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体育课育人体系探索
——从课程思政的视角

2023-01-17刘永杰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政体育课程

刘永杰

(嘉兴学院 体育与军训部,浙江嘉兴314001)

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要将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落实至各个高校,融入各领域学科体系教育教学,覆盖教学管理,各类课程需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担当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1]从教学出发,探讨挖掘体育课程思政的系统性、提炼特色体育课程的思政精华、为“健康中国”建设提质增效即是本文的初衷。

一、“健康中国”理念赋予高校公共体育的价值意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在2030年达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学校体育教育应促进青少年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培育其体育爱好,培养其体育技能,以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2]公共体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面对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开展体育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大学生终身健康管理的理念有着重要意义。公共体育教学应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寻求以自我为主体的体育锻炼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培养学生成为“健康中国”理念的践行者。

(一)夯实体育强国基础,共建“健康中国”需求侧

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体育作为人民美好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人民是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3]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群众体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全民健康,体育强国依靠人民,成果惠及人民,充分反映了“健康中国”的“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理念。

合理科学的运动可以改善体质、促进健康,这一观念得到社会各界认可,“运动是良医”的理念进而得以推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随之提升——从发现健康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被动保健意识,转变为增强人体健康素质以预防健康问题的自我保健意识。在运动促进健康的落实过程中,如何评判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运动、怎样进行运动、运动规律性如何掌握、运动过程中如何控制节奏等一系列个性化问题都直接关乎运动是否有益于健康。运动促进健康的过程需要辩证看待,高校公共体育在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建设中显现出重要价值,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子的身体素质、体育素养、健康素养关乎“健康中国”建设的成败。高校公共体育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提高身体素质,养成锻炼习惯,树立终身健康管理意识,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担当起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责任。

(二)融合德智体美劳,助力“健康中国”供给侧

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是中学体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体育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历程最长的必修课,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和体质健康测试得到直观的效果反馈。高校公共体育面向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学生,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形成“寓德于体,体健强智,德智助体”的发展共同体。

“健康中国”理念共建共享共益的推动主体是全体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需要多领域、多方位、全过程投入,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主力军。他们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是对自身负责的体现,更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负责行为。高校公共体育建立在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成为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专业人士。通过公共体育基础课程的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能切实心系健康问题,能主动认识到自身肩负着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使命。大学生走出校门,逐渐成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中坚力量,并以卫生、教育、体育等行业为主导,积极加入优化健康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服务升级。[2]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嵌入条件

体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板块,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公共体育作为必修非专业课程,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落实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适应时代所需,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的理念做到扬长避短是高校公共体育的迫切关注点。运用 SWOT 分析法(1)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和挑战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遇、T (threats)是挑战。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嵌入式发展的内外部条件进行梳理与分析(见图1),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主动进行思政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更好地落实高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图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嵌入SWOT因素分析

(一)优势(S)与劣势(W)

1.优势

一是学科特色鲜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实践操作类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思维调动肢体,囊括了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等一系列要素,围绕身心协同发展,通过直观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4]体育学习并非能在短期内看到成效,学生需长期坚持学练结合,不断在失败中领会与探寻如何走向成功的“实践—认知—实践”过程。体育学科与教育学科密不可分,在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的生理规律决定了体育学科中涉及技术动作学习的内容自带教育性质。

二是课程基础扎实。我国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都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在各个学龄阶段开设,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积极健康发展理念,助推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断进步。从课程学习的角度考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面向的学生群体,具备在体育学习中掌握某一运动项目技能的学习基础和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

三是多维教学实施。根据价值取向,按照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产物即是课程设计。[5]抓好课程设计是达成课程标准的基础,能更清晰地明确教学目标,利于教学设计的落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计须多维度递进,课程设计分类按专项进行,造就了课程多样化的特色。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身体素质练习与运动专项技能学习相互促进,课内与课外的规律性运动强度相互补充,体质健康测试与课程专项技术考核的评价方式相互完善,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是学情分层清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评判学生身体素质情况的标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在各项测试中明确了量化标准。高校公共体育课选课方案的设置以专项选择为主,其中,各个专项课程在学习过程起始阶段就可以利用比赛或专项技术评定的方式进行分层测试,能对学生技能基础进行清晰的摸底。做好学情分析是更好地落实教学具体方案的关键,利于设计合情合理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全面育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身体活动实践行为,促使大脑皮层动作表象的建立,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失败与成功,实现技术动作练习从量到质的变化。

2.劣势

一是学科支持薄弱。高校公共体育课虽然是必修课,但并非专业类教学课程,作为公共基础教学科目,其学科发展及受重视程度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高校公共体育课是人才素质培养的必备课程,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完善健康素养体系。但在实践中,公共体育课往往成为实现一些学校达成课程体系完整性、教师完成工作量、学生获得学分等简单功能的工具,公共体育教学工作在学科发展各方面有明显的局限性。

