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的驱动机理与价值图景
——基于可供性视角

2023-02-07肖代柏郑禾名稀

学术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个体数字化数字

肖代柏,郑禾名稀

文化服务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数字技术对文化服务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数字文化服务场景应运而生。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①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N].人民日报,2023-02-28(01).,通过培育数字文化业态来促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是依托网络技术与数字信息接收中心,以提供文化服务功能为理念,融合使用者个体、社交、文化等社会要素于一体的数字文化信息环境,线上观看文艺展演和听音乐会、通过手机App 实现移动智能阅读等均属于此范畴。可以认为,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是数字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将成为未来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载体。鉴于此,数字文化服务场景的构建具有多重必要性,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的驱动机理、价值所在以及发展路径也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问题的提出: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的多维诉求

数字文化服务场景作为文化服务发展的新模式,对其探索仍处于初步阶段。在理论层面,数字服务场景的相关探讨主要集中在物质产品消费层面,对场景中的文化内涵亟待挖掘,这也造成数字文化服务场景的理论研究存在许多局限。在应用层面,受科技赋能的影响,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和场景化转型呈现不可逆态势,值得持续关注。在政策层面,推动文化服务场景的数字化符合国家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需要,是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理论背景:数字服务场景研究的演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玛丽·乔·比特纳(Mary Jo Bitner)将服务场景(servicescape)作为服务环境研究的基础,以此描述经过精心设计和控制的各种物理环境要素①BITNER M J. Servicescape:the impact of physical surroundings on customers and employees[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2):57-71.。服务场景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此后逐渐成为一个专用术语。与此同时,比特纳认为服务场景包括氛围要素、空间布局与功能以及标志、符号和工艺品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创性地构建了服务场景模型,以揭示服务场景对消费者和员工行为的作用机制②BITNER M J. Servicescape:the impact of physical surroundings on customers and employees[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2):57-71.。近年来,学术界不断推进服务场景的相关研究,环境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健康学等纷纷加入其中,从各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有效拓宽了服务场景的研究视野。服务场景已经超越了原本属于的市场营销范畴,由此成为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复杂议题,其尤为关注人与所处环境的联系。目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服务场景中的物理要素对个体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例如,探察服务场景的外部环境、内部氛围(如温度、音乐、气味、颜色等)、布局和设计、标识和装饰以及服务人员等环境因素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并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③TURLEY L M, MILLIMAN R E. Atmospheric effects on shopping behavior: a review of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0(2):193-211.。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研究者开始试图将服务场景的各种元素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深入研究其对不同服务业态下人们的情感、认知、意图和行为的影响,以确定它们的内部联系和之间的相互作用④JANG S C, NAMKUNG Y. Perceived quality, emotions,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pplication of an extended Mehrabian-Russell model to restaurant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4):451-460.。

进入21 世纪后,在线网络消费日益盛行,由于之前对服务场景的研究主要针对物理性服务地点,对线上环境的研究不足,导致虚拟服务场景相对被忽视。2010 年,劳埃德·哈里斯(Lloyd C. Harris)和马克·古德(Mark M. H. Goode)提出了数字服务场景的概念,认为数字服务场景包括审美吸引力、在线布局和功能、金融安全三个维度⑤HARRIS L C, GOODE M M H. Online servicescapes, trust, and purchase intentions[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10(3):230-243.。其中,审美吸引力、在线布局和功能与比特纳提出的氛围要素、空间布局与功能两个维度大致等同,而金融安全取代了标志、符号和工艺品,以此强调在线服务场景中消费安全的重要性。此后,数字服务场景逐步成为研究的主要新兴领域,许多研究者逐渐将注意力从物理服务场景转移到虚拟服务场景。关于虚拟服务场景的学术称呼繁多,如电子场景⑥KOERNIG S K. E-scapes: the electronic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service tangibility[J]. Psychology & marketing,2010(2):151-167.、网络场景⑦WILLIAMS R, DARGEL M. From servicescape to “cyberscape”[J].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04(3):310-320.、虚拟服务场景⑧MARI M, POGGESI S. Servicescape cues and customer behavior: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13(2):171-199.、数字服务场景⑨BALLANTYNE D, NILSSON E.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servicescape in digital servicespace[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17(3):226-235.、电子服务场景⑩HUANG D, LI Z Y, MOU J,et al. Effects of flow on young Chinese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 a study of e-servicescape in hotel booking context[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ourism,2017(2):203-228.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在探讨数字服务场景对个体的影响方面,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个体感知、个体行为意图及个体体验等领域①TANKOVIC A C, BENAZIC D. The perception of e-servicescape and its influence on perceived e-shopping value and customer loyalty[J].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8(7):1124-1145.。此外,殷德香等人进一步探讨了服务场景如何变得“智能”,认为智能型服务场景可从服务场景氛围、技术属性、顾客—技术互动和员工协助四个维度予以阐释②YIN D X, LI M L, QIU H L, et al. When the servicescape becomes intelligent: conceptualization, assess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hospitableness[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2023,54:290-299.,进一步丰富了数字服务场景的研究类型。在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方面,裴淑媛等人则基于个体的数字信息接受过程,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场景分为需求场景、检索场景、体验场景和分享场景,以此构建全要素、全流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架构③裴淑媛,申春跃.基于消费者接受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场景研究——以天津公共数字文化平台为例[J].中国商论,2022(20):109-112.。

