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之源

2023-01-21张子夏程广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理政北京群众

张子夏,程广云

众所周知,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众多思想中,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来为人们所首重。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而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厚植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文化沃土之中,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了“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源头活水。全面把握这三重生成的理论之源,有助于学深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精髓内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2版。提供根本价值遵循和实践指向。

一、群众史观: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之基

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观的首要问题,且长期以来聚讼不已。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入手,始终站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回答了这一问题,阐明和形成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群众史观。在《神圣家族》中,针对鲍威尔等人的“改造社会的事业被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大脑活动”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页。,把历史的创造者归结为“精神”、“思想”的纰缪,马克思恩格斯一针见血地驳斥道:“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针对鲍威尔等人宣称“人为了历史能存在而存在,而历史则为了真理的证据能存在”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的谬见,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针对埃德加尔等人的“工人什么都没有创造”的偏见,马克思恩格斯痛斥“这种论点简直就是疯话。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工人甚至创造了人”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页。。针对鲍威尔等人“靠批判地贬低、否定和改变普通的群众来取得自己的绝对荣誉”,宣称‘群众’是‘卑微’的‘纯粹的无’和精神的真正的敌人”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296、289页。等谬论,马克思恩格斯一语中的地指出:群众“就是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活动’,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287页。这些论断立场鲜明地宣示了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为“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之秘作了哲学上的论证,奠定了群众史观的哲学根基,是对“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一语道破和一锤定音。因此,学界普遍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称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首要观点。

推动历史前进依靠谁?这关涉历史观中的发展动力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论证和阐明了“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揭示了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568页。。那么,依靠谁去革命呢?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指出,在资本主义现存关系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尖锐冲突,“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一个阶级,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这个阶级构成了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2页。,并且要尽一切力量捍卫自己的人的尊严,而这只有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做到改变这个阶级“沦为牲口”的命运。为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要“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确立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决定力量。这是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依靠力量。

为了谁的问题,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针对“过去的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马克思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而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从而确立了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根本宗旨。这充分表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一语中的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⑪。他以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思想精髓的精准把握,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在“七一”讲话中饱含深情、掷地有声地宣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页。以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2版。这些铿锵有力的论断,豪迈地表达了坚定的理论自信。

阐明了共产党人的依靠力量和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从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目的三重意义上,深刻论证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他在不同场合讲话中,再三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③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9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97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6—17页。、“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89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⑧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2版。等等,这些有力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时代之问,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不绽放出习近平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定的人民立场。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类的论述,则无不凸显着群众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之基本原理,彰明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经典之源和哲学之基。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唯物史观经典思想的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的时代表达。

二、民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文化之基

纵观中国文化思想史,民本思想可谓源远流长。一般而言,民本思想肇始于商周之际,发展于春秋战国之时,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其主旨始终如一。学界一般公认《尚书》为民本思想的源头,其中的《五子之歌》记载有“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⑨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69页。,被后世视为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述;《大禹谟》所载“德惟善政。水、火、金、木、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⑩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55页。,提出了“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的为政之要。殷鉴不远。面对“大邑商”的骤然而亡,周公开始反思商纣王的“有命在天”的教训,认识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从而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而《泰誓》所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誓约,则凸显了“以民为天”的民本追求,奠定了民本传统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何去何从的社会纷乱,先秦诸子各抒政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思想。管子以“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①李山译注:《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42页。之论,首次把“以人为本”四字连用表述其民本之政见。他着眼于民心,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观念,宣示着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孔子首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修己以安百姓”和“庶、富、教”的“仁政”之治,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追求“天下有道”的社会大同。孟子承续孔子“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在“民”与“君”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斩钉截铁地裁断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把人民置于社稷和君之上,凸显了人民的至上性,并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申明为政之要在于“得民”,得民之道在于“得民心”,所谓“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②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54页。是也,主张“制民之产”以稳民心,“教以人伦”以善民心,“与民同乐”以乐民心,继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荀子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舟水之喻”,形象地喻说着治者与被治者之间的本末关系,凸显着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倡导“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③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53页。的君为民仆而非主的政治主张,彰明着“民为邦本”的古典民本思想。

