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

2023-01-06张甜甜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生党组织政治

张甜甜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要命题,党的政治建设是高校工作的“根”和“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对确保党全面领导新时代高校工作、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要积极将党的要求落实在办学治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办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教育,引导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牢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政治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

1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重要意义

新时代,高校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特殊阵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对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高校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提升高校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对全面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没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不能设想的。”[1]办好社会主义教育的关键在党,高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有助于高校党组织找准新定位、把好新方向、抓住新重点、顺应时代之势科学施策,促使高校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身作则并常抓不懈,不断提升高校党内政治生活战斗力,带头改进作风以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全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筹推进高校各项教学工作合理运行,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治理优势,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实现高校党建质量强校、强党、强国的根本目标。“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2]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有助于厚植办学治校的群众基础,汇聚各方力量解决师生关切的现实问题和诉求,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着力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确保党建工作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1.2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立德树人,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持续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有助于高校领导干部按照党的标准和要求创设以德育人的政治环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建设,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引导全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激励高校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奠定坚实基础;有助于激发党员干部不断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党的政治工作贯穿到立德树人的各环节、全过程,构建立德树人的工作体系,按照立德树人的标准严以修身,以德行政,养成明辨是非、崇尚道德的意识,自觉抵制一切违背高校道德建设的行为,做到防微杜渐、顾全大局。列宁说:“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3]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有助于促进党组织之间协同育人、团结友爱、互惠互利,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德修身、以德服人、以德治校,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将立德树人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教育,为高校和师生的发展真干事、干实事、干好事。

1.3 有助于加强高校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

高校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阵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核心对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必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4]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是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迫切需要,全面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有助于高校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制度体系,从源头堵住腐败漏洞,将高校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高校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促使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以用权,着力构建廉洁无私的干部队伍,推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有助于高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向上、廉洁公正的育人环境,推进教师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塑造良好的育人形象,杜绝学术腐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形成既重理论又不轻实践的教学体系,打造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有助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政观念,培养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加强廉洁自律意识,深刻分析并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式,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廉洁观念,积极传承并践行廉政精神。

1.4 有助于提升高校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能力

防范化解政治风险是党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和政治环节,不断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对增强高校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之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高校办学既迎来了新机遇,又面临新挑战,全面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有助于高校领导干部强化思想武装,提升对中国化马克思列宁主义化解政治风险理论的认识,从“四史”中汲取党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宝贵经验,引导师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站稳政治立场,自觉抵制政治风险的危害;有助于高校党组织提升政治预判力和鉴别力,增强政治风险挑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纷繁复杂的风险矛盾中找到规律,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政治风险。“防范化解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5]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有助于高校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执行力,不断掌握风险防控知识、熟悉风险防控办法,增强斗争本领、践行斗争精神,建立科学完善的政治风险防范预案,保持政治定力、从容应对、科学施策,打好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和战略主动战,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2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路径

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6],要紧紧抓住政治建设这个“牛鼻子”,高校党组织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力量,要通过把握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能力、优化政治生态等多种路径,确保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2.1 把握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

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面临新的历史起点。“要办好新时代高校,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7]高校只有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顺应教育事业的新潮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一是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建设要遵循教育规律、贯彻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8]的根本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高校党员干部及师生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高校要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潮流和发展要求,高校要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提高师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激励大学生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将其推向世界、推向未来,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高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简短的24字,但其彰显出丰富的内涵体系和价值认同,囊括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要求。高校要以培养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为着力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微博、微信、校园网站等网络媒体平台,强化教育引导,“充分发挥思想建设正本清源、立根固本、补钙壮骨、凝心铸魂的作用。”[9]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领导干部及师生的教育作用,引导广大师生增强理想信念、提升政治凝聚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与者和践行者。

2.2 坚定政治信仰,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政治信仰教育是高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它影响着高校全体师生的政治方向、政治认同及政治行为,“构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根本旨趣在于化解信仰危机。”[10]一是高校党委要带领师生学习党的科学理论。高校党委要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及师生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党的科学理论的学习,读经典、悟原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并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形成从上至下完善的学习体系。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严重侵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校党委要引导全校师生站稳政治立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筑牢信仰之基。二是引导教师抓好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11]高校党委要着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引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个人特点因材施教,摒弃“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让抽象空洞的理想信念教育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育活动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国情、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激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筑牢理想之魂。三是加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高校党委要定期组织与党的政治建设相关的校内校外等活动,借助主题墙、宣传板、英雄塑像、纪念设施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经典阅读、举办主题党日与团日活动、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及战争遗址遗迹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重温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政治信仰,激励学生积极传承并践行红色基因,敢于担当、勇于奋斗,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2.3 增强政治能力,确保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高校领导干部是高校党政治建设的主体,是推动高校事业改革发展的管理者,“在领导干部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12]因此,着力增强高校党的政治能力势在必行。一是提升政治引领力。“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13]高校党组织要始终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引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做工作、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与时俱进地做好党中央关于高校发展的最新政策的宣传与推广,熟悉新时代国情、党情、校情,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把方向、定政策、抓大事,调动各级党组织积极协同、广大师生广泛参与,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和治理模式,推动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稳定发展。二是凝聚政治向心力。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贴近民心、了解民意,坚持以服务师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主动并密切联系师生,全面了解师生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诉求,针对高校师生聚焦的问题和诉求进行靶向发力。新时代学校党委班子成员和各级党组织要协同发力,按照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工作原则形成高效便捷的领导队伍,各部门之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沟通、相互协调,认识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路径,在服务学校和广大师生中凝聚强大力量。三是增强政治执行力。新时代高校党组织要将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结合,重点抓高校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调动高校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同时,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担当时代责任,主动作为,讲实话、办实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政治原则等贯彻落实到高校党建工作的各方面,把实事求是精神落实到高校改革创新的全过程,不断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政治执行力。

2.4 优化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优化高校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工作、长期性工作,着力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创设条件。一是发挥高校政治生态建设协同机制。优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多方面协同努力,高校要发挥党委、纪委、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第一责任、“一岗双责”的协同机制,细化各主体职责和义务,构建权责明确、多管齐下的制度体系,形成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从部署到执行再到监督的闭环,促使各主体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发展,进而达到规范党员领导干部行为的刚性约束作用,为充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持之以恒纠正高校“四风”问题。针对高校而言,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教风、学风、校风的综合性体现,高校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坚决克服“四风”问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让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党内政治生活常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履行自身职责和义务,以身作则,带头引领师生不计回报、甘于奉献,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甘于牺牲一切。高校党委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师生道德修养,引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提供条件。三是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高校选人用人是校园政治生态的风向标。”[14]高校选人用人的质量直接影响校园政治生态建设的好坏,新时代高校党组织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建立高校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健全多样化、综合性评价体系,遵循“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原则,选拔真正敢负责、勇担当、善作为的好干部,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领导队伍,为营造高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内在要求,又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现实需要。高校党组织要充分运用政治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治理优势,一方面,积极加强党组织政治建设,全面凸显高校党委在治党管党、办学治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推动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体系化、系统化;另一方面,从高校实际出发,将党的政治建设要求融入高校工作的各方面,主动倾听师生诉求,积极担当并主动作为,为高校和师生的发展办实事、办好事。加强和完善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对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更好落实党和国家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师生党组织政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清华党组织公开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麻辣师生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