法脱离各个历史阶段和各种社会力量。在此过程中,家风、家庭对廉洁文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廉洁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从家庭入手,注重家庭场域的思想文化建设,加强家庭成员的品德熏陶,将有助于把握廉洁文化生成的社会逻辑,探索培育廉洁文化的实践思路。

(三)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源头性治理

当前就现实的表现来看,廉洁文化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少官员心中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敬畏感,贪腐现象时有发生。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大力推进廉洁文化建设,而要从源头上治理这些问题,必然需要制度规范的力量,通过不断完善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党拒腐防变的能力,纯洁社会风气。“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7]习近平总书记尤其注重党员干部廉政建设,强调要勇于自我革命。广大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反腐倡廉,带头抓好廉洁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廉洁文化传播与教育,在全社会培育起清廉纯洁、克己奉公的文化氛围。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治理工程,其中,家庭无疑是重要的支撑力量,而家风建设则成为廉洁文化建设和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从人的社会成长过程来说,家庭作为个人走进社会的最初场所,也是个人接受社会化的第一站。家庭的文化氛围从源头上影响着个人的廉洁品质的养成,也深远影响着廉洁社会风气状况,家风纯洁则民风淳朴、社风纯洁。因此,以优良家风涵养廉洁文化,就是立足于家庭与社会关系基础上,遵循文化生成规律,充分发挥廉洁文化源头性治理的功效。

二、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的作用机理

从理论上看,“廉洁文化”是比“廉政文化”内涵更为广泛、适应群体更为全面的范畴。“廉政”更多关注的是行政权力机关工作人员在政治活动中养成的清廉品质,而“廉洁”所指对象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而且包含了各类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乃至整个社会大众。换言之,廉洁文化需要全社会积极营造清廉氛围,关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社会风气和精神氛围。诚然,家风建设属于家庭建设的范畴,家风建设是家庭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家庭说到底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从而家风也是整个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文化建设关乎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模式,它与家风培育虽分属不同的领域,却又内在贯通。可以说,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够涵养廉洁文化,就在于二者深层的互构性和一致性的逻辑机理。

(一)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的价值向善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8]。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以良善家风为价值本位的思想传统,《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培育和廉洁文化建设之间的一致性首先体现为两者的向善性。家风与廉洁文化虽然呈现于不同的场域,但均表现为凝聚了善的价值的精神风貌。两者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之间又相互支撑、相互塑造。家风与政风、社风之间都是人们在成长过程当中不同阶段所感受的精神氛围、文化传统和思想行为模式,都渗入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养成的卓越品质。

从价值教育的规律来看,以价值观塑造为内核的人格养成表现为个人不同的阶段相互支撑的统一化过程。价值养成的不同阶段均反映出“善”的不同呈现形态与“育善”的不同形式。“全部之社会及政治生活,自孔子视之,实为表现仁行之场地。仁者先培养其主观之仁心,复按其能力所逮由近及远以推广其客观仁行。始于在家之孝弟,终于博施济众,天下归仁。”[9]家风培育凝聚了社会成员在家庭生活的价值要求,虽有别于廉洁文化指向更大社会空间的清廉品格,但根本上都关乎个体修养、社会互助、群体发展的优良价值提升活动。这从儒家注重“修身”,以立身为基,不断养成更为开放性的社会品质就可以看出。《曾文正公家训》以自身为例告诫后人:“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余年,不管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10]

(二)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的社会互动性

从外部效应来看,家风培育与廉洁文化建设均具有社会性。家庭既是一个社会单元,也是一个伦理实体。在中国传统中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文化背景下,社会的组织与运行有着“家国同构”“由家及国”的逻辑。在传统的伦理文化当中,“国”是“家”的放大,人们在更大范围的社会与公共生活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生活当中养成的。人们在家庭生活当中如何表现则在社会生活当中必然有相应的表现。“一个有完善人格和美好质量的人会在任何情景下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会把私人生活中的优良质量推扩到公共生活中。”[11]在此逻辑中,家风往往可以影响政风,家风畅则政风廉,家风与廉洁文化之间就存在着一致性的地方:二者都是在相应的社会场域形成的风尚,它们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模式、情感氛围方面都具有相互支撑的一面。

