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为重点带动太原文旅融合

2023-01-07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晋祠太原市太原

魏 玮

(山西国信文化旅游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2)

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凝聚中国精神力量的源泉。坚持保护第一、考古为基、学术为本,在构建文旅融合产业体系、推动科技赋能创新转化、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治理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上形成工作矩阵,将蕴涵于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精神传承起来、阐释出来,全方位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以历史文化遗产为重点,构建太原文旅融合产业体系

释放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激活文旅产业乘数效能,打造更多更好集聚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景区、经典博物馆,让“阳春白雪”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

(一)打造精品景区

发挥晋祠—天龙山、太山国家A 级旅游景区创建牵引带动作用,谋划双塔大景区4A 级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晋祠、天龙山、太山景区提质工程,实施龙山景区环境整治。改善童子寺遗址景区周边环境,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集中展示晋阳文化特色精华。依托窦大夫祠、净因寺、多福寺等历史资源及烈石寒泉等文化景观遗产,实施净因寺、多福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崛岫围红叶”提升、“土堂怪柏”打造、“天门积雪”复原等工程,再现太原“八景”。建设仰韶文化镇城遗址公园、太原府城西北城墙遗址公园,开放镇远桥遗址,实施牛驼寨战斗遗址连片保护工程。持续推动文旅深融合、巧融合,盘活、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景区文创产品研发和有效供给,策划组织历史文化故事特色展演活动,持续打造“晋祠国风文化节”“红叶文化节”等金字招牌,强化景区“造血功能”,推动太原文旅进入“品牌时代”。

(二)打造经典博物馆

加强现代博物馆体系建设,发挥太原市博物馆的引领示范作用,优化《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提升太原历史文化脉络综合性梳理展示水平。建成全国首座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与王家峰墓群遗址公园、东山古墓连片,透过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信息展示太原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变迁。建设晋祠华严经石刻艺术博物馆,改造升级赵梅生美术馆,扶持六味斋非遗博物馆等20 处“类博物馆”省级备案,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一批特色中小型专题博物馆,逐步构建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全面提升博物馆整体品质和服务水平,打造城市博物馆集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倾力建设“博物馆之城”。策划推出太化工业遗址公园、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暨晋阳精品石刻文物展、太原市精品碑刻展、民间收藏精品展四大主题展览,培育1-2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十大精品展,推动文物交流共享、活态传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依托晋祠、永祚寺、太原大关帝庙等重要历史文物,以省级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晋祠博物馆、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为牵引,深入挖掘提炼好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推介一批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推动太原文物精髓列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依托晋祠博物馆、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和晋商博物院等文博单位,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发起创建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万里茶道(黄河流域段)文化联盟和中国石窟寺文化联盟等黄河文化联盟,把黄河文化弘扬好。

二、以科学技术作用为支撑,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数字化存储,打破时空限制,建立数据库,实现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社会共享,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贴近新生活。

(一)搭建历史文化遗产科技现代化管理平台

“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依托科技联盟、科研小组,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研究,加快重要和空白领域的标准制定修订,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标准化发展奠定科研基础。加强太原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融通多源海量数据资源,实现太原市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科技化。

(二)通过打造智慧博物馆扩大对外影响

推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利用纳入太原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融入太原市科技发展大平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组织开展关键技术专项攻关,发挥科技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支撑作用。实施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工程,开展馆藏珍贵文物、古籍善本及重点出土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充分运用AR、VR 技术,将实景展览搬至“线上”。持续推广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加强晋祠博物馆、晋商博物院等重点博物馆数字化保护运用,借鉴推出“可行走的古建筑博物馆”数字化巡展项目。倾力打造关公文化与万里茶道等更多太原“中华文化走出去”精品示范项目,推动太原文物精粹走向世界交流互鉴,发出“中国声音”。

三、以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治理为格局,为文旅融合创造条件

坚持整体规划、系统性保护原则,强化文物本体保护,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宝贵资源。

(一)加强文物保护

出台《太原市文物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太原市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博物馆发展规划、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规划,启动18 处国保和28 处省保专项保护规划,加强文物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实现文物资源统筹规划、连片保护、整体展示。完成市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公布工作,健全各级文保单位“四有”档案。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分批次、有计划地开展重点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开展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及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三年计划,全面改善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状况。做好可移动文物保护,分类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及时抢救濒危珍贵文物,实施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工程,加强基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库房建设,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水平。实施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工程。建立太原市文物安全档案,实施太原市文物远程动态实时监管,实现各级文保单位文保员全覆盖。完善文物安全应急机制,强化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二)打造身边博物馆

依托唱经楼、校尉营关帝庙、圆通寺等府城新修缮文物,布局更多“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推出“城市记忆”主题馆,开展专题展、引进特色非遗展示互动活动、举办喜迎二十大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让文物走下“高台”,走进百姓,建设百姓精神文化家园,点燃文化“烟火气”,焕发城市新活力,让人民群众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感受愉悦,享受高品质生活。

猜你喜欢

晋祠太原市太原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除夜太原寒甚
晋祠周柏
奇怪的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