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的认知语用解读

2023-01-17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流行语范畴日语

张 黎

(大连外国语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大连 116044)

语言现象的动态发展源于语法范畴(grammatical category)的动态变化。在言语交际中,当一个新的语境出现时,会衍生出有别于辞典释义的语义信息及原语法功能,在语境中呈现动态范畴化(dynamic categorization)现象。动态范畴化理论强调从动态角度对词义范畴进行历时或即时研究,是对传统语言研究所存缺陷的一种弥补。[1]语法范畴是动态范畴化理论在语法层面的体现。目前,针对汉语和英语的动态范畴化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用动态范畴化理论解释日语在语境下的认知、理解机制等问题尚未展开系统、全面的论证与研究。

流行语是日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现象的代表,它实质上是一种语言交际形式,涉及说写者和听读者的双向互动。因为流行语只有被听读者理解并接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所以,除了关注语言的生成方式以外,还需要阐释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下识解语言的路径,找寻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在梳理动态范畴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语法、语义、语用和认知相融合的分析框架,以日语流行语为语料,从语言产生与理解视角融入关联理论的必要性;其次,结合非范畴化理论与语用充实概念,阐释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的演变过程;最后,运用关联理论,解读其动态范畴化在认知语境中如何构建并说明认知语用机制,以期厘清动态范畴化与认知语用之间的关联,为日语语法的动态性分析提供多视角融合的研究路径。

一、动态范畴化理论研究现状

动态范畴化理论对语法变化、语义缩小或扩张、语境动态性研究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动态范畴化理论并不是有了“范畴化”概念就即刻产生的,它的形成要从追溯“范畴化”及其相关理论开始。

“范畴化”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从其理论基础来看,原型范畴化理论和家族相似性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创立的“经典范畴观”的反思。Lakoff、Taylor、上原聡等运用上述两个理论在解释词汇语义,尤其是词汇和构式的多义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4]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王寅又提出了图式范畴观来修补原型范畴观。[5-6]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指出这三种“范畴”理论主要说明一个静态模型,难以对语义的动态性做出精细的描写。1984年,Hopper和Thompson首先提出了“非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概念,[7]它主要用来阐释词的范畴属性的动态发展,关注的是范畴化的起点或中间状态,是对原型范畴化理论、家族相似性理论和图示范畴理论的深化和补充。随后,学者们借此概念对非范畴化与语法化的关系、[8-9]非范畴化的含义及其动态性[10]147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上述学者论证了范畴的动态发展对语言变化研究的重要性,但对动态范畴化理论尚未进行系统的论述。文旭、曾容根据对词义范畴动态性的描述,首次提出了动态范畴化理论:由于范畴本身具有的动态属性以及人们对词义的动态客观识解,在隐喻、转喻等工作机制的作用下,范畴可能会经历“范畴内的保守式渐变”“两个范畴间的互动式跨越”“去范畴的开放式嬗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运用该理论探讨了汉语流行语语义范畴与模因的关系,[11]论证了词义动态范畴化的实现方式、英语动词和汉语动词词义动态范畴化的工作机制,[12-14]以及汉语流行构式“S比N1还N2”的动态范畴性。[15]

从总体上说,上述研究将语言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范畴进行了多层次的考察,即原型范畴过渡到非范畴,再到动态范畴。但从动态范畴化研究的概述中可以看出,还存在如下问题:1)动态范畴化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汉语或英语词类中兼具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名词和动词,而对其他语言中的动态范畴化现象关注不够,如日语;2)动态范畴化的定义及研究视角主要基于词义层和语言产出层面,而从语法、语义、语用和认知多视角融合层面以及听读者理解视角层面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3)虽然提出隐喻、转喻等是动态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但关注点仅限于认知语言学,鲜有关注动态范畴化体现在交际中的意义、作用和效果。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以运用和人的体验为基础的,其主要目标是语言系统本身,关注的是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而不是语言系统在话语与语篇中的实现。[16]所以,如果要考察语法动态范畴化在话语或语篇中听读者的理解机制,就需要结合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而认知语用学的提出,标志着认知为语用提供了可能性,语用为认知提供了现实性,[17]可以将语言说写者与听读者,即将语言的生成与理解两个视角相结合。因此,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们拟采取以下方法解决:1)分析日语流行语,从而丰富动态范畴化理论的研究对象;2)以语法、语义、语用和认知等多视角融合为分析框架,结合语言的生成和理解两个层面,从而扩展动态范畴化理论的研究视角;3)运用关联理论解读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中选择与理解动态范畴化语言过程的认知语用机制,从而拓宽动态范畴化理论的研究范围。

