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新闻评论中“隐喻”的维译技巧

2023-01-09祖木拉提阿扎提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7期
关键词:维吾尔语喻体例句

祖木拉提·阿扎提

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是对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评述。新闻评论中作者时常借助谚语、成语、典故等隐喻性较强的叙述来巧妙地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思考和立场,阐释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引导舆论、教育群众的功能。汉维两种语言的隐喻表达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翻译新闻评论中的隐喻时,如果译者政治敏感性不强,把握不到位,难以充分实现新闻评论译文的政治性特征;隐喻翻译中一些民族特色较强的意象或喻体处理不当,也会造成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些因素不仅会影响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实现,同时会影响各民族之间文化传播。本文中笔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析新闻评论中的隐喻的翻译方法。研究这一文体类型中的隐喻的翻译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评论中涉及的事件,及时引导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新闻评论中的隐喻翻译要讲究技巧,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不再被看作纯粹的语言修饰手段,而是被认为具有认知价值的语言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1980年,认知语言学之父、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将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认为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书中,他们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等三种类型。

新闻评论中的隐喻具有阐述和劝服功能。翻译时,译者没能充分地理解掌握原文中的隐喻的内涵,无法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无法实现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形成共鸣的目标。下面笔者通过分析相关例句,对新闻评论中的隐喻的维译方法进行探究。

一、直译

根据认知隐喻学原理,基于相同意象而构建的隐喻具有民族共通性,即隐喻的概念域可能具有对等映射的目标域。所以翻译,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目标语中相同的认知意象,直接翻译。

例句1:目前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坚持全疆“一盘棋”、兵地“一盘棋”,加强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项防控措施正有序展开。(《新疆日报》2020-01-28)

例句2: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新疆日报》2020-01-29)

例句3:让我们坚定信心,同心同德,风雨无阻向前进。(《新疆日报》2020-02-10)

例句1中的“一盘棋”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别属于不同认知的元素。在源域中,下好“一盘棋”必须把每一步都要协调好,彼此补位。在目的域中,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一定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有序开展各项防控措施。通过映射,源域中“下一盘棋”的这种关系传递至目的域中,表达面对疫情一定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意思。原文空间里两个子空间域之间的认知联系通过隐喻得到隐含的勾勒,刚好这种关系在译文空间也存在,即下棋对于维吾尔语读者来说也不陌生,读者很快会领会下棋与统一领导,相互配合联系在一起,能推理理解译文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可以选择直译的方式。例句2的“没有翻不过的山”和例句3的“风雨无阻”中“困难(疫情)”视为目标域,“山”和“风雨”视为始源域,构建“困难(疫情)是山”和“疫情是风雨”的隐喻。“山”和“风雨”维吾尔语里也都比喻困难、苦难,有着与汉语差不多的使用频率。因为山、风雨等自然现象与困难具有相似性,即都会阻碍前进的道路。有这种相同的认知体验,我们在翻译时可以保留喻体(山、风雨)选择直译,维吾尔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所想表达的内涵,即只要团结在一起,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之意。

二、转换喻体

尽管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概念上的自然环境和生理结构及其由两者所决定的认知模式是相同的,但由于各自所处的具体小环境和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进程不同,使得文化各自有特点,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也同样会体现在包括隐喻在内的语言表达形式中,即不同语言在表达同一概念的时候可能采用不同的喻体。这种情况下,直译往往会引起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误读,就无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际功能的实现。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可以把源语的隐喻通过借用喻体或调整结构转译成目的语的隐喻。例如:

例4:当此关键阶段,尤其不能松懈,尤须持续用力,务必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巩固成果、扩大战果,为赢得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而顽强拼搏。(《新疆日报》2020-02-26)

例5: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实践证明,越是重要关头和关键时刻,越能锻炼一个干部,考验一个干部,也越能识别一个干部。(《新疆日报》2020-01-28)

例6:各地疫情形势不同,即不能对不同地区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新疆日报》2020-02-2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例4中的概念映射过程是:始发概念域的具体概念“咬定青山不放松”——目的域的抽象概念“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咬定青山不放松”,出自《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表示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原文中通过“咬定青山不放松”表示面对疫情防控一定要坚持到底。然而,维吾尔语中没有竹子的韧劲为意象的相关表述,直译会引起维吾尔文读者的认知误读,无法最大限度地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因此,我们可以借用维吾尔文读者熟知的这一隐喻,同样能表达“坚持到底”的意思。例5中的“疾风知劲草”出自《东观汉记·王霸传》,意思为只有经过猛烈大风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坚韧的,这是源域中所形成的具体概念。通过映射“疾风知劲草”这种关系传递目的域中,表示在与疫情斗争的关键时刻能考验一个干部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如果此处选择直译,我们没有办法把原文作者的想法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因为,维吾尔语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因此,我们翻译“疾风知劲草”时,可以转换成维吾尔文读者熟知的(意即在关键时刻能被考验)这一谚语。译文中,我们通过这种关系传递目的域中,实现相同的语用效果。例6中的“一刀切”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例句中通过把具体概念“一刀切”映射到抽象概念“用相同的办法处理性质不同的事情”,表达疫情防控中由于各地的疫情形势不同,所以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所有的情况,必须实事求是的意思。维吾尔语中没有与“一刀切”对等的表述,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源语的意思,我们可以把喻体“刀”转换成“板子(tajak)”,调整结构转译成维吾尔语的隐喻”,同样表达“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性质不同的事情”这一意思。

三、舍喻体译喻义

语言与文化有着一种不可分的密切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语言。由于文化的独特性,维吾尔语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映射,因此翻译时往往不能够实现对等映射或转换喻体。对于类似的翻译,我们可以舍弃原本的喻体,只翻译喻义。例如:

例7:抓好这些工作,既要有统筹兼顾之谋,又要有组织实施之能,善于结合实际“弹好钢琴”。(《新疆日报》2020-02-27)

例8:从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地毯式排查,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叮嘱督促社区居民多通风、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新疆日报》2020-02-19)

例7中“学会弹钢琴”出自毛泽东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原文中的隐喻表达是由具体概念“弹钢琴”向抽象概念“处理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的映射而产生的。虽然“弹钢琴”对于维吾尔文读者来说是熟悉的概念,但是维吾尔语中没有相似的隐喻。因此,翻译的时候,我们可以不交代“弹钢琴”的具体特点,而把“弹钢琴”所表达的涵义用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表达出来,也能准确传达语文读者的意思。例8中的“地毯式排查”是一种排查方式。地毯的特点是可以铺满所需的场所而不留死角。“地毯式排查”指的是为侦破案件或排除安全隐患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全方位的、不留任何死角的逐个排查。虽然“地毯”对于维吾尔文读者来说不是陌生的,但是维吾尔语中没有通过地毯表达全部或全方位的语言习惯。因此,此处我们舍弃喻体翻译出喻义,依然可以准确传达原文所想表达的涵义。

四、结语

总之,在认知翻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翻译实践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新闻评论中的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如:直译、转换喻体、舍喻体译喻义三种主要的翻译策略。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新闻评论中的隐喻表达时,必须考虑文化背景、文本、读者等因素,然后选择使用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样既能准确传递源语的政治、社会、文化内涵,又能在目的语中生动再现源语意象,有效提高译文的可读性。这对促进各民族之间跨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维吾尔语喻体例句
浅析维吾尔语表可能语气词
维吾尔语数词历时演变发展研究
现代维吾尔语的词缀功能及从中存在的奇异现象的处理探讨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