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向前发展

2023-01-14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24期
关键词:新策略食管癌标志物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潘 锋

詹启敏院士主持颁奖仪式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励颁奖仪式2022年11月19日在杭州召开的2022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开幕式上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詹启敏主持颁奖仪式并宣读《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励表彰决定》。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2022年度科技奖获奖项目18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科普奖两项,夏丽敏等10人获“2022年度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获奖项目汇集了我国肿瘤医学领域中的最新、最优秀的研究成果,研究领域及技术内容处于国际国内前沿领先水平,有力地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探索肝胆肿瘤防治新策略

肝胆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等共同完成的一等奖项目“肝胆肿瘤关键分子机制与诊疗新策略研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教授团队领衔。通过多年联合攻关,研究人员发现了系列早诊分型生物标志物,阐明了其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极大地推动了肝胆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靶向干预策略的转化和应用。

一、系统筛选肝胆肿瘤新的早诊和预警标志物,自主开发检测关键技术,显著提升肝胆肿瘤早诊水平并推向临床应用。筛选鉴定肝癌特异高表达基因GPC3,研发的诊断试剂盒获国家注册批文,2016—2020年累计使用58.6 万人次;鉴定了多个标志物用于肝胆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早期预警,创新成果转化后显著推动了我国肝胆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和行业进步。

二、揭示了复杂炎症信号网络调控细胞恶性转化及肿瘤干细胞的分子机制,为肝癌诊疗提供新靶点和干预策略。

三、提出了肿瘤新分子分型方案,为难治性肿瘤提供精准治疗新策略。发现了 EGFR 关键调节分子 MUC15,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分型方案;提出了长链非编码RNA-LncARSR 介导舒尼替尼原发耐药的新分子机制;揭示了关键代谢基因 AMPK、NAMPT 可作为肝癌代谢分型标志物;发现了抑癌基因 PTEN 突变或缺失可用于胆管癌分子分型,提出了基于老药新用理念的诊疗新策略。

转移复发是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根源在于机制不清、缺乏有效防治手段。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钦伦秀教授团队从代谢重编程和微环境失衡两方面系统研究了肝癌等消化系癌的转移机制,探索了预测和防治新策略,“消化系癌转移复发的免疫代谢调控机制与干预新策略”获一等奖。

研究人员系统而深入地阐明了癌转移过程中“代谢重编程”的作用和机制,在发现多个代谢酶可预测肝癌转移的基础上,揭示了关键代谢酶的乙酰化和非乙酰化修饰机制及其对癌转移的作用和意义,为癌转移的“代谢干预”提供了新靶点。该研究从全新角度阐释了癌转移机制,为分子分型与转移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提出了代谢干预和再平衡微环境的抗转移新理念,探索了抗转移新途径。发现了肝癌细胞分泌 OPN、外 泌体 PD-L1 等 介 质, 调 变 癌 周巨 噬 细 胞、 T细胞等表型可促进肿瘤转移;同时,发现癌周微环境中S100A9等可反向增强癌细胞转移潜能。进一步证实了免疫微环境失衡是肿瘤转移的重要特征,并从癌细胞改造微环境与微环境促转移两个角度开展了全面研究,提出了“再平衡”免疫微环境干预癌转移新理念。

提出胃癌食管癌精准诊疗新方向

胃癌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前三位,其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胃癌微创治疗尚不规范,加速康复难以推广,早筛、早诊仍需完善,精准治疗效果欠佳。由空军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共同完成的“胃癌规范化诊疗策略及体系的建立”获一等奖,季刚教授团队历时 10 余年开展系列技术攻关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胃癌规范化诊疗策略及体系。一、改良了胃癌微创手术技术,建立了规范化微创外科体系。提出了优化步骤、层面优先、膜解剖为指导等系列淋巴清扫策略,有效提高了淋巴清扫数量,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同时,团队构建了我国首个胃癌微创外科多中心临床队列,终点分析证实腹腔镜治疗进展期胃癌,3 年无瘤生存率和 3 年总生存率不劣于开腹手术,相关研究成果改写国内外指南。二、突破了传统医疗制约,构建了包含实施方案、平台和设备三位一体的“西京消化 ERAS体系”。针对胃癌复发转移、化疗抵抗高危人群构建了多种精准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评估及治疗策略选择具有重要价值。创建了化疗有效性的预测新方法,运用整合医学思维探索建立了MDTHIM 诊疗新模式。

