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融合构建*

2023-01-08王晨歌

智库时代 2022年19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王晨歌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高校要扛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旗,更要培养出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这对高校目前的培养之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针——三全育人体系亟需更新以实现更高的理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高校传播育人方针有了更多的维度,结合互联网媒体、大数据计算,高校可以快捷精准地实施培养方案。而课程思政是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程进行全面融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方式方法创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改革,实现全课程育人[1]。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根,借“互联网+”这一东风,紧抓“课程思政”新思想,必将实现三全育人。思考如何在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融入“互联网+”以及课程思政也成为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互联网+课程思政”视域下构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时代价值

(一)三全育人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

“互联网+”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超维工具[2]。它突破了传统教育媒介的单一时间单一空间维度,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下的大数据,根据不同学生的受教育状态、思考理解能力等精准设置不同的思政教育内容,做到“千人千面”,但又保证了“殊途同归”,全员都能实现思政教育。同时,它也能利用互联网资源,将思政教育传播的内容渗透到服务、社交、生活等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同时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因此从入学到毕业,都可以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每位同学可以得到全过程育人。正是“互联网+”帮助打通了“三全育人”的每个环节,并保证了环节间的连续性,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反馈链打通,互通有无,及时沟通,实现团结一致、共同发力,提高“三全育人”的效果。

(二)三全育人吸收“互联网+课程思政”理念的意义

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思政教育也伴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21世纪经济的飞速增长,也使得三全育人在多元价值取向的价值重构中面临了巨大的困境。因此,作为育人中重要的一环,“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先锋队,通过全面融入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全员育人,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让三全育人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彻底。同时,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强有力的信息工具,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形成高校德育发展的合力,将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意义[3]。因此,三全育人联系“互联网+”时代背景,结合课程思政新模式,同时吸收“互联网+”与课程思政理念,提高三全育人的实效性。

二、“互联网+课程思政”视域下构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路径设计

在“互联网+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体系主要从课程育人、网络育人及科研育人三大方面进行路径设计。

(一)课程育人,夯实三全育人基础

高校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中立德是前提,立德才能树人。如何立德,便要推行融入“互联网+课程思政”的课程育人。因为课程是高校教学的主体,是培养人才走向专业化的基础,同时也是高校育人的基本途径。

总的来说,想要高效地实现课程育人可以抓住“三类课程”齐头并进。第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教师应当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学习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引领学生通过唯物史观的学习,辩证地看待自身的发展问题,一步步坚定自己的信仰,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第二类是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师应当主动在课程中融入“互联网+课程思政”理念,让新思想充分体现在课程中,使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的精神要义。第三类是理学工学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应当结合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爱国精神,培养“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下的新时代人才。

以上“三类课程”相辅相成,构建“通识教育+综合素质+专技提升”的课程育人体系,高校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延续教学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好经验,改进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办法,将“互联网+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去,这里指的不单是思政类课程,任何课程都要如此。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思政教育能力,强化教师三全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因此要注重教学相长,教师应当与学生形成“教学共同体”,多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引导式的教学教育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程育人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勤学苦练中掌握扎实的学识和技能,夯实三全育人基础。

(二)网络育人,拓宽三全育人渠道

现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全面应用,三全育人各项举措的实施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课堂上开展,网络已然成为了突破时间、突破空间的育人途径。网络育人最主要的优势是能够拓宽三全育人渠道,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积极响应学生喜爱在网络上关注热点消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建立“互联网+课程思政”网络育人平台,在网络平台内加入学校的精品课程、专题课程,开展线上精品活动,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爱好浏览学习,充分感受“互联网+课程思政”网络育人理念。

二是充分利用好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手段,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小视频、QQ等,融入“互联网+课程思政”理念,与学生交流他们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自发地去思考、去探讨、去发声,筑牢网络育人阵地[4]。通过对新媒体、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三全育人的精准程度,提高三全育人的效率,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是引导学生关注优秀的媒体节目,增强网络育人实效。优秀的媒体节目往往会吸引住大学生的目光,如《百家讲坛》《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宝档案》《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颇受大学生的喜爱和关注。这些节目能够从历史传承的角度,结合当下热点,将节目的严谨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将学术创新和思想独立作为节目亮点,覆盖了各个文化层次的观众,做到了雅俗共赏。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节目,品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国悠久的历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积极作用,实现网络育人的启发目的。

