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23-01-07姜旭光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学类专业课思政

崔 敏 姜旭光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社会对医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医学各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深入地了解医德的基本理论,从思想上重视医德修养,树立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廉洁自律,救死扶伤,弘扬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医学生“大医精诚”的医德精神。

一、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人类健康需求的增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防范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而建设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凸显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帮助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进行自身价值确立。然而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政理论课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再加上辅导员、思政课老师频繁、生硬的单一地向学生灌输政治意识形态、思想道德观念、理想信念等,使受教育者对思政课本身产生消极思想与抵触情绪。所以思政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专业课老师联系当下的时政热点,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隐形教育功能。此外,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授课多是大班授课,教师会因为学生数量过多而不能结合学生的课堂需求和心理需求实施个性化教学。而专业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小班教学,授课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在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训课时,要更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教育理念,实时的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提升自身的素养和综合能力。据统计发现,高校80%的教师都是专业课教师,学生80%的课程都是专业课,学习时间的80%都用于专业课的学习,80%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是专业课教师。可以看出,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所以专业课教师的职责重大,他们在学生的心目中地位很高,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的课堂引领、答疑解惑、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充分满足了大学生的成长与期待。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

(一)在思想观念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医学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基层医疗机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更为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操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忽略,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中,党委书记和校长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医学专业建设、招生就业、职业技能大赛、青年教师比赛、教学能力比赛、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重点工作上。在人才培养中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而轻职业精神培育。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加突出育人导向,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平时的党史知识等政治学习,流于形式,常以书本资料的诵读、视频观看等学习形式来开展,太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很多党史知识、政治资料的学习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深入思考、认真交流的学习相对较少。学习效果一般,对理论的领悟不够透彻,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引导不足,不能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的课堂与教材当中。这些因素都从深层上影响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

(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没有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医疗水平进展进行调整

近几年,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职业认同度较低,对未来职业发展缺少足够的认知。反思其原因,在对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够细致,重复使用往年的培养方案,没有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医疗水平进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守旧。专业课程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没有紧密对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薄弱,在实习工作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屡屡受挫,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进而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和兴趣。

(三)在教育理念上,“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思想价值”的引领没有真正融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忽视。在医学类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但是,由于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思想价值”的引领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的教学上没有做精心的设计,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非常生硬,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挖掘不够深刻,出现“水过地皮湿”的现象。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社会对医护工作人员的需求增加,对医护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更加需要专业课教师努力实现“思想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传授同向同行、相得益彰。

(四)教师的“课程思政”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随着各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的增加,很多专业课老师通过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并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的相关会议,对“课程思政”有了新的认识。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解不够深刻,不能选择合适的思政素材,不能正确地用理论去合理恰当的解释相关问题,亦或是对相关案例了解太少,对学生感兴趣的当下话题不够熟悉,所列举的思政元素不足以打动学生,激起学生的共鸣。正如学生所言:不要走在我的后面,我会有压力;不要走在我的前面,我可能不会追随;请走在我的旁边,做我的朋友。所以施行课程思政,首先要进行教师思政,需要协同思政课教师建立具有针对性与示范性作用的集体备课制度,以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指导和督导,并注重培养课堂语言组织能力,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话语代替枯燥的专业知识理论,触动学生的内心,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自身思政理论水平和育人能力。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由于在今年新开设了《党史》《国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对于在其他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因此,高校需要扩大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建设工作。

三、医学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党委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

高职院校党委必须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动员全体专业课教师及公共基础课教师针对所教授课程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并进行逐一审核,对思政元素融入设计不当的教案重新修正。力求每位教师授课时能够恰如其分的挖掘出育人元素。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及相关的职能部门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评估育人效果,及时作出调整。党委书记、校长结合自身的专业,率先垂范,主动参与到教研活动中,积极组织专业课教师学习“四史”,深入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带头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育人导向。医学类高职院校一定要有直属的附属医院,形成“一校一院”的办学格局,教学与医院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围绕为基层培养更多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学校教师定期到附属医院顶岗锻炼,参与临床诊疗工作,随时更新前沿的治疗技术,丰富临床诊疗经验,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专业课程建设,使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最新科研成果充分对接,教学与岗位人才和技术需求保持高度一致,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心,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其次,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附属医院专门设立临床教研室,负责教学、见习、实习等工作。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承担学校教学任务,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更好地指导学生临床实践,使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同时,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及寒暑假广泛开展下基层义诊志愿服务,将所学知识服务大众健康。

(三)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设计

将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进行一体化设计,专业理念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建设。首先,要合理化进行专业课课程设置。以专业课课程思政为主线,结合学生同本学期所学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重新规划前导、后续课程,使所学的知识内容更富有连贯性、递进性和层次感。其次,要课前将课程内容重塑。通过集体备课制度,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指导。从帮助学生解惑开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也可以从分析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创新教法,优化方法。保留学科发展构架、弱化具体基础知识,结合职业发展特点、职业规划,增加社会热点(思政)案例,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入耳、入脑,进而入心,实现专业内容的思政转换,让专业的内容对学生的人生有意义。再次,要课中增加课堂互动。营造课堂良好的氛围,思政素材引导方向要明确,线索要清晰,并注重学生间的互相点评。最后,要课后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程。态度是体现人们对某事物一定价值认识的个体的具体反应。认知的改变、行为的参与、情感的激活共同促成了态度的改变。经由参与,形成体验、自我建构意义,实现态度转变,才能内化为价值观。所以情景模拟、社区实践活动等都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深挖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

在所教授的课程中,职业礼仪、职业规划与思政课的德育联系很紧密。在课程德育里面,立德树人首先是立大德,不仅是在礼仪教育或职业规划教育中讲到的思德问题,还要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因为立大德代表着明确政治方向。而对于自然科学属性比较强的学科,像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免疫与病原微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在这些课程里面,天然的思政教育的元素比较少,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课程里面的德育因素。首先,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科学精神和经典案例,以此来挖掘思政元素,进行阐发、进行提升,以能够介入学生个人生活、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为导向,进而起到思想引领作用。思政元素的融入要像盐溶于汤,保证无形性和必要性,做到成风化人,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从而启发自觉。其次,要思政素材的选择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来确定。宏观可以从国家层面、精神层面、个人修养、智力层面和科学观几个方面入手;中观主要依据专业类别,医学类主要包括:珍爱生命、大医精诚、救死扶伤、仁心仁术;微观主要通过本门课的课程定位、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来确定。还可以借用身边故事、生活实践、职场故事、随机事件和突发事件在每次课前进行随机融入,增加学生的兴趣。最后,要思政融入时,内容本身要有价值高度;要精心设计思政融入的时机,寓意深远,不宜过多说教;思政内容不在多,要如数家珍,教师情感投入很重要;注意与专业知识的关联度,不要跑偏;注意“两性”,创新性,趣味性。最终,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

猜你喜欢

医学类专业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医疗体育功能在医学类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医学类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探析
——以莆田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为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