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毫火针联合背腧穴艾灸缓解癌性疼痛40 例

2023-01-17袁欣何鑫蓉袁宜勤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羟考酮癌性腧穴

袁欣 何鑫蓉 袁宜勤

癌性疼痛为肿瘤科常见的症状,据世卫组织统计,每年约50%新发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症状[1]。 目前,临床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注射用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及羟考酮缓释剂等阿片类药物在临床较为常用[2,3]。 但是多数研究认为,癌性疼痛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容易出现药物耐受性弱,部分患者随着疼痛程度的增加,药物用量也呈现递增趋势,长期使用很容易引起恶心、呕吐以及便秘等副作用[4]。 癌性疼痛在中医学属于“痛症”范畴[5],“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是疼痛的基本病机,病因是由经脉阻滞、脏腑失调所致,治疗应以通经活络、化痰逐瘀、调补脏腑达到镇痛效果。 艾灸能够活血通络、调节阴阳[6]。 针刺也是临床公认的控制疼痛的一种有效手段,已证实其可有效缓解癌痛[7]。 但是艾灸与针刺两者联合用于癌痛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 因此,本研究重点分析毫火针联合背腧穴艾灸治疗癌性疼痛患者,并探究其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 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 例)和治疗组(40 例)。 治疗组年龄 35 ~72 岁,平均(53.01±5.51)岁;男 25 例,女 15 例;TNM(tumor-nodemetastasis)分期:3 期 17 例,4 期 23 例;肿瘤类型:胃癌 14例,肺癌13 例,肝癌 7 例,其他 6 例。 对照组年龄 34 ~75岁,平均(52.34±5.42)岁;男 22 例,女 18 例;TNM 分期:3 期 15 例,4 期 25 例;肿瘤类型:胃癌 12 例,肺癌 15 例,肝癌6 例,其他7 例。 2 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本研究经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905-12)。

1.2 纳入标准

(1)由肿瘤引起的疼痛,且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超过3 分患者;(2)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3)预计生存期超过1 个月患者;(4)未经手术治疗且以癌性疼痛为主要表现患者。

1.3 诊断标准

经影像学、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8]《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及《中医诊断学》[10]中相关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临床诊断:MRI、CT、骨扫描或X 线等证实深部组织转移或骨转移。 (2)病理学诊断:术后标本经组织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腋窝和颈部淋巴结、胸膜、胸壁、骨转移灶及皮下结节,组织学检查符合恶性肿块标准。 活检标本通过结肠镜、胃镜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获取,组织学诊断恶性肿瘤。 (3)细胞学诊断:腹水、胸水及痰等显微镜检查及细胞学标本检查均符合恶性肿瘤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阴寒凝滞证:主症:得温则缓、影响睡眠、痛处固定及遇寒痛重4 项,按照轻、中、重记2、4、6 分。次症:痛处不红少热、形寒肢冷2 项,按照轻、中、重记1、2、3分,总分至少为4 分,符合至少2 项主症即可确诊。

1.4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2)有药物成瘾史或药物滥用史患者;(3)不能耐受本研究所用方法及药物患者;(4)具有非癌性疼痛或疼痛广泛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参考《NCCN 2016 版癌痛防治指南》[11]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公司:BARD PHARMACEUTICALS LIMITED;批号:20190506,规格:20 mg)口服,既往未使用羟考酮的患者每12 小时口服1 次,每次10 mg,以往服用过羟考酮的患者在前一天总剂量的基础上增加50%,分2 次口服,12 小时口服1 次。 在口服盐酸羟考酮30 分钟后取背腧穴:双侧厥阴俞、三焦俞、肾俞、肝俞、胆俞,进行温和灸,每穴位灸5 分钟,以局部无灼痛、有温热感为宜,每天1 次。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毫火针:根据远部取穴、近部取穴及病灶取穴相结合的原则行动态触诊取穴法:(1)阿是穴(疼痛附近寻找条索、僵硬、紧张点,一般取2 ~4个点)、外关、曲池、关元、气海、梁丘、足三里。 方法: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使用一次性亳针(0.40 mm × 50 mm)在酒精灯上加热,将针体烧红,再垂直刺入穴位15 ~25 mm,留针20 分钟,期间以捻转手法行针1 次,每个穴位15秒左右。 隔日治疗1 次,一个疗程为7 次。 2 组共治疗2 个疗程。

1.6 检测指标

(1)舒适度,以Kolcaba 的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评估患者舒适度(分别于治疗前后),包括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精神及生理4 方面,采用4 级评分法,共28 个条目,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舒适度越高。 (2)疼痛程度,以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其中NRS 为11 点数字评分法,0 为无痛,11 为最痛。 (3)辅助止疼药减量效果,参考《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合并本)》[12]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小时镇痛药物减少量:显效:治疗后12 小时,镇痛药至少减少50%;有效:治疗后12 小时,镇痛药至少减少25%,但不足50%;无效:治疗后12 小时,镇痛药减少不足25%。 (4)免疫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5 mL 空腹静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CD4+、CD8+、CD4+/CD8+)水平。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 软件分析,免疫功能、疼痛程度、舒适度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述,行t检验;辅助止疼药减量效果、临床疗效为计数资料,以[n(%)]表述,行卡方检验(χ2)。 当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舒适度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各项GCQ 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癌性疼痛患者舒适度比较(,分)