二是学校关注不足。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所需人才的大目标。但学校对体育育人的关注力度远远不够,仅仅中规中矩地完成课程,难以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更难以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需要将公共体育课成绩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分层纳入,如不能在评价中得到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公共体育课有可能失去督促学生进行有规律、有目标的自主体育学习、锻炼的功能,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参与运动的良好习惯。

三是基础设施欠缺。我国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不能满足教学与学生课后锻炼需求,尤其是室内场馆能切实服务于教学的较少,更缺少功能性多样的综合馆。室内场馆建设受限,而室外场地受天气影响较大,致使学生参与运动的规律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二)机遇(O)与挑战(T)

1.机遇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全国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既要走得快,又要走得稳。高校公共体育作为集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实践课程,在与思政课程融合的路径上独具多元化特色。《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2035年的体育锻炼人口基数要达到45%,《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不低于92%。[6]体育强国建设能进一步强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思政属性,得到更多的政策导向支撑。

二是时代发展诉求。面对环境污染恶化的处境,人类需不断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个人免疫力的提升对疾病预防有重要作用。“运动是良医”理念逐步得到科学认证,体力活动水平是人的基本生命体征,运动作为基本的治疗手段被纳入医生的诊疗体系,提倡以运动带动体力活动水平促进健康,形成积极的健康生活方式。[7]《纲要》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1项体育运动技能,保证每天校内运动1小时,体质健康优秀率要达到规定的量化标准。很显然,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其运动方式和习惯对社会、家庭的运动行为都有直接的影响,[8]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成为回应时代发展诉求的好时机。

三是健康意识增进。现阶段,全社会对运动促进健康的诉求不断提高,但有自主锻炼意识并能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双减”政策和一些省市中考体育加分政策的风向标导向,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参加运动技能培训班。无论是青少年的个人全面发展,还是中老年人的运动保健行为,都显现出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健康意识增进的大环境给高校公共体育带来了机遇,面向高学历的青年群体,帮助其树立终身健康管理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责无旁贷。

2.挑战

一是政策落实迟缓。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这个看似平常的目标,也从侧面说明当下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体育课”存在着很多急需整改的问题。2007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就提出了“学生每天在校课外运动不低于1小时”的目标,但这一目标历经5年直到2012年也未能实现。[9]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很多学生却经历了因种种原因而导致的体育课管理松散的过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想要在短时期内扭转这种认知也是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二是师资优化滞后。大学生上体育课虽然不太认真,但利用网络平台直播、社会健身培训机构上课、运动App学习等方式进行自学运动锻炼的情况不少。这说明,高校公共体育的师资发展不足以满足服务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在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育人效果、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等核心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公共体育在师资水平发展上同样存在难以克服的制约因素,学校从发展角度出发,希望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体育教师;从体育教学工作的需求出发,提高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与教师专业能力成为首要考虑因素。如何构建师资优化体系,依旧是发展难题。

三是评价体系矛盾。评价体系指标的上下不对称导致学校、教师、学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认识出现单一导向问题,测评方向的一致性有待改善:在上级部门的考核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指标占据核心地位;教师达成学校的岗位要求是完成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学生应对体育课程的考核仅需合格和修得学分即可。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存在交错联系,量的测评容易监控,质的保证不易管理。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应习得运动技能,赢得体质健康发展。高校公共体育主抓教育教学质量中“质”的统一评价标准,要谋求学校管理的认同,并落实至学生培养体系之中,反馈于教师岗位职责与职称评聘体系内。

三、身心协同的育人体系构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协同立德树人要落实于育人体系之中,坚持践行育人的全方位细化。身心协同发展的育人价值观,适应了新时代提出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具备覆盖广、周期长、选项多等优势,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健康素养、健身意识、终身健康管理理念等多重使命,也承担着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责任。构建课程育人体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全面抓实,使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价值认同意识,最大化拓宽知识传授融入技能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教学设计

1.利用课程优势分析学情层次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设计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基于大量数据信息开展教学研讨,并贯穿教学全线。体育课程在学情分析上具有数据化素质可测量、分层化技术可评判的特点。教学实施的起始阶段就执行严格的从测、从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学习基础的判定,利于加快课程进度,实现教学目标。师生之间能通过对学情的客观分析传递“科学思维,责任担当”的理念,教师能以身作则开启第一课,这无疑是言传身教、树立尽职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2.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体育教学设计要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多数专项教学需在开放性环境中进行,师生可能受到很多可预见或突发性的客观干扰因素。鉴于此,体育教学要详细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想针对性预案。按照项目器材情况,充分利用实际场地条件,让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在自身现有的技能水平上得以和谐有度地发展。根据目标水平优选教学内容,完成有规律性进度的体育学习,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身心状态,关注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主导,全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挖掘运动项群课程思政要点