两汉之际,贾谊总结秦朝兴亡的历史经验,把人民提升到千秋万代之基的高度,提出“夫民者,万世之本也”,曰“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④方向东译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75页。在他看来,“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⑤《新书》,方向东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37页。,因而在“富国为先”亦或“富民为先”的聚讼之争上,鲜明地主张富民为要,先富民后富国。刘安则针对西汉的现实政治,在其编著的《淮南子》中融会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民本”理念,主张“民者,国之本也”,并提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的思想以及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安民、利民、富民的政策措施,致力于“所谓有天下者,……而得天下之心”,无不蕴含着“民众即天下,天下即民众”的价值追求。唐宋之际,李世民以隋朝灭亡为鉴,深刻认识到民众在朝代兴亡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以民为本,提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政治主张,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唐。宋代张载赋予民本思想新的理论内涵,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⑥(宋)张载,章席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0页。的民本主张。程颐在《代吕晦叔应诏疏》中以“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⑦(宋)程颢、程颐,潘富恩导读:《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25页。的三本之论,将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发扬光大。朱子在阐释《四书》中进一步光大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首倡“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并直接了当地指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倡导“王道以得民心为本”,而“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明清之际,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进一步恢弘传统的民本观,其中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为民设,君为民仆”⑧(明)黄宗羲,段志强译注:《明夷待访录》,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页。的主张,把民本思想从孟子的“以君为主”的“尊君重民”式,推进到“以民为主”的“民主君客”式,蕴含着民主启蒙的思想意义。

可见,民本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以贯之的价值主题。从《尚书》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周公的“敬德保民”,从孔子的“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到孟子的“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再到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贾谊的“夫民者,万世之本也”到程颐的“以顺民心为本”,再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等,无不彰显着传统政治文化以民为本、民为邦本的价值宗趣。为此,金耀基一语中的地指出:“中国之民本思想,实澈上澈下,流贯中国五千年之政治,中国五千年来之政治为民本思想做根底的政治”①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19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70页。对此,习近平提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天下为公的思想,要求把这些价值理念的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用这些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激活其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治国理政的崇高价值追求和思想智慧之光。

由是,习近平身体力行,以其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特质、价值取向的深刻体悟,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表达其心中的人民情怀,宣示其心中的人民观,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现了习近平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民为邦本”列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第一条,并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格言,表明其一贯坚持的“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人民立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用典“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表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页。的政治担当和历史使命,展现了高远而深厚的人民情怀;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他引用古语“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阐明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人民至上观;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他援用古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意蕴深远地指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第2版。,惕励全党“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强调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赢得民心民意作为为政之要。

显然,这些情怀和宣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价值立场和执政理念,即以人民为中心。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精辟提炼与高度升华,是对以民为本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的当代表达,从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感,摄人心魄,动人心弦。

三、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之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给予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时代性表达,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以群众路线一以贯之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人民观。

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9、511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并赋予传统“民为邦本”思想以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意蕴,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的著名论断。他还针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群众的斗争只看做重要条件之一的说法,指出这一说法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③《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选载(四)》(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零年二月),《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强调“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历史是计划工作人员创造的,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④《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79页。,从而以彻底的方式表达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此,他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明确了我们的斗争是“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点明了“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这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求得生存和发展,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进行人民战争,解放全国人民。

由是,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指出“教条脱离具体的实践,经验主义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这两种机会主义的思想都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后,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成为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群众路线”。这就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993、1039、1094—1096页。以上论断详尽诠释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政治立场和根本价值追求,并用实际行动响亮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的论断一道,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时代表达,展现出毛泽东人民观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群众路线。

对此,邓小平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页。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以更简洁的语言指明:“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7页。这既是对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而创造性地创立的群众路线之高度称赞,更是对坚守群众路线之庄严宣告。

