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颐和园的当代价值活起来

2023-02-05刘佳璇

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五园三山颐和园

刘佳璇

10月3日,游人在北京颐和园划船游览(李欣/ 摄)

1998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颐和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过去25年。

对于这座历史名园,公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颐和园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造诣登峰造极的代表,是北京一处不可不看的名胜古迹;陌生的是,它蕴藏的历史文化气象万千,仍有许多故事鲜为人知。

2019年起,颐和园开始打造自己的展览品牌“园说”;2023年9月26日至2024年1月7日,园内的“园说V”精品文物展正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作为三山五园区域的景观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里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为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将颐和园蕴藏着的‘你不知道的事儿讲给公众,正是当下颐和园发展中要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颐和园管理处党委书记、园长李晓光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颐和园是一座博物馆

《瞭望东方周刊》: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已有25年,公众眼中的颐和园是否已经足够立体?

李晓光:总体而言,公众对颐和园的公园属性认知较清晰,也能对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一定了解。

但颐和园为何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历史沿革以及其中蕴藏的各种有形无形文化遗存,有何多重价值?人们对此了解得并不纵深、全面。

大部分人对颐和园的了解局限于晚清时期,而对它的前身清漪园的认知度并不高,上溯到辽金元时期,更是知之甚少。在颐和园里,鲜为人知的历史有很多。比如,在昆明湖东堤文昌阁旁有一座目前出于保护并未开放的院落——耶律楚材祠。耶律楚材这位元朝政治家死后被葬在此处,清朝乾隆皇帝为他重修了祠堂。

另外,颐和园具有多维遗产属性,而公众认知的维度还较为单一。如水利遗产属性,颐和园与京城水系、城市发展、京杭大运河之间均有密切关系,昆明湖便是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样式雷图档(清代宫廷建筑专用图档)是世界记忆遗产,而颐和园就是此记忆遗产的鲜活实例。

可见,公众对于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还有待提升,需要我们做更多工作。

《瞭望东方周刊》:近年到颐和园参观的游客会发现,这里有各种展览可看,2021年,这里还多了一座颐和园博物馆。颐和园办展览、成立博物馆的初衷是什么?

李晓光:颐和园不仅是一座园林,也是全国园林系统收藏文物数量最多的公园,是一座拥有馆藏可移动文物近4万件的宝藏博物馆。

成立颐和园博物馆,是落实中央、北京市有关部署的务实举措;立足三山五园区域建设,依托颐和园的园林、文物、古建优势,活化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要在颐和园打造一个集博物馆、研究院、修复中心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融合预防性保护、精细化管理和科学性展示的多重作用。

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的领导下,颐和园至今连续主办五届“园说”系列文物展,打造、淬炼市属公园文物展览品牌,并在园内外联合举办彩画技艺展、汉字文化大观展、“长物·居园”展等多项展览,为公众讲述“你不知道的颐和园”。其中,“园说IV”入选2022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

9月26日,李晓光在“园说Ⅴ”文物专题展开幕式致辞(颐和园管理处供图)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园林,也是全国园林系统收藏文物数量最多的公园,是一座拥有馆藏可移動文物近4 万件的宝藏博物馆。

镶嵌于古都城市史

《瞭望东方周刊》:你刚才谈到,颐和园与古都北京的城市发展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何这样说?

李晓光:自辽金将北京作为都城进行建设,颐和园周边的山水便满足着耕作、漕运、城市用水以及防洪避灾等城市刚性需求。同时,也影响着从古代苑囿到现代园林建设的发展与进步。

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建设在乾隆时期得到质的飞越,建成清漪园,也就是颐和园的前身。从此,整个三山五园才成为完整的皇家园林建筑群,清漪园正是该区域景观构图核心,形成由园林、旗营、村落、寺庙、稻田等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在北京城市发展中是独一无二的。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京西稻,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曾经,颐和园周边满是稻田,春夏时稻花飘香,秋季麦浪无边无际。

清漪园在晚清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于1888年重建后改名为颐和园。虽然历经毁坏与重建,但颐和园维持城市运作、耕作灌溉以及文化输出等功能始终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高度重视和科学保护下,这座名园重焕光彩。作为休闲娱乐场所,颐和园每年接待游客和市民超过1500万人次;作为文化传播场所,颐和园利用自身平台积极开展文化展览和活动;作为国际交往场所,多年来承担了大量国事任务、承办多项国际文化活动;作为水利枢纽,仍持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点便设立在颐和园团城湖。

如今,颐和园所在的三山五园地区与北京老城双峰并峙,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定位和阐释颐和园的当代价值?

李晓光:从文化价值上说,颐和园是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展示与传播的平台,对提升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以及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颐和园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符号,在古今均是重要的国事活动场所和中外文化交流窗口,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致力建设成为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

其次,颐和园是“双遗产”单位,作为重要的教育和研究资源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颐和园的昆明湖便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颐和园展示了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文化艺术风格,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作为北京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保护性开发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繁荣文化旅游、增加就业机会。

从生态价值来说,作为山水结构的园林,颐和园还具有调节城市生态的功能,如改善大气碳氧平衡、降温、增湿、滞尘减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园林植物固碳释氧,为市民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碳汇。

可以说,当代的颐和园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互惠互利、和谐共生。

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颐和园管理处承办的系列精品文物专题展“园说Ⅴ —— 南北名园 和合竞秀”于2023年9月26 日至2024年1月7日举行

活态名园如何炼成

《瞭望东方周刊》:面对一座内涵如此丰富的历史名园,如何为公众讲好它的故事?