此外,本文之所以采用关联理论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关联理论不仅是交际理论,还能用来阐释言语和概念理解的认知过程。[18]623研究作为话语成分的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的目的是确认说写者如何选择该类表达,听读者又是如何感知、提取、推理、理解该类表达并达到交际成功的,这与关联理论的研究目标相契合。其二,日语流行语在特定语境中呈现动态性,交际双方需要在语境中构建词语的新概念。从关联理论来看,在语境动态构建过程中,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流行语是否流行也取决于它发生变化后是否吸引听读者的注意和认知,听读者是否愿意去找寻最佳关联构建认知语境来进行语用推理。所以,采用关联理论解析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的构建,可以从语言生成与理解两个视角来揭示日语新的语言现象及其识解路径。

二、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的演变过程

日语流行语除了语义范畴增添了新的义项外,其句法分布特征也发生了扩展。因此,本文的语法动态范畴化是指“词语或构式在特定语境中,其句法功能和语义属性的动态发展现象”。为保证研究语料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文以2000年以来的“日语年度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从日本《每日新闻》、“twitter”等网络媒介中收集流行语语例,发现脱离原语法范畴的词语共141例,然后按照词类范畴属性特征和接续方式对其进行分类。本文之所以选取《每日新闻》、“twitter”等来收集语料,是因为它们与其他传媒相比收录流行语的用例相对较全。在这些媒介中针对每个流行语平均能收集到800个例句,而如《朝日新闻》《经济新闻》等的相关用例只有十几条。此外,在甄别时采用研究者阅读检索的方式,结合上下文语境,手动删除不符合项,并对重复出现的语例只选取其中一例。

由例句发现,在日语语法的动态变化中,最突出的就是流行语词类的功能扩展。以2010年度流行语“なう”为例,在“ナウなスタイルだね”语境下,产生“现代的”语义,是形容动词范畴;但在“今勉強なう”语境下,其语义为“现在在……”,语法范畴变为类词缀。但这种新的语法范畴从何而来?下面将从词类非范畴化、语义演变与语用充实的双向互动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词类非范畴化的作用

上述在不同语境中产生的语法范畴拟概括为日语流行语的词类非范畴化现象,它们不包含在辞典释义之中。非范畴化是指范畴成员在原有范畴和即将产生的新范畴之间存在的一种模糊的中间范畴,这类中间范畴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10]5非范畴化理论可以在句法分布、语义属性等方面对日语流行语语法范畴的动态发展做出相应阐释。以日语“サプライズ”“エロかっこいい”“なう”“ちょい”为例,它们的原型范畴分别为名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副词。然而,成为流行语后,语法范畴发生如下变化:

(1)浅草というワンダーランドで、明治にタイムスリップしたような空間とサプライズな天麩羅にはしゃぐ。(『東京カレンダー』2018年2月27日)

(2)プリ画像には、エロかっこいいの画像が20枚、関連したニュース記事が2記事あります。また、エロかっこいいで盛り上がっているトークが1件あるので参加しよう!(『プリ画像』2019年2月3日)

