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与历史教育

2023-01-09汪建斌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人画历史文化

汪建斌 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挥历史学的“立德树人”功能,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的分立和“五大核心素养”的整合,都是历史教育目标的不同着力点而已,从学生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发展而言,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理解能力,这是历史学科“立德树人”功能的基础和核心要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指出:“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历史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人类文明的灿烂成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2]。这对中学历史教育实践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学生经过中学阶段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最终获得的不只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结论、观点或者解题能力,而是能真正对人一生的生活产生积极作用的历史文化及其理解能力。因而,从历史文化素养培育的角度审视历史教育实践、改进历史教育过程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教育改革突破口。

把历史学看作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对历史课程性质认识的超越和发展。历史学无论是作为人文学科还是公民教育基础学科,从根本上讲都必须经过文化理解的过程才能达成具体的目标定位。“在历史中,人们形成并且反映了他们与其他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与他者的差异。在归属感和差异的宽泛视界中看待‘世界诸文明’,人们才能谈及‘文化认同’。”[3]之所以要从“历史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历史教育,是因为历史文化“把大学、博物馆、中小学、行政管理、大众传媒和其他的文化机构合称为集体回忆场所的总体,把教导、娱乐、合法化、批评、消遣、启蒙和其他回忆方式的功能融合到历史回忆的跨越性统一体之中。”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育要重新审查自己的学科地位和教育价值,“为了超越中小学历史课的窠臼,将历史学习视为一个普遍性和原则性的事实并且索回自己对这一研究领域固有的所属权”[4]。这就意味着,在当前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历史教育实践,必须要有更加宽广和高远的视野,即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教育实践,历史教育也就不是历史教育者独享的专业,而是一个需要多学科领域学者参与的研究领域。

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审视历史教育,即将历史教育置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加以考量和认识,从社会实践立场出发进行历史教育的定位、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施。简言之,“当我们考虑到学生时,历史文化与历史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显得尤为明显。他们绝不是以‘白纸’的形式进入历史课堂,而是始终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个人对历史的想象。这些想象是由在孩童时期无处不在的历史文化比如家庭中的集体记忆以及传统和新时代的社交媒体渠道等等所塑造的”[5]。这是一种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历史教育观,应作为历史教育的基本立场和前提。具体讲,就是要将学生视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课堂是历史文化的场域,教材是历史文化的物化形式,历史教学的本质是历史文化理解,只有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上升到历史文化理解,才能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面对社会大众对学校历史教育功能的拷问——“学历史有什么用”,单纯从历史知识、历史思维或历史智慧的层面都难以做出有效回应。从历史文化的文化传承、价值表达和社会认同等角度理解历史教育功能,或许更有说服力。例如,学习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除了“礼”“乐”的含义,还应该理解它们的社会文化价值,即“礼是人类与禽兽的区别的标志、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所在、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有利于社会伦理秩序的维护。乐也一样,承担着政治教化功能。‘乐’是什么?乐是音乐,但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和社会色彩,乐讲的是和谐。君臣同听一首音乐叫敬和,大家彼此尊敬;父子同听一首音乐叫顺和,家庭和睦。因乐而敬和、顺和,是要你在心里认同等级秩序”[6]。如此将历史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发挥的是历史文化的育人功效。

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怎么面对和认识学校历史教育工作呢?

首先,从历史文化的视角,用综合方法理解教学内容。当前正在使用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就是以这种“文化综合”的视角为编写路径的,如中国古代史突出“大一统”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史突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世界历史则从更加深邃和开阔的视野展示世界文明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文化”理解的特色。由此可知,“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是‘国定’教科书,它以国家的意志和力量为高中生优选和排列知识谱系,传递主流价值,提供发展关键能力的抓手,铺就社会主义教育的路径”[7]。也就是说,无论是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思想文化史内容,在理解其课程目标和设计教学方案时,都需要有“历史文化”的综合意识。

其次,从社会生活视角,用开阔的视野运用教学资源。从历史文化的视角理解课程内容,不仅需要有学科间、生活化的综合思维,更需要将具体的课程内容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联系,也就是要将具体的历史知识放在历史时期和现实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在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中理解历史,因此需要有新的课程资源观——即历史学习观,也就是说要借助一切可能的途径(材料)和中介来理解历史。正如“历史学家通过解读以往人类行为留下的遗迹(文献的和实物的)来解读以往人类行为本身,这使得历史学的对象具有了双重的‘文本’的性质:不但历史遗迹成为有待解读的‘文本’,连历史实在也可看作有待弄清有待解读的‘文本’”[8]。因此,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学校、博物馆和遗址遗迹等文化资源的综合作用,是历史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是历史教育的基本出路。

第三,从生活现实出发,用联系的思维阐释历史问题。一切历史学习都是在理解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达成的,对于历史教育而言,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比解决问题本身重要,而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生活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和挖掘历史知识与生活现实的关联,如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文人画”这一“非重要”知识点,先给学生分享王维的《辋川图》治愈了秦观的胃病这一故事,引出“文人画”的概念,强调其“文人画”反映了文人对自身品格的不断追求和超越,其“修养”志趣的追求远远大于对绘画艺术本身的追求,故而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一种独特风格。这就把“文人画”与修身做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录制微课,寓讲授、欣赏和思考于一炉,深化学生对“文人画”这一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下,“文人画”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追求,进一步深化“文人对自身品格”的追求和选择,从而使学生对“文人画”、社会现实与人格修养的关系产生深刻印象和理解。

总之,新时代历史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对此必须思考和寻找有效的改进路径,用“历史文化”的视角重新理解历史教育、改进历史教学实践、理解具体的历史知识,这是新时代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若能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坚持,一定会对历史教育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注释】

[1]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1、3 页。

[3][德]耶尔恩·吕森:《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序一;[德]扬·阿斯曼著,金寿福、黄晓晨译:《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1 页。

[4][德]耶尔恩·吕森著,綦甲福、来炯译:《历史思考的新途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87、88 页。

[5][德]苏珊·波普著,杨琪译,黄肖昱校:《公共史学与历史教育学》,《历史教学问题》2019 年第1 期,第3—5 页。

[6]郭富斌:《寻找中国的DNA》,《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 年第1—2 期,第34—53 页。

[7]束鹏芳:《释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的“统”》,《江苏教育研究》2020 年第11 期,第68—73 页。

[8]王学典:《史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248 页。

猜你喜欢

文人画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年味里的“虎文化”
当代画家 胡石
谁远谁近?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