表1 两组癌性疼痛患者舒适度比较(,分)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心理 社会文化和环境 精神 生理治疗组40治疗前 6.12±0.65 5.78±0.59 5.86±0.61 6.11±0.63治疗后 9.78±0.98ab 9.46±0.97ab 9.23±0.94ab 9.15±0.92ab对照组 40治疗前 6.03±0.61 5.82±0.62 5.95±0.63 6.15±0.66治疗后 8.23±0.84a 8.11±0.83a 8.44±0.85a 8.42±0.85a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NRS 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分)

表2 两组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分)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NRS治疗组组别 例数40治疗前 7.42±1.53治疗后 7.51±1.58ab对照组 40治疗前 2.54±0.42治疗后 3.68±0.57a

2.3 两组辅助止疼药减量效果比较

治疗组辅助止疼药减量效果为40.00%,对照组为12.50%,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癌性疼痛患者辅助止疼药减量效果比较[例(%)]

2.4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 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CD8+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癌性疼痛患者免疫功能比较()

表4 两组癌性疼痛患者免疫功能比较()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CD4+(个/μL) CD8+(个/μL) CD4+/CD8+治疗组40治疗前 32.46±3.31 34.23±3.45 0.91±0.23治疗后 49.58±5.03ab 25.48±2.61ab 1.78±0.42ab对照组 40治疗前 33.02±3.37 33.78±3.41 0.95±0.27治疗后 41.68±4.23a 28.95±2.96a 1.58±0.34a

3 讨论

癌性疼痛在中国的发生率约为61.6%,是肿瘤患者难以避免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对患者预后也具有极大的影响。 目前临床治疗癌性疼痛主要采用三阶梯镇痛方法进行干预[6,13],此种方法是以阿片类药物为主,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即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4]。 但是临床研究显示[13],部分患者对羟考酮存在原始耐受情况,易导致镇痛效果不足;同时,也有70%左右患者使用羟考酮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探寻新的、有效的治疗癌性疼痛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中医治疗癌性疼痛已取得较好效果。 癌性疼痛在中医学中属于“痛症”,《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入经而稽留……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说明外邪入侵机体,若在经脉则易导致气血津液不流通,若瘀阻脉络而身痛,即为“不通则痛”,治疗应以“通”“调”“补”为主。 背腧穴在中医中颇受重视,具有镇痛、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15]。 背腧穴首次见于《灵枢·背腧篇》,腰背部输注五脏六腑之气的腧穴。 《类经》亦曰:“十二俞……皆通于脏气。”张玲等[16]研究显示,背腧穴艾灸可有效缓解疼痛,艾灸能够通经活络、培补元气,背腧穴艾灸可协同羟考酮发挥作用。 另外,“火针”最早出自《伤寒论》中,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之功效,毫火针是在火针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针灸法,其不仅能够以火之力通经络,对脏腑气血起调节作用,且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等特点[17]。 高新等[18]研究显示,亳火针用于癌症晚期疼痛可有效减少止痛药用量,减轻疼痛。 因此,本研究将亳火针联合背腧穴艾灸用于癌性疼痛的治疗,以探究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各项GCQ 评分明显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 组治疗后NRS 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提示毫火针联合背腧穴艾灸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舒适度,减少止疼药的使用,效果较好。 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毫火针针刺合谷、曲池、气海、关元、梁丘及足三里等穴位能够温补阳气,达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效果。 毫火针及艾灸均可通过将热量传至病灶,发挥散寒止痛、活血化瘀、温经通脉的作用,气血得热则行,行则通,通则散,进而发挥“通则不痛”的作用。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免疫活性关系密切,特别是免疫细胞活化产生的免疫因子,在疼痛维持及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CD4+/CD8+为临床评估免疫功能的常用指标[19]。另外,免疫因子水平与炎症触发感受器信号受体有关,进而产生动作电位,使其形成疼痛信号,引发疼痛[20]。 因此,本研究对癌性疼痛患者免疫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 组治疗后CD4+、CD4+/CD8+明显升高,CD8+水平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毫火针联合背腧穴艾灸可有效提高免疫功能,进一步说明毫火针联合艾灸背腧穴相关穴位能够增强人体阳气,其中气海、关元还可补肾培元,补先天之本,进而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毫火针联合背腧穴艾灸治疗癌性疼痛可有效减少疼痛及止疼药用量,改善患者舒适度,提高免疫功能,效果较好。 且两种方法高效、安全、简便,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但是本研究尚未明确具体治疗机制,还需在以后研究中进一步明确。

猜你喜欢

羟考酮癌性腧穴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普瑞巴林联合羟考酮对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
旅途止泻按脾腧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研究
阿瑞匹坦对癌症化疗患者口服羟考酮控释片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