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实践活动中的铺展思维

2023-01-06李华平陈剑泉母栏方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外延内涵作用

李华平 陈剑泉 母栏方

摘 要 语文基础思维中的铺展思维是概括思维的逆向思维,是将本质现象化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标准,铺展思维可以有多种分类。概括思维是铺展思维的前提,铺展思维亦能促进概括思维的提升。在写作中,作者运用铺展思维将立意延展成文本;在阅读中,读者顺着作者铺展思维的方向能够透彻理解文本。

关键词 铺展思维 内涵 外延 作用

语文基础思维方法中最重要的,除了概括,就是铺展。铺展思维也称为“反概括思维”(逆概括思维),是概括思维的逆向思维方法。铺展思维与概括思维一样,常常融合(调用)其它语文思维方法,贯穿听说读写活动始终,在语文思维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铺展思维

(一)铺展思维的含义

“铺展”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义项:铺开并向四处伸展。这一义项强调了铺展是一个由点即面的过程,这一个“点”可以是一般的、内在的、本质的、主要的、结果的,“面”即是个体的、现象的、形象的、次要的、过程的。当然,有些时候,这个点也可能是个体的、现象的、形象的、次要的、过程的。

“铺展”就是铺陈扩展,既有文字数量的由少到多,又有表情达意的由简到丰,还有表达效果的由弱到强——铺陈意味着反复渲染(涂抹)、烘托。铺展思维是概括思维的逆向思维方法,我们根据概括思维的内涵可以界定铺展思维的含义。

1.铺展是将事物本质还原为事物现象,并借助事物现象突出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2.铺展思维包括五个方面:(1)将具有共同特征的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这类事物的个体来感性地呈现;(2)将事物的内在联系借助事物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来呈现;(3)将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生动可感的形象来间接呈现;(4)将要强调的主要观点借助一定的次要事物来衬托呈现;(5)将事物本质属性予以结构化、过程化、夸大化来呈现。

3.铺展思维的结果有三种形式:(1)形成生动可感的形象;(2)观点显现的过程化;(3)事物功能的结构化。

二、铺展思维的类型

(一)从铺展的思维加工对象来看

铺展作为一种语文思维方法,是对思维材料载体即语言文字的加工。从语言文字数量来看,概括是由多变少;铺展则是由少变多。从铺展思维的加工对象来看,可以分为:对词语的铺展、对句子的铺展、对段落的铺展、对篇章的铺展。下面重点介绍对词语的铺展、对句子的铺展。

1.对词语的铺展。有三种情况:一是将词语铺展成句子。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常常需要将单个词语铺展成句子,或者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将单个词语扩展成句,一般是名词。二是将词语扩展成段落(或语段)。如“晕”字。

(1)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因折射作用而形成的光圈。(《现代汉语词典》)

(2)日、月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或(和)反射而形成的光象。多发生在卷层云上。常见为环绕日、月而视半径为22°和46°內红外紫的彩色光环以及透过日、月的光带。群众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谚语。(《辞海》)

上述两例均是对“晕”的铺展,所说均是同一事物,但第二例更为详尽。

词语铺展成句、成段,也不一定是表意的需要。有时表意没有增加,但表达效果增强了。如贾谊《过秦论》开篇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这一语段里,所表达的意旨是秦孝公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所谓“窥周室”“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都是说的“野心”,也都是由这个词语扩展而来,但这些表意重复的短句,却突出了“野心”的表意,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对词语进行铺展的第三种情况是将词语铺展成篇章。这在一些临时性讲话中常常用到。讲话人常说,我只讲三个词语,结果却长篇大论。实际上,讲话者所谓的“三个词语”是指关键词语。整个讲话就围绕着这三个关键词语展开,每个关键词语都铺展成若干段落。

2.对句子的铺展。这里的句子,常常是中心句。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句子铺展成段落,二是将句子铺展成篇章。

对句子的铺展,也不仅仅局限于表意。有时候,句子铺展成段落后,不仅表意更丰满,表达效果也增强了。下面是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一个语段: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这个语段是由“秦爱纷奢”铺展而来。“纷奢”是繁华奢侈的意思,在这个语段中表现为“多”(“用之如泥砂”)——柱头多,椽子多,钉头多,瓦缝多,栏槛多,乐器(管弦)多。作者用排比铺陈各种事物,充分体现赋体散文的独特魅力。

