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内镜(EUS)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及其内镜微创治疗中的价值

2023-01-10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1期
关键词:性病变符合率胃镜

张 静

(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 盘锦 124000)

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在临床实践中比较常见的胃部疾病,良性、恶性病变均有可能发生,泛指由胃黏膜以及黏膜下组织的病变形式,主要是由于病变组织压迫或者壁外脏器、胃黏膜粗大皱襞所引起的隆起现象[1-2]。在临床诊断中应用电子胃镜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判断病变起源、性质,超声内镜在临床应用期间具有胃镜、超声的特点,在应用期间能够明确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可直观看到邻近脏器、组织的特点,以起源层次、回声特点为主要依据,进行患者病变性质的判断从而鉴别病变来源情况,对内镜下微创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4]。此次研究试验以68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其诊断以及内镜微创治疗期间应用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其指导意义以及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入院就诊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共计68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基线资料符合此次研究内容,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24例,年龄为32~71岁,平均年龄为(51.44±3.72)岁。

纳入标准:在本院接受胃镜检查以及血尿常规、病理等检查,结合患者自身的临床表现均被确诊为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在入院就诊时意识清醒,并未伴发精神系统疾病;此次研究前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已审核批准[5-6]。排除标准:在胃部组织以外存在系统肿瘤以及其他脏器病变的患者;存有传染性、免疫系统疾病或者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接受CT检查和超声内镜检查,检查结果明确以后给予患者内镜微创治疗措施。CT检查流程:采用德国CE仪器展开CT检查,在胸部以及上腹部实施扫描,调整相应参数,层距5 mm,层厚5 mm[7-8]。超声内镜检查流程:采用飞利浦超声诊断仪仪器以及胃镜实施相关检查,将探头频率设置为7.5~12.0 MHz,患者在检查期间采用俯卧位,在咽部实施局部麻醉,经过喉部放置探头,采用脱水充盈方案进行胃部病变组织的探查,对于探查以后明确病变类型实施手术治疗[9-10]。在手术操作之前所有患者均要进行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消化道肿瘤标志物、上腹部CT以及心肺功能等检查方式的完善,对患者麻醉风险实施评估,详细告知患者采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势,以患者自愿签署麻醉以及手术知情同意书为前提。在浅表以及较小病变检查时需要将超声探头频率调整为12 MHz,应用水囊法、水充盈法进行操作,需要根据病灶大小和具体部位进行超声探头频率以及扫描方式的调整;如果患者病变属于黏膜层或者是黏膜肌层隆起性病变需要应用高频电凝电切术、尼龙圈套器套扎术进行性操作;对于病变来源为黏膜下层、黏膜肌层直至固有肌层的扁平类病灶需要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11-12]。在手术结束以后将病理标本送去检查,从而准确判定病理性质,观察基底位置以及手术水平、垂直切缘是否存在累积现象。同时进行患者生命体征的持续性监测,在发生异常情况以后给予对症治疗措施,在出院之前进行复查,无并发症发生则表示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理想[13]。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CT诊断以及超声内镜检查下不同疾病类型以及病灶直径的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形式以(均数±标准差)为准,t检验;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研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 病理检查结果表示胃脂肪瘤14例,胃部息肉16例,胃间质瘤21例,胃炎增生2例,胃癌1例,胃平滑肌瘤11例,异位3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达到94.12%,CT诊断符合率为61.76%,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率

2.2 两种检查方式下胃部病灶直径对比分析 在68例患者中病理检查结果表示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有31例,小于1 cm者12例,病灶直径在1~2 cm者25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高于CT检查,数据对比差异(P<0.05)。见表2。

