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2023-01-06江玲宝

关键词:思政体系政治

江玲宝

(淮北师范大学 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旨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求专业课程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本质上讲,课程思政创生了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期待学习者实现知识与道德、价值、精神的内在融合,旨在有效拓展并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2]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在现有条件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提升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当前高校课程建设的必要内容。本文以政治心理学为例,尝试探索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条件和方法。

一、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现状

政治心理学是“研究不同层次主体的政治心理现象与政治心理规律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是政治过程与心理过程交互作用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理解政治行为与政治世界。”[3]本课程是政治学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政治生活中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形成正确认知,在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基础上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和积极情感,强化学生对当前中国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正面态度和正向认同,塑造学生政治人格,并使之外化为政治行为。总之,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政治心理现象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使其认识到政治心理现象的国家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在此认知基础上,强调政治情感的内化、政治态度的固化、政治人格的强化和政治行为的外化。

经过两年多实践探索,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有很大提升,但也遇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较生硬

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挖掘、提炼课程内蕴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伦理规范、科学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4]是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是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从教学实施过程看,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上还较为生硬。

导致这种结合较为生硬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来自授课时间、教学资源、教学平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仍以专业知识为主,对课程思政内容顾及不够。从教学实施过程看,课程思政教学往往需要引入鲜活生动的案例,侧重学生的体验感受,进一步拓展整个教学体系的知识广度,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建立在教学时间、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等客观基础条件之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内,目前任课教师还是倾向于优先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适当降低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第二,来自授课教师的态度、能力、知识水平等主观因素的限制。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仍以专业知识为主,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认知不够全面。课程思政是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行的新教育理念,大部分授课教师在经历了一系列专题培训后,对这一理念已有了基本正确的认识,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是缺乏实践经验,还未积累起足够的相应知识和能力,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这导致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得不够理想。

(二)理论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密切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铸魂育人。“铸魂育人总体上强调的是意识形态性,而意识形态性是思政教育最核心的要素。”[5]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观。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当尽量使学生认可当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使学生理解中国政治现实的复杂性和合理性。理论密切联系现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中国政治现实,这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如何的重要指标。

从教学实施过程看,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在理论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这一点上还有不足。这表现为两类情况:一是运用政治心理学理论机械地解释中国政治社会现实,导致对当代中国现实解释不够准确。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如果机械地用书本上的理论来解释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现实,这既不能深化学生的有关认知,也不能使学生树立起理性的政治态度,因为学生依旧看不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二是就理论讲理论,沉浸在理论逻辑之中,忽视对中国政治现实的解释。把专业知识学习,变成了纯粹思辨,脱离中国政治现实,那么,学生对中国政治的理解就更加难以深入,同样也就难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创新不足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跟一般的教学体系一样,也需要有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的设计。从教学实施过程看,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如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加入少量课程思政内容,但仍存在明显不足。

第一,在教学方法上,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但实践教学环节依旧薄弱,学生体验不够。中国经验和中国文化,是学生最为熟悉且最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因此,在现有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主要通过这些教学素材,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实践性和亲切性。同时,重视组织课堂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看法,采用案例教学,借助影视作品、纪录片等视频资料,以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情感体验。这些创新,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过,也应该看到,这些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局限在课堂之内,也以教师为主导,缺乏系统性,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度还不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第二,在教学评价上,虽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但仍以笔试方式为主。考察内容仍以专业知识为主,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占比过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观的作用不够。这制约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空间,主要是因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充分调动起来。

二、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现有条件的挖掘

课程思政教学,以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为基础,基于自身现有条件来具体开展。目前,“高校协同不够、教师能力不及、学生认识不足等因素成为新时代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阻碍。”[6]因此,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需立足所在高校的优势和特点,应深度挖掘现有主客观条件,努力克服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客观障碍。具体要点如下:

第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主体,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地方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有关通知文件精神,举办各类课程思政培训,已大大提升了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受培训经费限制,课程思政培训参加人员的覆盖面,还难以实现全覆盖,大多数培训仍以少数教师参训为主。这与所有专业课教师都参与培训的理想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从教学实际看,受思维惯性影响,目前部分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课程思政教学意识还不够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也还存在一定不足。因此,要改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的主观条件,最具可行性的,也最为迫切的是:地方高校应继续组织各类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比赛、宣传等,努力营造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浓厚氛围,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示范效应,树立典型,使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得到推广,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打造出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师主体,使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具备高水平高素养的教师主体。

