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男性鼻咽顶后壁MRI观察下腺样体的特征

2023-01-17谢胜宇余艳凤张联合

武警医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状位腺样体鼻咽

陈 帅,谢胜宇,徐 超,姚 梦,余艳凤,张联合

腺样体位于鼻咽顶后壁,为一团淋巴组织,与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共同组成了咽淋巴环(Waldeyer环)。传统观点认为,腺样体出生后即存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大,6~7岁达到最大,之后逐渐退化萎缩,在成人基本消失[1,2]。近年来,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成人腺样体肥大有较多报道[3,4]。成人腺样体肥大,会对邻近器官功能造成影响,如腺样体肥大所致咽鼓管引流不畅可继发中耳炎症[5],鼻咽腔狭窄可继发呼吸不畅、睡眠呼吸暂停等临床症状[6],因此,近年来成人腺样体肥大已逐渐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同时,由于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医师片面认为成人鼻咽顶后壁增厚多为鼻咽部肿瘤发生,腺样体肥大多为儿童发病,因此,提高对成人腺样体的认识对临床诊断治疗十分必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残留腺样体的发现率,并结合MRI图像,探讨成人腺样体的MRI信号特点、病变大小、形态,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21-06至2022-05在我院健康体检的男性,年龄17~24岁,中位年龄20岁,平均(19.96±1.35)岁。均常规行头颅MRI检查。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Essensa 1.5T超导型MRI机,行头颅轴位T1WI(TR 196 ms,TE 4.76 ms)、T2WI(TR 3000 ms,TE119 ms),矢状位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s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TR5000 ms,TE117 ms)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TR 3600 ms,TE 117 ms)。MRI图像均经两位神经放射科医师(分别有10和15年工作经验)共同讨论确诊,观察内容包括腺样体的位置、大小(最大厚度)、形态、信号特点,邻近组织是否有病变。

1.2.2 测量方法 对观察到的腺样体,测量腺样体最大厚度。具体方法如下:(1)选用T2FLAIR正中矢状面作为测量图像;(2)测量经过腺样体最突点且与腺样体高垂直的线段长度。

2 结 果

2.1 发现率及大小 1547名男性中,有1453名能观察到残留的腺样体,发现率为93.92%。腺样体最大厚度:中位最大厚度7.32(5.58,9.25)mm,平均最大厚度为(7.66±2.8)mm。腺样体最大厚度分布:0~<5 mm 有224名(15.41%),5~<10 mm有968名(66.62%),10~<15 mm有233名(16.04%),15~20 mm有28名(1.93%)。

2.2 腺样体的MRI信号特点 在轴位及矢状位上,腺样体表现为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块影,T2WI上呈稍高信号,黏膜连续、完整,大部分信号均匀,左右对称;邻近咽隐窝可因肿块受压变窄,咽旁间隙及周围骨质无异常改变。同时,部分腺样体内可见囊肿(117名,8.1%)。

2.3 腺样体的MRI形态学分型 根据腺样体在MRI正中矢状位上的形状分为4种类型:镰刀形(腺样体形似镰刀,前下缘凹陷成角,分上下两部分,刀体部分较宽大,刀柄部分呈条状)、新月形(腺样体形似弯月,前下缘呈弧形内陷)、D字形(腺样体呈D字状,前缘大致平直)、纺锤形(腺样体呈纺锤状,两侧缘呈弧形外凸)(图1)。其中,新月形最为多见,601名(38.85%);其次为D字形,501名(32.69%);纺锤形厚度最大,平均厚度为(12.53±3.03)mm。4种不同形态的腺样体最大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15,P<0.01),其中镰刀形与新月形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其余各形态厚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1)。

图1 青年男性MRI矢状位下腺样体4种形态(线框标注)

表1 青年男性腺样体4种形态的数量及厚度 (mm)

3 讨 论

腺样体又名增殖体、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后部、蝶骨体底和枕骨斜坡前侧,其表面覆盖淋巴样黏膜上皮,具有免疫屏障功能,是呼吸道第一道防御门户,能防止病菌通过口腔或鼻腔进入体内,帮助机体抵抗感染[7]。以往观点认为,成人阶段腺样体基本退化萎缩,但近年来的观察发现并非如此。崔志汉等[8]在对2200例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鼻咽镜检查时,发现有1838例有不同程度的腺样体肥大,占比高达83.55%。Surov等[9]对6696例进行了头颅MRI检查,年龄0~82岁,在18%的患者中发现了腺样体肥大。本组1547名正常体检男性中有1453名鼻咽顶后壁可见不同程度增生的腺样体,其厚度多集中在5~<10 mm,对青年男性气道无明显影响,进一步说明了青年男性中多数存在腺样体残留,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团块的鉴别诊断中需考虑成人残留腺样体肥大的可能。