将段落铺展成篇章,将短篇铺展成长篇,将单篇铺展成系列(书册),其规律与方法也是如此。此处不再赘述。

(二)从铺展起点和终点来看

本质和现象是事物表里关系的一种反映,如必然与偶然、内容与形式、一般与特殊、人文与自然、观点与材料、核心与衬托、结论与过程、功能与结构等。其本质要通过感性来呈现,这些本质才易于被人们把握。我们以铺展的起点和终点的对应关系为依据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必然-偶然”铺展。这是将事物的必然性借助偶然的现象来表达,铺展的结果是呈现出寓有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一个人从小就具备了极强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自控力还很强、尊重他人、有责任担当,这样的人成功是必然的。如果我们要把这种必然性让其他人能够明白,一般不直接把这种必然性陈述出来,而是运用铺展思维,通过这个人所做的一系列成功的偶然性事件来使他人受到启发,呈现出来便是一件成功的偶然事件。

2.“内容-形式”铺展。这是将要表达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文体表达形式呈现出来,铺展的结果是具体的文体样式。歌曲《太想念》,作者将想念的具体内容,运用铺展思维,将其延展成一首朗朗上口的现代诗歌。当然,同样的内容通过铺展思维,既可以形成诗歌,也可以形成散文,还可以是小说,甚至是论文等。这要看是写给谁看的,读者对象不同,铺展思维的方向也就不同。“内容”需要借助“形式”表达出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把“内容”转化成寓有“内容”的种种“形式”,则需要铺展思维才能完成。

3.“一般-特殊”铺展。这是将一类事物的一般性、共同性特点通过具体的个体事件呈现出来,铺展的结果是举出具有个性特色的例子。例如,在证明某个论点时,我们常常要举一个支撑论点的例子;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常常要通过铺展思维筛选恰当的事例对论点举证。这种铺展方式在文学作品(包括民歌)中比较普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词语铺陈出九个具有表意共性的意象,刻画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4.“人文-自然”铺展。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常将人文性(品格、尊严、爱憎等)借助一定的自然对象传递出来,铺展的结果是呈现出具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中,作者常常要通过铺展思维选择一定的意象来传情达意。例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是对敢于与恶劣环境作斗争而意志坚定的人格的赞美。作者不直接写这些品格,而是运用铺展思维,借助竹子的意象来加以表现,使这种人文内涵更具象化,也更有冲击力。

5.“观点-材料”铺展。在写作时,作者将观点借助一定的材料反映出来,铺展思维的结果是呈现出寓有观点的材料。尤其是创作中,作者常常通过铺展思维将所要表达的观点通过丰富感人的材料显现出来。例如,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中提出“北京大学的学生应该砥砺德行”的观点,利用铺展思维,选择了一些蕴含“砥砺德行”的具体材料,将“砥砺德行”的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

6.“核心-衬托”铺展。所谓核心,指的是文中集中突出的主要人物、主要情感、主要观点、核心事件等。衬托就是借助一定的次要人事物、次要情感、次要观点、边缘事件等来突出主要人物、主要情感、主要观点、核心事件等。例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作者为了突出别里科夫这个主要人物形象,就安排了“我”、华连卡、柯瓦连柯等次要人物与别里柯夫发生种种联系,在冲突中强化了别里柯夫极端反动腐朽的性格特点及其外强中干的本质。为了强化中心的需要,作者常常通过铺展思维选择次要人物或边缘事件来正衬或反衬所要强化的内容。

7.“结论-过程”铺展。这是将事物发展的结果通过一定的发展过程或思维过程反映出来,铺展的终点是能够得出结论的过程显现。写作时,为了充分说服读者,作者需要通过铺展思维将得出结论的过程摆在读者面前。例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是在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种种问题的过程中而得出拿来主义的结论;同样,为了得出“抗日戰争是持久战”的结论,毛泽东就把得出这个结论的分析过程呈现出来。把得出结论的分析过程呈现出来,需要铺展思维才能实现。

8.“功能-结构”铺展。这是将事物的功能通过事物的结构呈现出来,铺展的终点是呈现出能够体现功能的结构。写作时,为了解释事物的功能,写作者常常借助铺展思维将体现功能的内部结构展示出来。例如,某些专家,为了阐明语文的“实用”功能,就着手分析语文的内部结构,将语文的内部结构分为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从这四大板块对生活、工作、人格建构等所起的作用来反映语文的实用功能。

(三)从铺展结果的表现形态来看

根据铺展结果的四种不同表现形态,铺展思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具体化铺展。这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一定的具体事物、具体形象、具体事件、具体经验反映出来的过程。例如,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人物的行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肖像、人物的神态等反映出来。

2.形象化铺展。这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生动可感的鲜明形象反映出来的过程。例如:有的文章为了达到情绪情感的感染性目的、观点的说服力目的,常常借助一定的修辞(比喻、拟人、借代等)和表达技巧(象征、衬托、铺垫、暗示、意象、语言陌生化等)将抽象的情绪、情感、观点进行形象化呈现。