(三)科研育人,提升三全育人质量

科研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能够显著提升三全育人的质量,是三全育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5]。高校应当搭建“互联网+课程思政”科研育人培养平台,以科研创客空间为载体打造省、市、区三级众创空间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创新创业计划,鼓励和培养学生开展各种关于科学探索、科技创造、科学应用的活动,引入电子爱好者协会、机器人社等科技类社团,配置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设备,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创意思维。给学生提供免费即时的开放平台资源,实现平台引领学生创作,教师带领学生创作,最终达到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科研育人成效。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服务于社会发展,实现“互联网+”与三全育人的深度融合。

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我专业、特点与兴趣,选择学习有针对性的课程,实现传统技能与跨界技术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融合、单一学习与应用探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融合。遵循个体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既有学习基本理论的课程,又有体现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的课程;既有营造科研文化的课程,也有参与体验的实践课程。

依托“互联网+课程思政”科研育人培养平台,开发一系列品牌活动。借助全国“互联网+”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中美创客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平台,启发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科研,达到科研育人的成效和目的[6]。

三、“互联网+课程思政”视域下构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实际应用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已经初见成效,被江苏省教育厅、各大知名网站、媒体关注,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发表《青春告白祖国——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国教育在线报道《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升国旗暨“学四史,守初心,传薪火”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扬子晚报发表《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创客”高地培育“智造”工匠》。此外,还有南京日报、荔枝网、南报网、高淳发布微信公众平台等多个受众广、大众认可度高的平台发表过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体系相关内容。

(一)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才质量

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7]。“互联网+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使学校教师更加热爱课堂,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取得诸多丰硕成果,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理念构建的三全育人体系,使得学生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回首过去的2021年,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有近400名师生荣获校外表彰,2018、2019、2020、2021年均取得江苏省职业规划大赛特等奖的傲人成绩,南京市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也是两年都获得了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的殊荣。完成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规划与相关专业建设规划,重点建设莱尼机器人学院等6个院级实训室,获批“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全面实施三全育人综合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养成[8]。开创了“学业成绩+素质养成+心理健康+创客活动”的“四维一体”培养模式,成立了国旗班、音乐社、乒乓球社、青藤文苑、单片机社等66个文艺类、体育类、文学类、科技类学生社团,确保“一人一团”,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重视团队建设,突破重点项目

学校“十三五”期间共建设22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专业为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为省级品牌培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创客教育试点专业,另建设院级品牌专业4个,规划专业15个,并均顺利通过结项验收。《单片机技术与应用》《机械图样的绘制与识读》获批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荣获2019年全国机械技工教育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9]。构建“54321”师资培训体系,重点培育“站得住、跑得快、跳得高”的梯级师资队伍。建设校级“三支团队”9支,省级科技创新培育团队1支,以点带面、以强带弱,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十三五”期间,共有4人获批省级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并将2人列为省级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组织15人次赴境外研修学习。

(三)突出学生特色,关注育人成效

三全育人的初衷即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学生因材施教,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自身能动性。“十三五”期间,学校专利申请与授权量逐年上升,申请授权共计4458件。2018年专利申请授权量位居在宁高职院校第一位,全省第三;2019年上升至全省高职院校第一。其中学生专利申请量占比达63.7%。2020年学院新申请专利880件,授权957件,其中学生授权量超过60%。

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示范高校科协”“南京市科技工作者之家示范基地”“省、市科普示范基地”等[10]。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坚持“立足企业、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思路,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实施“嵌入式”“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共培养学生4294人,是省厅服务外包类“嵌入式”人才培养专业总数第一的高职院校。

四、结语

融合“互联网+课程思政”构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革新,也是教学制度的革新,更是高校育人政策的革新,这对于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全员育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目前高校的成就来看,提升效果较大,参考意义较高。当然,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像改革期间管理者顾虑较多,施教者不能及时掌握精髓等。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高校育人制度改革要进一步落实多维融合,将“互联网+课程思政”的能力切实发扬出新,打造具有革新精神的高校三全育人体系。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