对上述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学术界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来看,国外对服务场景的研究成果显著多于国内,我国文化语境下的服务场景研究较缺乏;从研究对象来看,服务场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性体验方面,对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体验涉及较少。

(二)应用背景: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与场景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21805 亿元,比上年增长0.9%(按可比口径计算)④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2-28)[2023-05-28].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8/content_5743623.htm.。纵观发展轨迹,文化服务领域的数字化与场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在数字化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发强烈,人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文化的服务模式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生事物,数字技术为文化服务的发展带来无限想象力,人们借助新兴数字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而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文化消费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重塑。在此背景下,推进文化服务数字化成为创新文化服务模式、提升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路径。另一方面,在数字化的推动下,文化服务迎来场景化的创新表达。目前,数字技术已经融入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为文化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沉浸互动体验,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活跃和更为多元。

(三)政策背景:文化数字化的主要推动力

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是文化数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国家所需紧密相连,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政策。2011 年11 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晰了在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为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更为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具体指引。公共数字文化的普及与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大众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能力和辐射范围,有效弥合当前社会存在的数字鸿沟,为社会层面的文化氛围营造提供更多支持。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法律方式为公共文化机构制定了严格的规范,以促进其数字化转型,展现了政府推动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的决心。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从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⑤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2022-05-22)[2023-05-18].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为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二、可供性视角下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的驱动机理

美国生态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认为“环境的可供性就是环境为动物承担了什么、供应了什么、备置了什么,这些或许是有益的,或许有害……它意味着动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补性”①GIBSON J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 Hove:Psychology Press,1979:127.。循着将可供性置于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路径,一些学者从不同的分析视角扩展了可供性的范畴,大大丰富了其原有的内涵。张志安等人认为可供性是指环境提供给动物的东西,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可供性,可供性不仅体现在自然环境中,同时也体现在文化环境中②张志安,黄桔琳.传播学视角下互联网平台可供性研究及启示[J].新闻与写作,2020(10):87-95.。简单而言,可供性理论非常重视环境客体与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对话”,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平衡,即可供性存在于环境所提供的客观属性与行为主体的主观感知之间,具有一定隐蔽性。正因如此,分析作为环境客体的场景是如何激发行为主体的主观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别于传统的文化服务场景,数字化和场景化是数字文化服务场景的最大特色。基于可供性理论,深入分析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的驱动机理,需分别探讨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背后的数字可供性和场景可供性。

(一)数字可供性: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的技术前提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进一步丰富了可供性理论的内涵,技术可供性、数字可供性等概念相继诞生③谢卫红,曾思敏,彭铁鹏,等.技术可供性:概念内涵、理论框架及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22(5):210-218.。孙新波等人将数字化界定为使用计算机技术将自然信息与表述信息(所有字符、图、文、语言等)转换为以0和1为代表的数字信号的过程,以及由此对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广泛影响④孙新波,孙浩博,钱雨.数字化与数据化——概念界定与辨析[J].创新科技,2022(6):12-30.。在探讨技术可供性时,为了厘清具有特定目标和能力的组织或个人使用技术在营销上可以做什么,路易吉·卢卡(Luigi M. De Luca)等人提出了客户行为模式发现、实时市场响应能力和数据驱动的市场双元性三个重要功能⑤LUCA L M D, HERHAUSEN D, TROILO G, et al. How and when do big data investments pay off?The role of marketing affordances and service innovation[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21,49:790-810.。数字可供性是指文化服务场景中的个体使用数字技术和基础设施进行活动所获得的客观支持与主观感知,文化服务场景的数字化需要以数字可供性作为技术前提,同时这也是数据价值产生的基础。具体而言,数字可供性体现为个体生理信息与行为模式识别、文化需求及时响应和文化资源数据化三大方面。