例(1)的“サプライズ”脱离了名词范畴,以连体修饰语的句法功能,进入形容动词范畴。例(2)的“エロかっこいい”分别后接助词“の”“で”,从形容词范畴转变为名词范畴。例(1)中“サプライズ”的修饰功能、例(2)中“エロかっこいい”的指称功能在特定语境中被激活,从而产生充当其他成分的句法功能,那么指称与修饰的关联就是名词能够形容词化、形容词能够名词化,即词类非范畴化的前提条件。

(3)振り返ったら彼氏が橋かけてたなう。につかっていいよ。(『毎日新聞』2018年3月29日)

(4)そんな不満を上手に解消しているのが、sirocaのおりょうりケトルちょいなべです。(『毎日新聞』2019年3月2日)

例(3)的“なう”起到对动词所表行为或状况进行补充说明的作用。修饰词在被修饰词之后发挥修饰功能是不符合日语语法规则的,其修饰语范畴的典型特征发生了转移,在句法功能上完全脱离了实词的范畴,发挥了词缀的功能。再如,例(4)所示,副词“ちょい”在形态上失去了独立性,以“ちょい+N”构式呈现,和名词“なべ”共现,它本身所表达的概念随名词的意义而改变,从而脱离了副词的范畴,承担了词素的语法功能。

上述日语流行语在从名词范畴进入形容动词范畴、形容词范畴进入名词范畴、形容动词范畴进入词缀范畴、副词范畴进入词素范畴的过程中,分别实现了名词的非范畴化、形容词的非范畴化、形容动词的非范畴化和副词的非范畴化。不过,例(3)的“なう”和“今勉強なう”中“なう”的语义功能有区别,它由非范畴化进入类词缀范畴后,又再次非范畴化进入了词缀范畴。也就是说,日语流行语的语法范畴在非范畴化作用下进入新范畴之后,会再次因非范畴化的作用发生第二次范畴化,由此形成了日语语法范畴的动态构建过程。

由此可见,词类非范畴化是词语从原型范畴向新范畴到再次范畴化演变的中间环节,它为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二)语义演变与语用充实的双向互动

词类非范畴化的作用会引起语法动态范畴化,但是语法动态范畴化未必都是由词类非范畴化的作用而产生的。在特定语境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可以演变出表示其他功能的新义项,这就要求语法功能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达到语法形式与意义的匹配。也就是说,语义演变驱动语法演变。从语用角度看,语境构成要素的不断变化会引起同一词语在语义功能上发生变化。冉永平强调语义的理解既不是简单寻找原型意义,也不是简单的信息处理,我们把人们接收到的信息结合语境、百科信息等进行加工的动态过程称为“语用充实”,它可以对语义动态变化描述不足的现象给予系统的解释。[19]发生语法动态范畴化的日语流行语所传达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模糊性、新奇性,人们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必须进行语用加工,确定这些词语在特定条件下的交际信息,而非辞典释义,使之符合并顺应语境的需要。因此,本文将日语流行语语义的动态性和语用充实相关联。

事实上,语用充实包括两个方向: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它们是流行语动态信息加工的两个不同过程。语用收缩是指在交际中词的编码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所指含义或范围的缩小。[20]收缩的效果在于突出语言编码意义中最适当的具体的语义范畴。

(5)タイガース矢野燿大監督が9日の試合後に残した言葉に心を揺さぶられて虎党になりかけたサンドラ視聴歴約30年のアラフォーな竜党おじさん。(『毎日新聞』2019年8月13日)

在上述例句中,流行语“アラフォー”的原型语义特征是40岁左右的男性或女性,是名词范畴。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原型意义上的“アラフォー”应具备的几个条件:在句法特征上应位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在语义功能上具有指称意义;可独立完成语句功能。按照原型范畴理论,很难直接去解码“アラフォー”在例(5)特定语境中的交际信息。因所处语境的不同,需启动有关“アラフォー”的百科信息对其进行语用收缩,才能理解上述两句中“アラフォー”的精确意义,也就是突出“アラフォー”具体的语义范畴。通过语用收缩,例(5)的“アラフォー”修饰“竜党おじさん”这一特定的人物,脱离了“40岁左右的男性或女性”语义的概括性范畴。“アラフォー”所指的范围已经缩小,原型所指得到收缩,进入语义的具体性范畴。

