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2023-01-08廖玉婷

智库时代 2022年19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育人院校

廖玉婷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在经济、政策、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培养出知识储备扎实、实践能力强劲、思维人格健全、思政修养优良的综合型人才,成为了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此,有必要从三全育人的视角出发,对高职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发展状态及受教育情况展开探究讨论,以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出突破现有阻碍、实现教育优化的可行路径。

一、三全育人与理想信念教育

(一)三全育人

所谓“三全育人”,就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统称,这既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实现教育质量综合提升的科学思想与实践方针。具体来讲,三个“全”字分别从不同维度出发,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广大教育机构及教育者提供了工作方法。首先,“全员育人”对实施教育行为的主体概念进行了泛化拓展,强调在学校、教师等传统教育主体的基础上,家庭、社会等角色也应参与到人才教育,从而打造出更优质、更多元的育人队伍,达到“1+1大于2”的合力育人效果;其次,“全方位育人”强调多角度、多载体、多路径地开展教育活动,进而在实现教育模式优化创新、教育机制健全完善的同时,营造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举的育人氛围;最后,“全过程育人”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学习与发展的全过程,将德育元素渗透到各学段、各年级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之中。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这一改革要求,既有助于解决传统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也有助于更加明确、更有依据地找准创新方向、理清发展逻辑,进而实现办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着力点与落脚点。具体来讲,理想信念作为人三观体系的最深层次与核心所在,对人的思维与行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只有保证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正确性与健全性,人才能不断地向好发展,进而促成个人能力的进步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高职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专业学习与生涯规划的关键阶段,理想信念对其来说,既是个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也是奋斗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高职院校乃至社会整体必须要重视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着力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积极的目标与梦想,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价值,为其成长为爱国敬业、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的职业人才扬帆助力、保驾护航[1]。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受惠于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德育建设的持续发力,各地高职院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优化发展速度较快,整体育人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但客观来看,当前高职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发展情况仍然不够理想,且相应的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充分解决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具体来讲:

(一)当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的表现特点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诸多群体性或个体性问题,具体的表现特点如下:

第一,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精神需求相对薄弱。近年来,在经济环境、物欲思潮、社群圈层等多方影响之下,高职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务实派”甚至“享乐派”,这些学生过分重视物质利益的获取与物质需求的满足,而缺乏对于“精神食粮”的追求,甚至对知识、科学、信仰等嗤之以鼻。在此类错误观念的导向下,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陷入攀比式、超前式甚至负债式的消费泥沼当中,长期沉溺于金钱、物质所带来的快感,精神世界越发空虚而不自知。此外,还有部分高职学生虽未沦为消费主义的拥趸,但受到家庭经济水平、个人成长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也存在物质追求高于精神追求的情况。其错误地将提高收入能力、改善物质条件视为“脚踏实地”,认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自我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概念,无法对自己当前的学习生活与未来的就业发展产生“实质性帮助”,故而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理想信念教育抱有轻视态度。

第二,存在利己主义倾向,价值取向有所歪曲。作为民族延续者、社会接班人,高职学生应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牢牢绑定在一起,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认为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进而对身边事、社会事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基于这种有所歪曲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一旦学生的个人利益与外部利益有所冲突,其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自私特点,而罔顾他人的感受与得失。同时,在利己主义倾向的影响下,很多学生还会形成比较偏激的占有欲和竞争意识,这无论是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还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2]。

第三,思维方式相对简单,缺乏客观思辨能力。高职学生的年龄多在十八岁左右,仍处于人格塑造与三观形成的发育阶段,加之其社会角色并不复杂、社会阅历相对浅薄,所以往往会表现出较为简单、直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从理想信念教育的角度来讲,此阶段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白纸化”学习特征,思想易于引导和校正,但也会因为缺乏客观、理性、成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而被虚假信息、消极思潮、负面文化所影响。例如,部分高职学生在网络中浏览到他人捏造的谣言信息时,往往不会对其真伪产生质疑态度,进而不假思索地转发、分享,导致谣言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再如,在国家政策发布或社会事件发生后,一些高职学生会盲目轻信他人对于政策目的、事件背景的错误解读,继而出于自认为的“道德感”“正义感”,在学校和网络中散布消极舆论,甚至实施违纪违法行为,最终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第四,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学习态度亟需端正。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获取与更新。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认知经验越扎实,其人格塑造和能力素养也会越健全。从教育角度来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质量,与其文化知识的储备水平密切相关,且尤以思政理论知识最为关键。然而,由于职业院校在育人定位上的特殊性,很多高职学生更重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与钻研,对文化课、思政课抱有应付态度。在此背景下,学生在学习接触思想政治理论时,往往只能做到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无法实现深层次、持久性的记忆与思考。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教育改革理念,实现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第五,生活态度较为消极,理想目标认知模糊。近年来,低主观欲望、低情绪波动的“佛系青年”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了我国青少年群体的一种亚文化形态与特征性现象。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佛系青年”也不在少数,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状态,并倾向于“活在当下”,不考虑自己乃至社会、国家的未来发展。客观来看,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作学生消解焦虑、舒缓压力、调节心态的有效方式,但更是一种以逃避、冷漠、自弃为源头的消极生活态度。对此,《人民日报》也给出了“事事随大流只会迷失自我”的负面评价。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视角下,高职学生的这种“佛系”思想,反映出了其信仰、理想的缺失,以及其对自我价值、发展目标的认知模糊,是必须要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3]。

