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19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农村

苏 春

(萍乡市文化馆)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曾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道出了颠扑不破的深刻道理。回顾我国建国、复苏、振兴到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和始终坚守的“精神力量”的智慧凝练,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潜在动力,有助于全党、全社会、全体民众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1]。

一、文化资源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文本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战略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结合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高速发展阶段,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战略意义”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论断。首先,“红色文化育人”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和祖国走向强盛的历程的肯定;其次,“红色文化育人”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和新时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趋势及伟大重任;再次,“红色文化育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最后,“红色文化育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从抗日战争到和平解放,从建国初期到实现小康,再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现在逐步走向伟大复兴的艰苦、伟大的发展与创新历程的根本动力,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绝境重生、攻坚克难、创造辉煌、铸就伟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的根本动力与发展理念。

文化资源是培育人的精神与思维的重要基础,尤其是中国特色红色文化资源是提高国民坚定和维护国家、民族统一意识与实践的精神支柱。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步伐中,思想意识的引导和治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这个关键时期,利用中国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具有较高的战略意义。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国家主权、人民信任的核心领导地位,提高思想政治意识敏锐度和思想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都起着关键性作用[2]。

在中国,传统文化是发展和创新的精神动力,是党和政府工作在群众中推进的重要着力点,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奠基和灵魂。文化艺术的振兴是乡村知识水平和经济振兴的前提,因为文化是精神和物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在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保护的过程中,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既是培育和发展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生态体系建设的主体[3]。红色革命文化是维护社会及社区稳定的重要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红色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及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新时代思想意识治理和坚定党的领导地位的思想基础,更是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现阶段,以文化建设为内涵,保持坚定信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提升思想意识安全意识教育,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阶段需要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中国特色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也见证了中国先进的思想理念的逐步成熟,“民族复兴理想信念、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健康中国理想信念、民族自信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理想信念”。(1)“思想法宝”站在政治立场的出发点上讲历史、奉献、奋斗、创新;深刻认识和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最终胜利的根源:中国共产党的“能”、马克思主义的“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2)“实践法宝”红色革命文化所体现的先进性、持久性、长期性是保持思想路线和行为实践的有力保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独特的思想魅力、巨大的实践伟力、讲求责任与担当、勇于自我革命的自觉性坚定性;(3)“创新法宝”红色革命文化保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展创新理念在中国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坚实动力源泉,始终坚持全面“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勇于推动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二、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研究

文化振兴依赖于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有助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制约着文化振兴的发展、乡村振兴推动着文化振兴的创新。“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催化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品牌,助力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竞争力”。“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中国从抗日战争到和平解放,从建国初期到实现小康,再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现在逐步走向伟大复兴的艰苦、伟大的发展与创新历程,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科技精英、伟大领袖、各行业领域无私奉献的祖国建设者和拥护者,也创造出了许多新事物、新精神,这充分展现了我国“红色革命精神力量”在我国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共同战役等方面发挥的巨大贡献与作用。

基于事物与逻辑关系的辩证统一、协调统一,不断加强农村的文化资源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文化氛围、人才储备、群众素质的不断提升。主要工作思路有:(1)探寻农村文化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精准供给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契合点;(2)探寻农村文化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政策的契合点;(3)探寻农村文化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素质发展的契合点;(4)探寻农村文化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契合点;(5)引导农村居民群体充分认识、把握,并合理利用政府开展乡村振兴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参与和投身文化教育活动,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群体的科学文化知识层次、就业与创业素质、与时俱进的思维意识。

文化艺术本身的艺术功能与服务功能肩负着引领思想意识、培育文化素养、充实文化生活、振兴文化产业、拓宽认知与眼界、助力经济振兴等艰巨任务,也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求。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适应并融合到我国特殊国情发展阶段,具有很好的适应、融入、催化、拓展等作用。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存在与发展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为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相互影响[4]。文化振兴是保持乡村振兴的保鲜剂,文化振兴是加强乡村治理的催化剂,文化振兴是强化乡村振兴的营养液,文化振兴是增强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落实和推进实现农村现代化“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自强自立、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建立健全、生活富裕、基础全面、创新发展”的新目标。

