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青共居到代际互惠:《屋檐之夏》的创新表达

2023-01-11潘昕

视听 2023年1期
关键词:之夏屋檐代际

◎潘昕

《屋檐之夏》由中国老龄协会和哔哩哔哩网站(简称“B站”)共同制作,是一档有关银发题材的观察纪实类真人秀节目。节目以银发一族为主体,通过展示3位上海独居、经验丰富的老人和6名沪漂年轻人为代表的21天共居生活经历,带领观众“云体会”老青共居的生活经历,以“老”为老师,在强烈的共情效应下达到情感交流的效果。

一、《屋檐之夏》的节目形态

(一)节目特色元素

1.情节模式

作为一档慢综艺节目,《屋檐之夏》并未设置明确的游戏赛制以及淘汰等环节。节目的情节模式主要是:节目组依次展示三组嘉宾共居生活片段,观察团嘉宾就部分内容进行讨论。其中,隐性主持人针对片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节目组预先设置好的情感话题进行引导谈话,观察团嘉宾按照既定脚本自然引导出情感的流露。区别于其他真人秀节目中的明显任务环节设置,《屋檐之夏》以复合化都市上海作为主要拍摄场景,在情节模式设置上更加贴近生活原貌。节目减少了脚本、导演组等人为干预的痕迹,弱化了竞争元素,但仍旧保留一些突发情况,以体现真实性,从而展现安宁平和的生活状态。在节目中,除了必要的做饭、出行等日常行为,嘉宾也可以自发组织活动。比如,阿雷、miya在了解到朱爷爷的心愿后,自发带领朱爷爷重返百乐门,回忆年轻往事。与快节奏的真人秀追求刺激的结果相比,《屋檐之夏》这样的慢综艺不仅向受众传递出代际互惠过程中所特有的治愈文化,还向观众传递出上海独有的人文内涵,进而引申出明朗通透的生活理念,有助于培养受众在快节奏生活下豁达的人生态度。

2.人物设置

B站是一个以UGC(用户原创内容)为主体、以Z世代为主要用户的视频平台。首先,《屋檐之夏》将平台特色融于节目风格,体现了明显的用户导向性,在嘉宾的设置上以UP主为主,以明星为辅。节目集中打造了“家庭观察室”这一亮点,通过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嘉宾参演节目,呈现出家庭式的人物关系网络。例如,齐思钧和王瀚哲作为拥有相似经历且年龄相仿的成员,扮演了兄弟的角色,对应家庭关系中的小儿子和大儿子身份,他们在节目中展现了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而张怡筠和姜广涛相对年长,因此分别对应家庭关系中妈妈和爸爸的人物设定。此外,“泡芙喵-PuFF”作为家庭结构中唯一的姐姐形象,性格相对稳重成熟,偶尔也会在节目中表现出孩童般的天真,成为许多年轻女性受众的自我映射。(见表1)《屋檐之夏》在嘉宾设置上打出了生活的情感牌,瞄准了人们共同的情感内核,将“家文化”进行了概念延伸,强调爱、团结与初心,从而给予90后、00后一代以更多的情感共鸣。

表1 《屋檐之夏》的人物关系

3.仪式化环节

吉尔伯特·西蒙栋的“个体化”理论认为,人在希望借助仪式完成个体的生产及社会化进程的同时,又希望参与仪式,并在集体的互动中链接情感和认同身份。①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文化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语境,改变了人类审美既成的文化背景与环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消费意识,导致了当代审美转向更广泛的文化、生活领域。在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是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核心是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及价值形态的重建。同时,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文化下的艺术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场域内不同行动者所携带的文化资本。在消费社会这一丰裕社会的背景之下,符号消费与大众传媒在其中得以凸显。在《屋檐之夏》中,“日记分享”和“心情灯”形式作为一种符号,赋予节目以仪式感。仪式感作为仪式过程中主体内在的感性活动,它依托于外在的仪式活动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从而给予受众在心灵上一定的呼应。②“日记”“心情灯”作为对于生活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节目嘉宾能够依托此类符号,以新的形式将个人情感传递给观众。就观众而言,他们在观看节目的仪式化环节的同时也能够就该话题观照自身,从而更好地形成情感共鸣。

