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建引领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启示

2023-01-08郑杰李妍张卫

智库时代 2022年28期
关键词:国际化课程思政办学

郑杰 李妍 张卫

(上海理工大学)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方面承担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党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引领作用,是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使命和重要内容。中组部、中共教育党组于2017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组发〔2017〕13号),其中明确指出,“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应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当前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已基本实现了党组织的全覆盖,各中外合作办学党组织进一步探索加强党的建设,但由于办学形式的特殊性,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中外合作办学党建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受限

相较于普通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内普通高校明确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由于在办学之初有外籍人员的加入,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够明确,多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长期以来面临着党的建设虚化、弱化、边缘化等突出问题,落实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着“层层递减”的现象,从而使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

(二)党建活动实效性不强

大比例的外籍教师、国外教材的使用、外语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多元文化的冲击都大大增加了开展党建工作的难度,使党建工作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党建工作往往缺乏有效载体,难以融入国际化办学环境。“2+2”“3+1”“4+0”等多种形式的学制,对党建活动的开展也带来了时空的限制,极易造成党建活动与教学中心工作脱节。党的主题教育活动、理论学习、辅导报告等组织生活若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策划开展,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表现在活动形式单一、以完成“规定动作”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

(三)党员认同度和活动参与度较低

学生特点也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关键。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不出国门的留学”,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招生的门槛普遍不高,因此学生的质量层次不齐。由于外语教学方式和国外教学内容的引进,可能存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渗透的风险。他们毕业后大多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往往对入党热情不高,因此党员数量较少、比例较低。随之而来的问题包括党建活动参与率较低、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有待提升等。

二、以“课程思政”理念破解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困境

“课程思政”是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兴理念,其核心在于明确高校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体现了“三全育人”的思想,为解决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特殊难点、加强党建引领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自此“课程思政”的概念第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存在着到底是课程类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育人体系还是实践活动的不同意见,至此学术界普遍达成的共识是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

本文认为,“课程思政”理念是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出发,围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和根本任务,将国家思想意识工作融入教育方方面面的育人理念,其主要价值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深化了高校“育人”的内涵,即拓展了“三全育人”的可行路径;二是从中观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三是从微观上回归了“以学生为中心”和构建师生共同体的思想,促进了高校教学方式和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二)“课程思政”理念与党建工作的内在关联

首先,“课程思政”理念与党建工作的目标相契合。党建工作的内容不但包括党的自身建设,也同样指向外部,即对中心工作的引领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目标从宏观上看,在于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根本立场和根本方向的问题;从中观上看,在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微观上看,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日常,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两者最终的落脚点都统一在“育人”上。

其次,“课程思政”理念与党建工作的逻辑相统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建工作既是高等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必然需求,也是当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的互动与博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建工作的主体是党员,而最终利益回归点是师生。“课程思政”同样要求构建起师生共同话语体系,工作的出发点是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却要回归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本质上也体现了构建师生“共同体”的思想。

最后,“课程思政”理念与党建工作可以相互促进。“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理念拓展了党建工作的思路,是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大党建”观在高校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增强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协同性,构建了有机的师生联结,有助于激发基层党建工作生命力,从而解决高校治理中的具体问题。反过来,党建工作具有组织、凝聚、服务师生的功能,党建融入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可以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理念和政策的落实。

三、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一)以“大党建”视角推动整体性协同,强化政治性

虽然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不长、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但是从根本上说,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是一致的,要使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因此要从整体上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定位,有助于在国际化教育的特殊阵地上做好战略布局,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党组织要以“大党建”视角切实发挥管方向、抓大局的作用,以政治学习武装头脑,以政治规矩保障作风,以系统思维推进工作,以统战思维凝聚人心,坚定中方教师的政治立场,争取外籍教师的共情和共识,解决好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二)以“浸润式”方式促进多渠道协同,提升实效性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是基于对其人格心灵的唤醒”。[4]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面临着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考验。一方面,从外部引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过程伴随着思想意识输入的风险,这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必然面临且必须持续解决的特殊难题。另一方面,与传统大学的学生相比,国际化校园环境赋予了学生更开阔的视野、更活跃的思维、更强的自主意识,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等差异化更为显著。因此,党建工作应当从“灌输式”向“浸润式”方式转变,着眼于学生特点和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寻求与国际化育人理念的一致性,注重发掘利用国际化教育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努力在本土化、通俗化、情感化上下功夫,拓宽党建工作思路,利用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平台、资源和渠道,增强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以“共同体”模式激发多主体协同,扩大参与度

