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的四个向度*
——社会工作的视角

2023-01-08冷金岩雷育胜

智库时代 2022年19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评价

冷金岩 雷育胜

(1.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学校)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①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是“两个一百年”奋斗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新时代青年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且更依赖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和传递,以“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开展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兼具理论和现实价值。

社会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旨归、受众群体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和逻辑关联性,这为两者互促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理论基础。而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和手法更贴近青年,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②

一、以系统观念推动教育体系创新

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即任何一个人的改变都是环境作用的结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戏入脑,需要以系统观念优化教育环境,通过深化思政课全课堂,善用社会环境大课堂,打造网络空间云课堂,创新教育体系。

做强课程思政。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中一项重点。课堂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知识的主渠道,应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但在实践中,课程思政推进较为缓慢,主要存在两大误区。一是专业课与思政元素融合难,尤其是理工类学科难以找到契合点;二是课堂内与课堂外衔接难。不少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课堂内讲授思政内容,在课堂外的答疑、与学生的互动不属于课程思政范畴。从社会工作的系统观念审视,要打破专业内外、课堂上下的融合壁垒。③一要梳理学科发展史,将学科的发展置于时空背景中,挖掘学科发展与时代进步、民族复兴的关系,以学科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标志性成果为契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二要构建师生互动圈,广大教师要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为人、为事的“大先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体现在多个圈层,备课期间,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情感期待与希望注入,授课中的实时交互与反馈,课堂外依托互联网开展答疑时的态度,学生在互动中“润物细无声”地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专业的思维启迪。

做优环境营造。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系统工程,课堂教育是基础,而当学生离开课堂置身校园环境内,更需持续进行价值观教育,实现课堂教育与环境营造一体两翼、互促联动,真正让校园文化环境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分类别优化环境,打造舒心、舒适的场所。针对教学楼、实验楼等教育教学场所,强化对其的硬件设施改造,形成相对统一的视觉标志,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内容展现在场所内。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定期清洁美化活动,打造公共交流空间和休闲服务空间,在徜徉知识海洋中提升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针对宿舍、食堂等生活场所,开辟学生互动专栏,供学生提出意见、分享交流,加深归属感。积极开展宿舍环境提靓行动,推动“厕所革命”进宿舍。开展“明亮厨房”计划,通过实地查看厨房、与工作人员交流等形式,一方面了解平凡人岗位坚守的生动事迹,一方面强化对学校建设的了解。

做好网络传播。充分认识传播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要牢牢把握网络宣传教育阵地,建立贯通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既要通过传统媒介开展宣传教育,也要广泛依托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开展价值观教育。④以内容质量为导向,针对当前社会热点现象和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偏差性思维,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展开解读,既有对“是什么”的解释,也有“为什么”的分析,还有“怎么办”的方法讨论。以常态长效为目标,在全媒体平台上开辟专栏,一方面定期推出价值观教育内容,一方面以“树洞”等形式为载体,及时获取青年的最新需求,感知青年的心态变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还应建立宣传审核-舆情监控-应急联动的宣传机制,确保思想意识安全。

二、以专业手法推动教育形式创新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仍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以面授形式进行知识传递,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学生接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社会工作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基础手法,将这三种手法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拓宽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建立成长档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遵循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鼓舞人、鞭策人的最佳效果。个案社会工作立足学生个体的生命历程,与学生一道寻找优势、补足短板,实现个人梦想。将此方法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为学生建立专属成长档案。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和过去经历,从而较为精准地为每位学生“画像”,对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纠偏,切实“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档案能够详细记录学生在大学时期的成长经历,包括学习情况、奖学金、助学金的获得情况、生活消费情况等,对此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把握学生的行为状态、思想状态和社会心态,对潜在的成长风险点及时预判,并建立基于优势视角的发展框架,培养学生爱国、诚信、友善等美好的品质。

强化社群连结。构建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链路社群互动小组,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高中到大学的跨越,学生容易在大学入学阶段出现“文化震惊”的不适应感,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快速迭代、转换的时期,以小组形式开展价值观教育能够推动学生迅速形成情感联结和学校认同。在大学期间,分阶段开展“小我与大我”“成人与成才”“自由与规则”的小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开展党员一对一引领活动,在生活指导、专业辅导、心理向导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以朋辈互动的形式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师生共建的形式建立专业小组,教师带领学生通过非正式的小组互动交流,共同领略学科之美、领悟大学之道、领会价值真谛。