(二)节目制作特色

1.场景设置

首先,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节目将大环境设置在上海。上海作为一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不仅是众多青年的首选漂泊城市,还是东部沿海城市中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节目集中展现了家、户外、观察室三个场景。

首先,家是最具情感关怀的空间类型。大多数的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往往将家作为第一场景进行展示,因为家庭能够展现一个人最放松、最真实、最温情,甚至是最暴力的一面。即使是客厅、厨房等狭小的空间,也能够因为情感事件的发生以及情感记忆的累积,成为代入情绪、积聚情感张力的重要场景。例如,节目中三家人的生活场景基本上集中于客厅、餐桌等。作为观察类真人秀高频率出现的家庭室内空间,这些场景很好地传递出被观察对象的心理活动与细致行为方式,再通过稳定的镜头呈现,给予了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其次,嘉宾会先后去到不同的户外场景,如老式理发店、百乐门、小桥流水饭店等。节目之所以设置这些场景,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起源地,本身就带有非常浓厚的文艺氛围。海派文化在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融汇了地域文化精华,吸纳了西方文化因素,在守正创新中确立了多元且极富个性的新型文化氛围。嘉宾能够在这些场景中更好地领略当地的独特风土人情,同时节目也能够更全面地展现出城市风貌,从而更好地传达出“治愈”之感。第二,部分场景作为上海的特色景点以及老年嘉宾的特殊记忆,能够为节目叙事所用。通过展现这些场景,将怀旧情结自然融入节目制作过程中,既彰显了节目的人文属性,也为老青两代人搭建了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而让人们在记忆追溯与重组中获得情感共鸣与情绪增值。

最后,观察室所形成的“场域”使具有不同经验的个体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暂时稳定的关系构型。在这个场域内,观察嘉宾都为同一个影像所吸引,他们的任务就是观看且彼此分享倾诉,补充在节目中没有展现的信息与背景。这类观察室通常被布置成温馨放松的环境,营造出类似于家庭空间中的老友会面场景。《屋檐之夏》节目中观察室营造了“家庭客厅”式的访谈空间,嘉宾围坐在茶几前,共同凝视屏幕。观察室中类似客厅的场景设置反映了集体式观看的回归,是对当下大多数私密观看的综艺节目观感的逆向行驶。面对相同观察对象的观察嘉宾也在演播室的“客厅”中构建出充盈着情感的场域。在家庭客厅的日常情感渲染下,观察嘉宾容易代入自己的情感,并不自主地流露出真情实感。

2.视听效果

首先,《屋檐之夏》作为一档慢综艺,节目整体节奏契合“慢”的定义。相较于常规竞技类真人秀节目,《屋檐之夏》抛开了爆笑、刺激的快节奏叙事,将“慢”渗透于节目各个环节中,如画面剪辑、人物动作等,以一种平缓温和的画面表现记录特点。其次,节目多用长镜头展现画面真实感,常用近景、中近景、全景的固定长镜头来展现嘉宾路演全过程。其中,近景的使用能够较好地表现出参演嘉宾在表演过程中的情绪状态,更好地传达出路演曲目所表达的内在含义。中近景以及全景的使用能够凸显出嘉宾关系以及人物具体动作,同时便于节目组在现场随机抓拍观众观看时最自然的情绪状态,也能够避免穿帮等拍摄问题。最后,节目长镜头的拍摄过程以固定镜头为主,一方面减少了画面的跳跃感,营造出平静、温和的节目氛围,从而给予观众以治愈感;另一方面,长镜头刻意营造出观众真实观看的视觉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让受众放空大脑,扫清杂念,最终达到节目治愈目的。