“共同体”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结是有生命力的,指出了人们在精神层面对情感互依、守望相助的需求及必要性。[5]虽然高校本身是天然的“师生共同体”,但由于国际化带来的现代性破坏了人们彼此之间的传统团结,中外合作办学的校园更凸显了这种多元化,因此借助于党建工作的力量重构人与人之间的有机团结十分必要。传统的党建工作是自上而下的,而重建社会性的需求恰恰是自下而上的。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环境下,党建工作要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成长和自我完善的需求出发,构建“教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创新创业共同体”等作为党建工作的载体,探索在各种“共同体”模式下成立党支部,从而激发出基层党建活力,实现对全体师生的价值引领。

四、新时代党建引领中外合作办学的三个着力点

立足新时代的要求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效能,应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落脚于育人实践,从政治引领、文化引领、事业引领三个方面着力加强党建的引领作用,以高质量的党建助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

(一)出发点:加强政治引领,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政治建设是摆在首位的,具有统领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实现政治引领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对内固本强基、增强组织的政治定力和组织向心力;另一方面在于对外融合国际、加强对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的领导,两者最终统一在立德树人的成效上。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建引领育人的顶层设计。建章立制,将党的领导地位写入办学章程,科学谋划,将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凝聚共识,在全体中方教职工中明确办学方向。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以点带面形成辐射,将各方的育人力量发动起来。注重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覆盖,同时将“浸润式”党建工作的实践深入到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第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防范化解思想意识领域风险。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以登高望远、居安思危的站位防范化解各类潜在风险,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的大方向、大逻辑和大战略。在育人过程中把握国家安全教育的主动权,播撒牢记国家安全的种子,为学生树立好维护国家安全的认知底线。

第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争取外方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心同向。党组织要以政治建设为基,提升融入国际化服务管理的能力,在合作办学中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积极加强与外方在教学领域的沟通交流,寻求国际化育人理念的“最大公约数”,找准党建育人的着力点,以国际化的话语体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切入点:加强文化引领,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出“多元一体”的观点用以阐释多元文化如何共存的问题,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论观点,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中外合作办学的校园是兼容并包的校园,应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不断丰富“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形态,从而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导,厚植全体师生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以各类主题教育为契机,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不断优化党建育人的方案。例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入挖掘早期共产党人留学报国的历史,引导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赓续留学精神,将红色故事以师生喜闻乐见的话剧、文创、电影、音乐等形式展示,将党建元素创新融入国际化校园中。

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构建涵养思政教育的多维路径。应辩证看待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立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育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发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主动提升中国故事的全球叙事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通过生动的文化语言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外延。

三是以跨文化交流活动为桥梁,向外籍人员讲好中国故事。应使党员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城市发展、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的重要贡献,在跨文化交流中融入精心设计的党建元素。例如邀请外籍教师、留学生共同参观城市文化景点,通过城市旧貌新颜的历史对比,让他们了解到党的领导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意义,涵养他们知华、友华从而亲华、爱华的思想观念。

(三)落脚点:加强事业引领,积极融入国际化发展的大格局

中外合作办学党组织应把党建工作放在教育对外开放、深化“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角度加以考量,将国际化教育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党的领导这个主心骨,以学校资源为中心不断向外拓展,画出党建工作的“最大同心圆”。在利用好中外合作办学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好社区资源、城市资源、国际化资源三种育人资源,使中外合作办学的育人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积极融入国际化发展的大格局。

第一圈融入大社区建设。以党的组织力量将基层各治理主体整合,加强与校园周边的街道和居民区党组织的合作,指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社区优秀历史建筑寻访等活动,在实践中加强社会责任感和组织认同感。

第二圈融入大都市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作为城市的一部分,理应有责任为城市发展和软实力的提升贡献智慧和力量。党组织可以通过精准激发共建需求,联建具有国际要素相关单位,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国际化建设和大都市建设,从而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效益。

第三圈融入国际化建设。在党建引领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合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教育资源,提升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的品质,积极争取各级各类合作、平台及改革试点项目,勇当教育国际化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

五、结语

在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应进一步加强党建的引领作用,创造性地吸收“课程思政”理念的有益启示,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思路、更新的举措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从而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国际化课程思政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