胃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发生机制复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完成的“推动胃癌精准诊疗的新型技术体系及应用”获二等奖。于颖彦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人类泛基因组分析流程 HUPAN,利用 HUPAN 构建了首个中国人泛基因组,以泛基因组为参照识别到 人 类 胃 黏 膜中 UGT2B17、 UGT2B28、LCE3C、GSTM1、OR51A2 和 OR4F5 等六个基因的缺失型变异和一个迄今未被发现的新基因;将全基因组和全转录组整合分析方法用于胃黏膜、胃癌和腹膜转移癌的多组学研究,为胃癌腹膜转移精准诊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食管癌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癌种,侵袭性强、预后差、缺乏特异标志物和有效靶点、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手段有限是我国食管癌诊疗领域的瓶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芝华教授团队围绕上述问题开展的“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及个体化精准诊疗的分子基础”获一等奖。研究人员系统揭示了食管癌基因组畸变的克隆进化规律,阐明了驱动食管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事件。基于大规模多组学数据,系统阐释了食管癌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异常改变的克隆进化规律;通过甄别“早期”和“晚期”驱动突变,发现了食管癌的重要驱动事件,深化了对食管癌变本质和进化过程的理解。

团队全面解析了基因表达调控异常驱动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揭示了表观遗传调控异常激活 Snail/失活 ARID1A 促进食管癌发生、转移和耐药机制;系统解析了AR、ZEB1、KLF4 等转录因子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揭示了 AR 独特的调控模式,提出了靶向 AR 调控轴的治疗策略;鉴定了一组新的驱动基因、潜在靶点和新型治疗策略。发现了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分子分型标志物和新靶点,多层面阐释了食管癌精准诊疗的分子基础。建立了食管癌精准分子分型体系,鉴定了一组食管癌早期预警、预后判断和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基于AR、EGFR、VEGF 等分子为核心的调控网络提出了食管癌治疗新策略,为设计个体化精准诊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和转化基础。

消化道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筛选鉴定新型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发病机制研究、早期诊断、治疗靶标选择、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南京市第一医院王书奎教授团队完成的“新型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的筛选鉴定及其转化研究”获二等奖。研究人员筛选鉴定了消化道肿瘤的遗传标志物,揭示了炎症因子遗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胃癌发病的风险;对甲基化、脂代谢、DNA 损伤修复等基因遗传多样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筛选出了胃癌、结直肠癌的易感基因。

团队筛选鉴定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与预后标志物。利用公共数据库结合临床样本分析及分子机制研究,筛选并鉴定了外周血中新的消化道肿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探索了消化道靶向治疗潜在靶标。研究发现在消化道肿瘤中存在 IGF2 LOI 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新型标志物的调控网络,挖掘了治疗新靶标。建立了消化道肿瘤疗效监测及预后预测模型:通过对遗传变异与肿瘤药物反应及预后相关性研究,构建了消化道肿瘤疗效监测及预后预测模型,为消化道肿瘤药物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参考。

创新影像诊断关键技术

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高,是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胃肠道恶性肿瘤疗效评价和预后监测的主要无创手段,但形态学指标不能早期、敏感反映疗效和提示预后,难以实现精准诊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孙应实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疗效和预后评价的影像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在磁共振功能成像早期评效,扩散加权成像非高斯模型算法探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预后风险要素确立和风险体系构建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完成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疗效和预后评价的影像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二等奖。