(二)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问题

教育活动具有双向性,在分析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情况时,不仅要对高职学生群体这一受教育角色的特点、问题进行探究,也应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从教育方的角度出发,思考现存的缺陷与不足。具体来讲:

第一,育人理念有待更新。意识决定行为,若要保证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有效性、高效性,就必须以科学化、现代化的育人理念作为前提和基础。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及高职教师仍然秉持着较为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与当下的主流教育思想有所偏离。例如,部分高职院校过于侧重职业教学,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其中,而在文化课、思政课的设置和管理上比较粗放、松弛。这不仅会从根本上导致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条件较差、机会较少,也会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弱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和理想信念塑造的主观兴趣与探索动机。再如,很多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存在“师本位”“书本位”思想,并未正确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此背景下,其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灌输为主,且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对于思政学习的兴趣,并养成被动、死板的错误学习习惯。

第二,教育方法相对落后。在当下,很多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仅围绕思政课堂开展,且教育手段以理论教学为主,进而导致理想信念教育渠道单一、形式枯燥,难以达到高水平的知识输出与学生培养效果。

第三,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三全育人强调,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全程化、全面化。但反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现有教育机制,并未完全达到这一要求。例如,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课程,却没有建立健全学情分析、方案设计、效果评价等配套机制。这样一来,便很容易出现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而学”的负面现象。教、学、管三方均在课堂结束后不闻不问,必然会导致教学活动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出理想信念教育应有的育人作用。

第四,教育主体较为单一。目前,对于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高职院校这一专业机构为核心主体,甚至在很多地区具有唯一性。简而言之,即家庭、社会并未有效地参与到学生教育中。在此背景下,虽然高职院校能为高职学生的人格塑造与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但远不能满足三全育人的落实需求。同时,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的薄弱与扭曲本就与其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存在直接关系,若高职院校无法与家庭、社会建立联系、达成合力,势必难以构建出最有效的教育体系[4]。

三、基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应对策略

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面对当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主要可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第一,明确高职学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问题处理手段。要想彻底解决高职学生群体的现存问题,实现对高职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正向引导,就必须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实施针对性处理。例如,对于深陷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泥沼的高职学生,相关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与学生探讨家庭收入、经济能力、消费需求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工作不易、物质欲壑难填的同时,为学生讲解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重要性,以及超前消费、负债消费的危害性。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充分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并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艰苦奋斗。再如,对于高职学生中的“佛系青年”群体,相关教师应明确“佛系”思想的产生来源,即个体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后,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挖掘学生隐藏在随性态度下的期望和需求,并肯定学生的能力与潜力,鼓励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达成愿望,成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胜任家国使命的人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消极避世的情绪便能得到充分改善,进而形成坚定、积极的信念与信仰[5]。

第二,加快转变育人观念,明确理想信念教育必要性。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中,高职院校必须要摒弃落后、传统的育人观念,树立三全育人、综合育人的工作目标,在保证自身职业专业教育质量不滑坡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课时、资源等方面的配置结构,为学生提供出相对充足的思政学习条件。在此基础上,相关教师也应坚持做到以生为本,在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时,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力基础、兴趣取向、学习需求相匹配。同时,在实际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也应积极与学生展开互动,鼓励学生围绕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知识进行深度思考与小组讨论,从而使学生在深度的学习参与中理解思政理论、端正理想信念。

第三,创新优化教学模式,健全完善教育机制。为了解决理想信念教育渠道和载体单一的问题,高职院校及高职教师应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引入“课程思政”的新方法,即打破理想信念教育仅以思政课堂为“阵地”的局限性,将相关教育元素渗透到各年级的所有课程类型当中。例如,在烹饪、建筑、汽修等专业课堂上,教师也可为学生重点讲解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价值的相关内容,并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致力以自身的专业特色为基点,成长为有能力、有担当、有创新的优秀人才,并对社会、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及教师应建立健全“课前调查分析→课中教学管理→课后反思评价”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从而在提高育人效果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并实现教学模式的持续趋优发展。

第四,丰富拓展教育主体,构建全员、全面、全程的育人体系。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生产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与合作关系,与各方教育主体共同分析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情况与行为表现,并联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此外,高职院校还可做好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为理想信念教育的落实发展注入更强动力。例如,高职院校可邀请或聘请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来校演讲或助教,从而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并帮助解决学生在心理建设、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在榜样作用与专业指导的支持下,学生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综合素养都将实现显著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做好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既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强化学生素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行之路。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高职院校应着力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面化、全程化、全员化开展,在解决现有教育问题、优化整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与家庭、社会等其他教育角色形成合力,进而为高职学生提供出最优质的成长发展条件。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育人院校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