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抗草甘膦基因专利分析与技术展望

2023-01-05岳荣生程兴茹李俊唐巧玲康宇立王友华

生物技术通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草甘膦除草剂专利申请

岳荣生 程兴茹 李俊 唐巧玲 康宇立 王友华

(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2.青岛农业大学,青岛 266000)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杂草的出现会在空间上与农作物竞争阳光、水分和营养,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品质量并导致其产量减少[1]。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广泛使用除草剂,可大幅减少除草的劳动量,降低杂草带来的经济损失[2]。自1971年拜耳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草甘膦类除草剂问世以来[3],商品用草甘膦“农达”(Roundup)多次位居全世界农药品种销售额的榜首。草甘膦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广谱、低毒与内吸传导的灭生性除草剂,能够有效地去除一年生杂草以及靠根系繁殖的多年生杂草,但对杂草和农作物无选择性,在杀死植物地上部分的同时还可以斩草除根。研发对草甘膦具有抗性的农作物是有效解决农作物精准除草问题的重要路径。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第一例抗除草剂转基因烟草成功研制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程度加强,现在已经利用转基因技术在全球培育种植了将近300 余种抗除草剂植物品种,抗草甘膦作物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种植需求,抗草甘膦成为所有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性状中的主流性状[4-5]。目前利用最广泛的抗草甘膦基因的主要类型是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基因。EPSPS 是植物细胞器叶绿体中的一种酶,可以催化合成芳香族氨基酸,EPSPS 的功能会受到草甘膦竞争性抑制,导致蛋白质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合成受阻,使叶绿体受到结构性损伤,进而破坏了叶绿体功能。拜耳孟山都公司从鼠伤寒沙门氏菌克隆获得了编码EPSPS的aroA基因,这种EPSPS 与草甘膦的结合活性较弱,在草甘膦处理下仍能发挥功能,因此可以产生对草甘膦的抗性[6]。其他抗草甘膦基因还包括:伦敦威斯康星大学帝国化学学院从木糖氧化产碱菌和假单胞菌中克隆出的草甘膦降解酶基因(SC9和SC11)[7],拜耳孟山都公司从人苍白杆菌中发现了草甘膦氧化还原酶基因(gox)[8],陶氏杜邦先锋公司从地衣芽孢杆菌中克隆出的草甘膦-N-乙酰转移酶基因(gat)[9]。

专利分析对精准掌握未来科学技术研发方向必不可少,尤其是在产业发展态势研究、技术研发预测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利用专利数据进行多角度信息剖析[10-12],是目前各国科研机构和决策部门在某一领域进行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为全面了解全球抗草甘膦基因的研发态势,本文检索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欧洲专利局及包括美国、中国等在内的126 个国家和地区收录的抗草甘膦基因专利文件,分析了抗草甘膦基因的整体发展脉络、技术领域分布及研发布局热点,以便为抗草甘膦基因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基础,同时,还结合历年专利申请情况对未来抗草甘膦基因的产业化应用趋势进行展望。

1 数据信息来源及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论文中抗草甘膦基因专利数据来源于智慧芽(PatSnap)全球专利数据库,专利申请年为1983-2020年。检索词限定字段为标题/摘要和权利要求,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12月31日18 点。检索式为:(抗草甘膦OR 耐草甘膦OR 草甘膦耐性OR 草甘膦抗性OR antiglyphosate OR glyphosatetolerance OR glyphosatetolerant OR glyphosateresistant OR glyphosateresistance OR 草甘膦降解酶OR 草甘膦氧化还原酶ORgoxORSC9ORSC11OR 草甘膦-N-乙酰转移酶ORGLYATOR EPSPS OREPSPOR 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OR 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synthase ORaroAORgat)AND(gene OR 基因)。为保持专利技术分析内容的一致性,本文对抗草甘膦基因专利进行了人工清洗。

1.2 分析方法

1.2.1 抗草甘膦基因专利全球发展趋势分析 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抗草甘膦基因专利发展趋势、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受理国家地区、不同国家机构研发能力、主要申请机构竞争力、抗草甘膦基因在作物中的商业化应用、抗草甘膦基因的性状叠加、国内外主要研发机构发展策略与竞争力比较分析。

1.2.2 国内外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的比较分析 比较重点国家的专利受理情况、主要研发单位发展策略与竞争力。主要研发单位选定国内科研单位及大型公司各1 家,国外大型公司2 家,并购重组的公司按1 家来计算,以合作性、国际化程度、多样化程度、专业化程度、学术驱动力、市场推动力、质量提升率、数量增长率8 个指标作为比较研发机构发展策略和竞争力的标准[13]。

