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中医院校人体寄生虫学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常态化探究*

2023-01-25刘延鑫姜琦琪连云峰牛春玲李晓娟郝万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疟原虫双线疟疾

孙 颖 刘延鑫 姜琦琪 连云峰 牛春玲 李晓娟 郝万清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病原免疫与生物学教研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人体寄生虫学是以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和实验诊断为重点,从病原生物学角度揭示寄生虫病的发病机制及流行规律的一门学科。人体寄生虫学以形态学、临床医学、病理学、免疫学、检验学和流行病学等多种学科为基础,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人体寄生虫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迫使高校不得不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力量推进在线教育教学的开展,目前人体寄生虫学在河南中医药大学采取线上线下双线混融的教学模式。后疫情时代,为降低高校教育系统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脆弱性,多种教学方式和课程资源并存以增强高校教育系统弹性的局面值得关注[1]。随着在中医院校人体寄生虫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普及,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提高教学效果与实现多维度的教育目标成为双线教学实践的研究热点。

线上教学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群体性的被动学习演变为个体为主的自主学习;由规范化的学习环境演变成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由程序化的学习时长演变成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长;由相对统一固化的学习内容演变成可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2]。在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动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线上教育教学这种“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迅速普及。然而,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线下教学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优点。

进入后疫情时代,线上和线下教学相对分离的格局不复存在,“双线混融”教学成为高校未来在教学意义上的基本形态。双线教学的混融关系应该是“共时性”的,即“线上”和 “线下”同时 “共存”“共融”[3]。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打破了高校原有的教育体系或教育格局,它不是简单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混合叠加,而是需要教师深刻挖掘引发、支持、促进学生认知学习的教学方法。为此,课程组教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讨论并设计了针对人体寄生虫学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分段式“双线混融”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抱负和动机、兴趣与求知欲、情感与态度、意志与毅力等非智力及情感因素。基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开展的以趣促学、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正是回归本科教育的关键。

1 人体寄生虫学双线混融课程实施方法

为探究最优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课题组前期尝试了多种线上教学平台和工具,最终选择了“课堂派+中国大学慕课(MOOC)”联合应用的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对分课堂+智慧教室”为核心,构建了 “线上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反馈”+“线下教师精讲+互动展示”+课后知识拓展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线上线下共时存在,不分先后。另外,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应用能力,慕课、对分课堂、热点时事及文献报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作为一个“平等的伙伴”加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课前,教师提前发布预习资料,并通过课堂派在线统计数据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成。课中,在建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教师对课前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进行精讲留白,采用对分课堂的形式开展线下教学。教师以参与者的视角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和提示,击破学生的学习障碍点,以学定教。课后,发布阶段性测试和知识拓展链接,要求学生限时将作业提交至课堂派,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除此以外,客观、公正、富有艺术性的评价体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有反映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还有反映自主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学生通过形成性过程评价反馈可提高自我监控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形成性过程评价反馈可实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 分段式教学方案的设计

以“疟原虫”为例,详述双线混融教学的实施过程。授课对象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大二学生,线上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慕课和课堂派互动课件等作为自主学习资源,线下依托智慧教室针对重点、难点和疑点实施对分课堂,整个过程贯穿热点时事或最新文献研究。

2.1 课前教学方案的设计 课前,以打油诗为出发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疟疾俗称“打摆子”,南京的陈全因患疟疾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描写病况:冷来时冷得在冰凌上卧,热来时热得在蒸笼里坐,疼时节疼得天灵盖破,颤时节颤得牙关儿挫,只被你害,杀人也么哥!真个是一日之内寒来暑往人难过。上述材料涉及的是疟疾的临床表现,请问疟疾的发作与什么有关?首先,教师通过课堂派发布线上预习资料,包括互动课件、学习资料、限时自测和话题讨论;同时,学生可随时随地、短时、有效地登陆中国大学MOOC完成“疟原虫”部分内容的学习,并在交流互动区提出问题。由于课本关于疟原虫的生活史以文字描述为主,不够形象、具体,教师将疟原虫生活史动画演示视频上传至课堂派学习资料区供学生查看。其次,通过课堂派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统计自测成绩,并收集话题讨论区中反馈的问题,以便于整合教材内容,在线下授课过程中着重击破学生的学习障碍点,以学定教。最后,此阶段采用过程性评价用于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课堂派互动课件和中国大学MOOC各学习单元的完成情况,互动讨论区的发帖、回帖数,折合后计入本课程的总成绩。

2.2 课中教学方案的设计 课中,教师根据线上平台学生的学习进度及问题反馈,重构教学内容,依托智慧教室开展隔堂对分课堂。

第1次课,教师进行“精讲留白”。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将知识点设计在精心打磨过的小故事或者新闻热点事件中,以趣促学。2019年春节北京卫视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教授研究组的最新研究“疟原虫可治疗癌症”。那么,这种所谓的以毒攻毒真的存在吗?接下来,由教师总结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从疟原虫致病性出发,让学生试分析其治疗癌症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要求学生自行分为11组,每组10人左右,课下收集资料并在第2次课时分组讨论。

