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握历史主动 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2023-01-07李少斐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历史制度

李少斐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 300191)

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是党“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体现。无产阶级政党是“负有远大使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如何达到自己目的的政党,每到重大关键发展节点就会紧密联系自己的总目标、总任务,简要、清楚、准确制定阶段性奋斗目标,实现自己阶段性奋斗目标的及时更新。目前党的主要任务是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战略目标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进一步充实、深化了新时代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具体内容,既集中体现了党的历史主动与历史担当精神,体现了党对百年历史发展成功经验的深刻认知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也充分聚焦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从实践层面明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具体行动要求。

一、坚持好党的思想路线,锻造强大思想武器

奋进新征程、创造新奇迹,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照耀,更加需要坚持好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增进识变之智、提升应变之能、破解求变之策奠定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更加突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在推进伟大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归根到底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行,在于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思想路线是我们认识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本身就是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产物,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是思想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全党和全体人民来说,是一项必须与时俱进、重新学习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更加需要坚持好党的思想路线,为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为坚持不懈地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同中国实际和历史传统相结合涵养足够的精神动力,以不断巩固、锻造新的伟大觉醒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呼唤新精神、新力量,才能确保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确保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确保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能将人类历史引向更加广阔美好未来的现代化新道路,“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辉熠熠生辉”。当前,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正确思想路线,我们才得以深度反思总结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拓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重新定义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带到新的维度,进而确保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紧密关联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也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正确思想路线,我们的发展实践才能聚焦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断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确保在享受世界和平的红利追求本国利益时更兼顾他国合理关切,确保做到既要让本国跟上经济全球化大潮,拥抱全球化,成为推动全球化前行的重要力量,又要科学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当前,新旧秩序交织,百年未有的世界大变局正在加剧演变,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一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中国遇到的问题必须放到世界发展潮流中在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解决,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得益于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阻碍和困难时,智慧地审视世界变革风云,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不断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新方向、新方案、新选择,有力维护、促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好发展和安全两个大事,把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带到新的高度,为解决全人类问题贡献了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掌握历史主动,开创新的历史伟业,要求我们更加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加聚焦于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始终做到坚守理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保我们的理论视野、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始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焕发创造精神和创新活力。

(二)更加突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现实紧要性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解放无止境,思想解放永远在路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和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好伟大的认识工具和强大的看家本领,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端正我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坚决杜绝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或外国现成经验的有害做法。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生动力,过去我们曾经用这一法宝,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今天,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依然是我们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加需要做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补钙壮骨、凝神聚气,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上生根、行动上落地,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全方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活力和进取动力。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处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重点、理念、方式、环境、条件、水平、要求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娄山关”和“腊子口”。改革的最大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已从体制外转到体制内,解放思想不仅仅要在全社会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共识,更需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正视现实的利益博弈,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担当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着眼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更加需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科学谋划好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三)更加突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战略定力

新时代解放思想是在实事求是前提下的自我革命,是在保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定力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是在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统一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其根本目的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自觉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高度,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按照我们自己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当前,思想再解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牢牢把握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去解决思想认识不够的问题,去研究新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法治思维、改革精神、创新办法破解体制机制难题,不断提高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不断拿出有效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好招实招,不断提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切实把党的最新创新理论转化为能够将党的长远奋斗目标和现实任务有机统一起来的发展思路和具体举措,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二、从政治清醒、政治坚定上强化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与实践自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在相当长历史阶段的最主要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在政治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是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必由之路,是不可移易的历史潮流。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新自由主义模式的新型现代化,是高起点后发的现代化,走的是一条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等现代要素驱动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最终超越资本主义,使国家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获得有效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民主体地位及各项权益实现的足够物质载体和制度性资源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接国家的光明未来,要求完整准确地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丰富时代内涵,进一步强化全面贯彻执行的理论与实践自觉,进一步提升党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卓越能力和强大战略定力。