3.节目包装

在整体效果包装上,《屋檐之夏》不同于《新西游记》等快节奏竞技类真人秀拥有生动的卡通人物抑或是活泼的后期特效。节目的后期包装契合自身的定位,多利用文字对画面进行内容阐释,少有跳跃的动效等,有利于受众更好地沉浸于节目所营造的真实、生动的观看环境中。就节目字幕而言,一方面,在字幕字体的选择上,节目多选择手写体以及微软雅黑体,符合节目调性;另一方面,在字幕颜色的选择上,《屋檐之夏》以米白色、浅黄色、暖粉色、蓝绿色为主。其中,对嘉宾观点的补充字幕常以白色、蓝绿色为主,嘉宾讲话内容字幕常以米白色、蓝绿色为主,画面补充内容以暖粉色背景或米白色便签条配黑色文字为主。由此可见,节目在选择字幕颜色方面注重字幕颜色的衔接以及颜色与画面的契合度,既符合“屋檐”的温馨感,又契合“夏”的清新氛围。字幕放置位置多在屏幕左下角,既符合受众的视觉习惯,又能在传递内容的过程中不影响画面效果。

二、《屋檐之夏》节目中的治愈文化传播

(一)传播内容

治愈文化最早起源于日本,治愈文化的产生与大环境下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心理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屋檐之夏》作为一档治愈系慢综艺,向观众传递了理想共居生活、理想自我的生活美学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反思生活的节目形态。节目通过隔代人的共居实验,使得两代人逐步走近并理解对方的世界,创造了一个城市中无血缘、有亲情的“家”,从而为因快节奏生活而缺失一定情感的人们回归生活本真提供了一定的可能。受众选择观看慢综艺往往是为了放松和休息,而不是为了学习政策、知识等。《屋檐之夏》通过向观众传递优质的视听享受以及深刻的节目立意,丰富了观众的观看体验。将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打造成节目卖点,放大生活中质朴、真实的力量,成为综艺市场中的新奇观。此外,《屋檐之夏》先网后台的播出模式也符合当下观众在使用手机、电视等媒介时的惯性思维。

(二)传播受众

传播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播活动的效果和方向。治愈文化的传播受众十分广泛,且对年龄没有要求。在校学生、上班族以及精神疾病患者都是治愈文化的广泛受众群体。因此,治愈文化能够涵盖年龄层次广、复杂多样的受众群体。同时,《屋檐之夏》以老青共居的形式承载治愈文化,并通过微博、B站等平台进行传播,将平台受众转化为节目受众,实现了多维度的信息交互。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转发”“投币”“评论”“一起看”等方式也能够成为主动传播治愈文化的人。

(三)传播效果

《屋檐之夏》以一种全新的生活视角对老青共居的全过程进行观察,节目中的体验环节等成为物化治愈文化的有效途径,从而展现出朴素真实且放松的生活状态,与当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传递出饱含“找寻初心”“回归生活、情感本真”的生活真谛。同时,节目通过富有诗意、审美的眼光对老青共居这一日常生活体验进行全方位呈现,并与治愈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进而提升节目文化格调与品位,引导当下青年一代对老年一代给予关心与关注。

三、《屋檐之夏》的创新路径

(一)革新银发题材:老年形象的年轻化表达

以往,老年形象在我国大众媒介中出现比例较低,且多以负面形象出现。“体弱多病”“顽固”“孤独”等标签成为一些老年人的代名词,大众传媒在构建老年形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失语现象。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新一代老年人更多地以正面、健康、阳光的新形象出现在主流媒体上。其中,以面向年轻观众为主的银发类真人秀节目打破了传统的陈规定型,透过对老年人当下的情感、心理困境的体现,折射出老年群体对新文化的渴求,进而在大众媒介中塑造出积极且年轻化的老年人形象。这些节目将“夕阳”转变为“朝阳”,从“消费悲情”转变至“人性关怀”,以全新的角度诠释老年的意义与特点,进而让老年一族接受生命是一个持续“长老”而不是“变老”的过程。