1.个体生理信息与行为模式识别。数字可供性带来了对个体生理信息与行为模式的识别能力。一方面,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数字文化服务体验的过程中,用户个体被全息数据化不再是幻想。从人脸、指纹、声音等身体“元件”到身体动作、表情,甚至生理性状态都被全面数据化⑥彭兰.虚实混融:元宇宙中的空间与身体[J].新闻大学,2022(6):1-18,119.。特拉维斯·斯特宾斯(Travis Stebbins)等人研究了适用于旋转场景(如360 度沉浸式影院)的坐式VR应用程序,从旋转延迟、旋转速度和角度阈值三个角度切入,以此来确定观影者的视线及其有效性,从而提升体验者的整体舒适度⑦STEBBINS T, RAGAN E D.Redirected scene rotation for immersive movie experiences[C].Tuebingen/Reutlingen: 2018 IEEE conference on virtual reality and 3D user interfaces (VR),2018:695-696.。另一方面,对个体行为模式的识别体现为在消费数字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模式常常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后,这些个体行为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个体行为信息,以此为基础能够提供精准的文化内容服务(如头条新闻、微博推荐等),这些都是结合算法后针对不同个体提供的个性化文化内容。与此同时,个体生理信息与行为模式被识别往往伴随着信息泄露的风险,这不仅会对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产生冲击,还可能会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如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对此需要多加警惕。

2.文化需求及时响应。在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的过程中,数字可供性带来的及时响应是指文化产品(服务)提供方对大众的文化需求作出及时、精准的回应,是一种满足大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偏好的能力。例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仍有许多问题(如公共文化设施陈旧,无法满足大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文化资源缺乏合理有效配置,远郊和乡镇之间文化服务触达率不足;工作人员的服务效能较低,导致信息收集反馈不及时等)亟待解决。在文化服务场景中,数字化强调通过数字技术,减少信息捕获、分析、解释和操作之间的间隔,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响应时间延迟,有助于政府部门及相关文化机构迅速做出决策反馈。通过加强数字一体化资源管理与服务,推动高效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例如,聚焦大众迫切需求且使用频次高的文化服务功能,基层数字文化馆和云平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与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助力政府部门及文化机构高效、及时地对大众文化需求作出响应。

3.文化资源数据化。数字可供性为文化资源数据化的实现创造可能。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资源大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使我国拥有海量文化资源。根据现有的发展态势,文化资源数据化出现许多延展方向。一是基于标准化技术的文化资源数据规整。最为突出的成果是在我国提出的相关标识符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文化机构数据中心采用先进的底层关联引擎和服务软件,实现对全国性文化资源的数据化统一管理,并将现有的文化专题数据与新增的数据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建成文化基因数据库①成琪.高书生: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中华文化全貌[EB/OL].(2023-04-21)[2023-06-22]. 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1663612603/6328b6bb02001dtg0.。目前,我国诸多文化服务机构都在尝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资源数据的汇总。二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文化资源数据活用。此类文化资源数据多被应用于文化展览、文化演出等领域,例如,在2023年6月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四川封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以稻城皮洛遗址为背景,通过进行高精度的数据扫描和建模,叠加使用3D 打印技术,最终重现了出土的手斧、手镐、薄刃斧和石刀的详细外形,并在展品底座安装了识别芯片,只需将其放在带有触摸功能的互动桌上,便可轻松识别文物信息。通过这项举措,不仅为文物运输这个长久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而且使参展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更近②谭志红.数字技术为深圳文博会添彩[N].中国文化报,2023-06-16(02).。文化资源的数据化为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提供了数字文化内容基础,提升了文化服务场景数字化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二)场景可供性: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的呈现形式

