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19期
关键词:亲和力育人思政

刘 静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亲和力”一词最早出现在心理学范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在《无声的信息》中对亲和力做出如下解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亲近、喜爱,并促进彼此的交流,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减少人际间的矛盾与冲突的情感力。随着亲和力在社会各界、各个领域、不同人群中涉及范围的越发宽泛,“亲和力”也开始被引申到教育界,有国外学者最先提出“教师亲和力”的观点,并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自此国内外关于亲和力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开始增多。自20世纪初,我国教育部门发布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意见的文件中,多次提出“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成为我国高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指引,也是一个必然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有“高度”“力度”和“温度”。

新时期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教育环境,承载着新时代的育人任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入手,反思当前思政教育理念、方法、内容、过程等方面的不足,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一个值得尝试的路径。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教育现状

(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师亲和力的主体效能低

从亲和力的内涵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现不仅仅是依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或是言行举止上的追求一致,还包括在精神思想、价值观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认同。那么情感认同是师生和谐、高效交流的一个必要因素。情感认同的前提是教育主客体之间具备一定程度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保证双方能够处理好交流沟通中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并以思辨性思想来互动。其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思政教育中扮演着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角色,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对双方亲和力的影响是从内到外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能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度。因此,教育者要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并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亲其师、信其道。”

结合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教师队伍的整体政治素养较高,但也存在部分教育理念落后,科研主动性偏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从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感受视角出发的育人思想,如在教学设计中未能有效挖掘教材或者学生周边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渗透、融入到课堂实践中。在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亲切感、趋同感偏弱,僵化保守、冷肃平淡的传统师者形象没有办法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无法产生教育的向心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形成师生合力的凝聚力不足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受到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和视角上更加求新求快,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直接依据。在教育形式上主要依靠灌输式的课本讲解,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课桌前昏昏欲睡是偶有发生的。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本身枯燥、难理解,但是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固化、在语言应用上的单调、在情绪情感渲染上的敷衍等,都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足,学生悦纳性偏低的因素。例如教师没有积极探索混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分层教学等创新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好因材施教,没能做到紧密联系实际,没有保证教育内容的通俗化和生活化,削减了教育教学的参与感、体验感和感染力。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中,重视技能轻心理,缺乏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例如对于互联网中浩如烟海的公开课程、动漫视频、红色文化等教育资源,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没能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视频等信息工具创新思政教育的表达方式,打造有温度、有趣味、有情怀的思政课堂。

(三)教育内容单薄,未建立亲和力载体的合理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亲和力在表现形式上包括表层的“亲”,以及深层的“和”,“亲”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吸引,它更多的源于并体现在教育形式上,“和”是基于双方思想认同下的进一步靠近,它更多的源自教育内容上。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元素和载体,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在教育实践中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是形成和发挥教育亲和力量的一个措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思政专业课和辅导员的日常班会教育,就思政课教师而言,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充分尊重教材,遵守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但是在教育内容上也限定在教材之内,给学生传授的知识缺乏灵动性,例如没有结合冬奥会、政府拨款支持大学生创业、乡村振兴“求好不求快”等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把握时代旋律,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用青春力量去传递社会正能量。类似的例子还包括没有为学生推荐诸如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线上学习平台,没能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将身边的大事小情与思政教材中的内容相联系,从而在与学生讲真话、讲实理的过程中形成情感共鸣,并实现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教育。

(四)教育统整性低,对亲和力要素的整体把握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行为的教育,亲和力本身就是构成人的社会行为要素的一种。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探析和考量人的存在意义,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多面性,从而保障人的行动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3]”该理论强调人的存在及与他人的关系如果没有构建起“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那么亲和力也就是一种无稽之谈。那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教育对象本身,及其周围的一切教育要素(各管理部门、专业学科、教育环境、信息化设备、社会、家庭)之间构建一种“对象的、现实的关系”,且在这种关系中需要具备一种教育性和引导性,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内,让以教师主导的,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教育活动在思政体系内相互影响,并深化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从我校当前教育环境、教学系统、管理系统等的规划以及各学科、岗位教师的统筹规划方面看,还不能够较好地实现课程育人,科研育人、人文育人的完整机制,如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品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校教育平台,教师给予的指导仅限于课堂之上,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政教育空白化和空心化。