在《屋檐之夏》中,作为当代“小资”老年人群的缩影,朱爷爷不善言辞但内心热情,有亲情寄托的需要却又害怕打扰家人。当朱爷爷与意大利青年阿雷初次会面时,他能够主动要求阿雷教授自己意大利语。此外,朱爷爷也在节目中展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与暖心一面,如他在听到阿雷买300元的茶叶作为见面礼物后,直言茶叶的品质问题,但当阿雷感到尴尬时,朱爷爷仍旧将茶叶倒进自己的茶叶罐里珍藏,并回赠了玉镯以表自己的谢意。这一段落塑造了一个暖心、可爱又文质彬彬的“高质量”老年人荧屏形象。

(二)人文关怀新表达:从老青共居看代际互惠

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激情的存在物,情感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产物,既受制于外部世界,也具有个体的能动性,是个体作用于社会的重要动因。在马克思看来,情感会渗透和作用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受到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对情感进行定义,但是从其对情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情感对于人具有本体性的作用。③究其实质,老青共居是一种在特殊场域下情感缺位的替代性满足。包罗万象、极具现代化气息的奇幻魔都上海在为“沪漂青年”和独居老人带来更多生活、教育、医疗、科技等机遇的同时,也使社交孤独成为集体症候。与瞄准代际冲突的节目不同,诞生于亚文化社区的《屋檐之夏》更强调后喻文化背景下的代际互惠。

在人物关系设置上,《屋檐之夏》在遵循代际差异的同时,一反传统展示代际隔阂的形式,通过全面、真实地记录社交过程,折射出三组不同的代际关系:由刘雪华、拉宏桑、刘赟组成的闺蜜般舍友关系,由朱爷爷、Sasa、阿雷、miya组成的和谐朋友关系,由魏奶奶、颜禧雯、小精灵、丁凯峰组成的传统祖孙关系。这三组“家庭”的关系展现,对于个体反思代际隔阂、打破血缘桎梏、探讨新型代际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节目并未设置刻意的对话、剧本和冲突,鲜明的代际差异和陌生的社交关系足以在日常交流中营造出莫名的紧张感,牵动观众情绪并使其反观自身。④节目在对老青群体进行心理、精神层面的关怀的同时,传达了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具人文关怀,引起个体对同辈社交和隔代社交的共鸣与思考。

此外,节目还瞄准了网络话题自带的热度,将受众广泛聚焦的话题搬运到媒介平台上。节目在话题的选取上兼顾老年和青年群体,具有普遍性、接近性、可读性等特点。这不仅满足了Z世代对于老年人独居、陪伴、情感需求问题的好奇,还为高压环境下年轻一代的生活困境,如社恐、迷茫、人际交往问题等,提供了解决方案。在观察记录之余,节目组还设置了观察室,每期节目分别设置一名飞行嘉宾和一名真人秀嘉宾来到演播室一起观看节目。不同年龄段、拥有不同生活阅历的嘉宾和心理学家从多元视角解读节目中的问题,使节目更具普适价值。