体育教学设计建立在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教学和技能运用的基础上,而运动项目的教学活动之间有联系却各不相同。表1从运动技术特征的角度进行了体育课程思政的要点挖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可以有指向性地从中总结提炼思政育人的要点,每个项目的竞赛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值得纳入教学设计,融入教学实践。

表1 运动项群的各类技术特征中的思政元素

(二)教学实施

1.体质健康测试与课内素质练习互联

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落脚点。体质健康测试独立于体育教学工作之外,但二者相互联系,彼此促进。体育教学的落实要匹配教学对象的身心素质基础,有利于教学成效的显现。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能适应怎样的练习强度,是否有机会达到何等技能水平。现阶段,大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水平仍不理想,课内教学要分层进行,素质练习要融入技能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层次水平上提技能、强素质,让体育素养综合增进。

2.课内技能教学与课外俱乐部一体化

事物的发展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掌握每项运动技能的过程均存在其特有的发展规律。无论是身心健康还是技能水平发展,仅仅做好课内教学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课内外一体化源于课外活动课程化的研究,尽可能将课外活动列入正式功课之中,成为补充正式功课之用。[10]若将课外活动视为体育作业的形式未尝不可,当前,各类高校陆续实行的课后“阳光跑”就是很好的尝试。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这才是学校教育应有的规范。教学过程要克服切实操作与设定目标之间的预期偏差,发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校本特色课内外技能的“学—练—训—赛—评”一体化,合理利用创新思维,解决自我需求。

3.以学分制体系的多元化联赛作支撑

学分制亦称学分积累制,是用学分计算学生学习总量的教学管理制度,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多数高等院校实行教学管理的一种主要方式。[11]大学生要获得相应的学位,必须修得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所赋予的学分。落实教学工作,学分制就是最好的媒介,科学合理地构建学分分配体系,将课内教学、课外俱乐部训练、校内体育联赛参与等多个模块的学分分配办法进行细化,搭建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平台。竞技体育的功能属性对于体育教学有重要意义,学校体育的发展应适当借鉴竞技体育模式,运动训练应将负荷控制在亚极限水平,激发学生更好地提高身体活动、取胜与对抗的本能,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教学结果考核与评估

1.学生掌握课程核心内容的评价

体育课程的实践类考核是“开卷考试”,要求学生经过无数次练习后再完成“答题”。应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端的教学考核量化指标,进行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素质和技术等多方面考量。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切实完善教学设计,师生共同促进教学成效,考核内容诠释教学重点,客观评价学生的过程与结果测试成绩。教师要杜绝考核过程中人情化与感性化的影响,注重人文关怀,公平公正地执行考试规定,给予学生平等客观的评价结果,反馈最真实有效的成绩,使学生掌握课程核心内容的评价成绩作为学生下一阶段体育学习的参照。

2.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点的达成度

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学理念,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并最终影响其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学生也会深刻地记住一个好老师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财富。教学结果不应只对学生端进行考核,应对师生都有量化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应独立于参与教学的师生之外,杜绝人为情感因素的植入,尽可能避免引起评价偏差。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点达成度应作为教师端的考核细则。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制至关重要,设定与时俱进的评价方式方法,关乎教师能否积极有效地促进课程思政。

3.师生教学过程教育教学参与度

体育教学的结果评价关注点是德智体同步评价,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帮助学生在学识上持续提升;立德树人的思想传承,引领学生获得更多的精神食粮,护航脚踏实地的远大理想;个性化发展更要关心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并得以提高。师生之间的教学参与和相互影响,并非只有教与学,情感的投入也会大大提升教学氛围,营造更走心的育人环境。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师生交流有动作、口令、情绪、器材等媒介,真正的教育会有情感传递、知识输入与输出、价值认同差异渗透,以此实现教学相长的常态化。若教学评价能涵盖师生参与度,则是更全面的评价,课程思政即可构建“点”到“线”再到“面”的联动。

四、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需在厘清为谁培养人的前提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辩证分析国家发展、社会发展、时代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与时俱进地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对高校公共体育有迫切的时代诉求,要紧扣国家政策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工作。高校公共体育需立足多维课程设计、教学研讨,为学生谋求身体素质提升和身心健康保障,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实现全面高质量人才培养;夯实体育课程思政发展基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经历体育运动“学—练—训—赛—评”的过程体验,感受体育学习中的肌肉酸痛、精神疲劳、失败低落、体能极点等困境,享受身心成长、胜利喜悦、成功自信、自我突破等成就,斩获稳定持久的深刻学习成果。正如“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一样,价值的塑造、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永无止境的追求,高校公共体育工作亦是如此。教育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怀揣求知精神不懈奋进,以持续发展的教学相长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育人体系。

猜你喜欢

思政体育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