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融媒体时代地市级党媒编辑能力提升的四个维度

2023-01-20李青青

传媒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内容

李青青

媒体融合是当前发展新型主流媒体的新常态,全面整合传媒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共性特征。“媒体融合是指一切要素的融合,包含媒体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方式、组织架构等多种要素,各个要素之间并不是界限分明、先后承接的,而是共同发生、各自推进。”“‘融媒体’的实际意义等同于‘媒体融合’。”[1]媒体融合实践的纵深化,要求传统新闻采编流程优化改造、而传统媒体编辑能力提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更高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真实、新鲜、及时、重要、趣味可读。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人人皆记者”的局面下,信息可以实时共享、更加快速的传播。融媒体时代,对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要求更高。同时,新闻载体也发生了变化,智能手机端上的各类新闻官网、APP软件、社交平台等均有热点新闻浏览功能。比起传统媒体必须的印刷、投递、录制等环节,手机端制作、推送新闻的时间差大大缩短。

(二)新闻报道的互动性更强

反馈机制灵活化、渠道便利化为新闻媒体打破单向性、增强黏性提供了技术支撑。“两微一端”、媒体网站等增设的留言、评论等互动功能,一方面让受众可以及时发表看法、评论,打破传统的“传-受”线性限制,增强受众在媒体的活跃度;另一方面媒体在获得大众的反馈后,可适当地、及时地采纳好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新闻编辑工作,展示媒体的亲民度,进而增强媒体在受众吸引上的“黏性”。

(三)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多样

相比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融媒体时代产生了更多样的新闻产品形式,如直播、短视频、H5、VR等,并且新颖的新闻模式更受年轻人的喜欢。特别是短视频新闻,其碎片化、感性、易懂的信息传播方式满足人们的“短、平、快”信息需求。再加上个性化智能算法推荐系统的出现,让短视频的推送更有针对性。推荐系统利用用户的兴趣偏好和属性,以及用户之间的地理位置、社交关系等,深入挖掘用户的浏览喜好,智能地向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视频和附近的人的视频。

新媒体所拥有的特性,无疑更暴露了传统媒体的短板传统媒体式微已成为不争事实。只有认清发展形势,寻找突围之道,才能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

二、融媒体时代地市级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模式,拥有前沿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和完整的组织架构等优势,是全媒体、融媒体的典型。地市级媒体在向融媒体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不可能拥有像中央级、省级媒体般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可能面临来自转型过程中的内部阻力。“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五缺’困境是:缺资金、缺影响、缺人才、缺技术、缺整合”[2]。在这五大困境中,地市级党媒在新闻生产过程中,首当其冲面临着“时间”和“形式”的挑战。

(一)地市级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1.时效差:新闻报道存在延迟问题。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因媒介处理信息的流程繁琐、过程繁琐,使之新闻报道的速度上相对延迟,时效性不强。如报纸,新闻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出稿后,还需经过编辑、校对、印刷等环节,常常第二天才能到达读者的手中。新闻经过一夜的“生产”环节,已经不可避免地变成了“旧闻”,难以吸引读者。新媒体的“即时”性,减弱了纸媒生产的内容到达用户的可能,面临受众流失的危机。新闻首发权的转移,也可能造成传统媒体话语权的转移。

2.形式弱:新闻报道形式缺乏创新性。受限于媒体介质的特征和长时间形成的规矩和模式,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通常采用固有的形式,生产出四平八稳的新闻。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报道形式上的创新,加上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越来越难抓住大众的“心”。

(二)地市级传统媒体的突围机遇

1.内容为王,以质取胜。正是因为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严格流程与环节,使得新闻“产品”需经受具有较好专业素养、职业经验的团队层层把关。特别是地市级传统媒体,严格的新闻生产流程,再加上群众基础、品牌信誉、平台渠道等,传统媒体产品的内容可溯、质量可控。

2.加强建设性、深化地域性。作为地市级媒体,应努力将其打造为本区域内的“主流声音”。注重服务性的提升,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文化风俗等本土特质,成为信息传播、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平台。遵循“受众在哪,新闻宣传工作的落脚点、着力点就在哪”的规律,以权威的声音,引导群众。