(三)社交跨代际:脱域生存下的情感越境

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脱域”问题是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⑤随着社会的加速与发展,当下,我国社会结构正不断发生着变迁,传统的世代家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现代人一方面体验着时空的脱域生存,另一方面也在体验情感的脱域生存。当下,人们虽然能够在微信、微博等虚拟时空内畅谈,但是当人们相处方式从原始的面对面交往转向虚拟化的屏幕互动时,带来的却是如“最熟悉的陌生人”般的虚假幸福。如《屋檐之夏》中的朱爷爷和孙女Sasa,两人长期以微信视频电话为情感依托,在现实生活中却因孙女Sasa的工作原因很难见面。对于这一现状,以往拘泥于熟人社交的代际类综艺节目无法再为陌生的两代人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节目瞄准了三组各具特色的“家庭”,跳出了传统“亲子关系”的单调格局,以老青共居的形式集中呈现隔代群体的互惠过程,推进了数字化反哺进程。节目首次让陌生的隔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客观反映当下社会家庭结构的变迁。节目伊始,当拉宏桑与刘雪华初次见面时,作为B站UP主的拉宏桑向刘雪华解释何为B站、何为UP主,以通俗幽默的语言增进了两人之间的话题沟通效果,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而在第3期节目中,刘雪华的家中迎来了第二位同居者刘赟。刘赟的出现打破了原来拉宏桑与刘雪华之间建立的相对稳固的关系,拉宏桑时常会因为插不进刘赟和刘雪华两人之间的对话而感到沮丧,甚至还会一人躲在房间里哭泣。这期节目的真人秀嘉宾是房东刘雪华。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刘雪华作为当事人,能够从其他视角观察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拉宏桑的另一面,实现了从第一视角到全知视角的转变,进而能够使她对当日事件抑或是个人体会进行更为全面的解说。节目最后,心理学家张怡筠在话题引发观众共鸣的过程中及时给予专业性建议,从而让节目更具解决情感困境的参考意义。

(四)创新跨界赋能:生态思维的运用

B站作为年轻化的代名词之一,蕴藏着高密度的年轻群体及青年文化。在持续为Z世代创作发力的文娱赛道中,B站与聚焦明星流量背道而驰,选择和中国老龄协会共同推出一档忘年共居观察纪实真人秀节目。B站充分发挥了其作为青年文化社区的优势,使青年一代能够带动家中长辈一同观看节目,进而扩大节目的受众辐射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媒体时代下文化反哺进程。同时,B站是一个以UGC为主体、以Z世代为主要用户群体的视频平台。首先,节目在嘉宾的设置上也体现出明显的用户导向——以UP主为主,以明星为辅,将平台特色融于节目风格,在保证节目基本质量的同时,也为平台观众带来新鲜感,实现了平台粉丝与节目粉丝转换的双循环。其次,B站凭借天然的UGC环境与完善的创作激励制度,使UP主和平台的观众产生二次创作和传播的意识,让优秀的作品在平台上得到推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不仅有利于平台在节目创作中更加准确地把握观众喜好,而且有助于扩大其在同类节目中的影响力。最后,B站依托短视频传播优势,就节目分别开发了“特别企划”“看点花絮”“专家解读”“UP主陪你看屋檐”四大衍生节目板块,在对栏目素材实现最大化使用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栏目自身的人文关怀使命。同时,对衍生板块的大量涉及也有利于释放节目的长尾效应,在维持节目关注度,给节目引入流量的同时,达到衍生产品反哺正片的目的。

四、总结

就代际问题与家庭题材,在电视媒介形象的塑造上,我国综艺市场一度将传统体弱、顽固的老年形象作为呈现主流,缺乏对银发一族题材的年轻化表达。作为老年人口接近3亿的国家,我国银发经济的开发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屋檐之夏》在嘉宾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节目中的青老共居形式具有借鉴意义。节目通过在新型媒介环境下沟通与对话的代际互动形式,使当下青年看到与老年人友好相处的景象,增加代际交流的现实机会。在各大综艺节目口碑普遍低迷的今天,《屋檐之夏》无疑给老年题材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带来了积极导向作用。

注释:

①安静.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仪式文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②崔露什.仪式感的现代性阐释[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③成伯清,李林艳.激情与社会——马克思情感社会学初探[J].社会学研究,2017(04):1-21+242.

④李阮.从代际区隔到代际互惠:银发综艺节目《屋檐之夏》的双向治愈探索[J].视听,2022(06):51-53.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8.

猜你喜欢

之夏屋檐代际
屋檐
屋檐
海岛之夏 2
欢乐之夏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海岛之夏 3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星檐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