合作性指标基于合作研发的情况,即合作申请的专利数量比例。国际化指标基于发明者所在的区域或国籍的情况,即跨国家申请专利占申请总数的比例。多样化指标是基于不同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所占的比例,占比越高代表研发的多样性越强。专业化指标是基于该研发机构IPC 分类的集中化程度,越集中代表研发领域的专业性越强。数量增长指标基于专利数量的年增长率,体现单位研发战略是否比其他单位更注重“量”的发展。学术驱动指标是基于对非专利文献的引用程度,可以体现该研发单位在学术领域的合作是否紧密。市场推动指标基于引用专利的年份,如果引用的其他专利均为近几年的专利,则认为该研发机构的专利更加市场化。质量提升指标基于拥有高质量专利的比例(在同一领域内被引用次数较高的专利为高质量专利),体现研发中是否重视“质”的提升。

1.2.3 分析方法与统计 本文使用MSOffice 办公软件对专利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使用维恩图在线制作网站(http://bioinformatics.psb.ugent.be/webtools/Venn/)对复合性状专利进行分析对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球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申请情况

检索得到1 310 条记录,按申请号合并,得到1 194 件专利,经过人工清洗删除250 件无关专利,最终得到抗草甘膦基因专利944 件。

2.2 全球抗草甘膦基因专利发展趋势分析

1983-2020 年间,全球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经历了平稳上升、快速增长和急速下降三个不同的阶段。抗草甘膦基因专利年申请量在1983-1996年平稳上升,相关专利年度申请和授权数量较少,呈现缓慢增长态势,该阶段正处于抗草甘膦基因的首个专利申请至抗草甘膦作物首次商业化种植期间,世界各国的抗草甘膦基因处于研发起步阶段;1996-2005年间属于快速增长期,1996年转基因作物被批准商业化,使得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申请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直至2005年达到专利申请量的最高值;2005-2009年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2010-2012年又快速增长;2013-2020年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申请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专利授权量的变化趋势与申请量大致相同。由于发明专利公开存在18 个月滞后期,所以2019-2020年数据不能说明授权趋势,数据结果仅供参考(图1)。

图1 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申请和授权趋势Fig.1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authorization trends of glyphosate-resistant genes

2.3 重点技术领域分析

根据国际专利分类号(IPC)进行统计,得到抗草甘膦基因研发重点技术领域构成与分布,为未来研发重点技术方向提供参考。

三是营造 “鼓励创新、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市场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大连科技局出台的 “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借鉴青岛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和资助办法”,给予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更大的信贷资助力度和更加宽松的融资条件。借鉴推广深圳“以市场化方式探索设立中试创新基金”做法,帮助企业突破中等规模创新试验环节资金瓶颈。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势和东北亚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建设,集聚大批量中小微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企业生命周期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对排名前十的抗草甘膦基因专利IPC 大组分类号进行统计(表1),C12N 为该领域核心技术分类,涉及该小类的有4 个大组分类号,主要涉及植物基因工程、酶及其化合物、遗传育种研究,其中C12N15 专利数量占总专利数的86.86%;A01H 小类下的大组分类号有2 个,主要与植物品种品质改良和种质资源有关,其中A01H5 专利数量占总专利数的65.36%。除上述2 个小类外,还有C12Q 小类,主要涉及含酶、核酸或微生物的测定或检验方法,与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发展需求有关。从IPC 分布可以看出,目前植物基因工程、植物种质资源改良、酶与酶的化合物研究是抗草甘膦基因研究的重点技术方向,并且研发热点向同一专利涉及多个技术的复合性状开发及检测技术等领域发展。

表1 抗草甘膦基因专利重点技术领域分布Table 1 Distribution of key technology fields of glyphosate-resistant gene patents

进一步对排名前五位的抗草甘膦基因重点技术领域年度申请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开始,C12N15 和A01H5 这两个大组涉及的技术领域是抗草甘膦基因发展最迅速的,每年申请数量均高于其他技术领域,表明抗草甘膦基因研究发展聚焦在基因修饰与改良、外源基因片段的编码与调控以及抗草甘膦基因资源方面,可持续性创新的能力十分强劲。各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从2007年开始有所下滑,虽在2013年有所上升,但整体仍呈现下降趋势,研究的周期性使得申请趋势出现波动,说明抗草甘膦基因的技术体系越发成熟,实现进一步突破的难度增加,因此专利申请速度有所放缓。

图2 抗草甘膦基因重点IPC 领域专利申请年度分析Fig.2 Annual analysis of patent applications for glyphosate-resistant genes in key IPC fields

