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导入下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资本积累探析*

2023-01-09段传铬

智库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个体资本

段传铬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化资本”概念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与个体发展紧密联系。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与能力,由社会实践、习惯品质、道德人格、知识理论、综合能力五要素构成。教育背景与教育经历在个体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助于个体实现学识的增长与个体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学校是学生获取和积累文化资本、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场域。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为英语专业学生获取英语专业技能与知识、提升文化修养与道德人格提供了场域。如何通过英语专业的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和转化文化资本,中国传统文化或可成为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的重要资源之一。2019年是新文科建设启动元年。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文科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等,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1]。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是高校文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外,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辨识力、文化价值观与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是英语专业教育中应当包含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重西轻中,加上在大环境上,西洋节日、外国电影等不同形式的西方文化输入,导致诸多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高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西方文化了解、熟悉,而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十分有限,甚至产生崇洋媚外的不良文化心理。为修正、弥补和改变青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状态,在当前的英语教育中应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到英语专业的教育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资源,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资本内涵,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价值观,这将不但有利于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更好地在将来的对外交往中讲述与传播中国故事,也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辨识力和对西方不良文化渗透的抵制,提高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有利于中国文化得以顺利延续、传承与发扬光大。本文将借助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资源,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资本的积累、文化资本与个体发展展开探讨。

一、“文化资本”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资本”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文化社会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与文化学中“文化”概念的有机融合,具有两者的特点。布迪厄在社会学中引入文化学观念,通过对马克思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的解读,将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区分开来。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属于文化正统的趣味、消费方式、社会属性、技能和判断的价值形式。譬如在教育场域里,是一种构成文化资本的学术资历”[2]。文化资本是社会中文化生产场域的劳动积累,是变动不居的。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会影响社会资源、阶层结构甚至权力结构的变动与再分配。布迪厄还建立了“场域——惯习——资本”三位一体的模式。场域是社会活动的客观结构;惯习即习性,是一种后天的生成性结构,是主观的,强调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资本驱动着结构的运动。在这种理论模式中,“文化修养和教育经历能在特定场域里,成为行动者们获取社会地位的凭借。”[3]。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增加个体的文化资本积累,帮助个人实现成长与发展。文化资本的积累是以具体的形式进行的,以文化、教育等为具体形式,以个体身体为积累与转化的基础条件,是一个具体化,同时也是实体化的过程。个体的文化资本的获取、积累和转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变化与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实现了劳动力的变化,将为个体将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文化资本具有个体性的特点。个体为实现发展必须投入时间、智力与精力等,而投入的多少往往与文化资本的累积与转化成正比,因这一具体化的文化资本的累积和转化可以为个体发展带来重要甚至超常的价值。

学校是实践个体获取、累积文化资本的主要场域和渠道。学生通过教育获取知识、文化、技能,提升文化修养,培养审美趣味,并最终获得社会与学校认可的学历,形成其个人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而实践个体的吸收也要经历一个从了解到理解,从认知到转化到最后内化的过程。内化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 ,或者通过如著作、艺术品等实物形式具象化,或者在学校场域通过获得文凭来证明实践个体已经获得该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于通过传媒、家庭教育等其他渠道获得的文化资本,个体在学校场域积累与获得的文化资本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专业性,有利于个体系统性地积累与获取文化资本,对某一领域形成较为深入与全面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生长、维系、延绵和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以道德伦理为价值尺度,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制约并协调中国文化系统的运作与运行。“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4]正是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文化可以有形的形式如遗址、文物等,或无形的形式如语言、音乐等资源形态出现,但无论其以何种形态呈现,都承载着某种思想意义,被赋予了一定的精神价值。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先辈的实践中,历经发展,不断演变,成为了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资源。在当下,随着国家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十分必要,就个体层面而言,能使语言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对于涵育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其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树立其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学生个人文化资本的实力,增强在对外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个体对中国文化的自信都具有现实意义;就国家层面而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升群体的文化自信与国家的文化安全,维护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形象,做好国家的外宣工作,良性推动国家的跨文化交流均有重大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与英语专业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发展与确保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资源,在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可学习、吸收的内容时,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再发现。