场景可供性是指在进行数字文化服务体验时,个体所处环境所能提供的客观场景营造要素以及个体主观感知下对其行为的支持范围与程度。构建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有一个必须明晰的逻辑前提(即数字文化服务场景能够通过特定形式为大众提供文化服务),如果场景构建的前提不成立,那么数字文化服务就无法实现场景化转向。彭兰在分析移动时代智能媒体使用情况后,总结得出构成场景的四个重要因素(即空间和环境、实时状态、生活习惯、社交气氛),这些因素是构建场景的核心③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20-27.。时至今日,各类文化服务内容的场景化多维呈现仍然无法脱离媒介载体,数字文化服务场景可认为是由实时状态、空间与环境、社交氛围以及个体文化惯性四个要素叠加融合而成,其中,实时状态、空间与环境两个要素相聚凝结,为大众提供具身性沉浸体验;社交氛围的营造影响大众情感性互动;个体文化惯性影响文化体验模态。四个要素彼此互相勾连,为数字文化服务的场景化呈现带来多种可能。

1. 实时状态、空间与环境要素带来的具身性沉浸。实时状态包括个体在数字文化体验过程中的各种身体、行为、需求等数据。对个体实时状态进行智能捕捉,能够行之有效地提升其数字文化体验的视觉沉浸感与物理沉浸感。空间与环境要素则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强调以人工信息技术为基础,由数字文化服务内容所覆盖的虚拟空间互动场景;二是关注数字文化服务体验时用户所处的现实环境。例如,在2022世界元宇宙生态博览会上出现结合科技创意和艺术视觉的人机交互项目——“宇宙说”,其是以Unity 开发的大屏互动系统为基础,通过实时渲染技术复刻出宋代汴京上元节的热闹场景。由于采用了国际上顶尖的动作捕捉技术,人体动作数据得以被更精准地捕捉,体验者可以借此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身体”,穿越时空体验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娱乐活动(如书生猜灯谜、内等子相扑、伎艺人杂耍等)。此外,还有许多互动的文化主题元素(如数字烟花、河灯、孔明灯等),体验者在感受全新视听效果的同时,能够对宋代文化有更多更深入的沉浸体验①卜松竹.“人机交互”新技术令文创体验“真实可感”:塑造“庄周梦蝶”般的科技情景[EB/OL].(2022-10-18)[2023-06-21].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2-10/18/content_880_806880.htm.。可见,个体的实时状态以及其所处的空间与环境是增强数字场景沉浸感的关键,有助于数字文化服务在场景化表达方面实现提质升级。

2. 社交氛围营造下的情感性互动。斯考伯和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将社交媒体视为与场景时代相关的场景五力之一,足见其重要性②斯考伯,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15,78.。通常而言,社交氛围受到频繁社会交互和相互信息交换的影响。社交氛围的存在离不开人与互动两大核心,前者是社交氛围出现的前提基础,后者为社交氛围的浓厚与否提供评判依据。当部分群体具备了一致的文化偏好与需求,并且能够聚集在同一个数字场景中共同进行文化实践,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在一个数字文化空间相互补充、产生共鸣③苟爽.情感共鸣:文化场景建构的内生动力[J].中华文化论坛,2018(4):117-123.,此时该场景内的社交氛围便得以推动情感流动。例如,具有代表性的弹幕文化是由视频平台的社交发言功能赋权用户表达而形成,当大众在观看视频时开启实时弹幕,就能看到来自不同时间段与空间地点弹幕评论的蜂拥而出,自己也能以发弹幕的方式与其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弹幕文化营造了场景社交氛围,“受众—视频—受众”的新型社交模式很容易形成以兴趣为导向的社交场域,产生多人同步观看、讨论视频的效果,营造多人共同在场的场景,从而在情感上产生群体性共鸣。

3. 个体文化惯性影响下的文化体验模态。文化惯性被认为是既定文化背景下大众共同遵循的文化价值观念,而个体文化惯性是经过长时间文化积淀,个体形成的对身边文化的认知、偏好及需求准则,影响持久、不易被改变是个体文化惯性的特点。在一个场景中,个体对数字文化的获取与感知常常会受到过往文化体验的浸染,这也是个体文化惯性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具体表现。因此,对数字文化服务的场景可供性进行分析,往往也要结合个体以往的文化惯性。数字文化服务的呈现设计应当无限接近个体已有的文化认知模态,而这种文化认知模态又受到个体文化惯性的显著影响。例如,许多视频平台利用大数据收集用户的观剧偏好,并常在每天晚上6 点后通过App 推送更新订阅视频以及同类视频的信息,由此营造的数字文化服务场景不仅能够满足大众的文化偏好与文化需求,同时因为下班后正是观影高峰期,在时间上也更符合大众的文化消费习惯。不难发现,通过推动数字文化服务的场景式营造,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与个体以往文化体验相贴合,大众的数字文化获取行为更为高效顺畅,个体文化需求得到全面满足,对数字文化服务的感知程度和认可水平也得以显著提升。

