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融媒手段大力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2023-01-09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7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传统媒体云南

吕 翼

对于祖国大家庭的民族团结与民族繁荣,党中央始终关怀备至。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民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努力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这是对云南各民族和民族团结工作的殷切关怀。时过5年,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他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掷地有声,令人振奋,谆谆教导,令人难忘。作为党媒,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民族团结的宣传、促进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宣传基调

提高政治站位,从观念上融合,把握好宣传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为边疆地区的党媒,要站位高远,大力宣传当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云南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切实宣传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方面取得的前所未有的进步,以及云南大地上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要重心不移,目标不动,大力宣传云南省始终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解决当下各种问题的法宝,把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予以谋划;要关注当下,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各级各部门全力帮扶少数民族中的深度贫困群体和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变化;要呈现精准,大力宣传云南省自始至终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抓好民生保障工作,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生动感人,大力宣传云南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逐渐形成、云南多民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奔腾浩荡的生命力,特别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显著增强和喜人局面。

2021年,在中共昭通市委统战部的安排下,昭通日报社与昭通市民族宗教局联合举办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征文,组织相关记者、作者多次深入民族村寨,对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和富有特点的民族文化进行梳理、总结和宣传。此次有奖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征集到社会来稿600余篇,有近百篇稿件被编辑发表。《彝灞村的气象》《夼氹荞粑,敲开了那扇紧闭的心门》等站位高、有深度、有特点、接地气的作品生动呈现了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和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展示民族团结的生动场景,激励各民族儿女不忘初心、携手前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让边疆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深入思考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云南省各级干部群众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发展战略大局的重要任务和美好心愿。地市报作为党的媒体,政治站位提高了,思想观念正确了,宣传形式丰富了,就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融合,唱响时代主旋律,完成党报应有的使命,达到宣传的目的。

二、抓住关键环节,宣传落地有声

作为党的喉舌,党媒既要准确、及时传播党的声音,又要全面、生动反映百姓生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云南着力部署、精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的伟大过程中,党媒要始终牢牢把握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不动摇、不松劲、不马虎、不懈怠。在宣传报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内涵,突出边疆特点,弘扬云南精神,筑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完善、巩固各民族同心共谋、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全省各族群众感情相融、心灵相通、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地处我国与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接合部,历来有着“民族文化聚宝盆”的美誉,26个民族在此互助共生,多元文化蔚为大观,各民族的文学、歌舞、节庆、工艺、服饰、建筑、饮食等,构成云南特有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山川田野各有千秋的人文景观……这些,更是我们在宣传工作中要抓住的关键、要重点呈现的内容。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和思考,2019年,笔者以二十世纪中叶为背景、祖国大西南最后彻底摧毁奴隶制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比天空更远》,为新中国70华诞献上了一份礼物。这部作品以儿童的视觉独特呈现解放战争中少数民族悲欢离合的生动画卷,描写了在中国共产党光芒照耀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少年儿童认知世界、逐步成长、汇入新中国大家庭的感人故事。作品出版后,在《昭通日报》新媒体平台连载,读者反响较好。该作品入选中央宣传部和农业农村部主办的2020“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我们既要提高新媒体编辑记者的新闻能力,又要提高传统媒体编辑记者传播能力,进行机制创新,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内在活力,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从业务角度看,传统纸媒改变固有的静态报道模式,打造动态的新闻生产链条,需要纸媒与新媒体之间良性互动,在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面的同时,既要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准确与权威,还要尊重民族信仰和民族习俗。

三、整合完善机制,激活队伍潜力

有什么样的机制,才会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便会有什么样的产品。党媒要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宣传好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关键要做好人才的融合。民族地区党媒是党联系广大民族群众的桥梁,是社会各界瞭望民族风貌的窗口。提高党媒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宣传到位与否,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必须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了解本地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风俗,做民族研究的专家和杂家,有和少数民族同胞亲如一家的胸襟。

作为党媒的管理者,既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又要熟悉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政策,最大限度地整合完善机制,培养人才,激活采编队伍。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深谙新闻工作的规律,认识上要精准,理解上要深入。传统媒体编辑记者以新闻采访、写作能力见长,而新媒体编辑记者以短、平、快地抓新闻热点、视觉设计、传播能力著称。笔者从所在单位人员结构观察,传统媒体编辑记者大多可以顺利进入新媒体,而新媒体编辑记者多数却都难以适应传统媒体业务。这与长期的新闻实践有关,一个成熟的媒体人,长期积累起来的采编经验、技巧及思想,决定了他们在深度报道、重大选题策划方面都是“好把式”。但另外一方面,新媒体编辑记者掌握的新媒体技术和思维,一定程度上是传统媒体编辑记者思想上难以逾越的“篱笆墙”。

因此,媒体融合就是要强化“内容+技术+形式”思维,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类人才的互济互补,把优质的新闻内容,以先进的传播方式提供给受众。这就需要我们在观念互融、人才调配、技术融合等方面探索完善机制,队伍方能打好胜仗。新时期党的媒体工作者,应该是这样一支队伍:要适应互联网语境下全息传播形态的表达形式,同时要放下姿态,深入民族地区,用少数民族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信息入脑入心,提升宣传报道的传播效果。

四、利用新兴技术,提高宣传水平

当前,纸质媒体整体更加沉稳和包容,并与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不断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兴的主流媒体平台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QQ、App、抖音、快手等,丰富了宣传的形式,起到积极作用。这些平台的兴起,渐成燎原之势,以其全新的角度和呈现方式,深受受众喜爱。这为我们民族工作的推进、民族文化的宣传,拓展了全新的空间和格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是一种势不可挡、千载难逢的、时代赋予我们的宣传契机。我们还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加强民族特色栏目的策划、组稿,结合少数民族的节庆、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加强深度报道,推出系列文章,提高刊发稿件质量和作品的影响力。

随着媒体的多元发展,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观念,一直在左右着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其实,在新闻的写作和传播中,内容依然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制胜之道。在新闻传播中,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传统媒体工作者要开动脑筋,要强化新理念、打开新思路、运用新技术,向新兴媒体借力。新媒体的新,不是没有内容的新,不是没有根基的新,要强化内容,要注重内容的质量。以内容为核心,覆盖缺乏营养的快餐式的、没有感染力、没有生命力的信息。我们在宣传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文化时,不能固步自封,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发展新媒体业务,规范新闻生产的流程,实现共享和融通。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实施,我们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组织司法部门参与指导,以情景剧的方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进行解读,深受百姓喜爱。在对民族团结的宣传解读中,我们每个人的作品,要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小中有大、大中有小,表里如一、神形兼备。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的作品,也要像石榴籽一样,结构完整、环环相扣。在这一工作中,我们必须改进话语体系,创新表达方式,贴近生活、贴近用户、贴近每一个民族的心灵,把话说到老百姓的心里。

总之,要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要生动、鲜活地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就要准确、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和媒体融合的指示精神,要结合实际、因势而谋,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握宣传工作的深度、适度和温度,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全面、准确、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呈现多元的云南民族文化,弘扬边疆高地的民族精神和宏大气象。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传统媒体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民族团结之歌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