3.过程化铺展。这是将事物发展的结论、结果通过事物的发展过程、做事的操作程序,或作者的思维历程展示出来。例如,把得出结论的因果分析过程、相似分析过程、过程分析过程、结构分析过程、辩证分析过程、程度分析过程等表达出来;有时是把得出结果的各个阶段(环节)一一摆在读者面前。

4.结构化铺展。这是将事物的要素、功能、价值、作用和内外部关系等以一定结构呈现出来。党建网上有一篇题为“党员干部要用实干来说话”的领导讲话稿,文章主体部分用四个段落来讲“用实干来说话”,每段段首中心句如下:

(1)拧紧“总开关”,为“实干”打牢基础。(讲理想信念)

(2)把好“方向盘”,为“实干”保驾护航。(讲纪律要求)

(3)沾满“泥土香”,为“实干”添砖加瓦。(讲深入基层)

(4)扛起“千斤担”,让“实干”破浪前行。(讲责任担当)

这四个中心句所呈现的四个方面,形成一种较稳定的结构,揭示了“实干”的四个要素:理想信念,纪律要求,深入基层,责任担当。

三、铺展思维的操作

铺展思维可以运用的情境是很多的。下面我们从写作与阅读两个方面简单谈谈具体操作。

(一)写作:将立意赋形成文

写作时,作者的立意(思想情感)是文本要表达的主题,但这个主题一般来说需要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景及其组织形式体现出来,怎样选择人、事、物、景,怎样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这就需要作者运用铺展思维来实现立意的现实化。这一过程,被明末清初文论家李渔称作“赋形”。他在《闲情偶记》中指出:

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

李渔所谓“赋形”,更多的是指结构设计。其实,写作中的铺展思维,不仅是将所立之意安排到篇章结构中去,还包括材料选择、体式选择、结构安排等诸多方面,甚至包括句式考究。

下面我们以李密的《陈情表》为例,理解铺展思维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陈情表》文本意在说服晋武帝同意作者先尽孝后尽忠。为了达到这个思维目的,作者李密采用了结构化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使意旨条理化、清晰化、形象化、具体化、过程化、结构化地显现出来。

为了达到说服晋武帝的目的,作者要么在表达情感的前提下进行推理,要么在推理的基础上表达情感,情与理交错推动前行,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为了让“情”感动晋武帝,让“理”说服晋武帝,作者选择了议论、抒情、记叙相结合的表达结构化铺展思维行文,使其“情”更加悲恻感人,使其“理”更加符合圣朝的治国理念。

(二)阅读:体察作者+铺展心得

1.體察作者铺展心路

阅读时,具体文本的理解、文本的具体语段的理解,某种手法的鉴赏,都离不开铺展思维。读者需顺着作者思维铺展的方向,梳理出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在厘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共性与个性、人性与物性、观点与材料等方面的关系。

以材料选择为例。笔者教学白居易《琵琶行》时,曾用一个问题开启了体察作者运思行文之旅。笔者的问题是:“白居易真的遇到了这样一个琵琶女吗?”

学生经过讨论,发现白居易是虚构的一个与琵琶女相遇的故事。笔者紧接着问第二个问题:“白居易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琵琶女相遇的故事呢?”在学生思而不得的基础上,笔者指出这是重要的写作思维手段,叫“借尸还魂”。这里所说的“借尸还魂”是一个形象化说法,其实就是铺展思维中的“主题赋形”,把郁积在心中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一个词语、一句话来概括)通过一个恰当的载体(人物、事件、景物、氛围)来呈现。

2.铺展心得酿成新篇

在阅读过程中,优秀读者并不只是被动接受作者“给予的世界”,还会将自己的阅读心得铺展成文,既检验自己的阅读心得,又延展自己的阅读心得。此时的写作,是阅读的自然延伸,可以写下随感,也可以改写(如韵体改成散体、古诗改成新诗)。这个时候,既可以是对原文中心意思的重新铺展(赋形成文),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成都双流中学刘小芳老师就喜欢这么做。她常常在阅读、教学古体诗词后,抓住某种思想感情甚至一种情趣,再自写一首新诗。例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后写了一首《修炼菩提心》:

知道你要来/一场崭新的雨主动清洗/这山/这黄昏/多少月光也不浪费/用松针缝入万斗宁静/石头亦有心/用无数耳朵/收藏山泉跫音

洗衣服的女人/把喧笑/也洗净/人间多么温馨/一叶渔舟比莲荷更轻/此生但得摩诘心/秋景自然/胜春景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课题编号:SC22A013)暨四川省教育厅普教科研重点课题“深度学习视域的语文思维培育研究”(课题编号:SCJG21A016)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剑泉,四川双流中学;母栏方,四川双流中学]

猜你喜欢

外延内涵作用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入坑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