(三)文化服务数字可供性与场景可供性的关系

1. 数字可供性是场景可供性的实现基础。由于数字可供性的加持,文化服务过程的场景化才成为可能。具体而言,一方面,数字可供性具备客观存在属性,为场景可供性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已有的各类文化服务场景的构建均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文化服务场景中沉浸感的营造、人机交互背景下的情感互动以及对个体文化体验模态的捕捉分析均带有数字化色彩。另一方面,数字可供性同样受到个体主观感知的显著影响,即当个体对数字技术的接触次数越多、掌握程度越高时,意味着其数字素养越好,同时也更容易在数字文化服务场景化的过程中获得更优质的场景体验。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纷纷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这可为后续数字文化服务场景化应用推广创造有利的条件。

2. 场景可供性引领数字可供性的发展方向。场景可供性对数字可供性的发展产生引领作用。一方面,场景可供性可以通过提供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交互方式,激发人们对数字技术的热情与感知,从而促进数字可供性的发展。例如,对个体生理信息与行为模式进行识别,对文化需求进行大数据监测以及将文化资源进行数据化,都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大众文化需求,从而构建满足大众需求的文化服务场景,实现数字文化服务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场景可供性可以激发创新,通过构建满足大众需求的场景来引领大众需求,促进数字化朝着新赛道方向发展。借此深入分析,当前的文化服务场景化营造仍停留在满足大众的视觉和听觉的阶段,无法提供触觉、嗅觉甚至味觉的全方位体验①谭辉煌,张金海.元宇宙与广告传播的重新场景化[J].新闻爱好者,2023(8):62-65.,这或许可以成为数字可供性发展的主要突破口。

三、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的价值图景

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借助数字文化服务场景,可以将文化内容以数字的形式生成、转化和传播,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目前,数字文化服务的推广与使用离不开数字媒介,即通过参与、引导和重塑等方式,数字媒体可以有效地将文化信息转化为可以被广泛获取和传播的形式。因此,基于可供性规律与数字文化行为特点,可以将参与、引导和重塑作为数字文化服务场景的三大核心功能,并以此探讨数字文化服务场景的价值坐标。

(一)以便捷为应用目标,提升大众文化服务参与度

提升文化服务的便民性与利民性,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人与文化服务或文化产品的“接触”是前提基础。在保障文化场所品质的基础上,构建数字文化服务场景能够显著提升大众的文化服务参与度。以敦煌莫高窟为例,自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莫高窟数字化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经过30 多年的数字化建设,敦煌莫高窟的创新和应用已经形成丰富的成果积淀,不仅能够满足文物保护、考古、历史、文化艺术等专业研究的需要,还能够灵活地满足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凭借丰富优质的数字技术资源,石窟的不可移动遗迹以各种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2016年5 月,敦煌研究院正式推出“数字敦煌”资源库,利用互联网技术将30 个洞窟整窟的高清数字化图像和全景漫游向全球免费共享,截至2022 年,“数字敦煌”访问用户遍布全球78 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超过2000 万余次②丁晓宏.“数字藏经洞”打开文化遗产价值弘扬新模式[EB/OL].(2023-04-23)[2023-06-21]. https://rmh.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35259984.。由此可知,构建数字文化服务场景能够促进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在文化服务领域的场景式应用,让人们“口袋式”享受文化数字化后的零距离服务。

(二)以创新为发展方向,引导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文化服务的发展取决于大众如何看待、选择和接受其中的文化内容,而文化内容的质量又会反过来影响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形成复杂的辩证关系。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和助力下,许多文化新业态(如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创意设计等)依托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将文化生产端与文化消费端进行串联,以此打破传统文化生产的单一线性模式,推动生产与个性消费合一的数字文化创造时代的到来,使生产、传播和消费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一方面,数字文化服务场景的构建为优秀文化服务的内容创新生产搭建了数字化、专业化平台,对文化产品的数字化方向起到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新颖、便捷且极具数字时代特色的文化服务模式与体验感唤醒了大众对新型文化的需求,数字文化消费场景的出现倒逼文化生产端的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下的个性化消费场景使文化生产端更加注重文化输出端的个性化需求。

