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测试命题的困境和出路

2023-01-06代保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困境与出路

代保明

摘 要 目前的整本书阅读测试命题过分注重整本书的陈述性知识,考点碎屑细末,考题以客观为主。把检查学生是否真读整本书作为唯一目的,导致整本书阅读变成知识性学习,驱散了读书的快乐。考试是导向,整本书阅读测试命题要转向策略性知识试题、情境性试题、主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会读、会用、会评整本书,以历练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测试命题 困境与出路

随着整本书阅读教学进入新课标要求以来,整本书阅读的测试也进入各类考试命题当中。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整本书阅读的地位日益高涨。但是目前的考试命题却步入困境,难以自拔。

困境一,陈述性知识命题让整本书阅读变成了死记硬背。

示例(某中学初三考题):

下列对《朝花夕拾》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无常》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B.《父亲的病》中父亲临死前,“我”听信衍太太的话喊叫,至今回忆起来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

C.在东京的同乡会上,鲁迅与范爱农因徐锡麟之事是否发电报起了争执,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D.长妈妈在鲁迅心目中有着重要地位,《狗·猫·鼠》《五猖会》《二十四孝图》里都有提到她。

鲁迅到底是第几次碰见范爱农重要吗?这次见面对鲁迅的人生发展影响巨大吗?这样的偏题、冷题让整本书阅读变得索然寡味。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得多的是本章节会有哪些考试题目,是不是自己的勾画圈点还有遗漏的地方。整本书阅读中的所有内容都变为了知识点,学生必须要死记硬背。这样的陈述性知识试题屡见不鲜,以为这样的试题能够检测学生是否真读了整本书。素不知,这样的机械记忆试题日益消弭的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浓厚兴趣和美的享受,让学生与整本书阅读越走越远。

困境二,琐屑细末的试题让整本书阅读变成“电网捕鱼”。

示例(某地名著中考题):

以下文字是对鲁迅《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颈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 ,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的《 》里。

这个题目所考的内容是《朝花夕拾》的核心内容吗?在鲁迅的生命成长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盛事”是不是重要的事和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试题其意义何在?很显然,“盛事”所指的事情即“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整本书所记的所有事件中并非关键事件,学生如果不是有意记忆,很容易忽略。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必须撒下电网,大鱼小鱼一起打上来。考查整本书阅读,如果以这样的琐屑命题,那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太沉重,学生不仅要详尽地勾画,还要反复背记。一本书读完,学生大脑中留下的是零散琐屑的所谓知识点。这样的整本书阅读,学生有快乐感吗?

困境三,客观性试题让整本书阅读变为精准辨读。

示例(某地名著中考题):

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无常》里讲到作者在故乡看大戏,戏里的无常颇具人情味。阿嫂死了儿子,十分悲伤,无常同情阿嫂,放其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阎王捆打四十。

B.“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是鲁迅第一次在日本的同乡会看到的范爱农,当时两人因志趣相投,结为好友。

C.《昆虫记》书中,法布尔用生动话泼、轻松诙谐的笔调,让笔下的虫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體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尊重。

D.《昆虫记》中法布尔没采用解剖法,而是采取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昆虫世界。

这样的客观性试题,不仅要求学生在读完书后有思想情感、结构布局、语言表达、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丰厚收益,而且还必须有非常精确的知识储备,能够准确地分辨客观性试题每个选项的表达是否准确。这样,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再次变异,读整本书就必须强记诸多的内容。诸如,鲁迅在日本期间遇见范爱龙的次数和地点,鲁迅一生三位老师的姓名,保尔是在谁的墓地说的经典格言,海底两万里航行经过哪几个大洲……如果都这样考,那初中36本名著,学生能背记完吗?如果学生满怀激情读完了《西游记》,按照这样的客观性试题考,多半是零分。于是,读与不读的结果一样,有的学生就会选择放弃。

如果整本书阅读考试命题走不出眼下的困境,整本书阅读很快就会被学生抛弃。真正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考试命题必须另探新路。

其一,用策略性知识试题让学生会读整本书。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中,策略性知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非常高端的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升华和提炼,是侧重于效率、效益、智慧、创造的高级知识。学生读名著这个整本书,至于书中“写了些什么”的陈述性内容,一定不是阅读的核心,更没有必要要求学生背记。用试题来检测学生是否对书中“写了些什么”有印象,完全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毁灭。策略性知识试题更主要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方法等,培养学生持续的整本书阅读兴趣,以及创造阅读整本书的途径和方法。策略性知识试题更多的是让学生走进整本书的心脏,忽略整本书外在的纷繁冗杂的情节故事或内容陈述,借助线索象限图、人物关系图、情节错综图以及多种多样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尝试,吸收整本书的思想精髓、语言精华、艺术精粹,获得情感熏陶和文学素养,真正体会如沐春风般的阅读体验。考试命题的导向功能强大,试题怎么考,学生就会怎么读,教师就会怎么教。命题人必须要有先进的整本书阅读思想,要有大格局大视野,要站在文学、文化的高度去审看,而不是因担心学生假读整本书而故意命制那种处于边角料地位的情节和故事,让学生把整本书读物当作学科知识。当然,从策略性知识角度命题对命题人要求很高,要求命题人有宏观视野,有系统思维,有审辩思维,能俯瞰全书,评价全书。