发掘传统文化价值的必要性,首先在于文化的与时俱进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是古代,其逐渐演变、发展的历程也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条件下进行。时至今日,社会历史环境已发生巨变,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拿来的做法势必会与当下的社会历史语境产生隔阂,中国传统文化也无法完全适应当下的社会历史条件。其次,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需经历一个时间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与公民、社会制度、社会阶层等机制相互协调、运作的复杂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一旦形成传统,并非能轻易改变。而社会历史环境作为外部环境,在某些突发性的历史事件发生时,外部环境会产生变化,让传统文化本得以生养的外部环境突然断裂,而文化对此的调整和适应却需要时间的积淀。文化与时代相适应,需经历一个过程,所以传统文化也非完全适应于当下,也无法全盘拿来。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有精华与糟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问题上,只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即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部分。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再发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途径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前提。

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就是“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通过重新梳理、总结和运作,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5],即发掘传统文化中那些能为现代社会生活服务的内容。结合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秉承高校人才培养为国家人才战略服务的需要,在当下的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就是发掘那些能为青年学子成才服务的内容,这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或与之相关的知识理论,又包括可以提升学生道德人格、综合能力、习惯品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将中国传统文化再发现并在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取、积累并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文化资本,就是在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发掘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过程。青年学子的文化资本积累若不足,转化不到位,人文精神的浸润则不足够,容易导致学生的工具理性泛滥,功利化思想也会加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忠贞爱国等均有详细探讨,这些为学生提供了中国文化的知识理论与文化品格,实践个体也可以在文化资本的获取与积累中通过如此的熏陶,潜移默化成学习个体的习惯品质,注入到学生的个人文化资本之中。

三、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文化资本积累

布迪厄在《资本的多种形式》中定义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即具体化、客体化和制度化。“具体化文化资本包括有意识获得的和被动‘继承’的个人属性……客观化文化资本包括有所属的物理对象……制度化的文化资本由个体对文化资本的制度化认知组成,最常见的形式是学术资历和学术资格”[6]。

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即行为主体通过家庭与学校教育获得的文化知识与技能,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个人修养与品性,内化为个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布迪厄概念中的“惯习”,在实践中通过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品味、认知判断等体现出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学生通过文化资本积累的途径,了解、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投入时间与精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知性认识,通过实践不断加深理解,最终达到理性认识,内化为惯习。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分内外两大途径。外在途径即从外界获取的方式,主要有学校课程的设置、教材提供的知识内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图书馆提供的相关书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等。这些外部途径形成一种提供学生文化资本的外部系统,互相协调作用与运作。起主要作用的是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理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重要的人文价值,将其作为资源注入至英语专业教育中,就是一种价值理念的体现。价值理念导向学生获取文化资本的整体外部环境的优劣,进而影响学生文化资本的实力。价值理念决定着学校课程的设置,如有些学校在英语专业教育中设置了专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些学校则没有专门的课程,只是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英语专业学生获取文化资本的内在途径,主要是将从外部获取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的理解、习得和内省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部分进行内化,变成自身真正的文化资本,并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取得这一文化资本的证明。英语专业学生获取文化资本的内外途径是互动的,也是互相作用的。通过互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并逐渐转变为学生的文化资本。

如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格”的探讨提炼并导入英语专业教育的课堂,让学生吸收,变成其文化资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国家尊严、荣誉和品格观念,即中国的国格,它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真正源泉”[7]。中华民族的“国格”表现为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国家尊严与荣誉的维护,保家卫国,服务国家的道德修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国人对家国的担当,都是中华民族传统和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国格。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的是英语和西方文化,在面对以后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进行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格”教育已内化成学生的文化资本,则势必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尊严与国家荣誉构筑更加有力的盾牌,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振兴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文化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再发现,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是发挥传统文化当下文化价值的可行途径之一。英语专业学生通过文化资本的内外途径的积累,投入时间与精力,在不断地吸收和实践中,内化为其惯习,成为学生个人的文化资本。英语专业学生通过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资本积累,将有助于他们未来进行更好地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个体资本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资本策局变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