(三)以融合为表达手段,重塑文化服务形态

传统的文化服务在表现形态上多以各自为营为主,例如,在融媒体时代正式到来之前,诸多传统媒体对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更多地体现在传播终端的融合,但终端本身只能组合而无法融合,因此常常陷入“相加容易相融难”的发展困境。因此,需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形成文化数字新生态。伴随数字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文化发展产生深刻且广泛的影响,数字文化服务场景可对文化服务的表现形态、结构与价值追求进行重塑。例如,腾讯公司与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藏经洞”小程序,通过采用多种数字技术(如高分辨率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全局动态照明和云游戏),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文化探索体验。可见,数字技术手段能够推动文化服务水平在场景化实践中得到升级,开辟了文化服务内容的创新性转化与文化服务形态的全新模式。由于其所具有的高科技含量、高创新含量、高文化含量的发展优势,正在驱动当前文化服务体系不断突破固有边界。

四、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的推进路径

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文化服务场景的构建日趋完善。在未来,需要继续以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与场景化作为主要脉络和发展目标,强化数字可供性与场景可供性的驱动作用,同时充分释放文化这个核心要素的引导、教育、服务职能,为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一)重视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单元、成果输出和价值体现,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与数字技术紧密相连。如前文所言,数据可供性是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的技术基础,因此,数字文化服务场景需要重视对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捕捉用户有效的实时数据,深度了解用户个性化的文化服务需求。在呈现形式上,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一个具有互动性、沉浸性的智能空间,从而发展一系列新的在线文化展览和数字文化服务(如元宇宙展馆、沉浸互动体验、虚拟展示和智能导览等)。通过虚拟现实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数字文化服务场景构建的技术创新与功能升级。

(二)夯实数字文化服务场景营造的基础

场景化是数字文化服务的一种独特呈现方式,其本身不仅能够在人机交互的条件下进行场景营造,通过提升大众在体验过程中的视觉、听觉感知来塑造沉浸感,同时还能与大众进行情感连接,模糊现实空间文化与虚拟空间文化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物质性的文化场所在文化表达上已经形成定势,固有空间对其发展具有限制影响。夯实数字文化服务场景营造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将线下空间不断扩展,鼓励线上线下文化服务融合,塑造一体化的文化体验场景。以场景可供性特质为基础,实现文化服务的场景再造,重新打造新型文化服务场景,参与或引导文化的流动及创新①赵霞琦,李爱民,王南.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承场景构建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3(1):12-17.。

(三)提升数字场景的文化服务效能

作为一种渗透性服务方式,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场景式呈现模式在文化消费领域越趋于日常化,大众的文化体验和文化获取效能都可得到显著提升。具体而言,数字化拉近了大众与各类文化服务或产品的物理距离,使体验流程变得更为快速和便捷;场景化则优化了大众对文化内容的感知效果。以数字阅读为例,数字技术赋能已有的阅读资源,使其变得更为普惠且丰富,群众的阅读手段更为高效。在未来,虚拟阅读场景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阅读内容通过多感官的直接连接逐渐实现场景化,原处于二维空间的抽象阅读内容变得更加轻松有趣,虚拟阅读场景也实现与大众在现实环境中身体的紧密相连②张建友,卜彦芳.场景可供性视角下数字阅读发展研究[J].编辑之友,2023(5):39-45.。数字文化服务场景的发展需要坚持以优质文化内容服务社会为出发点,通过提升数字场景的文化服务效能,达到保障大众的文化消费权益、提升大众的文化消费体验的目标。

总的来说,数字文化服务场景的内涵与外延较为宽泛,是科技与文化服务紧密结合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从可供性视角将数字文化服务场景进行分析,文化服务场景的数字化建立在大众信息、文化市场以及文化资源具备数据可供性的技术基础之上;数字文化服务场景化通过场景可供性所蕴含的具身性沉浸、情感性互动以及个体认知文化模态来呈现。其背后蕴含深远的价值意义,具体而言,能够重塑传统文化服务形态,提升大众文化服务参与度,进而引导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伴随着硬件性能的提升和互动能力的增强,数字文化服务场景的上限将不断提高,在数字化、场景化的方向上为文化服务新业态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猜你喜欢

个体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