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遮蔽”到“在场”:短视频赋能乡村故事传播探究

2023-01-20刘丽华

传媒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农民文化

刘丽华 冯 程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农村话语权和话语生产能力的缺失,导致媒介传播格局呈现高度的城市中心主义,乡村成为传播中的“他者”,农民成为“沉默的另一半”,乡村处在与城市相对的“暗处”,乡村故事被遮蔽在传统媒介传播格局之下。由此,乡村“缺席”于现实生活,乡村故事也难以被知晓。农民是被表述的“沉默的他者”,乡村是被凝视的“隐秘的角落”。短视频激活了农民和乡村的“可见性”,乡村的视听在整体传播格局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从“遮蔽”到“在场”的乡村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乡村的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议题。短视频出现之前,乡村故事缺乏展示途径,人们对于乡村的印象在于媒体有选择地向人们所展示的乡村面貌。中国幅员辽阔,乡村各有千秋,媒体难以将所有乡村面貌呈现,短视频则让乡村在网络中再现出来。

(一)遮蔽的乡村与固化的印象

乡村受其地理位置、经济因素及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影响,致使其无法像城市一样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有城市中心主义偏向,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乡村生态被破坏。既存乡村被冠以脏、乱、差的污名,乡村被掩埋在污名之下,城市中心主义话语结构下的乡村被遗忘。

一方面,乡村本身并不具备庞大的媒体市场,因此对媒体而言其属于“价值洼地”,媒体不会主动纠正和报道乡村生活,乡村视听与其实际不符,乡村被媒体主动遗忘,遗忘致使其缺席;另一方面,随着乡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的增多与之逐渐暴露出的严峻问题,新闻媒介加大对这一现象的报道力度,并将之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与衰败的印象。总体上看,城市中心主义下的乡村话语权缺失,乡村缺乏自我展示的渠道与机会,难以向城市传达其真实面貌信息。城乡结构差异显著,农民缺乏话语权,乡村向城市单向输送劳动人口,进入城市的乡村人口也因文化、地域上的因素抱团取暖,形成闭合群体,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缺乏有效交流,也因此隔绝了乡村对城市的交流。另外,长期以来,城市的强话语权与强话语生产能力使城市内容生产不断向乡村传播,乡村受到城市话语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模仿,乡村话语缺席于以城市为主体的中国话语结构,乡村成为城市的附庸。

(二)短视频的兴起与乡村的在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乡村生态得到重视并逐渐恢复。在此背景下,乡村开始逐渐走向人前。短视频降低了公众的接触门槛,尤其是突破了文字对新媒体普及的限制,文字不再是受众使用短视频媒介的障碍。短视频由于其视听化、使用便捷及易于拍摄制作的特点迅速普及开来,尤其是向此前因文化程度不高而难以使用其它以文字为主体的媒介的群体普及。短视频的相对娱乐性使其与长视频的严肃性形成显著区别而更易被接受。在此背景下,农民拥有了以短视频表达话语的机会,乡村的真实视听在网络得到传播,乡村话语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回归。乡村故事也经由短视频开始向互联网传播,乡村通过短视频实现由“现实缺席”到“网络在场”。

(三)表达的欲望沟壑与技术的填充

短视频的出现加速了乡村从“遮蔽”到“在场”的过程。乡村的“遮蔽”源于其在媒体上的缺席,在于其在大众认知上的缺席,短视频的出现让乡村从“幕后”走向“台前”。

农民缺乏和城市人们一样丰富的娱乐活动与表达渠道,但同样拥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农民强烈的表达欲望沟壑被短视频凝聚的技术所填充,农民的表达需求因为短视频媒介的出现而使其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短视频的免费使用让农民不必为额外的费用考虑,从而让农民的表达需求在经济上成为可能;短视频使用的便捷简易的特性,也让农民的表达需求在短视频操作上成为可能。农民是乡村的主体,农民的话语表达就是乡村的声音。农民的话语权得到回归,在农民强烈的表达欲之下乡村的故事开始向外进行传播。由此,乡村得以达到传播层面上的在场。