邓小平曾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⑪,鲜明地体现了他对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群众路线的传承和发展。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宣布“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368页。。此后,他领导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系统科学的阐述,标志着党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决议》首次把“群众路线”概括和提升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理论高度,并用精练的语言归纳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页。这一重要论断对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和具体要求做出了科学完整的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毛泽东群众路线的重大发展。后来,这一表述一字未改地写进十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明确规定,使“群众路线”这一“传家宝”以章程的形式得以薪火相传、永续相承。可见,邓小平对群众路线的发展和发扬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邓小平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从而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重新阐释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这一思想。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汲取智慧。他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⑤《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11—712页。,“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忠实践行。

邓小平始终葆有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他曾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⑦《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49页。为此,他总是心系人民,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邓小平心中,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他强调:“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312页。,“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针对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的局面,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思想根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根本的价值遵循。这不仅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要把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落实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发展生产力是手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改革开放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从而凸显了邓小平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为此,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讲道:“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6页。

江泽民的人民观主要体现在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一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之根本价值追求的继承,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对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为了群众”而作出的时代表达。江泽民之所以凸显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为了群众”,强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是因为在全面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存在着许多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出现了背离群众的思想和行为现象。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具体利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充分表达,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形。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必须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因此,如何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和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实现自己的合理利益要求,就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群众路线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践行群众路线的关键,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为此,江泽民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162页。,因而八十年的实践也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152页。。所以,我们在统筹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同时,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基于此,他站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高度,宣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此外,江泽民在深刻阐明“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关系时,着重指出:“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可以看出,他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最高价值志求,凸显了“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彰显了“三个代表”的人民至上性,蕴含着对人民立场的不懈坚守。对此,江泽民向世人宣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⑤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162页。这正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群众路线的一个显著特点,体现了江泽民人民观对“群众路线”的薪火相传和时代表达。

胡锦涛的人民观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⑥《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从而科学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根本问题,由是,这一深刻的回答确立了科学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根本价值遵循,阐明了对待发展的根本立场。正如胡锦涛所言:“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是……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⑦《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页。可见,“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要求,是群众路线在“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问题上的时代表达。

胡锦涛“以人为本”的人民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他反复强调:“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这充分表明,“以人为本”是胡锦涛赋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民本”思想体现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进而画龙点睛式融入其发展理念,使其有了智慧烛照其间,有了灵魂隐帅其中,有了核心引领方向。如是,发展理念才成为富有文化底蕴、具有中国气派的科学发展观。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把群众路线提升到“党的生命线”的高度,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65—366页。,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7页。。为此,针对“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68页。,从2013年6月开始,中央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一论述被普遍认为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用语的最早出处。而其中的因由,正如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66—368页。可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度概括的形式表达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诠释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新时代意涵和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第2版。由此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飞跃,阐明了“以人民为中心”是着重于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理念。此后“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的第二条写入十九大报告,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的价值灵魂。纵观人类历史,任何时候,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一个以什么为中心发展的性质问题,也都有一个为什么人而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是以民为本还是以君为本?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是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权势团体、特权阶层、利益集团为中心?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体现了对待发展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是检验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而“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站在“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一兴国之要的高度,对为什么人发展、以什么为中心发展的问题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深情昭告全党:“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第2版。,从而既对“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一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和原则问题作出了响亮的答复,也有力地回答了新时代党“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的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这一回答无不写满着念兹在兹的是人民,“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页。,全心全意为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之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无不凸显着“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5页。、“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34页。、“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8—19页。之人民至上的坚定立场;无不诠释着“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0、52页。,“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36页。,“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7页。之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总之,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通过厘清群众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不同时代表达和思想要义,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彰显了群众路线坚守人民立场的一脉相承,凸显了群众路线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薪火相传,高扬了群众路线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改,光大了群众路线永葆人民情怀的深情大爱。由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听清新时代的脉动,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猜你喜欢

理政北京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北京,北京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