二、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路径

(一)探析亲和力内涵,转变思政育人理念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育人根本,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教育的管家,它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如一条红色丝带将师生的校园生活、政治思想动态、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清晰的育人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亲和力犹如春风化雨,在立德树人的育人行动中凝聚力量,释放能量。而要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价值,首先教育者应充分理解亲和力的内涵,以及亲和力在高职教育中的角色,如此才能够洞察学生的需求,然后在教育规则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视角,围绕学生的生活热点、难点来给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才能够结合实际,在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教育中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意义并有的放矢,在课堂学科知识讲解、班级会议、教育大会、社会实践等教育中,在情感元素的运用,学生情绪状态的调动中收放自如,从而通过教师和受众的相互尊重、信任、支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其次是善于革新教育理念,主动创新教育方式,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变的新媒体社会,在学生主流价值观多元碰撞的背景下,教师应用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和感召力强的精神内核,去讲授动人的故事,传递理想信念的火炬,为高职学生的青葱岁月画上符号,让高尚情怀、温暖美好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增进情感交流,改进思政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学生一切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心灵成长、品格养成不可或缺的德育教育元素。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教育主体,本质上属于人的一种双向的交流沟通活动。无论从教育心理还是社会心理方面考虑,情感都是增进双方关系,搭建心理桥梁的关键元素。没有情感的教育就像是被种在冰冷土壤的种子,很难长出嫩芽,然后结果开花。而情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情感可以带动身边其他的人一起产生积极的情绪,相反消极的情感则容易让人悲观、厌倦、退缩,从而阻碍人的行动实践的力量。因此,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加情感交流的成分,增强双方交流互动中的情绪感染力,克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懈怠、懒惰的消极情感,用言语力、服务力、组织力去调和、传递、升华教学活动的亲和力,是教学实践的必然之举。同时饱含丰富情感的教育也是适合更多种教学方式的教育,因此,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交流,也是创新教学方式,引领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和方向的一个可行途径。无论是构建特色品牌,深剖教育内容,还是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创新,都需要足够的亲和力来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4]。

(三)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打造人文教育环境

教育亲和力由表及里的过程是教育活动实践,以及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不断消化的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和力的前提是师生之间交流活动的发生,还有心灵的碰撞。打造一个知识氛围浓厚的、情感体验良好的育人环境,教育的亲和力就已经在时时发生了。结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包括校园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育,合理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充分发挥MOOC、SPOC、腾讯课堂等育人资源价值,构筑一个融合的话语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不拘泥于教室、教材和教师,不局限于课堂中的45分钟,让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便捷自如、融洽和轻松,让学生可以和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同伴同学、辅导员、家长等更多人随时沟通和对话,让他们能够随时分享社会热点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以及共享名著书籍,并在知识探讨中增长见识,助力思维的自由和快速成长,以上亦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亲和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其次是结合理论学习内容,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到周边的文化活动中,走进革命遗址和烈士纪念馆,亲自去体验民族精神的厚重,去感悟家国情怀的责任与担当,从而去发挥校内外教育环境的环体合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校园中的一个孤岛,而是教学人员、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大合唱,那么思政教育的相互关系、信息关系、相关关系就会在增进理解、促进共识、价值认同上就更容易,如此才可能持续生成和保持思政教育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扩展交叉学科视野,强化人格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要围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来开展,在我国刚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征程上,高职学生在我国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中充当着重要的奠基石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需要置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事业中,还需要根据新时代的变化去审视和评判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新时期的社会人才需求类型是技能型、复合型,思政教育内容不应该囿于专业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单一知识版块中,而应以思政专业课为主,以各个学科为辅的思政教育学科体系,相应的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应该是围绕这个体系,通过“史”“谈”“方法”“对比”的措施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从而从多个维度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5]。因此,在实际的思政工作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借鉴和吸收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并秉持爱岗敬业、修身立德的职业理念将其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在明德守礼、诚信做人教育中,灵活用典、合理范述,让学生在多个学科知识的理解迁移、愉悦体验中被教育者所吸引,被教育内容所折服,并在潜移默化中拓展自身的知识和社会视野,提升品质品格。此外在“谈”“对比”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主体作用,或许是娓娓道来,或许是激情澎湃,但始终要做到在思想上与学生保持步调的一致,保持学生积极认真聆听、讨论的思考状态,引导学生在对历史、对国内外文化的慎独、慎解中收获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猜你喜欢

亲和力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