(四)文化的承袭与价值的凸显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乡村拆迁改造带来乡村减少,农民由自建房住进了单元楼,往日村民内部的紧密联系因为拆迁被打散至各处居住的缘故而逐渐疏离,这种疏离可能导致乡村传统活动的规模缩小,甚至衍生至乡村文化、乡村风俗的丢失。乡村故事通过短视频进行视听记录,将乡村传统与乡村风俗以短视频的视觉与听觉形式进行再现并进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视听的传播对原本的乡村人口是一种文化上的延续,是内在的乡村风俗的传承。对外是向城市的文化传播,是乡村民俗风俗的发扬与城乡文化的交融。

乡村故事的传播吸引着城市的观众,短视频中的乡村成为城市人们外出游玩的一大选择。游客的到来会带动乡村文旅文创的发展,这对于乡村不仅是传统上的保留与发扬,更是能够以文化助推乡村经济复苏。

二、“在场”乡村的故事呈现

“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这句话在网络上广泛流行,虽笼统但有一定的道理。当短视频里的乡村与观众印象里的乡村发生重合时,短视频会提供给观众强烈的在场感,这种在场感会唤醒或是重构观众基因里的记忆:乡村本就该这样。

(一)乡村的故事呈现

抖音平台中与乡村有关的话题有千亿次播放,短视频遍布中国大地,乡村的地域不仅有豪迈的北方与精细的南方,还有神秘的海滨与广袤的内陆。

各地的乡村风格迥异,但都凸显着当地独特的人文地理。以视频博主“李子柒”与“张同学”为例,四川博主“李子柒”作为乡村日常美食类短视频的典型,其视频作品多充满明显的滤镜、秀色的山水与舒缓的音乐,这不仅彰显了四川多山多水的地理特征,也透露着当地精细的生活习惯。与之相似的是2021年冬天火爆的辽宁博主“张同学”,其视频中简陋的生活环境、真实的生活镜头与快节奏的剪辑风格再现了东北寒冷干燥的气候与当地人们的粗犷和利索的性格特征。其他地区的乡村短视频也都在以各种方式呈现着当地的独特人文地理。

在短视频的传播中,使用方言是乡村故事的一大特色。在乡村短视频中,方言最能吸引具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观众,乡音难改也更易勾起在外游子的思乡情绪。在乡村短视频中讲方言会很快聚集起相同方言片区的观众群体,方言不仅能唤起人们的家乡记忆,还能强化人们的情感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观众通过方言不仅能直接知晓乡村的地域所在,还能同时联系起其地域的人文特色。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乡村短视频汇聚各地民俗。乡土性是中国社会的底色,相较于城市,乡村保留了比较完整的民俗文化。中国如此广阔,各地民俗风情也不尽相同。不同民族的村落,不同地域的乡村,人们难以一一亲自体验各地风俗,但可通过观看乡村短视频对各地风俗再现的方式达到“精神体验”的目的,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

乡村话语的回归助力打造乡村短剧。农民也有演员梦,三两个农民便可组建短剧团队。普通的剧情、滑稽的演技、简单的后期制作都给短剧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土味”。但这不妨碍乡村短剧的推陈出新,视频博主“三根葱”团队打破以往以乡村生活为主体的乡村短剧模式,以三个边干活边讲着“鸡汤”话语的老大爷作为自己的短剧模式。短剧以三位演员以长辈的身份,吼叫着提醒观众以劝学、劝孝,激励着年轻人奋斗拼搏的正能量内容而走红。“三根葱”团队以歌曲Ben Cocks-So Cold作为背景音乐,视频以冷色调为主,这种强烈的视听形象形成了该团队的视频标签。

(二)故事的价值呈现

乡土性是中国社会的底色,乡村是中国的根。要想了解中国,就必须了解乡村。乡村故事以美食、生活、农作、赶海、短剧等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但最终都会因与观众印象中的乡村重合,从而使观众通过短视频达成“虚拟在场”,唤起观众的乡村记忆,引起强烈情感共鸣和加强文化凝聚力。短视频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间隔,将他处变得触手可及,乡村短视频的传播将乡土性成功呈现在观众眼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与高楼林立的现代文明的碰撞结果不是谁生谁死,而是相互融合的历程。