此外,语用收缩程度可能不一,方向可能不同,要弄清收缩的灵活性和对语境的依赖性,必须考察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18]617

(6)彼女とディズニーなうに使っていいよ。(『twitter』2017年7月10日)

(7)ニューヨークなう。摂氏1℃。(『毎日新聞』2019年11月12日)

上述两句中的“なう”都后续在地点名词之后,但所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例(6)的“なう”意为“在……时候”,表示两个行为间关系的时间概念或时间特征,例(7)的“なう”意为“现在”,表示具体的时间意义。由此可以看出,“なう”由表示时间概念转变为表示指称的具体时间意义,其语义在不同语境中会被调整、被精确或缩小,从而激活时间名词范畴向类词缀范畴转变的可能。这说明语义或所指范围缩小受制于特定的语境条件,在该条件下的语用调整,使原型意义收缩,促使语义范畴发生了动态变化。

另一方面,语用扩充是指词语的原型意义的语用延伸和扩展。[20]人们在交际中,流行语传递的信息通常不是其原型意义,而是动态范畴化过程中产生的松散和广泛的含义,在词语理解时听读者往往选择它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延伸和扩充意义。

(8)パラパラのチャーハンも絶妙な味付けでファンが多い。(『毎日新聞』2019年4月25日)

(9)そして、セレブ御用達の港区にある「松虎」が提供する、きれいにサシの入った美しい牛肉と金粉が乗ったラーメンをフワちゃん、東京ホテイソンが味わう。(『毎日新聞』2021年8月1日)

流行语“パラパラ”的原型意义是表达“啪啦啪啦”这一副词语义。而例(8)的“パラパラ”在该话语情境中脱离了副词范畴属性,作为名词成分表达清爽的口感这样的新义项。“フワちゃん”是指日本知名搞笑艺人,因其充满个性、风格独特被评为“日本2020年度流行语”之一。而例(9)的“フワちゃん”不是人物所指,其范围扩大到调味品。“パラパラ”“フワちゃん”在不同语境中体现的动态语义,反映了人们对其语用方向和程度上的合理把握和调整,使词语理解和交际须在符合逻辑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但例(9)的“フワちゃん”并未发生非范畴化,其动态变化的语义是经由人们接收并在特定语境中经过扩充和延展后,变成一种交际意义,它传递的是一种语境信息,使原型意义延伸。

由此可见,在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过程中呈现的语义演变,并不是单纯的原型意义的变化,而是语用收缩或扩充后的动态语境意义。

三、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的认知语用机制

无论是非范畴化的作用还是语义与语用充实的互动,都是听读者对说写者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工、找寻话语关联的过程。而寻找最佳关联(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是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的核心。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ostentive—referential process)的认知过程。[21]根据“明示—推理”模式,人们以相互重叠的认知语境为交际的基础,寻求最佳关联来完成语言交际。这种动态语境观为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的识解提供了更具解释力的理论基础。下面以最佳关联为前提,审视认知语境与语用推理机制是如何影响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的构建的。

(一)认知语境与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的关联

在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中,需要认知语境的介入。传统语境是已知的、确定的,而认知语境不是具体的情境因素,是一系列存在于人脑中的假设,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调整的动态构建的心理过程,它不仅包括话语的上下文、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如背景知识、情境知识等),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人的认知能力。[22]