推动社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知识传递、价值养成与行为塑造三位一体的过程,因此要推动学生在躬身实践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的工作手法主要包括社区资源的整合、社区问题的解决、社区力量的动员。在价值观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校调研,绘制学校资源地图,梳理校史校情的文化资源和地理资源,感受校园之美,培养人文情怀,强化情感认同。同时,以提案形式对师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深调研、广座谈,在提升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培育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公共利他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价值追求,在实践中,学生以社区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社会工作强互动、强参与的活动将价值观内容蕴于其中。开展定向越野,在校园地标建筑物内设置核心价值观题目;开展快闪宣讲,以歌曲、舞蹈和三句半的形式,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学在经常。

三、以具象化思维推动教育内容创新

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服务提供者既能够将服务对象的个别性经验上升为一般性概念,有助于对服务对象的阐释内容进行分析,同时也能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内容,便于服务对象接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青年人要讲授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打破固有的讲概念、摆事实、说道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出圈”。

找准契合点。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以其幽默、诙谐的风格成为网络空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网络流行语在青年学生中的接受度高、受众范围广、使用频次高。找准网络流行语与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引导青年用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一是开展深度探讨,如“YYDS”背后的国家成就、“凡尔赛”中的国际比较、“内卷”对社会发展的利弊等,引导青年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政治立场,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国际视野。二是开展深刻反思,如佛系青年与躺平青年的人生轨迹、“干饭人、尾款人、工具人”背后的青年心理状态,反思新时代青年与革命战争青年的生存环境、时代境遇、发展轨迹和人生理想的差异,进一步激发青年树立高远理想、提升人生格局。三是开展深入互动,如以“后浪”为主题开展不同群体的互动交流,邀请不同专业的学生、关工委教师、相关专业的老教授、先进代表等与学生讨论,激发共情共鸣。

找准着力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因此要着力推动大学生榜样选树,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注重选树过程,榜样作为鲜明的价值符号,其个人事迹和精神品质引领着青年学子的价值风尚,要通过文字和影像资料,生动展现学生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点滴事迹,从细微处打动人心。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宣讲、演讲,在全校形成争当榜样、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注重培育过程,榜样身上所具有的爱国、诚信、好学、创新、自强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一致,因此要将榜样人物所具备的特征从“典型”向“普遍”转化与挖掘,发挥榜样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要在不同群体和不同层面培养榜样,在坚持激发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同时提倡多样性和丰富化。⑤

找准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而是由平凡人平凡事共同构建的。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个体发展与时代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志向与复兴梦想是同向同行的。立足学习科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技术攻关,强化学生科技报国使命担当。立足就业创业,既要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倾向就业,也要引导毕业生深入西部和基层建功立业。立足社会生活,持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我为师生办实事”常态长效机制构建,引导学生在为民服务中践行价值观。

四、以精准化理念推动教育评价创新

社会工作在开展服务前会进行需求评估,以更为精准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会进行过程性评估,以保证服务能够按照既定目标推进,在服务结束后进行服务评价,检验服务质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缺少了评估和评价体系,难以真正了解教育效果,难以推动价值观教育走深走实,难以检验立德树人根本成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构建从教育前端到教育末端的流程化的评估评价体系。

双需求评估。在开展教育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线调研,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价值态度两类题目,掌握学生在价值观层面的知识储备和价值态度情况。在此基础上,组织策划调研、座谈等活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确保教育内容能够切实回应青年诉求。通过数据汇总与分析,勾勒出学生的需求概况。除此之外,还应从学校层面评估教育需求与目标,充分了解各学院、部门在推动价值观教育上的举措和做法,推动教育内容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形成“三全育人”的价值观教育合力。

立体式评价。在教育过程中,要实时开展动态评价。一方面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评价,在师生互动中构建了双程交互协同、螺旋上升的立体过程。在评价过程中,要突出评价目的的育人性,将评价作为教师不断优化育人方式的动力源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风向标,真正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展示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突出评价内容的客观性,评价需要基于全面、准确的信息,通过学生数据管理系统对学生各方面进行信息抓取和收集,同时采用自评、互评、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检验教育成效。

追踪式反馈。评价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人才发展质量,尤其是价值观教育这类难以即时转化为成果的教育类型,更需要长期的追踪反馈,检验教育质量。建立校企联动的评价模式,在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研中着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建立家校共育体系和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这个问题。面对新形势,价值观教育应转变思维,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精准思政的宏观背景下,以社会工作为抓手,在教育体系、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等方面下大气力优化,在渐进式创新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新发展,助力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注释】

①本报评论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N].光明日报,2018-09-13(003)。

②雷育胜,冷金岩,周恒洋.社会工作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7)。

③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④关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02):80-83。

⑤张耀灿.榜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7-8+24。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评价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