无论时效差,还是形式弱带来的调整,关键在于地市级媒体从业人员建立跟进时代需求的新闻生产观念。总体而言,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地市级传统媒体在寻求突围的过程中,要以记者、编辑的思想、能力转变为驱动力,抓好转型机遇。

三、融媒体时代地市级党媒编辑能力提升策略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指出,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民众每天接受新闻信息,纸媒只占到0.68%,阅读量还不到1%。因此,仅仅依靠读报获得独家、一手、丰富的消费场景已经不复往昔。移动智能手机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第一落点,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也倒逼新闻生产的改变。

(一)思想为根:紧跟时代保持思想高度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需要转型,传统党媒编辑需要适应融媒体时代,但“转型”不是“转行”。转型就是媒体从“纸”的形态转成“网”的形态,融合,就是多种媒体形态融合共生。不管媒体形态如何变化,媒体属性始终不变,媒体的主责主业是内容生产传播。

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要传播好党和政府的声音,展示好社会进步的主流,反映好人民群众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二)内容为王,打磨精品凝练作品厚度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深入,综合运用图文、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的动态融媒体报道应成为融媒体报道的发展方向。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载体新形式展现“硬核”内容的能力,推出更多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智能化新闻产品,实现多种报道形式的深度融合、多种产品样态的有机组合、多种传播形态的协同配合,做到既可读、可听、可看,又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形式虽日新月异,但内容为王永远是不变的法则。这就更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按“三贴近”的要求去思考、去衡量,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因为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质量一般的新闻产品会迅速被淹没,只有那些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才能赢得受众认可、唤起公众情感共鸣,产生强大影响力。

“内容为王”首先要围绕“原创”大做文章。用互联网思维优化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内容产品,向读者提供鲜活便捷的新闻。作为地方党媒,内容原创生产是有优势的,集中力量深耕本土,实现党报内容本土化、服务本土化、采访本土化,最终来赢得本土受众。如构建本地重大新闻事件的权威发布出口,扎根本地经济社会生活信息,让党报成为地市级新闻报道的信息库和风向标。

“内容为王”要加强理论评论等内容的力度。以高质量的理论品质,增强党报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如2020年疫情袭来时,怀化日报社从1月26日至4月10日的70多天时间,共刊发了35篇评论员文章和23篇怀化热评,其中《党旗高扬聚众力 战斗状态显担当》《致敬,白衣战士!》等一大批稿件被中央、省级媒体转载转发;每日一论的“怀化热评”成为全省地市报唯一密集式言论栏目,每篇评论都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成为怀化疫情防控的舆论风向标,发挥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强大作用,获得怀化市委市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读者点赞。

“内容为王”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报道方式。注重创新,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体裁、多角度、可视化的组合等报道手段,让新闻报道为读者所接受、所关注、所喜爱。如2022年春节前后,怀化日报按例推出记者新春走基层栏目,为了让栏目有更多的新意,采取了新媒体、传统媒体联合报道的方式。如记者走进芷江古冲村篇章,文字记者写下了灵动而跳跃的文稿《古冲不古,兴而美》,并配发记者手记,全方位展现村庄的新面貌,新媒体记者用无人机航拍下村庄柑橘产业兴旺的美丽风景,出镜记者用现身说法的方式,体验解说了村庄民风向上的新气象。全景式的报道让受众既可读、可听、可看、又可互动、可分享,一览多角度下的新农村新风貌。

(三)策划为新,舆论引导提高传播热度

融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主战场是移动新媒体。地市级党报要保持主流地位、引领主流思想舆论,必须占据主流传播阵地。“做大做强传统纸媒,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首先要打通传统媒体与线上媒体两个舆论场,占领新的阵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3]

抢占舆论制高点。特别是在遇到社会重大事件时,编辑水平和精品策划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2022年3月18日,怀化市出现多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第二轮疫情防控攻坚战打响。怀化日报社第一时间启动一体化宣传和疫情防控应急机制,迅速调配人员力量,坚持一日一策划,全力做好宣传报道,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提供强大舆论支持。怀化日报、怀化新闻网、掌上怀化客户端、边城晚报均开设了“众志成城 尽锐出战 科学精准 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专题专栏,全面转载和报道省、市防控部署安排,大力宣传和推介各条战线抗击疫情的举措和感人故事。在这场疫情防控舆论战中,怀化日报社形成纸媒与新媒体齐头并进、良性互动的传播格局。

