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活”起来,城市“火”起来

2023-02-05本刊评论员

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新路双赢文脉

本刊评论员

根据国家相关部署,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23年11月起开展。普查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总体目标是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立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时隔16年再次启动全国文物普查,既是落实党中央要求,也是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和人民期待,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意义重大。

不可移动文物是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包含古建筑、传统聚落、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數据,我国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城市中:郑州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北京3840处、上海3462处……不可移动文物承载了城市发展的记忆,是城市不可移动的精神坐标,也是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本次普查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为精细化、科学化制定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制度奠定基础。各地政府既要按时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又要以此为契机,开拓文物保护与“文物+”事业发展双赢的新路,通过系统梳理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强化城市立体空间、整体风貌、文脉延续的规划和管控,让城市因传承文脉而更加美丽。

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要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据2012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布的数据,此前30年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过去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对立起来,如果今天还重蹈覆辙,那就是意识问题、政绩观问题。近年来,西安加大对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力度,启动了相关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从法规上约束城建和开发工程;洛阳兴建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在诸多墓葬地点就地建起小型博物馆。这些古都的实践证明,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不是激烈的矛盾碰撞,完全可以朝着和谐的互动演进。

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要统筹好“文物+”产业与服务市民的关系。环顾世界上那些国际都市,皆可发现历史古迹与人民生活的交融互动是彰显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放眼国内,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烟火袅袅,游人如梭;到上海杨浦滨江散心漫步,老市民能从古朴别致的老建筑里找回儿时记忆,年轻人能在新旧交织的设计中感受“魔都”别样精彩……在许多城市,文物古迹不仅散发着历史风韵,还融入现代、科技与时尚的元素,成为崭新的公共空间和城市地标。当文物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相融,与消费结合,带来的结果就是博物馆热了,文创产品火了,“云看展”等“科技+文物”的沉浸式体验红了,全社会对保护文物的热情和参与度更高了。

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要在文物保护利用中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每一座城市来说,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不能满足于表层的文化符号或单个具体文物的传播推广,而要提炼展示其承载的城市精神以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在这些方面,首都北京做出了表率:北京以加强“城之源”“都之始”研究,构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全域保护体系,探索形成中轴线申遗保护“北京经验”,高品质建设三条文化带,挖掘提炼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文脉标志和精神标识。

文物不仅是历史绝唱,也是时代回响,必须科学地保护、更有序地传承,让不可移动文物通过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而“活”起来。各城市应在本地文物普查工作的推进中,加大力度支持社会广泛参与文物领域活化利用,不断创新机制,重构链接、扩展平台、丰富要素,用好文物资源,提升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可以预见,当一个城市真正做到“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一定会“火”起来,“活”起来。

猜你喜欢

新路双赢文脉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蔬果种植走新路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德资双助 老少双赢
老少同住 双赢选择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