从社会性的维度看,家风依托于家庭载体,而政风则依托于政治与社会共同体,二者适用于不同性质的社会机构,应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但二者的形塑均具有社会性,并遵循社会互动的逻辑。无论是由家庭成员彼此互动培育起来的家风,还是成员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廉洁文化,都反映了群体的互动性,涉及自我对待他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梁漱溟先生看来,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中国社会以伦理组织社会,这种伦理型文化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并不狭隘、自我,以他人为主。“中国人的生活,既一向倚重于家庭家族之间,到最近方始于转趋于超大家庭的大集团,‘因亲及亲,因友及友’,其路仍熟,所以遇事总喜拖人情。”[12]伦理型文化承诺了“他者”在与“自我”的共存当中处于优先性地位。无论是生活的各个领域,只要在社会性的统治下都具有这样的一种伦理的品质、品格,在家庭生活的群体互动模式,都会遵循着相应的社会逻辑。这样,家庭、政治、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社会性,就保证了家风与政风在社会互动层面的一致性。

(三)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的情感契合性

根本上而言,无论是家风,还是廉洁文化,都是内蕴了情感维度的价值规范,两者具有价值与情感的契合性。家风建设虽然注重营造精神氛围,但涉及到家庭成员的社会价值、情感等多方面的关系,也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体现。人们对待父母、子女、亲子关系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往往会自然地延展到如何对陌生人。对具有“家”文化、“家”传统社会背景的中国社会而言,中国人尤其注重家庭关系“推延性”或“延展性”,社会关系、公共关系、政治关系被认为是家庭关系的延展。诚然,随着现代社会分化,现代社会关系有“类型化”的性质区别,“由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语境也发生了变革,但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逻辑往往具有共通性。陈来先生在《仁学本体论》中,就尝试发掘“仁”的本体性地位,为儒学现代化开辟新的路向,而在“仁”的逻辑中就引入了对待他人的仁爱,这一点也适用于家庭、国家、社会等各个领域。“在仁学的立场看,仁是人类心灵的第一规定,仁爱优先于一切,仁是伦理生活的核心,仁是代表相互性的伟大原则。”[13]重新发掘家庭所蕴含的情感逻辑,反思家庭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特别是现代社会所引发的个体化、原子化、孤立化的状况,进而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疏离。特别是,现代家庭的解体和破碎,不利于为人们重建合理的社会关系、职业关系和公共关系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儒家关于家庭的情感面向,不仅为贯通家风与廉洁文化提供一致性,而且有助于克服现代性条件下廉洁文化建设存在的种种弊病。事实上,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内生型的思想资源。“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14]“家”所蕴含的仁爱、关系、伦理等多重维度,而这也是家风培育涵养廉洁文化建设的深层逻辑,对于廉洁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价值。此外,“家”所具有的情感逻辑可以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为涵养廉洁文化从根本上注入精神动力。当代社会是一个领域分化的社会,廉洁文化建设似乎给人感觉只是部分人的事情,只是政治社会、职业生活应该奉行的思维模式、伦理、情感、行为方式。面对廉洁文化建设出现的诸多问题,人们总是尝试运用现代性的方案化解这些矛盾,如从对策层面“头疼治头,脚疼医脚”,或注重“道德教育”。殊不知,对廉洁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破解,不能仅仅就廉洁文化谈廉洁文化建设,也不能只是针对现实问题的“实践诊疗”,而是要真正将廉洁文化建设置于其背后的社会思想文化传统和主体的生命过程来加以理解与把握。

家庭是社会的根本。这一认识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现代社会流动性大,容易切断与家庭生活的纽带,对家庭与社会其他场域也采取区别对待,进而割裂家风培育与其他社会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旦将廉洁文化置于现代性的分析框架,就会发现:在运用法治、制定规范破解实践难题的同时,还需要依托本土化的内生资源加以支撑。廉洁文化建设有其社会性、情感性、伦理性的维度,“家”可以理解和把握它的方法论。“中国文明的轨迹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家族本位是‘国’—‘家’文明的基本法则。家庭是民族和国家的本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以贯之的伦理世界的精神逻辑,家国同构、忠孝一体是伦理世界的精神规律。”[15]从根本上说,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只有真正从个体的生命历程、从个体生活的最原初生存形式的角度才能够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内生性解决方案。

三、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路

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制度建设、道德教育、网络文化等各种渠道加以完善推进。这其中,充分发挥“家”的基础性地位,以家风培育涵养廉洁文化建设可以成为重要的实践思路。家风培育涵养廉洁文化建设是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的理论方案。注重家庭建设,以家风培育为切入点,巩固、夯实甚至重建廉洁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家风培育涵养廉洁文化建设要坚持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以“家”为基础,依循“家风—廉风”贯通的内在逻辑,探索科学的实践进路。