(一)必须从政治清醒上突出明确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开创新的历史伟业的正确方向和路径,从政治清醒上突出明确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这条在实践中被无数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反复证明的来之不易的正确路线,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和关键作用。党的基本路线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强国之路、立国之本、建国方针、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充分凝聚了全体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科学统一,是我们继续推进新的历史伟业的基本遵循。要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境界,客观上要求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坚持不动摇,才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使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升至101.6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过10000美元,城镇化率突破50%,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由1978年的1.7%上升到2020年的超过17%,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没有变,“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仍是兴国之要、建国之基。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遵循党的基本路线更好发展的问题,也即如何实现高质量科学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必须从政治坚定上突出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坚持好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所要完成的最紧要任务是“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予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加丰富的战略内涵,更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紧紧抓住我们党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依靠新发展理念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更加要求正确认识超大规模国家所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和处理解决好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是一个必须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推动历史前进,就要解决好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就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和解放这个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坚定不移地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持续推进生产关系的完善和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好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以更加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机制,保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坚定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就是要与时俱进地把握其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抓住目前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珍惜好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到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任务上,进一步从更高层次上科学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矛盾、新问题。比如,在国家治理方面,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建设高效清廉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通过良好的法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和各方面权益,极大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增强国家治理的文化软实力。比如,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识得到进一步的凝聚、深化和传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特别是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建成发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把经济发展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乘势而上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速产业结构的“新陈代谢”,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水平,重塑产业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在开放合作中进一步提升区域或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化发展,达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同时通过持续完善社会整合机制、社会管理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利益矛盾协调机制、社会危机处理机制,在社会建设上形成比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更优越、更合理的权利、机会和资源分配秩序,实现社会公正与实质公平,充分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极大增强人民群众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三、深度践行“人民至上”的科学执政理念和原则,明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和方向,提升制度供给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深度践行“人民至上”的科学执政原则和执政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全面推进伟大事业,共创美好生活,更好实现人民利益的生动实践,是把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把美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的奋斗过程,自然要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奋斗来实现,自然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发挥好历史主体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揭示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动力,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重要历史经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致力于让所有中国人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企望达到的美好愿景。“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确保党的执政活动严格遵循人类解放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现实路径,更加依赖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将“发展为了人民”真正落到实处,让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更快、更顺畅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转化为国家和社会的更好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比如,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公正建设为核心,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极大提高了党的执政成效,使党的执政活动更加具有推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具体内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进一步科学优化党的政治和社会功能,更加科学地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使党的执政实践更加致力于改进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致力于构建“好政策”“好制度”,更加致力于深化拓展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好方式,确保党和国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利用好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执政资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是一个必须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推动历史前进、推进人类解放的正义事业,就必须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地要求提高制度供给能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内在地要求中国制度“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健康发展,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意味着我们要建构适应现代技术、经济、社会及观念变革的超越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弊端的兼具价值正当性与效率合理性的现代制度体系,让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定型,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让社会主义制度的威力、效力充分释放,进一步凸显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经济持久繁荣和社会长治久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构起最严格、最严密的制度体系来牵引我们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组织体系的变革创造必要的条件,为增加和扩大我们事业的优势和特点,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提供根本保障。我们必须创造出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体系,通过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创制出能够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民主权利的制度体系,创制出能够容纳人民群众广泛参政需求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应用的制度体系,不断强化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降低发展的制度成本,提高发展的制度效率。我们既要坚定制度自信又不故步自封,要以必要的自觉、自省,持久保持并不断增强中国制度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优势,创造人类社会制度发展的奇迹,从制度所内含的优良品质上根本保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拓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科学准确地把握现实制度体系存在问题的性质和症结,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问题。当前要把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放在从体制机制上探索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新形式,探索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政治优势的好制度,探索用好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使三者协调并形成合力,让三者在所有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的好制度,探索能让每个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创造财富,让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充分发挥重要作用的好制度,探索有利于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格局的好制度。

猜你喜欢

现代化历史制度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某些单位的制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