第2次课,知识的内化吸收环节。学生结合上次课预留的作业分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并展示学习成果或提出疑惑。针对问题其中1个小组给出了较为详实的答案:一方面,疟原虫生活史中存在寄生于红细胞的阶段,受染红细胞中的疟原虫可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进而阻断了肿瘤组织新陈代谢所需的氧气和营养以及能量的供应,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另一方面,疟原虫感染肝细胞或红细胞后可激活宿主免疫系统,继而调动杀伤肿瘤的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可抑制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干扰肿瘤组织中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促进杀伤性T淋巴细胞进入肿瘤组织并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然而,部分学生针对上述研究提出3个疑问点:(1)据报道[4]陈小平课题组开展此项研究是基于1955—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疟疾发病率及癌症病死率数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得出的疟疾发病率与肿瘤病死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但是,疟疾高发地区大多为经济、医疗落后地区;而癌症高发区大多为人口老龄化区域。(2)疟疾治疗癌症的临床一期样本仅为30多例,随访超过1年的有10例患者,其中5例有疗效,2例可能治愈。然而,肿瘤是否治愈一般是以10年内肿瘤是否得以控制为判断依据。(3)从该研究团队揭示的疟疾治疗癌症的作用机制可推测,此种方法只适用于免疫系统完善且可因疟原虫感染被激活的人群,针对做过化疗或者放疗的癌症患者是否同样有效呢?因此,疟疾治疗癌症到底是科学还是闹剧有待进一步验证。该环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小组汇报结束后进行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计入平时成绩。该过程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3 课后教学方案的设计 课后,教师线上依托课堂派给出合适的案例和知识拓展内容,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小组讨论,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能力。中医学《素问》之《疟论》和《刺疟》等就针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和疗法进行详细论述。同时,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可显著降低疟疾患者病死率的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那么,单独服用青蒿素可彻底使疟疾患者治愈吗?给学生预留时间制作PPT用于成果展示,限时上传至课堂派测试区,且成绩计入阶段性测试成绩。为了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动态,建立了“人体寄生虫学QQ班级群”便于分享交流。在课后交流过程中,教师提示上述问题应从疟原虫的生活史入手,间日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内寄生产生的子孢子有2类,速发型子孢子潜伏期较短,可使患者迅速发病,迟发型子孢子结束休眠期后可引起疟疾再次发作(疟疾复发)。然而,青蒿素仅可杀灭红细胞内期裂殖体的虫体,想要根治疟疾复发和阻断疟疾传播需要以杀灭红细胞内期裂殖体增殖期虫体的青蒿素等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同时为实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目的[5,6],在授课过程中指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自然科学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增强了中医文化自信。引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从中医角度总结疟疾的证型、治法及方药等。问题环环相扣又层层推进,整个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探究学习,教师加以综合评价,不断激发学生追踪前沿知识的兴趣,建立一定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创新等的高阶能力。

3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我们在学期初以大二中西医学专业的2个平行班级(每班115人)为实验对象,将其分成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基于双线混融的教学模式,而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分析2组学生的综合测试成绩,比较2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与对照组学生的综合测试成绩相比,实验组优秀、良好成绩人数显著增加,分别为8.7%(10/115)、22.6%(26/115);中下成绩人数减少了11.3%(13/115)。为了全面评估学生对基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自身学习需求的认可程度以及教学设计的满意度,依托问卷星APP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93.0%(107/11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人体寄生虫学开展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针对问题“你认为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中的应用,其优势在于什么(可多选)?”92.2%(106/115)的学生选择了颠覆了过去“满堂灌”的方式,以学定教注重击破学习障碍点;86.1%(99/115)的学生选择了大多数知识点可通过线上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90.4%(104/115)的学生选择了教师精心打磨过的小故事或者新闻事件中的知识点更容易掌握;88.7%(102/115)的学生选择了小组成果展示更具有挑战性,营造了开放型课堂。94.8%(109/115)的学生选择了增加的临床案例和知识点拓展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由此看出,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中的尝试所带来的教学成效显著,知识获取满意度较高。

4 总结

基于双线混融的课堂构建是笔者在后疫情时代中医院校人体寄生虫教学改革中的一次大胆尝试,然而任何一种新鲜事物都有它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双线混融的课堂实践也不例外。对课堂派教学平台数据分析发现,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双线混融教学方法存在很多细节还有待改进。如线上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形式的多样性很难同步,缺乏了内涵的形式会很肤浅,而肤浅的形式容易捕获大家参与的兴趣,但往往会失去长久的支持[7]。如何应对和化解上述冲突,将冲突转化为新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育人资源,以及如何理解人体寄生虫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共同、共通、内在、外在的影响与联系,构成了后疫情时代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8]。另外,随着教育信息化在中医院校的全面普及,应用了各种媒介技术支撑下的教学辅助工具,加强中医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对于提高育人效果至关重要[9]。

猜你喜欢

疟原虫双线疟疾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双线并行,交相辉映——2021年遵义市中考作文《灯火背后》升格举隅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一种双线半自动闭塞信号过渡设计的研究
联合国宣布阿尔及利亚和阿根廷根除致死性疟疾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宁波民生e点通:网友与政府部门沟通的“双线桥梁”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