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速社会中的共鸣与反抗:“柠檬自习室”APP中的可见与不可见

2023-01-11董航维

视听 2023年1期
关键词:同侪自习室柠檬

◎董航维

云自习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涌现出的一种区别于以往线下身体在场的新型线上自习模式。一方面,这种新型自习方式可以淡化自身所处环境带来的影响——无论学习者本人身处何处,云自习App都可以将他们带到独立的线上自习空间之中,使其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自习室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一些云自习App可以极大缩短空间距离,在互联网带来的高度连通性基础上,让个体能够突破性地与天南海北的学习者组成“学缘群体”,扩展了以往线下自习室因地理空间限制而窄化的学缘关系与社交群体。而这种学缘关系的拓展也带来了更有针对性的同侪压力。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的背景下,线下自习室需求逐渐下降,而因疫情所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就业压力又促使着人们不断加强对自身的知识性投资,以期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在疫情压力与社会竞争需求的双重因素作用下,线上云自习室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

线上云自习室可以简单分为线上视频自习室(如抖音里的群体连麦自习室、单主播陪伴学习自习室),云自习App(如柠檬自习室、Costudy、番茄TODO等A)以及自律性质的学习App(如Forest专注森林)。在线上自习中,以直播陪伴为主的线上视频自习室拥有着较多的社交属性,用户可以看到彼此,有时还可以互相聊天,甚至可以给主播刷礼物,而主播的行为更像是付出情感劳动的陪伴者。而在诸如Forest这样的自律App中,用户自己只能设置专注时间自己学习,通过累积时长所生长的“树木”来获得正反馈,这样的App本身并不存在社交属性(截图发朋友圈除外)。在以往关于“云自习”的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多涉及线上自习直播中的主播与用户互动协作、主播自我形象建构。还有一部分研究运用媒介情境理论、传播仪式观、媒介实践视角、劝导理论等来分析线上自习室App的运行逻辑与用户使用动机。

本文关注的云自习App“柠檬自习室”的功能定位介于线上视频自习室与自律App之间。这类App往往会设置一个类似线下自习室的界面(如图1),用户可以进入这个界面,与他人“共处一室”并累积学习时长。但不同于以往线下自习室或者线上视频自习室(学习者可以看到其他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或者是具体学习过程),这种类型的自习室往往不出现个性化的个体,而是使用没有任何特征的人物简笔画(甚至没有男女之分)来指代一位学习者。这种极简的设计也获得了用户的认可。用户在白天任意时段进入该App都能看到千人以上的学习者在线上自习,有时在晚间同时在线的峰值人数能达到几万人。

图1 “柠檬自习室”线上自习界面

“柠檬自习室”极简的自习界面尽可能地摒弃了除学习外的一切干扰(隐去了头像、挂件、昵称等个性化表达),但所设置的自习室空间却实实在在地构建了一个拥有外在性、强制性的情境,纵使用户无意与他人联系,但共处这样的情境中也在事实上与他人发生着联系。它既不像直播自习室拥有明显的社交属性,又不像自律App一样完全摒弃社交,使用者这种“缺乏联系的联系”体现着鲜明的现代性特征。由于该App具有匿名属性,寻找用户就显得较为困难。笔者在寻找并访谈4位用户的基础上辅以研究者自身3个月参与式观察结果,希望通过“柠檬自习室”了解云自习App用户“既然不寻求联系,那为何渴求在场”的动因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与加速社会的关系。

一、可见的个体——被想象的同侪压力与情感支持

同侪压力是指同辈人在相互比较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当个体处于特定的场景中而这个环境又充斥着可以比较的元素时(如学习时长、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等),就会产生比较心理,从而产生出压力。①被访者“甜桃”是一位毕业后三战考研的同学,她谈道:“我其实不够自律,在家学习的话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所以需要一个更能给到我‘他律’的环境,让我专注于学习。”另一位受访者“初见星”也谈道:“我的大学生活太散漫了,现在想提起精神看看书发现也不太做得到,在线上自习室好歹能给我一个大家都在努力的心理暗示,来刺激一下我。”竞争是现代性社会的核心要义之一,与相似条件的同辈人竞争更显重要,因此在这样的同侪压力下,个体的学习动力会显著增强。

在“柠檬自习室”App中,学习者进入自习室界面后就可以看到一个一个的座位,当座位上有人学习时就会出现一个动漫小人形象。虽然这些动漫符号的特征是同质化的,但可以在它们的背后想象出不同质学习者,使得学习者的具体形象透过抽象符号在个体脑海中“可见”。这同样会带来同侪压力,即使这个压力也是来源于想象而不是真的看到同桌学习者在奋笔疾书。学者彭兰认为,场景的构成需要有四个要素,即所处情况与有限的地理位置、当下的状态、生活习惯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氛围。②一方面,“柠檬自习室”在这个有限的虚拟空间中凝聚了拥有相似学习习惯、相同学习状态的学习者;另一方面,个体对于其他学习者的想象所产生的同侪压力也建构了自我对于环境的认知。两者相加,就构建了一个形式上虚拟但实际上真实的学习场景。由于有了场景加持,这种同侪压力虽然是被想象出来的,但仍然能够切实发挥作用。