一方面,随着短视频与直播等新传媒在乡村的应用普及和智慧乡村建设,乡村短视频对乡村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乡村基站的全面覆盖与乡村短视频的持续火热收获的大量粉丝群体,为乡村电商带货提供了流量基础,乡村借助电商“足不出户”售卖农产品,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另一方面,乡村民俗风俗类短视频的传播促进着城市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发扬,彰显我国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文化底蕴活起来,从“守”文化财富到“用”文化财富,西安核酸检测证明贴纸“核酸贴”的出圈亦是很好的例子。短视频中乡村秀美的风景与自然和谐的图景亦是共同构成了城市人们对传统城市本位的反思。

此外,乡村短剧彰显我国乡村文化活力与文化创造力。乡村短剧“火起来”后激发更多乡村短剧创作者的创作激情,随着观众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乡村短剧的创新力不断被激发出来,文化造血能力日益提升乡村文化品质。

总体上,乡村短视频塑造农民新形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4亿,占网民整体的27.6%。随着各种农村利好政策以及短视频平台新农人计划的实施,在各短视频平台中,农村网民数量较以往有了显著的增加。优质乡村短视频的向外输出展示着农村新面貌和农民新形象,博主“是德善呀-许凯”的淳朴、善良、奋斗、向上的形象深入人心,多次被官媒点名表扬,而博主“是德善呀-许凯”也将会是新时代闪亮奋斗农民的一个缩影,像他一样的农民会越来越多。

相比于乡村日常生活类短视频是带给城市人们一种宣泄压力的精神桃园和短暂避世的好去处,乡村民俗类短视频带给人们的则更多是文化上的意义。各式各样的民俗风俗是乡村千百年的见证,也是悠久历史的体现。少数民族节日、民族传统与民族服饰等也在短视频平台广为传播,引人注目。短视频平台中的乡村传统文化、乡村民俗风俗、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服饰等被大众所接纳与喜爱,这不但是对乡村文化的保留,也是对乡村文化的存续,更是我国文化自信与文化包容的验证与体现。

乡村故事向城市传播,在收获大量城市受众的同时,乡村也因其价值的展现而吸引城市资本注入,这些资金又可以反过来用于乡村的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乡村故事不仅在短视频中是不可忽视的话题,其也是构成中国故事的重要的一部分。

三、乡村故事话语表达的歪曲乱象与对策建议

(一)乡村短视频的歪曲乱象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今的时代主题。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显著,乡村是属于农民的乡村,乡村故事是农民的乡村故事,城乡割裂,界限明显。近年来,短视频媒介的出现加速消融了城乡割裂的格局,乡村故事经由短视频广泛传播,在收获广大受众的同时,下沉市场也进入资本投资范围,商业价值逐渐显现。短视频出现之前的乡村故事缺乏自我展示途径,乡村故事与城市情感在传播层面属于两个独立个体,二者难以交融,无法得到共鸣。短视频出现后,乡村故事借助短视频达成“在场”,乡村故事与城市情感得到共鸣,成为城市生活“避难所”。

乡村故事在通过短视频得以广泛传播且成为城市人精神家园的同时,乡村短视频低质内容泛滥这一事实同样不可否认,这不仅影响了乡村短视频的形象,还间接抹黑了整体农村的风貌。低质内容主要表现为利益驱使下的内容低俗扮丑无下限,相互抄袭同质化严重,营销号营造虚假农村现实误导观众。