三、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四个坚定、四个自信、四个自觉”成为我国进入快速高质量繁荣发展阶段的思想引领的理念和目标。乡村振兴代表着我国基层日常生活的文化实践载体和基本生产模式,更是我党始终坚持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的代表。随着市场化的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程度不断深化,乡村振兴在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也凸显出其特殊的地位,乡村文化生活、乡村劳动力、乡村生产力、乡村资源开发、乡村基础设施等的发展和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经济增长基础性支柱,更是统筹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依托文化艺术的重塑推动乡村振兴是当代有利的思想武器,加强从村及城镇居民群体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律与文化自强等意识,提高其文化品位与认知、认同能力水平,更好地适应文化强国战略,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5]。乡村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独特性,也有创新性、更有继承性。其蕴含着独特的精神品质、丰富的乡土文化、优良的革命传统。随着“互联网+”“数字中国”“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与落实,文化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乡村振兴的内动力和灵魂,发挥着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6]。

从乡村振兴战略到健康扶贫计划,国内学术界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与创新成果出发,从2010至2018年的研究成果分析表明,文化、教育等公共基础事业的服务均等化对乡村振兴实际效应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为今后努力、发展和创新的转变方向提供参考或借鉴。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乡村振兴战略都主张将推进基层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点研究课题。我国先后颁布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以及各项鼓励留守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不断出台,明确了乡村公共服务事业均等化的发展目标与机遇,更指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和不断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的改革措施,是有效缓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的催化剂,是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出路和趋势。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建立文化教育扶贫接续机制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成功和可持续发展,说到底还是要解决制度、资源和人才的公平化的配置。引导广大知识青年了解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建设基层、创新基层的理论与实践,全面促进和提升农村居民群体的科学文化知识层次、就业与创业素质、与时俱进的思维意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农村就业前景广阔,对于引进人才和福利待遇的各种利好政策不断出台,这对于新入职和长远规划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因此,在农村建立留得住、用得好、稳发展、有创新的人才激励与发展体系是重中之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创新,不断建立开放的、多元的乡村文化氛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基础和人才前提。将“思想育人、扶贫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渗透到农村文化氛围和人才培养体系中,提高农村居民的国家认同感、制度认同感、文化业认同感、价值认同感。依托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提高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政治站位,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教育扶贫的发展战略、价值认同与国家利益相统一,进一步深化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改革步伐。

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在革命传统文化精神所蕴含的教育内涵对于基层的党员干部群众以及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全面接受坚守如磐初心、勇担时代使命、永葆奋斗精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的洗礼。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首要任务,经济的振兴首先要解决思想的振兴。中国革命时期所产生和传承的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世界优秀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合、创新与发展的新形式的重要突破,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和人才动力,对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刻的文化思想与历史变革意义[7]。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融合发展,是文化强国、经济强国战略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明建设、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力量源泉,是乡村具居民和广大群众思维、生活、工作、创新、创造能力与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过程。努力探寻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增长点:(1)依托城市的人才优势流向基层就业,加大对城乡优质文化的开发与融合力度;(2)依托城市的文化优势实施基层共建,加大乡村思想文化资源建设的共享力度;(3)依托城市的科技创新优势带动基层,加大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传承、创新、保护力度;(4)依托城市的公共服务优势带动基层,加大乡村文化、教育资源的服务能力的提升;(5)依托城市的经济结构改革带动基层,加大乡村文化产业与经济效益开发力度。

四、结语

以文化为背景的精神文明扶贫能推动农村文化扶贫的落实,提升农民教育素养水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是打赢和坚守脱贫攻坚战成果的坚实理论指导与基础,是加速农村农民脱贫和就业、创业的精神与物质寄托,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缩小农村与城市文化、教育、观念等差距的现实需要。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顺应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均等化的时代要求,是当前有效推进农村文化扶贫的基本路径,是创新基层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基础建设等与城市之间的均等化缺失差距是长期困扰和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因此,加强农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学历与能力素质、就业与创业能力具有较大的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红色是什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追忆红色浪漫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