个体在想象他人形象的时候也在被他人想象,这种“被围观”的压力同样促使着个体进行自我形象塑造,以期迎合观众的他者想象。“柠檬自习室”也是如此,虽然个体与他人之间互相不可见,但附着在抽象符号上的具象人格是可以想象的。这种对于他人的想象不仅能够带来同侪压力,还能带来被他人围观的压力,这是一种期望自己能够迎合他人期待的行动压力。类似于戈夫曼所说的“印象整饰”,个体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来迎合虚拟自习室中其他观众的期待,并建构他人眼中理想的、善于学习的自我。这一行动压力的根源在于,云自习室中的每个个体既是同侪压力的被影响者,也是同侪压力的给予者。因此,在这一场景中,个体一方面需要作为同侪压力的被影响者来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又需要作为被围观的客体来整饰自己,迎合他人对于“完美同侪压力给予者”的想象。在这种由被想象的同侪压力所构建的双重身份中,个体被事实上可见。这样的可见激发了用户的学习动力,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教育学界普遍认为学习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结束了学生生涯却又想继续提升自我的群体。他们不同于正处于在校阶段的学生拥有着来自同学的线下情感支持,抑或是共处同一学习场域——教室所获得的氛围感,他们的学习模式更多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孤独旅行。“柠檬自习室”App的线上自习室塑造了一个区别于现实空间的媒介空间,而这个媒介空间是仪式性的,它同样有着表演性、象征性以及规则性。③这样的仪式性空间凝聚了有着共同目的的个体学习者。线上自习室模拟教室的界面设计和同时在线人数的提示都能提供给使用者群体仪式所特有的情感支持,也能为个体想象同侪压力和学习陪伴提供良好的现实依据。而且,这样的仪式每天都会上演。由于教室座位上无差别的符号形象,使用者不会知道也不会在意今天坐在我旁边的同学是否还是昨天那位。因此,只要座位上还有人,那么仪式所带来的情感支持就不会衰竭,就能够不断强化学习者的自我认同与群体意识。被访者“木子”说:“我自从高中毕业以后就再也找不到大家在一个教室里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感觉了,这其实也影响了我对学习这件事的热情。”因此,个体对于线上自习中“在场”的渴求也是应对同侪压力、满足他者想象的行动压力与寻求仪式性情感支持三者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不可见的个性化——现代性加速逻辑下的线索消除

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液态化、流动起来。在他眼中,这一时期原有的标准在解体,原有的价值和原则也逐渐变得可以质疑,时间在加速,目标也更加阶段化,现阶段“窄化”“碎片化”“瞬时化”的时间已经取代了先前“线性”“方向性”的时间。④在这样的流动社会中,一切都是暂时的、不稳定的,今天所拥有的工作和地位可能在明天就会因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失去,陷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地。被访者“ELAX”在准备公务员考试,他在谈及考试动机的时候表示,因为不满足于只有本科学历,且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不太稳定,他希望通过考取公务员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能做的只有提升自己,以期在与其他人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正如帕森斯所言:“竞争是界定现代性的核心原则。”而对于如何在流动的现代性中保持竞争,罗萨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中指出,由于现代社会在竞争当中的评判标准是成就,那么加速逻辑和时间都将直接处于现代性分配模式的核心之中。他将成就定义为每个时间单位中的劳动或工作,因此提升速度或节省时间就直接与获得竞争优势相关。⑤

这样的竞争逻辑同样适用于云自习这一场景中,因为归根结底,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社会人士,无论是中考、高考、考研、公务员考试还是考各种资格证,他们的学习目的基本都是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竞争力,从而增强在未来不确定生活中的抗风险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技多不压身”。因此,通过提高学习效率来更快地提升竞争力就成了这些学习者的核心诉求。而传统线下自习室以及模拟线下自习室进行类人际交流的线上视频自习室,都拥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学习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同侪压力和群体动力这样的正向激励,还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比如在线下自习室中某位同学的水杯掉在地上,隔壁座同学收拾书本发出的声音,以及开门、关门声,更不用说在自习室中碰到熟悉的同学所产生的后续交流。而在线上视频自习室,主播的一举一动以及时不时飘过的弹幕和礼物信息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学习效率。这些个性化和社交性的内容虽然大部分与本人无关,但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更严重者甚至会抵消身处线上自习室场景所带来的场景红利,降低学习效率。“柠檬自习室”这类云自习App所特有的去个性化表达能够在始终如一的自习室场景和同质化的学习者标签中消除大部分与学习无关的线索,让使用者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这也是个体对流动的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加速逻辑和竞争逻辑的针对性反应。因此,“柠檬自习室”这种个性化和社交性内容的不可见,一定程度上是适应现代性框架下的社会运行逻辑的表现。

