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甘肃省农村养老模式体系构建研究*

2023-01-08赵秀玲曹露

智库时代 2022年30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农村

赵秀玲 曹露

(甘肃医学院护理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整合现有养老服务资源,建设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农村养老体制机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1]。农村养老困境相对突出不仅因为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大批年青人向大中城市的流动、农村集体经济衰退等原因,更与城乡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有关。传统的依赖家庭、家族或集体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口老龄化迅猛的冲击,乡村振兴战略在支持农业、推进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的同时,也创新了西部农村养老服务的新路径。不管是从农业和农村的特殊性出发,还是从城镇和农村老年人的差异性来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都应该是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养老腾飞的必经之路。

一、研究背景

本项调研自从2021年4月立项以后,课题组开始积极着手准备乡村振兴视域下甘肃省农村养老调研活动,经过对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文件和国家养老政策文件的深入研读学习,上网检索文献,了解我国养老模式体系构建的诸多文献,掌握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动态,设计研究思路,制定调研方案,确定了调研目的和方法;从2021年5月到2021年6月对参与调研的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调研知识的培训和指导;从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利用寒暑假时间,课题组6名成员带领500多名学生以学生家乡所在地及周边村(镇)为主要调查地,在甘肃省内500多个村(镇),230多家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活动,收集资料,了解农村情况和农村养老问题;从2022年3月到2022年5月,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整理并提炼出主题,最后形成调研报告。

二、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走访的500多个村(镇)里,有养老机构的约占75%,大部分在镇上,村里和乡上的较少,其中公立性的占到76%,养老院建筑70%的是楼房,23%是平房,90%以上的养老机构冬天都有暖气或火炉等取暖设备,95%以上的有消防器材。入住老人中有34%的是无儿女的,大概有1/3的是子女不在身边,没办法照顾的农村老人。

与城市的养老机构相比,农村的养老机构规模较小。乡村的养老机构床位大部分在30张以下,工作人员在15人以下,学历大部分是初中、高中,大专和本科的比较少,工作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年龄大部分在30到50岁之间,入住老人大部分在30人以下,大部分养老院都是无创收的,只有19%的有创收(种植和养殖业),所在的乡镇有发展特色项目的占44%(主要是旅游、种植、养殖业)。

(二)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和功能不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缺乏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农村老年人主要面临的养和医的问题,在现有的保障体制下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中的养老机构数量有限,设施简陋,而且大多乡镇养老机构因功能不配套等原因长期处于闲置而未能发挥其应有功能。

情感支持有待加强。老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需求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养老院里的老人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但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娱乐活动比较少,普遍都是以看电视为主,老人们感到比较冷清;活动场所小,运动器材少,很难满足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显得情绪低沉消极。由于子女常年外出打工,老人迫不得已入住养老院,与子女长期分离,缺乏感情交流,造成老人情感上孤独寂寞,需要养老院对老人在情感方面多加关注,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专业人员配备欠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大,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心理方面的指导人员,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辅导欠缺。缺乏专业的营养师指导,食堂饭菜品种少,搭配不够合理,不能达到均衡营养,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养老资金来源单一、短缺。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养老机构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现状,养老服务供求有些失衡,养老机构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社会资本参与率低,大部分费用由政府提供,资金短缺,聘用人员工资待遇过低、工作量大,专业服务标准也有待提升。

敬老院的适老化、信息化相对落后。农村的养老机构这些年来在硬件方面有很大的改变,但在适老化保证老人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村或养老机构在出入口、通道、地面等地方没有无障碍通道;缺乏扶手和抓杆;室内装饰、家具没有无棱角防撞设计;一些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房间还没有卫生间,有些甚至住房和厕所没在一层楼,卫生间没有马桶还是普通的蹲坑等,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有些地方洗澡还不是很方便。紧急呼叫设施、可穿戴的防走失手环等设备、远程断电装置等智能化用具和城市的养老机构根本无法相比。

2.农村养老出现的新问题

(1)养老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制度还并不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在农村地区还是很普遍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的代际关系发生逆向转变[2],以“孝”为核心的家庭赡养观念发生了动摇,家庭养老社会功能弱化,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多子女轮流的赡养分担形式让老年人生活缺乏幸福感;“重幼轻老”对年迈父母的心理生活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很多老人不喜欢随子女进城而留在农村养老等,农村的社会养老发展缓慢,难以适应新的养老问题,不能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要。

经济快速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两代人同时老龄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健康不佳的低龄老人,还要照料高龄的长辈老人,难以延续家庭养老。

(2)养老服务的配套及衔接不完善。农村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在数量上不足,配套体系不完善,服务平台设施、网点少,功能及服务能力欠缺等。机构养老布局不合理、资源欠缺;发展上出现城乡、公民办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3)互助养老投入和支持欠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基层农村政府资金紧张,养老方面的资金、人员、设施投入都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中西部的贫困边远地区,导致农村有些地方的互助养老场地、老年活动中心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4)自我养老状况堪忧。常年的过度劳作加上预防保健意识的缺乏,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由于受医疗条件、技术水平以及医疗费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病时多购买简单药物自行处置,导致小病逐步演变成严重疾病而影响生活质量,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5)再就业的机会和能力缺乏。农村由于交通和信息的影响相对落后,加上老化导致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比较困难使得再就业受到限制。社会往往不支持老年人外出再就业,大部分农村也没有为老年人提供适合的工作,导致大量老年劳动力资源浪费,不利于老年人发挥余热和实现自身价值。