表2 部病灶直径对比分析

3 讨论

在临床上,胃肠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是一种常见现象,大多数病变组织表现为表面光滑,色泽正常,呈现出类圆形或者半球形,基底部位置比较宽,因此在诊断期间借助于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很难明确患者具体的病变性质或者是病灶起源,具有较高的诊断难度,漏诊率比较高[14-15]。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主要源于胃黏膜及其黏膜下组织病变,胃壁外部脏器也会由于病变使其受到压迫。目前对于胃黏膜性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和性质无法通过电子胃镜掌握,此时需选择正确的检查方式,便于后续治疗。超声内镜不但具有胃镜和超声的优点,同时也能够将消化道及胃壁充分展示出来,更好的确定病变性质和起源,有助于后续内镜微创治疗。此外常规内镜检查方式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检出率并不理想,主要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以及息肉等类型。

此次研究数据表示,超声内镜于不同疾病类型以及病灶直径检查中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诊断方式,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分析具体原因如下:据调查研究数据表示,胃窦部是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常见位置,其次为胃底部和胃体,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息肉、间质瘤以及平滑肌瘤[16-17]。近年来,在胃黏膜临床诊断中消化内镜、上消化道造影等检查方式比较常见,但是其应用缺陷在于存在辐射以及属于侵袭性操作方式,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以及医院检查应用的机构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很多患者都难以忍受,此外很多胃病患者在症状缓解以后会丧失对胃部疾病的警惕性,在接受诊断时大多病情已经发展至恶化、中晚期,导致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8]。超声内镜是一种将超声技术以及胃肠道内镜相结合的检查方式,在应用期间能够明确胃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大小、性质、层次以及相关影像特征,从而对病灶组织展开初步定性诊断[19]。即便患者病情已经发展为恶性肿瘤,可能扫描病灶的浸润深度,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20-21]。在黏膜隆起性病变中应用超声内镜进行诊断能够明确黏膜表面病变形式和胃肠道组织学的具体特征,在内镜下实施微创治疗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内镜微创治疗措施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22]。绝大部分情况下胃部黏膜隆起性病变为光滑性,色泽正常,为半球或圆形形状,具有较宽的基底,这时无法使用常规胃镜对其进行精准的分析和判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诊断难度和漏诊率。超声内镜能够将超声和内镜的作用相结合,并使其更加清晰的扫描病灶,帮助医师准确诊断病情。超声内镜不但可以将病灶观察角度扩大,同时也能够深层次扫描病灶,将胃壁结构展示出来,不但包括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同时还有浆膜层及浆膜下脂肪层等。不同的胃壁层次的回声各不相同,这也可以使医师更便捷的实现组织病变的分析,确定病变范围,目前超声胃镜已经被确定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主要诊断方式。使用常规内镜检查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实际检出率低于使用超声内镜检查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检出率,包含息肉、间质瘤等多种病变。胃黏膜的主要发病区域为胃窦部,其次是胃底及胃体。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息肉、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电子胃镜下病理检出率低于超声胃镜检出率,临床诊断显示出了超声胃镜对于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胃息肉在超声胃镜下检查主要表现为黏膜层回声及其他回声病灶,但是其内部回声较为均匀,边界更加清晰。超声胃镜对息肉敏感程度较高,临床中间质瘤和平滑肌瘤诊断与息肉相比更加困难,间质瘤主要在胃底,而平滑肌瘤在胃底及胃体。超声胃镜可以通过不同患者的病情为其选择不同的内镜微创治疗方式提供帮助,加速患者后续愈合及康复,避免后续复发。作为近几年新型微创治疗技术,内镜微创手术对于一些消化道早期肿瘤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数据为:病理检查结果表示胃脂肪瘤14例,胃部息肉16例,胃间质瘤21例,胃炎增生2例,胃癌1例,胃平滑肌瘤11例,异位3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达到94.12%,CT诊断符合率为61.76%,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在68例患者中病理检查结果表示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有31例,小于1 cm者12例,病灶直径在1~2 cm者25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高于CT检查,数据对比差异。

综上所述,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以及内镜微创治疗期间应用超声内镜具有一定的优势,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对不同病变形式所选择的治疗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在大多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性病变符合率胃镜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
我也做了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