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产力视阈下民族村寨特色发展策略

2023-01-06黄艾薇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5期

黄艾薇

摘   要:文化生产力是民族村寨更新进程中的重要理念指引。贵州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贵州“龙”文化逐渐被挖掘开发。文化生产力是地区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的综合体现,民族村寨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挖掘特色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有助于提升民族村寨的文化生产力,民族村寨的组织要素、资本要素、人力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以龙文化为特色的布依族村寨的四类生产要素,探索提升民族村寨特色发展的问题,将为促进其他民族村寨文化生产力提高积累经验。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民族村寨;特色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5-0011-03

“文化生产力”(Cultural Productivity)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指文化与生产力的互动渗透关系。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国情,民族村寨的发展兼具民族性与乡村性两大特点。生产力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样适用于提升文化生产力。民族村寨的文化生产力从匮乏到产生,再到个性化以及丰富化的发展,主要依靠民族村寨的组织要素营造协调稳固的政策关系,依靠资本要素对产业科学规划、文化挖掘重塑的影响,人力要素集聚村内各方力量,实现各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以及民族村寨生产所必须的基础设施要素效能。贵州省L村是典型的布依族村寨。龙是布依族自然崇拜的象征物,是布依族的图腾。作为旅游兴趣点之一的井水和L村后山旁立有石碑,刻有龙王典故,每逢佳节更有龙王爷祭祀仪式、玩龙活动在村里展开,极大丰富了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促进了民族村寨特色经济的繁荣。

一、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文化生产力内涵赋禀

(一)基于地域文化的L村生产力效应分析

L村是一个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村寨,绝大部分村民都要依靠土地吃饭,人们为了每年都能得到好收成,寄希望于土地,希望土地可以保佑自己,因而对土地进行祭祀。土地庙就是村民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每年的正月、六月和九月,村民都要对土地神进行祭祀。在龙井村,祭祀土地庙和井的规格大致相同,土地神和龙王爷所享受的待遇是一样的[1]。L村的村民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在需要土地的同时,也需要水源,村民相信只有得到土地神和龙王爷的配合,才能保证村民们获得丰收。明代徐霞客在游历青崖城(青岩镇)时说:“有溪自西北老龙脊(老龙井)发源,环城北东流南转。”[2]L村在青岩古镇西北方向两公里处。L村流传“龙泉寺把L寨的龙脉给压住了”的传说,布依族鬼师僕摩施法将一粗大的草绳变成一条大蟒蛇盘绕在龙泉寺,逼迫寺庙的僧人连夜搬迁至青岩古镇北门处[3]。可见,L村与青岩镇由于其历史、地理背景因素变得紧密,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深厚。

L村拥有三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是酿酒工艺、布依古歌、印染技艺,能转化成许多文化产品。例如,L刺梨酒于2016年申报成为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L村酒坊成为制作加工刺梨酒、体验展示及销售为一体的文化工坊,也是L村承办旅游项目活动的重要场所;L村村民在当地开办布依古歌培训班,传承非遗文化,参加附近的商业表演;印染技艺也为村民创收,制作了围巾、桌布、围裙、提包、门帘、壁挂等五花八门的豆染产品。这些非遗文化向游客展示了L村的民族特色,也是L村承办研学及旅游项目活动的重要承载地,产业化的文化资源在长期开发管理过程中吸引来众多消费者,也实现了民族村寨文化的多元价值和功能。

(二)对L村的文化生產力价值思考

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认为,仪式通过建立框架来聚焦注意力,人们用仪式激活记忆,连接相关的未来、现在和过去,仪式可以洁净心灵与身体,去除危险[4]。民间信仰是一种自发的对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精神体的崇拜与信服,反映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

L村的民间信仰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龙王爷、土地神的崇拜,另一方面是对村里的L的崇拜。在L村,六月六和上九节都有关于龙的文化风俗。布依族最盛大的节日“六月六”也被L村村民当作“龙的洗澡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祭祖活动,敬“天神”和“水神”,敬“白马”,祈求稻田丰收、家人平安;村民也会在这天把家里用过的垫子被条全部挑到L水旁的小河边洗净,他们认为龙的洗澡日就应该把所有污秽清空,以辟邪安康[5]。正月初九的上九节玩龙活动、拜龙神活动有唢呐、歌舞、“玩龙”活动,以此求龙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农事丰收[6]。

L村除了崇拜土地神,还崇拜水井。L存在的时间比L村更为久远,养育了世世代代的L村人。村民的日常起居都离不开龙井,也形成了一些“用井规则”。正月初一的时候人们不能用龙井,不能去洗菜或洗衣服,甚至不能去挑水。过了初一,去井边取水就需要带香和纸钱、蜡烛,以祈求龙王爷保佑井水永不枯竭,村民称这为祭水神,认为大年初一龙井需要休息,来年的井水便会源源不断。他们还约定刚生产完不久的妇女须在五十米以外洗漱,以免触犯龙王爷。村民将这口井视作一口极为重要的井,并将井的功能放大、神化。