站在策略性知识角度命题,《西游记》的试题可以是这样的:

小林同学对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百看不厌,但对小说《西游记》兴趣不大。他觉得小说故事太长,看了后面忘记了前面;他认为小说写的九九八十一难,大同小异,反正就是孙悟空与妖怪斗智斗法;他甚至觉得选读二三十回就可以了。你怎么解决小林的问题?结合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小林怎样读这本书更好。

这道题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小说情节,还有对小说艺术构思的探索,以及主题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粗读、浅读皆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即使熟悉小说故事情节,也难准确回答此类问题。也许正是因为策略性知识试题难度相对大,才有了仅靠死记硬背的陈述性知识试题。这样的策略性知识题目就是对整本书阅读效果的检测,学生既然已经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本书,总有自己的读书方法,做些梳理和归纳,写出来就是最好的答案。这样的试题,不需要死记硬背,学生在读整本书时,少了许多担惊受怕。可以用更多的心思去思考整本书的思想、艺术精髓,通过研读去生成属于自己的整本书理解,进而生成有关那本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其二,用情境性试题让学生会用整本书。读整本书,读名著,核心目的是吸取思想价值得到艺术熏陶。而价值要转化为有益的营养,关键在于运用整本书中的价值信息去分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感受名著的有用,体验名著中潜藏的生活、学习、交友、劳动、锻炼等智慧,把整本书的精华转化为有效的维他命。在运用中消化吸收,在运用中反复咀嚼,在运用中磨砺能力。设置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经过任务驱动,督促学生运用所感悟领会到的整本书阅读收获,促进生命的成长和思想的成熟。

所谓真实的情境,即与学生的学习、锻炼、劳动等生活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有客观存在价值的预设情境,这样的情境试题紧贴学生的学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整本书、读名著的好处。这样的试题立足学生读了整本书后的用,在情境运用中展现其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例如:

小林正在构思一篇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稿,苦于素材匮乏。如果你给小林推荐素材,你能分别从《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水浒传》《傅雷家书》等名著中推荐吗?请选择三本书,各写一个具体事例。每个事例的标题和概述不超过50字。如果让你就《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本书为低年级的同学各写一则推荐语,你将怎样写?

这样的情境试题,更多地立足于考查学生阅读后的沉淀,留在记忆深处的阅读印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这样的试题拒绝机械记忆,提倡活学活用,关注理解消化,倡导创新阅读。这样的试题,答案没有唯一性,看法多种多样,更能检验出学生读整本书的独特收获和个性表达。情境性试题由于受“情境”限制,学生背记的一些东西很难用上。要答题完整,学生只看精彩故事而不分析,只看个性鲜明的人物而不联系起来,只看书内容本身而不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没有办法回答的。语用情境的创设,实际上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乎是站在高阶思维的角度命题,考联系,考反思,考评价,学生没有了死记硬背的烦恼,读整本书就会愉快起来。

其三,用主观性试题让学生会评名著。整本书阅读测试不是不能考客观性试题,而是一旦考陈述性知識,学生读整本书就变成识记情节故事,苦不堪言。主观性试题强调阅读者的主观感受,尊重阅读者的独特体验,积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主观性试题力避陈述性知识的罗列,反对用陈述性知识去肢解整本书,而是引导学生站在更高视野来分析理解,站在另外的视角来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主观性试题虽然对阅卷的公平性带来一定影响,但它能考查学生的真知灼见,考查学生个人的创造性阅读,考查学生综合利用整本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立足宏观视角探究整本书,努力评价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这样的考试已摒弃机械记忆,注重考查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考查整本书阅读后的生成,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由表达。命好这样的题,让学生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和表达欲望,整本书阅读才有美好的未来。例如:

孙悟空几乎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学人物,一部《西游记》,几乎就是孙悟空的故事。你怎样看待这个神话人物,结合小说情节写出你的看法。

这个试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但说好很难。关于《西游记》,学生即便没有读小说,也看过电视连续剧,总有些记忆在心间,因而答题不难。但要较全面地评价孙悟空,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主张,分析能有理有据,没有认真的研读,是难以圆满回答的。要想回答深刻,必须有对整本书的研读。这样的阅读不是读背,而是思考;不是讲故事,而是说看法。这样的考试能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能够就所读的整本书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是整本书阅读的最好收获方式。学生读了整本书之后,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创新自己的读法,这才是整本书阅读的最大价值。命题测试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学生作书评,从整体而宏观的角度去回溯、思考,从而生成自我的解读。只有这样,整本书阅读才会得到师生的欢迎,才会前途一片光明。要走出整本书阅读命题的困境,让学生高兴读名著,而不是为了考试读名著,命题研究的路还很长。什么样的题能真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什么样的题能真正测试出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鉴赏能力?测评研究任重道远。

[作者通联:重庆涪陵第十四中学]

猜你喜欢

困境与出路
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浅谈传统话剧空间的困境与出路
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困境与出路
探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公共政策学本土化的困境与出路探索
浅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浅议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XBRL语言应用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困境与出路
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难题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