观察、测量腺样体的首选方法通常为X线侧位片。相较于鼻咽镜、鼻内镜检查,该方法操作简单、患者依存度好。但由于缺少固定头部的支架、体位不正、影像重叠、鼻咽顶后壁组织的复杂性,普通X线侧位片仅能显示鼻咽顶后壁增厚,无法判定是否为腺样体增厚,且难以清楚显示鼻咽腔的全貌[10]。MRI检查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并具有多方位成像的优势,可根据病变信号特点、形态特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判断鼻咽顶后壁增厚是否为残留的腺样体,同时多方位显示腺样体、鼻咽腔及颅底结构,矢状位可测量腺样体的厚度,观察腺样体形态结构,判断其肥大程度及鼻咽腔气道狭窄情况,明确副鼻窦炎、中耳乳突炎、鼻甲肥大等并发症的发生[11]。本研究在T2WI FLAIR矢状位图像上,对青年男性的腺样体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厚度测量,依据外形分为4类:镰刀形、新月形、D字形、纺锤形。前3类形态数量较多,腺样体前缘内陷或平直,厚度较薄,对鼻咽腔影响较小;纺锤型数量最少,平均厚度最厚,形态饱满,前缘呈弧形外凸,对气道有明显的阻塞作用。

腺样体的MRI表现为对称性的鼻咽部肿块,T1WI上呈等低信号,略低于邻近肌肉组织,T2WI上呈稍高信号,其内信号均匀,少数肿块内可见囊肿,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横断面上肿块呈对称性,鼻咽腔变窄,咽隐窝及咽鼓管咽口可变窄,咽旁间隙、颈长肌等形态、结构、信号正常,邻近骨质无破坏,常合并副鼻窦炎、中耳乳突炎、扁桃体肿大等其他疾病。成人鼻咽部腺样体肥大还需和鼻咽部其他疾病相鉴别[12,13]:(1)淋巴瘤。鼻咽后壁及两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呈对称性及膨胀性生长,病变呈平铺式生长,一般不侵犯深肌层,仅推挤邻近肌肉组织或脂肪组织,其内密度多较均匀,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浸润、肿大;颅底及邻近组织侵犯少,与周围组织境界清,咽旁间隙清晰,仅有受压改变。(2)鼻咽癌。鼻咽部软组织肿块,信号与周围肌肉相似,一般无囊变及钙化;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鼻咽部咽隐窝消失,咽旁间隙变浅,多出现颅底转移和颈部淋巴结转移。(3)鼻咽纤维血管瘤。多见于男性青少年。通常以反复间断性鼻出血、持续鼻塞为主要症状。肿瘤起源于后鼻腔边缘的周围区域,瘤体常沿此通路侵袭性生长到鼻、鼻咽、鼻窦、颞窝、颞下窝及颅内,病变广泛。

综上所述,腺样体在青年男性中并未完全消失,约有93.92%青年男性鼻咽顶后壁可观察到残留的腺样体,表现为对称性的鼻咽部肿块。当发现成人鼻咽顶后壁增厚并团块影时,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少数伴发囊变,邻近骨质无破坏,临床症状不明显时,需考虑成人残留腺样体可能。MRI正中矢状位能准确观察腺样体形态并精准测量其厚度,腺样体根据形态大致分4类:镰刀形、新月形、D字形、纺锤形,其中以新月形及D字形最为多见,最大厚度集中在5~<10 mm,纺锤形腺样体厚度最大,对气道影响最为明显。同时,由于本研究采用头颅MRI影像学,而非鼻咽部局部扫描,因此,缺乏对腺样体的轴位、冠状位及多个序列的观察。本研究缺乏相应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研究人群仅集中在参与体检的青年男性,所以,中老年男性残留腺样体的发生情况尚不清楚,有待下一步研究完善。

猜你喜欢

状位腺样体鼻咽
幼儿罕见鼻咽部异物1例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腺样体肥大,用药还是手术?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鼻咽顶后壁增厚的MRI表现及临床意义
儿童腺样体肥大手术切除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