二、G市L村的旅游经济更新历程与文化生产力解读

L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随着村集体经济发展,拥有了本村的集体全资公司,与青岩镇的旅游公司合资了一家旅游管理公司,村民以流转、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将闲置的荒山、农房、土地资源集中到村集体公司;还成立了相关合作社,包括种植、餐饮、民宿、文化等合作社,并在每个合作社中占股20%。L村本地村民也成立了餐饮合作社、小吃合作社、民族文化合作社、腊味坊等单位。L村执行“一户一策”,根据房屋新老程度制定出租价格,尤其对于变现能力较弱的文创类百坊项目,根据其盈利水平收取房租。L村“百坊计划”以村院为基础,挖特色注活力,一村院一品牌,一村院一业态。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本村村民自主创业,L村从2018年的3家餐饮发展到现在的25家餐饮,从没有住宿到2020年共有5家民宿开业,共计60余张床位。2020年5月,L村成立种植合作社,试点种植精品果蔬圣女果,规划建成集种植、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开心农场”、“圣女果基地”,并以“青岩故事”品牌冠名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在开心农场内扩展建设具有田园风味的儿童游乐场,以满足各年龄段游客需求。各合作社引导党员、农户、贫困户等共计60余户、400余人参与了村集体经济发展。2020年,来村旅游人数达6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360余万元,参与分红的5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5 000元左右。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L村引进了多家民宿和餐饮店,为其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当地村民也自发开办农家乐,规模和效益较为可观。2022年,L村共有餐饮56家、住宿10家,农产品品牌新增2个,产品销往各地。

三、基于文化生产力要素的L村民族村寨特色发展策略研究

每个民族村寨都有着自身独立完整的社会生态圈,外力介入改变的每一步都会影响民族村寨的社会结构、空间配置、经济业态、文化形态[7]。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生产力拥有自己的构成要素,文化生产力构成要素也一样。在民族村寨特色发展中,这些要素包括了劳动生产组织、资本管理规划、人力资源、基础建设等。民族村寨的特色发展需要充实文化内涵和更新观念,更需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图1  民族村寨特色发展的文化生产力要素逻辑关系

(一)组织要素

L村长年栖身着龙、罗、王、蒙四大姓,其中龙姓占60%,几姓氏通婚,结成了复杂的亲戚关系,形成“三亲六齐”的村邻关系。围绕党组织,L村村委又打造出“三亲六齐”的组织关系。围绕“三亲六齐”的组织关系,L村各主体的凝聚力得到了提升。村集体经济总量增加以后,村民更加文化自信,对本村的认同感增加,也提升了生活幸福感。为进一步推进本村乡村振兴和景区升级改造,L村充分学习借鉴西江苗寨、肇兴侗寨等更高等级景区好经验做法,结合L村实际和布依族特色,通过外引内培,把已有民宿、餐饮农家乐向品牌化方向打造,并培育能吸引人、留住人的旅游体验项目和文创产品。

(二)资本要素

龙井村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龙井村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公司化、市场化的模式促进集体资产增值,带动村民增收。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党员带头种植圣女果,现在已有十多个品种、30多亩规模的圣女果基地,成为周边游客农业休闲采摘的好去处。2022年,龙井村已建成“贵州省游客集散地”,旁边有洲际大饭店落地,酒店设有两千多张床位。“贵州省游客集散地”选址在龙井村,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于龙井村发展的信任,以及其发展的潜力。“贵州省游客集散地”将成为来贵州旅游的的所有游客的中转站。集散地的建成意味着对岗位人员的需求,也为龙井村村民甚至周边其他村村民增加一些就业机会。

(三)人力要素

龙井村村域面积为2.4平方公里,村庄占地1 625亩。截至2022年8月,共有7个村民组354户1 351人、常住人口1 410人、外出务工就业8人。近年来,龙井村的休闲旅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传统生活形式,产业发展的向好趋势给部分村民们带来了一定的增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吸引了许多当地或外来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成型,农村环境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人们环保意识愈发强烈,基础设施体系也逐渐得到完善,人们对于生态宜居方面的基础设施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在村委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龙井村形成了社会治安稳定、乡风淳朴的局面,出现了农民“外户不闭”的现象。

(四)基础设施要素

龙井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东靠101国道,北邻田园南路,210路公交直达寨门。2007年开始,为了大力发展龙井村乡村旅游,全村民居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布依族民居传统风格进行了立面改造。2011年,全村每条巷道,都以不破坏村寨原始风貌为标准,不牵网拉线,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既方便了村民出行,也保护了村寨的自然风貌。为了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村里还陆续修建了文化广场、体育健身路径、廉政文化长廊等文化基础设施。在产业方面,龙井村主要发展乡村旅游业和观光农业,现有25家餐饮,已运营的5家民宿和正在装修的10栋民宿。此外,还有民族文化体验场所,刺绣坊、传习坊、酒坊、染坊、陶艺坊、书画坊、簸箕画坊、织布坊等,营造了众多旅游兴趣点。

结语

民族村寨旅游的良好发展是以科学完善的政策及组织为基础、市场导向为核心、人才资源为依托、基础设施建设为辅助的综合作用结果。应该加强创新水平,借助贵州省布依族龙井村的民族村寨旅游成功经验,集聚文化生产力要素,以探索民族村寨特色旅游的发展模式,增强民族村寨特色发展的文化生产力。首先,为打造优质的旅游生态,应加强组织要素。其次,要探索以多元方式实现资本保障,增强资本要素。再次,需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完善人力要素。最后,要优化民族村寨物理空间,提升村落的基础设施要素。

参考文献:

[1]   伍文义.简论布依族的祭龙仪式与龙崇拜观念[J].贵州民族研究,2000,(3):126-129.

[2]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M].武汉:崇文书局,2017.

[3]   刘昱彤.布依族传统节日“六月六”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1.

[4]   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黄剑波,柳博赟,卢忱,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   岑永枫.青岩镇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6]   张克.龙[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7]   崔海洋,卓雯君.基于主客易位视角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4):149-158.

[责任编辑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