(一)以“家庭共同体”的建设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家庭的重要意义,干部和全体党员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家庭廉洁,则风气清廉。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家庭对个人后续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家庭强则个人成长就会获得持续不断的生存性动力,家庭应该成为坚实的共同体才能为个体的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家庭是人心性成长的伦理实体,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生命成长的起点。

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思想认识上坚持以家庭为本,突出强调家庭对于个体的生存以及职业发展的规范引导作用,通过优化、完善直至建构家庭共同体。这里的“家庭共同体”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体。作为理念,它更多地强调家庭发挥是集社会、情感、伦理等为一体的整体,影响甚至制约了个人的全部社会表现。“家庭共同体”是一个注重家庭团结感的理念,是成员相互之间凝心聚力的纽带。作为一种亟待实现的理想实体,“家庭共同体”又依赖于家庭成员关系的良性建构,注重塑造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培养家庭成员的亲密性,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接受优良家庭文化的熏陶,让家庭成为家庭成员社会学习、社会成长的精神基地。

(二)以塑造健康和顺的家庭关系为切入点

作为社会成员互动形成的精神氛围,家风与廉风均具有社会性。优良家风的培育与廉洁文化建设都可以还原为社会关系的维度加以廓清,两者的核心均在于营造合理的社会关系。优良家风培育的关键在于构建优良的家庭关系,让每个家庭成员获得健康、顺畅的思想流动和情感体验。廉洁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构筑和顺的社会关系,为理性平和、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可以为清正廉洁提供前提。家庭关系托底家风培育,家风培育支撑廉洁文化建设,这应该是深受儒家文化“家”传统影响的中国社会应有之义。但当下的现代性社会,“家”的观念及其现实实践不免受到根本性的冲击。在以契约为纽带的现代社会,个体被视为处于一种海德格尔所称的“无家可归”状态,个人被放逐到公共化的社会空间,消解了人和人之间应有的社会联系,注重家庭建设,对于构建社会关系培育健全的道德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是个人社会化和道德发展的起点,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只有处在一种健全、完整的关系状况,才能营造良善、优良的家风,为个体发展提供根本性保障。尽管现代社会分化出不同的生活领域,各自的行动逻辑存在差别,但是家庭的社会性逻辑依然可以适用于更为广泛的社会与公共关系,依然对重建当下社会成员的亲密关系,发挥着指导作用。

(三)以个体品德涵养为着力点

一般而言,德育最终落实于具体的个人。培育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毕竟,无论是优良家风,还是廉洁文化,最终都建立在个体卓越的道德品质之上。如前所说,优良家风的培育与廉洁文化建设从根本上均具有观念一致性和价值契合性。家风是家庭的良好风尚,凝聚了一个家庭追求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而廉洁文化则关系到廉洁奉公的价值理念,两者从形式上表现为精神文化氛围,但其内核为人们在生活不同场域所应奉行的清廉价值观。可以说,以优良家风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就是要把握二者之间的一致性,通过道德、德育为切入口,实现二者之间的贯通与连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风培育与廉洁文化建设均指向价值观建设,它们的塑造往往依赖于人的思想品德,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个体品德的养成。在此,德育是家风培育与廉洁文化建设重要手段,而锤炼个人品德则成为家风培育涵养廉洁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培育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要求以个体品德涵养为着力点,既要注重家庭教育,培育良善的家庭价值观,重视家庭美德教育,又要着力于锻造卓越的个体品德。前者要求在家庭生活构建积极的、优良、和顺的家庭关系,既展现平等、尊重的现代气息,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品质。后者意味着,每个社会成员从自身的道德素养出发,提升自己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意志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正、走得更远”[16]。这样,从修身做起,培养人的思想品德,为人们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所应具备的清廉品德奠定基础。

总之,虽然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个多学科、多视域共同加以讨论的话题,但从人的精神生命成长的过程性角度,发掘“家”的逻辑在其中的积极作用,既拓宽了研究视域,又契合中国社会“家”本位的文化传统。在“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之中,家庭内蕴的个体在政治社会生活当中的全部价值逻辑。家风培育涵养廉洁文化,正是基于家庭与个人生活其他不同生活场域之间的一致性、补充性。家庭在个人的生命成长与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地位。培育优良家风助推廉洁文化建设,就是要以注重家庭这一伦理实体和社会群体的基础性定位,通过优良家风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观念上的、文化上的、精神上的支持,实现二者之间的一致性、互通性,从而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内生性、持久性的动力。这样,打通家风和政风、社风之间的互动关联,以一个个家庭的优良家风建设来推动全社会清洁廉风的形成,为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基础性作用。

猜你喜欢

家风培育家庭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恋练有词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