三、可见与不可见——加速社会中寻求共鸣的实践

罗萨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加速社会,而现代化的发展则表现为社会时间结构的加速。在现代化过程中“提升时间密度”的逻辑之下,社会出现了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步调加速这三种加速范畴。⑥但问题在于,既然加速社会提升了效率,就应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空闲时间,而现实情况却是完成事情的效率越高,我们反而越忙碌。因此,罗萨认为,由于现代性的流动与不稳定,人们倾向于将未来的事情提前到当下来做以确保完成率,用可以掌控的现在来填补难以预料的未来。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发生:纵使效率再高、科技再发达,我们也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生活的步调依旧越来越快。在被现代性时间规则支配下的“加速竞赛”中,个体像仓鼠在仓鼠轮中一样越转越快。如罗萨绘制的“空闲时间”和“时间匮乏”的增长速率相关关系示意图(图2)所示,工业革命时代,科技发展速率高于社会事务量发展速率,人们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既定工作量。但在工业革命之后,社会事务的增长率系统性超过了科技加速率并持续扩大,因此人们就会感觉到工作永远做不完。⑦

图2 “空闲时间”和“时间匮乏”的增长速率相关关系

“我们自愿去做我们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⑧这是罗萨对于现代生活新异化的表述。确实如此,人们自愿学习是因为不得不通过学习知识充实自己来提高竞争力,才能勉强跟上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的速度。自愿的源头并非全是兴趣,更多的是源于对现代性框架下“流动性”“暂时性”的恐惧,以及害怕竞争失败而落后于人的压力。罗宾森和古德贝也指出:“我们必须越跑越快,才能够待在原地。”因此,人们才会自愿去做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这种异化形式就成了加速社会竞争导向下的突出问题。拉埃尔·耶基在其博士论文《异化:社会哲学问题的现实性》中将异化界定为“缺乏关系的关系”,这与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提到的关于大型超市的论述有极其相似之处。在大型超市这一情景之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除了共处超市这一空间之外,并无其他联系。⑨罗萨借鉴了耶基的异化观,认为“缺乏关系的关系”同样是一种关系,这也就意味着人必然存在于一种“共在”的世界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是冷淡的、不活跃的,久而久之就真的缺乏关系了,因此需要改善这样的情况。⑩而“柠檬自习室”特有线索消除但又强调在场的自习室形式在共处同一世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共在这一虚拟自习室的人拥有了“在场”“想象与被想象”以及仪式性的关系。即使人们互不相识,也不会有任何除共在一个虚拟自习室之外的任何交集。但这种场景以及其所衍生出来的可能性,实际上将自习室中的所有参与者勾连起来。这从某种方面来看也就是罗萨提出的对于加速社会的解决方案——共鸣。在书中,罗萨将共鸣描述为“个体与彼此相互回应的关系”,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的共鸣轴,即水平共鸣轴(与家人、朋友等)、垂直共鸣轴(与宇宙、与宗教和艺术)以及联结二者的对角共鸣轴。无论何种共鸣轴,归根结底都是使人与世界中的其他行动者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来对抗“缺乏联系的联系”这种异化形式。

那么,从这个角度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柠檬自习室”App的使用者会产生出“既然不追求联系,那为何渴求在场”的看似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不求关系并不是真的希望摒弃联系,而是希望去除一切对提升自身竞争力有负面影响的因素,从而更好地适应加速社会所带来的竞争逻辑。另一方面,渴求在场使个体与其他学习者、虚拟自习室空间等建立起联系,即便这个联系是想象的或者仅是“共在”。人们在寻求联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与他者的共鸣,以此来对抗现代性社会的异化。因此,学习者“既然不追求联系,那为何渴求在场”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是加速社会提升逻辑与共鸣需求之间的妥协选项。而“柠檬自习室”这一场景提供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在现代性背景下更“经济”地提供了提升自我所需的同侪压力和群体动力,又在降低交往成本的前提下,在虚拟自习室空间中带给学习者想象联系的可能性,以支持他们去追求充满共鸣的社会关系。

注释:

①张肖梦.媒介场景理论视阈下在线学习社交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②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03):20-27.

③鹿嘉惠.传播仪式观视域下云自习群体的认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④陈龙,潘庆轩.作为流动现代性表征的网络亚文化趣味认同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92-100.

⑤[德]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3-34.

⑥郑作彧.社会速度研究:当代主要理论轴线[J].国外社会科学,2014(03):108-118.

⑦连水兴,邓丹.媒介、时间与现代性的“谎言”:社会加速理论的传播批判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6):37-42.

⑧[德]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7.

⑨[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⑩[德]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8.

猜你喜欢

同侪自习室柠檬
柠檬
边读研边做副业
巧制柠檬片
小柠檬
付费自习室爆火,“焦虑性充电”有无必要
少年游·忆庚子殉职同侪
寄同乡吴远道兄(孤雁格)
同侪互助 职初教师发展新动力
付费自习室走红
突然爆红的“付费自习室”会是一个新风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