第二,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平台,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施的必要条件。如果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的软件,那么,课程思政教学平台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的硬件,是制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物质基础。从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看,平台不足依旧是制约本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平台不足,课程思政教学的体验环节,主要局限于课堂,深入社会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因此,从地方高校实际和优势出发,通过校企联合、校社联合、校地联合等多种方式来开拓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建设,并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搭建课程思政教学专属网络平台,是当务之急。这将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第三,营造浓厚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两个方面。学生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过程是否积极,是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政治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实施过程看,部分学生课程思政学习不够积极。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积极利用学生社团、党团组织、文化宣传、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营造浓厚课程思政校园文化,以培养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热情。在学生日常班级管理中,加入课程思政学风班风建设内容,利用班会、班级活动来举办课程思政学风建设专题班会或专题活动,通过学生同辈群体力量,来提升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尽快出台有关政策,鼓励教师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提升实践教学成绩占比,以激发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积极性。这样,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所面对的群体,就是对课程思政学习有期待有要求的积极型学生群体。

三、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具体构成

对某一具体专业课而言,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一般有两大依据:一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该文件对各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有总体性的指导要求。二是任课教师发挥自身能动性,深度挖掘课程知识体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现有条件,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差异性较大、发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高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分门别类建设,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进行虚假制造,对不同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也要有所侧重。”[7]就政治心理学课程而言,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具体设计如下:

(一)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知识结构

从人才培养方案看,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包括了认知、情感、态度、人格和行为五个方面内容。

这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基于课程的性质和优势。政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政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作为新兴学科,它更具有当代气息,贴近新时代脉搏,从微观、心理层面来分析政治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个体或群体;作为交叉学科,它蕴涵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涉及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与大学生日常心理行为紧密相关,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心理育人优势。

为此,任课教师发挥自身能动性,结合课程特色和优势,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来搭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知识结构:第一,从内化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感需要出发,努力提升课程知识内容的“情感温度”;第二,从认知政治心理现象的国家性、民族性和阶级性需要出发,努力提升课程知识内容的“认知深度”;第三,从固化对中国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正面态度需要出发,努力提升课程知识内容的“视野广度”。在认知、情感、态度三方面融合基础上,将学生政治人格的形塑、政治行为的引导两个目标,贯彻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提升课程的情感温度。从专业知识教学看,讲授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性要素。从课程思政教学看,这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情感是学生主体以自身的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为主要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自我感受、情景评价、移情共鸣和反映选择,是学生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8]提升课程的情感温度,契合大学生成长的情感需求,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如:在讲授政治领袖心理这一内容时,以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案例,通过放映武汉疫情防控经典纪录片,使学生感受到疫情防控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生命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救治患者,重视对年长者和儿童的保护,接着重点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要讲话,使学生感受到抗疫过程中政治领袖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切,对责任的担当。在情景再现、移情共鸣的综合作用下,让学生结合自我感受,把内心体验和看法想法进行课堂分享,形成一定热度的情感氛围,最后由任课教师简述习近平人民安全观的特点,总结政治领袖心理素养基本要求,强调“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安全观的最生动、最集中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诠释和完美脚注”,“‘以人民为中心’就像政治基因一样深深地嵌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机体。”[9]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政治领袖心理基本素养,也提升了学生对习近平人民安全观的情感认同度。

2.挖掘课程的认知深度。政治心理与政治过程是互动的。主观的政治心理,是对客观政治生活的反映。一国的政治心理现象,往往是一国政治过程和政治生活现实的反映。“从民族性角度出发,中国人确实具有与西方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与人格特质”,“这些独特的心理特点可以成为影响政治行为与政治体系的根源性因素,在民众与精英、群体与组织层面发生作用,进而弥漫到政治系统。”[10]因此,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需拓展课程的深度,注重从历史、文化、现实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并深入到中国历史和中国现实。使用本土案例,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政治心理现象的国家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如,在讲授群体心理这一知识内容时,以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出台和实施为案例讲解中国民众政治心理的特点。首先由任课教师介绍精准扶贫战略概况,并强调精准扶贫的特点之一是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生活,重点瞄准深度贫困地区;接着讲述2015年习近平访问美国时谈及自己40多年前的质朴心愿——“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以及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当知青时目睹百姓疾苦的经历;接着讲述扶贫干部扶贫攻坚战中的艰辛——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讲完上述精准扶贫故事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党和国家领导人要开展精准扶贫?从扶贫干部的艰辛中,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是为了谁?之后,任课教师总结并讲解:精准扶贫战略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重要性,这是中国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事务以为民谋利为目标,评价政事利害的标尺应是人民的福祉”,“政府对于人民的生活负有责任,而无法保护人民福祉的政权将失去天命。”[11]在这种独特的政治心理下,中国大地自然会书写出精准扶贫攻坚战这样的壮举。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下,讲解精准扶贫战略的重大意义,既强化了学生的知识深度,又提升了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度。

