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3-01-11王东福闫超梁斌王鹏

贵州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髓内优良率股骨

王东福 闫超 梁斌 王鹏

(陕西省韩城市人民医院骨科,陕西 韩城 715400)

股骨转子间骨折作为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发生率占据全部髋关节骨折的45~80%左右。现临床发现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效果较好,其作为微创植入术,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骨量丢失,同时符合生物力学优势,进而提升骨折端固定效果[1]。但随着该术式的推广使用,不断有报道指出严重骨质疏松或者粉碎程度较高者的愈合能力较差,且部分高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2]。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发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更好,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增强肢体功能,改善预后[3]。因此,本文研究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运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64~80岁,平均年龄(71.56±1.48)岁,摔伤16例,高处坠落12例,交通事故15例,AO分型:A型26例,B型17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3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1.80±1.03)岁,摔伤19例,高处坠落11例,交通事故13例,AO分型:A型23例,B型20例。纳入标准: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诊疗指南》[4]中诊断相符;年龄大于等于60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创伤性骨折史或者病理性骨性疾病者;合并脊髓损伤、全身性活动性感染、肝肾功能不全、血管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者;存在手术禁忌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组: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予以腰硬联合麻醉,取侧卧位,利用体位架固定,从髋关节后外侧入路,逐层切开皮肤各层,使得骨折断端显露,在小转子上端截骨,取出股骨头,检测其大小,随后锉磨髋臼,重点关注外展角与前倾角,压配植入适宜的髋臼假体,针对转子间骨折块实施复位,利用皮质骨螺钉、钢丝将其妥善固定于股骨主骨上,并在髓腔依次开展扩髓操作,压配打入适宜的股骨柄假体,放置颈领与球头,复位后通过屈曲位、伸直位开展内外旋活动,保证关节稳定且无脱位情况,放入引流管,逐层关闭关节囊、外旋肌等各层。对照组:选择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予以腰硬联合麻醉,协助患者在牵引床上采取剪刀位,将患肢从外旋位、外展牵引至内旋位、内收,利用C臂机透视观察骨折端复位情况,若满意即可在股骨大转子顶端向近端作切口,通过手触摸大转子,顺着股骨大转子顶端向股骨髓腔放置一枚导针,经透视显示导针于髓腔中,股骨近端扩髓,放入主钉,安装连接臂,顺着股骨颈方向放置导针,正侧位显示在股骨颈中央,扩髓后选择适宜的螺旋刀片顺着导针放入,拧入远端锁钉,再次透视检查,若骨折端复位良好,内固定合适,即可止血冲洗,并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 术后,评价两组优良率[5];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6]评价髋关节功能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长、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长、住院天数);手术前后测评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7];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优良率对比 术后,研究组效果优17例,良22例,差4例。优良率90.70%;对照组效果优14例,良16例,差13例。优良率69.77%。研究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692,P<0.05)。

2.2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术后,研究组手术时长、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长、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对比

2.3两组患者Harris、ADL评分变化 术前,两组患者Harris、ADL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arris、ADL评分变化分,n=43]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术后,研究组发生髋关节脱位、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9.30%;对照组发生髋关节脱位2例,尿路感染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肺部感染5例,并发症发生率30.23%。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692,P<0.05)。

3 讨 论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是从股骨近端钉上进行改良,存在操作简便、创伤小、抗旋转能力强、稳定性较高的特点,加上术中通过闭合复位方式,可减小对骨折端的影响,并防止骨量丢失,符合生物力学设计,预防髋内翻,进一步提升骨折端固定效果。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通常运用于高龄、内固定失败或者重度骨质疏松患者中,能够有效清除破碎的骨质,放入假体,促进患者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使其早期下床开展负重锻炼,达到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8]。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优良率高出对照组,但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长、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长、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Harris、ADL无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评分高出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不仅能够增强髋关节功能,同时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同时可提升日常生活能力。经分析发现,虽然对照组的创伤小、操作简便,但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极易导致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的风险;而研究组放入假体与骨水泥,可稳定骨折固定效果,并使得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关节功能及生活能力尽快恢复,同时骨水泥能够改善髋关节重建时的骨质应力,促进骨折尽快愈合,并稳定髋关节功能[9]。

综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更好,能够增强髋关节功能,缩短住院时长,并发症少,促进日常生活改善,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髓内优良率股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形态与颈椎后路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