如前文所述,日语流行语在发生动态范畴化过程中,经历了词类非范畴化的作用、语义演变与语用充实的双向互动。它们之间的作用越强或互动越频繁,发生动态范畴化的流行语的隐含信息就会越多,但作用或互动的强弱则会受到关联原则的制约。因为在解读这些过程时,听者需要分析和判断流行语的语境,继而对获得的流行语说写者的交际信息作出成功的认知反馈,而对发生动态范畴化的流行语信息的提取、推理过程及认知效果的解读起到制约作用的正是具有动态性的认知语境。流行语所传递的信息有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本文探讨的是隐含意义,而隐含意义的理解和推理就需要借助认知语境。流行语说写者通过使用语言对所处语境、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描述,向听读者传递新信息,从而刺激听读者的认知,达到标新立异的表达效果;而听读者往往根据流行语的词语信息、自身掌握的百科信息等在认知语境中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理解流行语说写者的交际意图。由此可见,作为话语成分的流行语交际也是一个在认知语境下寻找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

人们的感官(视觉、听觉等)接受到动态范畴化流行语提供的新信息刺激后,大脑就开始提取既有信息,并将新旧信息相结合,从而产生认知语境,如图1所示。

图1 语法动态范畴化的日语流行语在“明示—推理”原则中形成认知语境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情况下发生动态范畴化的日语流行语所提供的信息是新的,听读者必须改变自己的认知语境,调整新旧信息。日语流行语的新旧信息主要有两种情况:1)新旧信息相互融合,产生了语境效果;2)流行语提供的新信息与旧信息不一致,为了拥有关联性并产生最佳的语境效果,就必须使新信息排除旧信息。

(10)三密を避けるためにジムでの運動を自粛しているという方といるかもしれませんね。これは「三密バッジ」ですよ。(『毎日新聞』2021年11月3日)

(11)僕も実際に、誰かに壁ドンをしたことがないんですけど、カメラに壁ドンをしている自分が面白いなと思いながら、本当に誰かに壁ドンしたいなという気持ちにもなったりして、すごくステキな企画だったと思います。(『毎日新聞』2019年3月18日)

在例(10)中,“三密バッジ”中的“三密”由名词范畴变成了名词词组的范畴成员,发生了名词范畴内部的动态变化,按照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原则,“三密バッジ”这一信息是流行语说写者提供的新信息。而“在疫情期间严禁人们在密闭空间密集接触”这一信息是储存于人们大脑中的旧信息。两条信息相融合就构成了新的语境意义:如果能回避“密闭、密集、密接”来锻炼身体的话,就会拥有徽章奖励。另一方面,“壁ドン”的原型意义含有因“咚咚”敲墙的声音而被邻居严厉呵斥的消极语义。但例(11)提供的“男人用手扑通一声把女人逼到墙上来展现男人魅力”这一新的语义信息,与所理解的旧信息不相符。这时就需要新信息排除旧信息,继而听读者更强烈地意识到,男人用撞击墙壁这一方式是为了突显自身魅力来追求女生,推翻了一般人都认为“敲墙带来扰民”的负面旧信息,激起了人们使用该词语的兴趣。例(10)、例(11)很好地说明了关于日语流行语新旧信息调整的两种情况,从而促进了语法范畴的动态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听读者根据说写者提供的具有语法动态范畴化的流行语新信息,刺激感知后,通过记忆提取自己的百科知识、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而衍生出该词语的新语义功能,而听读者能够通过语境解读出这些新语义功能有别于辞典释义的隐含信息,从而产生认知语境,并在认知语境中获得语境效果,直至流行语交际成功。

(二)语用推理机制对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的解读

听读者通过说写者的明示,结合新旧信息构建了认知语境,那么,人们在认知语境中是如何通过推理获得认知效果以达到流行语交际成功的呢?作为话语成分的流行语具有显性的最佳关联性,容易使听读者接受,从而被范畴化。因此,要理解具有语法动态范畴化的日语流行语信息,必须寻求流行语与认知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而对最佳关联的找寻可以通过动态的语用推理这一认知方式来实现。因为在语言理解中,语用推理机制的作用和性质是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关注的焦点。以日语副词“ちょい”为例,其百科信息包含“稍微”“一点”等。在日语流行语语料库中检索到“ちょい”语句包含如下语境:

(12)プレゼンテーションなし、既報以外の資料なしというスニークプレビュー、ちょい見せだ。(『毎日新聞』2019年2月12日)

(13)ちょいバッグに入るコンパクトさでありつつ、マネーポケットやカード入れも備えていて、使いやすさは抜群です。(『毎日新聞』2019年1月18日)

例(12)、例(13)中的“ちょい”可以解释为“微(型)”“小(型)”等,在这特定语境中产生的动态语义概念在“ちょい”的辞典释义中并不存在。通过关联理论的阐释,在例(12)、例(13)的语句语境中,听读者结合“ちょい”的辞典信息和语句明示内容(“ちょい見せ”“ちょいバッグ”),在感知、记忆提取之后,结合语境信息(“一场非公开、无报道的资料”“不仅有粉饼盒而且还备有钱包和卡包,非常方便”),推导出属于特定范畴“形容展示规模”“形容包小”的词语,如:“微(型)”“小(型)”等,这些词语都与“ちょい”具有认知关联性。同时,“ちょい”和“小”具有语境关联性,可理解为“微(型)”“小(型)”或类似的概念。根据“明示—推理”原则,说写者与听读者在记忆中提取到“微(型)”“小(型)”这一新范畴,“ちょい”与“小”同为词素范畴成员,两词具有符合预期关联的认知效果和语境效果。听读者从而得到预期假设的结果:展示规模是小型的、包是小的,并以此为参照点在认知语境中反向推理其符合说写者明示的语句关联信息假设,如果不符合说写者的关联假设,就要重新进行推理直至达到最佳关联性为止。在上述过程中,听读者将动态范畴化的词语信息、语句明示信息,以及词语辞典释义重新结合并处理,通过双向(正向和反向)推理,将上述的“微(型)”“小(型)”解释与“ちょい”形成认知语用关联。可以说,上述具有动态范畴化的日语流行语在交际过程中的动态构建是在语用推理的作用下产生的。听读者将与语境关联性不大或无关联性的词语信息去除,从认知语境中提取最具关联性的词语信息,从而产生认知效果,促成交际成功。

具有动态范畴化的日语流行语的隐含语义信息,是听读者语用推理下的思维认知方式的体现,它是结合词语辞典编码信息和具体语境信息,由听读者在认知语境下记忆提取、推导而来的,激活并促进了日语流行语语法的动态构建。

图2 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与认知语用的关联解读

由图2可以看出,以流行语为例,日语语法范畴的动态性并非是简单的语法范畴变化,而是交际者根据流行语话语提供的信息,从认知语境中去寻找最佳关联并进行语用推理的理解过程,进而获得新信息产生的认知效果。动态范畴化激活了日语流行语的语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动态性,可以唤起语境相关信息,对语法概念的认知语用效果的构建起促进作用,关联理论为理解日语流行语的语法动态范畴化提供可能,为其语法、语义、语用和认知之间的互动构建了有效途径。

四、结语

传统认知语言学理论初步阐释了词义动态范畴化的语义特征及其工作机制,而关联理论提出的认知语境、最佳关联原则和语用推理机制为语法动态范畴化的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以日语流行语为例,以语法、语义、语用和认知相融合为分析框架,基于关联理论解读语法动态范畴化的演变过程以及深层的认知语用理据。研究表明: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是认知语用推理的前提条件,词类非范畴化的作用、语义演变与语用充实的双向互动是日语流行语语法动态范畴化的主要演变过程,它的构建是由交际双方以寻求最佳关联为前提,通过感知、记忆提取和语用推理机制等在认知语境下推导而来,进而获得动态范畴化词语理解的认知效果。本文通过语言生成和理解两个层面的解释,为动态范畴化理论和认知语用学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猜你喜欢

流行语范畴日语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流行语大盘点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