3.拓展课程的视野广度。要理解中国国情党情民情的独特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以了解世界为前提。拓展课程的广度,建立广阔而又开放的国际视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在讲授“政治文化心理的民族性”这一内容时,可拓展至日本文化,并在中日文化比较基础上,批判中国威胁论。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日本文化,以其“精致”,借助茶道、服饰、动漫等载体,影响到中国大学生文化心理。针对这一现象,课程中加入日本文化研究名著《菊与刀》的有关内容,分析日本文化的矛盾性:“‘菊’是日本皇家的家徽,‘刀’是其武士道的象征,从这个含义出发,‘菊与刀’正象征了日本人既黩武而又爱美、既倨傲而有礼的矛盾性格——民族两面性。”[12]引导学生的认知,从日本文化“菊”的一面拓展到“刀”的一面,让学生看到日本文化精致爱美之外的倨傲黩武一面,以及日本文化的矛盾性。之后,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与根,是中国文化的原初性基因,是中华民族基础性信仰。”[13]与日本文化中黩武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和合文化追求和谐、和平,坚持和而不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符合人类社会未来发展需要。最后,揭示中国威胁论的实质——中国威胁论“源于西方国家对西方模式‘优越论’的固执和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歪曲,其实质是西方国家意图进一步强化对世界秩序的霸权统治。”[14]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威胁论不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基本底色,是西方某些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刻意抹黑,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从情感培养和价值引领的需要出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应提升学生参与度,注重学生主体性,应了解学生思想政治认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要注重以下两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参与度,实现翻转课堂。课堂,无疑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时,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视频资料、图片素材、案例讲述、课堂讨论、启发式提问、专题汇报、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体验,加强课堂互动、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汇报,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加强课堂互动,实现翻转课堂。如,本课程采用电影教学法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任课教师精选中国、日本、美国三部电影《无问西东》《情书》《乱世佳人》,要求学生课前观看。《无问西东》中讲述了中国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与祖国共存亡的家国情怀,《情书》展示了日本悲剧美学背后的压抑偏执,《乱世佳人》中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叙事潜藏着对黑人的深度歧视。在课堂上,教师先放映电影的某些经典片段,然后围绕这些经典片段,启发学生从电影美学、人物设定、历史背景、社会风俗等多角度进行开放性的电影解析,让学生相互分享看法,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电影背后的政治文化心理要素。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素材,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

2.创新教学评价方式,营造浓厚课程思政学风,激发学生积极性。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评价之中,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结合起来。同时,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关心学生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思政教学融入点,激发学生课程思政学习兴趣,营造浓厚课程思政学风。如,本课程任课教师利用课间或课后主动找学生进行个体性谈心谈话,以此来了解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的现状,以及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的主要媒体,并找准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的主要困惑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点和融入方法,“答疑解惑”,以回应学生的心理诉求。

(三)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教学平台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构,还需要搭建教学平台。依托特定的教学平台,丰富课程思政体系的教学素材,组织课后课程思政学习活动,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投入度。如,本课程依托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配套网络课程。在此网络课程中,任课教师上传了大量的课程思政教学视频资料,设计了丰富的课程思政类师生互动讨论主题,并配有相应的评分考核方法,将其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项目。这大大拓展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也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是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具体实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提出、推广到普及,是一个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从现状看,政治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还未达到预期效果;应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深度挖掘现有校内外资源,积极搭建多类型教学平台,同时任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体系内容框架,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办法,努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争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猜你喜欢

思政体系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