研究人员率先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应用于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早期评效,开展了多种非高斯模型扩散成像算法的创新应用。创建了疗效和进展预测的人工智能辅助模型,包括结合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技术建立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 MR预测模型、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的 CT 预测模型、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前治疗后肿瘤退缩分级的 MR 预测模型等,并完成模型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验证。提出了基线 MR 检出的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影像学病理退缩分级评分(mrTRS)等预后风险要素,推动了胃肠道恶性肿瘤预后分层风险系统的构建。该项目影像关键创新技术已推广应用到全国九家单位的 18 000多例患者,显著提升了我国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能力。

锥光束乳腺 CT 检查技术可弥补现有乳腺影像检查技术的部分局限性,为乳腺癌早期诊断提供高效且经济的创新型检查手段,但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定位尚不明确且未建立临床应用规范。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叶兆祥教授团队完成的“基于新型国产化锥光束乳腺CT的乳腺癌检诊应用解决方案建立及临床推广”获二等奖。研究人员首次开展了针对女性患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明确了锥光束乳腺 CT 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为国产化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切实的临床证据,为创新型国产化医疗设备向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首创了基于锥光束乳腺 CT的规范化检诊体系,明确检诊流程中的关键技术参数,制订了质量控制、检查技术和诊断应用规范,为该技术的临床大规模应用推广提供了支持。建立了锥光束乳腺 CT 数据管理平台,为实现临床、影像及病理大数据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撑,探索了与分子分型相关的影像标志物,以精准指导个体化治疗,开辟乳腺癌精准诊疗可依托的新途径。

克服耐药难题构建乳腺癌发病风险评估新模型

肿瘤化疗耐药是临床肿瘤治疗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针对肿瘤化疗耐药机制不清、药物输送效率低,以及缺乏有效治疗策略的三个关键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新型智能载体逆转肿瘤耐药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获二等奖。王征教授团队发现了一系列肿瘤耐药重要靶点,发明了两大类智能载药系统,创新性提出了三种逆转耐药新策略,实现了核心理论、关键技术、治疗方法的突破,建立了“新靶点—新载体—新策略”的“基础到应用”转化创新体系。

在发现新靶点方面,揭示了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分泌AGR2促肿瘤转移的新机制,发现了十多个肿瘤耐药新靶点。在发明新载体方面,研发了“亚细胞器”靶向的“阀门” 控释载体和功能“定制”型智能载体,可高效精准递送化疗药物至肿瘤病灶,为克服化疗耐药提供了有效手段。研究人员还创新性地将耐药机制与智能载体有机结合,提出了“新化疗 +”的多重靶向策略、重塑药物敏感性策略和近红外多模态治疗新策略,为逆转肿瘤耐药提供了新方向。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人口基数大、发病年龄相对早,在乳腺癌有效筛查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俊田教授团队完成的二等奖获奖项目“乳腺癌高风险人群全程管理模式的建立及应用”,聚焦乳腺癌风险评估、筛查策略、个性化治疗及随访监测。在揭示病因,倡导临床前预防新策略方面,在传统风险评估模型基础上,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探索了中国乳腺癌家系的易感基因,结合宏观危险因素、脂代谢状态,构建了适合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评估的新型模型。基于 50 万人次的筛查数据和三项大规模乳腺癌筛查项目,建立了乳腺癌高风险队列,参与制订了《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提出了不同风险级别实施不同筛查方案。证实了 BRCA1/2 突变患者乳腺癌局部微环境免疫细胞增加但功能异常,探索了多种免疫因子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揭示了IDO/KYN/AhR通路重塑免疫微环境的机制,为乳腺癌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完成了9届评审,共有220个项目团队获奖。获奖项目中汇集了我国肿瘤医学领域中的最新、最优秀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肿瘤学领域较高的学术水平,得到了业内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封面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王红阳教授)

猜你喜欢

新策略食管癌标志物
我国研究人员探索肺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肠内营养支持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的配合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