乡村故事受众广泛,展现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利益的驱使下,乡村短视频发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偏差,出现了乡村账号主体为满足某些城市人的审丑需求主动“扮丑”,制作低俗无下限内容,将乡村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喊麦”“社会摇”“无底线吃播”等内容曾一度盛行于各大短视频平台,此外还有视频中出现地域的如“甘肃不大,创造神话,甘肃威武,有目共睹”“蓝田五虎上将”等“精神小伙”的土味内容,不仅损害了整体的乡村形象,也对当地县市乃至省份形象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短视频内容为王,但在创作者媒介素养不高与金钱利益的引诱下,视频内容出现偏差乱象。当一条短视频爆火后,会出现许多模仿者甚至于抄袭者,相同的配乐、文案、内容,除了人物与场景有所不同外,其余内容出奇的一致,短视频同质化现象愈发普遍,乡村短视频也难以避免。不用思考不用创作,只需对大流量作品进行复制抄袭即可,创作者成了抄袭者,坐享其成。同质化有损原创作者激情与观众观看体验,乡村故事内容质量下降,易引起观众反感情绪,影响传播效果。

营销号以获取流量营利为目的,发布大量未经证实及主观臆断的能吸引眼球的内容,使用夸张、低俗文案营造虚假农村现实,视频内容恶意拼接或毫无意义,易对不明真相的观众造成对真实乡村的误导。在某些带货短视频中,博主为了突出自己货物特色而在表现形式上出现了偏差,如某些博主为了展示水果水分充足,而在水果后接上水管,切开水果的同时打开水管,造成水流从水果里喷涌而出的画面,虽有创意,但此种表现形式被广为模仿,反而会为带货带来负面作用。

(二)乡村短视频乱象之优化策略

乡村短视频低质内容泛滥,农民的媒介素养偏弱是主要原因,整体来看,提升农民媒介素养需要多方协作。低质内容为何泛滥?体现在用户身上则为农民媒介素养普遍相对不高,导致低质内容被大量生产。体现在平台则为平台监管不力,致使低质内容未得到及时有效遏制,低质内容大量生产传播,拉低了整体乡村形象。乱象的表现不只是表层的乡村短视频的低俗内容那么简单单一,其内里还隐含着普遍性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够富足、精神涵养较为低下的现实因素。低俗低质内容阻碍的不仅仅只是乡村故事在短视频中的发展,这更是对某些乡村现实的折射,回过头来还可能反作用于乡村现实,使短视频中不良、倦怠之风影响乡村。我们不仅要看到短视频平台中暴露出的问题,更要看到现实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需要媒体引导和平台约束二者共同进行,综合治理和引导乡村短视频的拨乱反正。

媒体需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幸福生活是靠努力奋斗得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乡土题材资源丰富,要引导创作者合理利用资源,树立自己的乡村短视频风格,避免抄袭他人作品。媒体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宣传,对低俗低质文化进行矫正,同时还需真正关心乡村,报道乡村真正的难处。

短视频平台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三俗”作品和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进行及时清理,对发布账号进行长期监管,整治矫正平台乱象之风。短视频拍摄易上手,但真正拍好则相较困难,平台可联合资本针对乡村短视频创作者开设专业拍摄相关课程,引领短视频健康有序发展。可针对乡村题材发布短视频创意活动,针对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设置奖项,激励乡村创作者树立原创和创新意识。

完善平台规范及侵权漏洞,保障作品合法权益。短视频同质化在本质上来说属于对原作者著作权的侵害,而这种侵权行为也暴露出了短视频领域的法律意识不强的普遍现象,一方面原作者不知如何维权,另一方面抄袭者不知已构成侵权。对此,短视频平台需及时介入,建立完善的技术预防机制,对同质化内容加以引导和适当惩治,提高创作者法律意识,提倡优质原创内容。

四、结语

短视频让乡村从“遮蔽”走向“在场”,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之下,乡村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国家和各短视频平台对乡村的支持,乡村故事大有可为。乡村的乡村故事成为中国的乡村故事,并融入进中国故事向国际进行传播。但归根结底,短视频只是一个传播媒介,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个工具,打铁还须自身硬,乡村发展仍须自己努力。同时,乡村逐年减少,乡村文化的逐渐遗失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保留下来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也是现今亟需思量的问题。于是本文从短视频的角度入手,对乡村故事的发展进行了粗浅的讨论总结,但同时也认为现今短视频的发展对于乡村文化的保留承袭不失为一个可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农民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农民
谁远谁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