2.4 重点受理国家地区分析

世界排名前六位的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申请受理国家或地区专利局分别为中国、美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PCT)、欧洲专利局、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受理量占总数的61.23%。

中国是草甘膦除草剂的生产大国,因此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在中国具有巨大的产业化应用潜力和价值。巨大的潜在市场正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农业生物技术相关公司竞争的焦点,中国草甘膦抗性基因专利受理量也因此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前六个受理局受理量的30%,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对抗草甘膦基因及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部署已在中国全面展开。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应用领域的领头羊,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把美国当作是商业化抗草甘膦基因技术的重点区域,专利受理量达到148 项,仅次于中国,排名世界第二位。作为全世界专利布局重要中心环节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专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商业化应用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到2020年,各个抗草甘膦基因研发机构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提交PCT 申请77 项,为排名全球前六个受理局受理量的13%,体现了这些机构对利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进行专利跨国申请并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的重视。

作为众多转基因技术研究机构总部所在地之一的欧洲,在抗草甘膦基因专利受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专利受理量以75 项排名全球第四位。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作为十分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区,占据了抗草甘膦基因产业化方面的较大市场,是各个研究机构着重布局的国家,分别以55、50 项的受理量位列第五、第六位(图3)。

图3 抗草甘膦基因专利重点受理国家地区分析Fig.3 Analysis of key accept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glyphosate-resistant gene patents

2.5 不同国家研发能力分析

各个国家的研究发展能力可以通过该国研发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申请数量来体现。本文统计了不同国家研发机构抗草甘膦基因全球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五的国家,结果见图4。

美国以439 件抗草甘膦基因专利排名全球第一位,专利数占前五位申请量的59%。中国以174 件抗草甘膦基因专利排名第二,占前五位申请国家专利申请量的24%。法国、荷兰、英国申请量分别为77、28、22 件,排在第三、四、五位。比较图3与图4不同国家抗草甘膦基因专利受理与申请情况,美国有关研发机构提交的全球专利申请总数高出本国受理的专利数196.6%,法国、荷兰、英国3 个欧盟国家的申请机构合计申请127 件,高出欧洲专利局69.3%,表明美国与欧盟都是技术输出型国家/地区,在非本国家/地区的专利局申请了相关专利。中国相关机构的专利申请量174 件与中国专利局专利受理量173 件基本持平,说明中国受理的专利均来自本国机构申请,在全球的专利布局还未展开。

图4 不同国家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申请情况Fig.4 Patent applications of glyphosate-resistant gen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图5 不同国家抗草甘膦基因专利年度申请趋势Fig.5 Trends of annual application of glyphosate-resistant gene paten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2.6 主要申请机构竞争力分析

表2列出了抗草甘膦基因专利主要申请机构的情况。从研究机构的类型来分析,目前企业仍是抗草甘膦基因研发的主力。1983-2020年间全球申请抗草甘膦基因专利总量排名前十位的专利权人依次为陶氏杜邦先锋、拜耳孟山都、阿森尼克斯公司、VERDIAINC.、MS 技术责任有限公司、希博斯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天豫兴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罗纳-普朗克农业公司、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部分为欧美国家公司,仅有3 家中国机构。这10 家机构的专利(族)总量达580 组,占全球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申请总量的61.44%。申请集中在欧美和中国地区,使得这3 个地区对于未来专利的商用、专利战略布局等具有很高的运用调配能力。

表2 抗草甘膦基因专利重点申请机构情况Table 2 Key application institutions of glyphosate-resistant gene patent

美国作为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专利集中在几家大型跨国公司手中。随着几家大型公司的收购合并,为将来的科研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扩大了领先优势与垄断程度。中国虽然在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申请上排名世界第二,但申请机构排名前十的只有3 个,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天豫兴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列第七、八、十位,研发主体既有科研院所也有企业,总而言之,受到国内的政策与产业化能力的限制,中国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的商业化应用还较为滞后。随着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合作的加强,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7 抗草甘膦基因在作物中的商业化应用

目前抗草甘膦基因已经应用于多种作物当中,本文采用作物涵盖基因种类多少以及转化事件数量来衡量其商业化程度。

由表3可知,已经商业化应用的抗草甘膦基因有7 种,共产生229 个转化事件,其中涉及4 种EPSPS基因,共206 个转化事件,10 种作物,可见EPSPS基因是应用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抗草甘膦基因。按不同的作物类型划分,玉米涵盖6 种基因,共有147 个转化事件;阿根廷油菜涵盖4 种基因,共有18 个转化事件;大豆涵盖3 种基因,共有23个转化事件;棉花涵盖2 种基因,共有22 个转化事件,可见抗草甘膦玉米是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作物,抗草甘膦玉米的转化事件远远大于其他作物,是因为转基因玉米是当前世界上第二大转基因作物,用途最广且产量最高,是杂交育种应用与普及最早的作物之一,在保障人类能源、饲料、工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5]。