李晓光:为了向公众展示一个鲜活的、立体的颐和园,园方的总体原则是深化遗产价值挖掘、阐释与传播,加强科技赋能。

一方面,挖掘内涵才能让故事有得讲、讲得好。因此,我们联合社会各界共同深挖颐和园历史文化,打造了面向社会各领域的学术平台颐和园研究院;在此基础上,积极传播学术成果,打造“颐和讲堂”公益讲堂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

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展示和沉浸式体验拓展传播手段,通过文化活动、科普活动、展览展示、图书出版的多种方式来传播颐和园的文化。

例如,每年冬至,颐和园十七孔桥会出现“金光穿洞”奇景,近年颐和园便开展了“直播看颐和园金光穿洞”,让更多公众欣赏到這种景观。

再如,2023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颐和园依托“汉字文化大观展”“传统建筑彩画技艺展”,为市民游客推出小而精、专而美的科普体验活动,让参与者体验这些技艺,并创作绘画、书法等作品,将颐和园的文化带回家。

《瞭望东方周刊》:颐和园是一处集生态与文化多重价值于一体的遗产地,和其他园林相比,其管理、保护和利用有何特殊?

李晓光:说到特殊,我想到四点:综合性、全面性、前瞻性和专业性。

像颐和园这种大体量的文化遗产单位,集合度高、综合性强,从管理到研究,需要团队有前瞻性、全面性的思维能力;复杂的园林环境和深厚的内涵,需要团队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学术能力;针对各级党政机关、不同的学术团体和普通市民游客做好服务,需要团队有极强的统筹和协调能力。

拿生态保护来说,颐和园有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植被,园内大量古树更是见证历史的存在,需重点保护,这与同体量的其他园林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由专业化团队进行管理,比如植保班的王爽团队。王爽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博士,在基层园艺队伍里有这种人才,对于保障颐和园园林结构的完整性是很重要的,她也在这里完成了很多课题研究。

这里也有专业的研究部门负责颐和园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播,还有监测、修复和管理部门,共同加强对文物古建的保护研究与监测。这些都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公园和园林。

当然,如今颐和园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改善。因一些历史遗留原因,颐和园周边存在无序占地等情况,颐和园的版图与天际线轮廓已不完整,遗产缓冲区内一些不和谐之音难以解决。作为颐和园管理者,我们也惋惜于老照片中的风景不再,让园区与周边环境、园区内各功能都协同共进,始终考验着我们的能力。

作为三山五园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园,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中的瑰宝,也因此成为三山五园区域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资源禀赋在某种程度上独占鳌头。

助力三山五园形成合力

《瞭望东方周刊》:近年来,颐和园在文物的管理、保护和利用方面,还有何突破?

李晓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保护其完整性和原真性是第一要务,其空间布局、山水结构、建筑设置、植被环境、文物遗存依法受到保护,不能凭想象或为了迎合需要而随意改动,必须做到符合保护需要和环境氛围;相应地,一切依托于颐和园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活动,都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认识不断提升,保护工作越发走向预防性、精细型。2012年,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成立,建立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完善遗产基本信息数据库,通过科技监测手段,让园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实现预防性和精细型的保护管理。

当然,除了有形的遗产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也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颐和园对园内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于2015年在益寿堂打造“古都春晓——寻访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路”主题展览。2021年,益寿堂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挂牌;通过对益寿堂红色文化资源的不断挖掘、收集和整理,2023年3月25日,升级后“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截至6月底,展览总接待量超过12万人次。

未来,我园将以益寿堂红色展览为依托,形成益寿堂红色文化展览区、景福阁红色文化体验区、乐农轩红色文化教学区,形成颐和园红色文化片区,扩大颐和园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瞭望东方周刊》:当前,北京海淀区正在创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颐和园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对于示范区创建,你有何建议和构想?

李晓光:作为三山五园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园,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中的瑰宝,也因此成为三山五园区域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在某种程度上独占鳌头。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在三山五园文物保护利用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在文物保护方面,颐和园的古建修缮、遗产监测、可移动文物保护都走在前列,能出经验、出方法、出理论;在利用方面,能集合区域资源优势,出成果、出产品、出服务,如“园说”就联合展示三山五园区域内多家单位的藏品,进行三山五园文化传播。

以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我们希望推动区域内相关单位和研究机构形成合作机制,联合进行学术研究、文物保护、文旅开发、展览展示,并持续运行,实现互惠互利。颐和园将通过博物馆建设,与区域内单位合作推出更多具有园林特色的展览;共同开拓游览路线,特别是红色游线,助力区域文旅深度融合,形成以“新中国成立”为主题的文旅片区,推动三山五园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域。

猜你喜欢

五园三山颐和园
“三山五园”说新辨
颐和园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北京城的皇宫御苑 『三山五园』罹劫160年专题策划
辽太祖卓龙眉宫“取三山之势”之三山考略
三山五园图
北京三山五园绿道综合服务设施系统调查探究
颐和园导游词
逃离至三山岛
一湖一河,润养三山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