巧借“融合”策划。在做好日常报道的同时,还要打造精品融合新闻产品,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互补。如:抖音号追求“要、短、少”,选编怀化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重大决策部署和相关政策信息,提炼出要点内容,使网友一看便知。微信公众号选稿贴近生活,图文并茂,表达平实通俗“接地气”,让网友能够轻松阅读。五溪论坛“话说五溪”选稿更可创新表达方式,精编标题抓住读者的眼球,再厚植内容,全景式展现新闻事件。

技术烘托内容。对于地市级党报而言,媒体融合的过程也是机构、人员重组的过程。借“融合”之机,推动采编力量向移动端转移,提升内容品质。2018年起,怀化日报社按照“移动优先、一体发展”要求,以掌上怀化客户端为主平台,构建起“两报一网两微一端一号一抖一社区+N个第三方平台”融媒体矩阵的发展模式,全面推动内容生产从传统平面模式向全媒体立体模式转变。整合60余名业务骨干成立全媒体中心,构建起新闻内容全媒体采集、跨媒体编辑、全媒介发布的全媒体新闻业务架构,实现各平台精准编发,快速推送,并加强直播、视频、H5、VR等新闻产品的创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锤炼践行“四力”。对于编辑来说要练就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自己的编辑水平迈向新的台阶。对于地市级媒体来说,其天然的“亲民性”,更要求记者编辑们利用融媒体刊出可看性、易读性、实用性强的报道。至2022年4月初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怀化日报社新媒体专题共刊发各类报道600余条,总阅读量超过6000万。其中,《@怀化人,快收藏!“疫”起居家必备,生活物资配送上门!》《抗疫故事|“双向奔赴”的怀化温度》《图个明白|事关入怀离怀,怀化进出口通道和交通站场管理措施来了》等一批战“疫”海报、公益宣传等新媒体作品陆续推出,成为怀化地区的“爆款”。同时,新媒体公众号编辑及时回应网友关切的问题,先后回复网友各类咨询近1000次,在有效互动中提升党媒在当地的影响力。

(四)品牌为重,持之以恒提升党媒知名度

传统媒体在细分“市场”上,推出了适合各阶层、各领域的栏目,以“头雁”激活“群雁”,形成融媒体矩阵,深耕读者群体,增强读者的参与性。

打造融媒“头雁”。以品牌栏目、名记者、名编辑和主流网红的打造为融媒编辑工作支点,如怀化日报的“百姓故事”“艺瑶倾听”“天南地北怀化人”等,已经成为报业深耕与互动的名牌栏目,以可读性强、关注民生等特色,赢得受众喜爱,取得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激发“群雁”活力。怀化日报社依托全媒体平台,推出新媒体品牌栏目《怀化24小时》,每个工作日清晨为广大网友精选推出一期本土最新、最热资讯,致力打造成市民了解怀化每日大事的必看平台。在“头雁”的引领下,优化各平台信息,打造融媒体品牌栏目,延伸传统媒体公信力,形成全媒体新闻业务架构,不但扩大了新媒体影响力,还可提升党媒知名度。

深耕本土品牌。在信息网络空间,新闻的接近性应成为地市级媒体的关注重点。《怀化24小时》栏目分为新鲜资讯、热点话题、精彩视频、看点热评、每日一图等版块,稿件均经过精选,标题制作符合网络特点。该栏目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站式本土资讯获取方案,加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报道方式不断创新等因素,深受广大网友和社会各界好评,成为本土网友访问的最热门栏目之一。2021年,该栏目共推出报道260余期,全平台访问量达8000万+。同时,依托《怀化24小时》发起的微博话题、微信话题#怀化24小时#也成为本土最热话题之一,微博话题全年阅读量达1000万+。这些新的延伸与扩展,赋予了栏目全新活力与无限可能,是融媒体时代栏目化、品牌化报道的有益探索。

四、结语

采编实力,就是内容的生产能力,包括采编人员素质、策划选题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要想占据主流舆论阵地,就要始终贴近用户、服务用户,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相应新闻信息服务。进入融媒体时代,地市级党报的编辑工作者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在舆论引领的前提下注重服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要积极融入媒体转型潮流,强化互联网思维,重视读者的需求和参与,为读者生产喜闻乐见的内容。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主要内容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