表3 目前已商业化应用的抗草甘膦基因Table 3 Glyphosate resistant genes that have been commercialized

2.8 抗草甘膦基因的性状叠加

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能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性状,可以满足种植者不同的种植需求,是目前研发及应用的重点领域 。从图6红色趋势线可以看出,1997年首次申请抗草甘膦复合性状以来,整体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在1998-2005年专利申请量激增,随后2006-2010 略有减少,与单抗草甘膦基因专利下降的趋势不同,2010-2020年复合性状专利目前还保持着平稳增长的劲头,2019年底抗虫抗除草剂复合性状作物种植面积同比增长6%,达到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5%,超过了耐除草剂性状的种植面积[16]。目前美国的陶氏杜邦先锋公司申请量远远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机构,预计未来复合性状的专利申请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图6 抗草甘膦复合性状专利的申请趋势Fig.6 Patenting trends for glyphosate-resistant compound traits

多基因功能叠加的复合性状研究使得一件基因专利获得多个抗性性状,例如,通过转入两个不同的基因或者一个嵌合基因,使作物在抗草甘膦的同时也能对其他除草剂产生抗性,或产生抗虫性状。为进一步了解这部分交叉叠加性状,通过维恩图(图7)进行了布局分析,与抗草甘膦叠加较多的性状主要为抗2,4-D 除草剂,达到81 项,抗草甘膦且抗草丁膦除草剂的专利23 项,抗草甘膦且抗虫的专利17 项,抗草甘膦且抗HPPD 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专利17 项,抗草甘膦、抗HPPD 抑制剂、抗2,4-D 等3种除草剂的专利6 项,抗草甘膦、抗虫、抗草丁膦的专利2 项。

图7 各目标性状的分布情况Fig.7 Distribution of each target character

2.9 国内外主要研发机构发展策略与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文选择学术驱动、合作性、多样化、国际化、市场推动、质量提升、专业化、数量增长8 个维度,对国内外重点研发机构抗草甘膦基因的研发策略与竞争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比较。对研发机构的选择,国内以跨国公司先正达和科研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主要研发机构代表,国外则确定了跨国公司或通过并购形成的专利阵营拜耳孟山都与陶氏杜邦先锋,比较分析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主要研发单位发展策略与竞争比较分析Fig.8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competition of m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nits

中国化工收购的先正达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策略相比之下最均衡,除了学术驱动力较低外,其他7 项指标在比较中有明显的优势。拜耳孟山都和陶氏杜邦先锋的发展也相对比较均衡,两家公司甚至是有些类似,每项指标都有涉及,说明跨国公司的资本集中统筹使得其在全球范围内对专利的布局有系统性规划与设计,但在数量增长和专业化上数值角度,主要是这两家跨国企业在全球的草甘膦基因专利布局前期已有较大量布局,且专利申请呈现多样化。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中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国家队,抗草甘膦基因专利数量增长速度最快,且在申请专利时引用的专利大部分为近几年的新专利,市场推动技术创新能力强;更多的参考和引用了学术论文等非专利文献,体现出了申请专利时与学术领域的紧密性,学术驱动技术创新的动力强劲;在多样化与合作性方面,也均有相关专利布局,体现中国农业科学院近年来逐渐重视专利的覆盖维度和相关单位的合作度;在质量提升方面,该单位在本领域的专利被引数量相对较低,专利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化方面相关专利申请量极低,说明专利的国际布局还很欠缺,国际化能力亟待提升。

3 结论

3.1 全球抗草甘膦基因的研发趋于稳定,中国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1996年以来,有关抗草甘膦基因的专利申请量开始大幅度增多,至2009年专利申请量开始回落,2010-2012年又迅猛增长,2013-2020年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申请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专利授权量的变化趋势与申请量大致相同,表明抗草甘膦基因的研发体系已相对成熟稳健。中国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对转基因的研究已逐渐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准,但在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申请质量、多样化、国际化竞争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受到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政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抗草甘膦基因的发展步伐。

3.2 中国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的申请主体与国外差异度大

从整体来看,抗草甘膦的产业需求目标导向十分明确的基因专利申请主要由跨国公司驱动;但在中国,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研发和申请主要由科研单位完成,体现了其公益性。