(6)养老需求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农村人外出打工加快了致富速度,物质方面(衣、食、住、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也都在使用现代化的工具。但这些物质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大部分是基于青壮年的外出打工带来的,而不是当地自身经济发展带来的;而且,伴随着青壮年的外出打工,使农村老龄化加速,虽然物质生活富裕了,但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抚养及其他方面的需求满足还是相差甚远。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解决对策

乡村战略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多方位地为农村养老服务指明了方向,也为农村养老发展提供了基础、机遇和可行性。

(一)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1.做好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积极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积极做好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继续争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在内的农村老年人救助工作,贫困家庭符合条件的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困难群众通过资助参加“新农合”,罹患重特大疾病的群众,在政策范围内给予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自付基本医疗费有困难的人群适当补助。积极推动地方各级政府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护理补贴、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等老年人福利政策,改善老年人生活条件。

2.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

政府和教育、宣传部门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宣传以“孝道”“敬老养老”为核心内容的美德教育[3],营造孝亲、敬老良好氛围;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对老人提供资金和服务支持,树立良好的家风;促进土地流转,发挥土地养老保障的作用。

3.开展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推动居家上门服务

农村可以借鉴城镇地区的居家养老经验,发展农村居家养老,为老年人群提供舒适、贴心的生活服务,使服务更加关注老人自身发展和精神感受。建立医疗保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康复护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衔接制度。发挥乡村医生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进行健康状况评估、体检、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和指导,推动和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

4.加大专业人员培养力度

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老年医学、营养学、康复、老年护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健全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对在职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打造一支具有专业化养老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

5.完善农村自我养老模式

自我养老模式是农村最重要的一种养老模式,不仅可充分发挥老年人余热,实现自我价值,还可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政府要根据中央政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实现自我养老模式的可持续性创造条件,让“老有所为”为“老有所养”提供保障,并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积极创造老年农民再就业环境。将有一技之长又渴望实现“老有所为”的老年人,通过挖掘本地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将其培养成为再就业达人、文化匠人、传统工艺传承人,发展老年产业,增加农村老年人就业机会,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提高家庭地位、获得精神慰藉。

适度发展规模经营以增加土地价值。基层政府要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通过将土地出租给农业大户、合作社的方式从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并用租金来实现自我养老。给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更大的自由,使近城郊的农村老人可以将闲置的房屋出租给田园开发项目或大型农家院,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自我养老打下基础。

(二)发挥社会力量,弥补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不足

1.发挥村民自治和老年协会功能

督促家庭承担赡养责任,通过开展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活动,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发挥农村老年协会在维护社会稳定、涉老纠纷调解、精神文化生活活跃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和引导农村老年协会通过动员老年人开展互助服务,加强农村互助养老建设,弥补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欠缺。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各种老年文体活动,建立老年人互助服务网络、老年人精神关爱网络和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加强文化建设,丰富活跃精神文化生活。

3.鼓励年青人返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税收、资金、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为青年人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农村青年根据本地区特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注重人才培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使之成为农村养老产业的生力军,为留守老人营造幸福的养老环境。

4.加强农村志愿者队伍建设

发展各类为老志愿服务组织,企事业单位职工,倡导机关干部,大中小学生投入到农村养老服务志愿活动中。

(三)引入专业化、社会化的养老服务组织

1.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将乡镇现有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通过改扩建,形成规模合理、功能设施齐全、实用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除了满足五保对象集中供养,还要为高龄、独居和失能老人及其他人群提供养老服务。延伸现有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覆盖范围,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高信息化的养老服务。

2.发展农村特色养老产业

建设具有文化创意的、主题突出的、健康有机的品质农业休闲项目。根据我省的地理特点,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田园休闲养老产业,结合当地地貌、温泉、中草药、森林等各种养生资源,与度假居住、生态种植、传统农耕文化体验相结合,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度假产业,形成多主题的乡村休闲农业综合体,提供耕种、收获的农耕文化体验,打造最为自然健康的养老生活方式。兼顾养老养生及度假市场,将农村田园与养老事业相结合,赋予休闲农业的社会功能性,实现“农业+养老”的双赢。

四、结论

农村养老服务从资源配置、设施和服务上要满足乡村老年人的养老实际需要,考虑农村的文化习俗、治理特点、地形地貌等因素,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特点,使养老服务趋于规范化和人性化,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我们应该抓住乡村振兴战略为健全中国特色养老道路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积极破解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局,明晰思路与重点,前瞻性做好顶层制度设计,探索建立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农村养老模式,使其具有现实性、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虽然在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社会化养老还在起步阶段,新型养老模式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将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