转基因玉米是目前应用抗草甘膦基因最多的作物,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玉米种植国家,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的申请量也位居世界第一。近几年中国在常见的抗草甘膦基因的研发能力上与欧美等国差距不大,甚至在部分领域处于领跑阶段,未来有望打破欧美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但在复合性状专利的研发与美国等国的研发机构还具有较大差距,而且中国的研发单位主力是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首的科研院校,企业申请的抗草甘膦基因专利较少,仅有四川天豫兴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较好,在中国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后,整体实力才稍有上升。总体来看,受限于国内政策与产业化能力,我国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的产业化应用还较为滞后。

3.3 基因叠加的复合性状研究潜力巨大

创新研究往往随着商业的需求而去精准对接,从1996年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到现在,抗虫和抗除草剂是商业需求最为聚焦的两个产业性状,也一直都是转基因专利的主流。根据ISAAA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作物应用面积增长了6%,已经超过了单抗除草剂性状作物的种植面积。目前复合性状专利的申请大多属于美国的陶氏杜邦先锋公司,在一些商业化应用广泛的基因组合上逐渐到了瓶颈期,新的融合基因的专利申请并不多见。

4 展望

4.1 重点对人工诱变获得抗性基因研究

培育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初衷是为了防止特定种类的杂草,但基因飘移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17]。传统育种方式不能像转基因技术那样充分利用物种的基因资源,但因育种过程没有转入外源基因而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目前,通过非转基因手段培育的抗草甘膦作物涉及玉米、大豆、棉花等。利用CRISPR 等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原位修饰改造作物基因,培育非转基因或者不含转基因成份的抗草甘膦作物新品种更具有发展前景。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周焕斌等优化升级了现有植物腺嘌呤碱基编辑器(CRISPR2.0),并借此成功对水稻主栽品种的4 个除草剂靶标基因实现了一次性同时改造[18]。

4.2 积极开发抗性基因的复合性状

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方面发挥出了巨大优势,利用将多目标基因转移到一个农作物品种中实现农作物品种改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长期使用单一的抗草甘膦作物存在容易导致田间杂草抗药性增加的潜在技术问题[19],多抗及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的研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已经商业化种植抗虫+双抗除草剂(抗草甘膦+抗草丁膦)的玉米品种的,在复合性状转基因技术方面的专利布局是中国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中国的浙江大学已经申请了融合基因(CP4、aroA、G7、G10、gox或gat/bar或pat)的专利CN106318958A,对草甘膦和草丁膦具有双抗性[20],但整体上与美国陶氏杜邦先锋公司还具有较大差距。因此,国内申请人需要进一步布局具有双抗、多抗性能基因技术专利,从而与已有具备单一抗性的基因专利形成专利组合,提升自身技术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4.3 布局植物来源的新型抗性基因的核心专利

从抗草甘膦基因技术的作用机制来看,EPSPS类基因为目前专利布局的热点区域,专利申请数量占据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申请的半壁江山,而gox与gat的专利目前相对较少,因此需要针对专利布局非密集区域加强专利布局,抢占市场先机。拜耳孟山都、陶氏杜邦先锋等国外申请人在抗草甘膦基因核心专利中披露的EPSPS基因、gox、gat来源均是来自细菌[21],来自植物的天然抗草甘膦基因还很少,因此,在发掘新的抗性基因时,还可以深入挖掘植物来源的抗性基因类型,研发出具有专利保护的新型抗草甘膦基因。

4.4 加强对欧美海外市场的专利布局

从抗草甘膦基因专利的申请人分布来看,专利家族数量,即在不同国家专利申请量排在前两位的专利申请人是陶氏杜邦先锋和拜耳孟山都,而国内申请人目前布局海外专利的数量相对较少,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核心专利CN101429499B,要求保护高耐受草甘膦的EPSPS基因及其编码序列,也仅在中国和美国获得专利保护[22]。另外,结合技术目标市场和来源市场来看,中国、美国和欧洲应当作为抗除草剂基因技术的I级布局区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可作为抗除草剂基因技术的II 级布局区域。然而国内重点申请人的相关专利布局区域相对单一,并未覆盖上述主要市场,因此,为了进一步支撑与抗草甘膦基因技术相关产品的海外市场竞争,同时结合相应市场对转基因产品的政策因素,后续专利申请还应当加强对上述技术目标市场和来源市场的专利布局。

猜你喜欢

草甘膦除草剂专利申请
从一件无效宣告请求案谈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唑啉草酯中国专利申请分析
法国拟2020年废除草甘膦的使用
纳米除草剂和靶标生物的相互作用
禁用草甘膦或将导致农民杂草防除成本增加
封闭式除草剂什么时间喷最合适
专利申请三步曲
药品专利申请和保护策略简介
玉米田除草剂的那些事
草甘膦 三季度有望吹响反攻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