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治疗脑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疗效

2023-01-05高丽红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丁苯脑缺血肝素

高丽红

利津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东东营 257400

脑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组织缺血性病变,一般是由于多因素影响下,脑组织血供不能满足代谢需求而引发的一系列综合征。临床研究显示,脑缺血可引发头晕、头痛以及反应迟钝、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的急性短暂性脑缺血有引发脑梗死的风险,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影响极大,需要引起临床的极大重视。脑缺血发病与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心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及颈椎病、血脂异常等[1]。短暂的脑缺血引发的脑缺血症状,会在短时间内恢复,不会遗留各种后遗症。但疾病进行性发展,诱发脑梗死后,可导致不良预后,残疾率及病死率非常高。在脑缺血的临床治疗中,低分子肝素钙及丁苯酞均为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钙有抗凝作用,在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对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效果好,可促进心脑血管循环恢复。而丁苯酞广泛应用于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对降低中枢神经损伤,促使其功能恢复有较好功效,可发挥显著的脑保护作用[2]。针对脑缺血的发病机理,本研究对利津县中心医院2019年8月—2021年7月收治的35例脑缺血患者开展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治疗效果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脑缺血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8~80岁,平均(60.2±10.8)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40~78岁,平均(59.4±8.9)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脑缺血的诊断标准,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经颅脑CT或者MRI检查确诊脑缺血;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本研究内容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后,同意入组。排除标准:脑出血、进行性脑梗死者;大面积脑出血或脑梗死者;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孕产妇及哺乳期女性;对丁苯酞或低分子肝素钙成分过敏或既往用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病变者;严重精神障碍等不能规范用药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明确检查,确诊为脑缺血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61022718;规格:25 mg)治疗,100 mg/次,1次/d。均采用常规清除自由基、抗感染及营养脑神经药物治疗,积极吸氧干预,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进行降压、降糖、调脂等处理。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低分子肝素钙(国药准字H20060191;规格:0.5 mL:5 000AXa单位)腹部皮下注射治疗,5 000 U/次,2次/d,连续注射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丁苯酞口服治疗,以丁苯酞软胶囊(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口服,3次/d,0.2 g/次,连续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

评估治疗效果,在治疗10 d内进行评估:完全控制:患者脑缺血症状消失,脑部血液循环恢复,出院前未再次发作;基本控制:治疗后脑缺血得到显著控制,头晕、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未控制:治疗后,脑缺血症状仍存在,且频繁发作;控制率=完全控制率+基本控制率。评估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治疗前后,采用LBY-N8C+血液流变仪进行检测,患者采血前一晚禁食禁水,次日抽取空腹静脉血10 mL,常规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5 min后,取上层清液,置于无菌试管中送检。对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进行检测。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评分范围为0~42分,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评分越高。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总评分100分,生活自理能力与评分呈正相关[3-4]。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疾病控制率(97.1%)较对照组(77.1%)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mPa/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mPa/s]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mPa/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mPa/s]

组别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值P值全血高切黏度治疗前5.6±1.2 5.6±1.0 0.000 1.000治疗后3.4±0.8 4.3±0.9 4.422<0.001全血低切黏度治疗前9.8±1.1 9.8±1.2 0.000 1.000治疗后7.2±0.9 8.4±1.0 5.277<0.001血浆黏度治疗前2.1±0.4 2.1±0.3 0.000 1.000治疗后1.4±0.2 1.8±0.3 6.563<0.001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ADL评分提升,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对比[(),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self-care abilit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points]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对比[(),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self-care abilit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points]

组别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值P值NIHSS评分治疗前21.5±1.6 21.3±1.3 0.574 0.568治疗后14.2±2.0 17.1±2.3 5.629<0.001 ADL评分治疗前38.0±3.2 40.1±3.7 2.540 0.013治疗后68.7±5.0 57.1±4.3 10.406<0.001

3 讨论

脑缺血是脑部血管栓塞导致的血液供应障碍综合征。一般来说,以大动脉远端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为主要发病原因,部分可由颈椎病、高血压等诱发[5]。疾病不及时控制,可逐渐发展为脑梗死,而研究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病1年后转化为脑梗死的概率在30%以上[6]。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频率越高,发病时间越长,预后越差,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尽早控制脑缺血非常重要[7]。临床进行抗凝治疗可改变血液高凝状态,从而抑制血栓形成,降低栓子脱落的风险。还可为血管内皮损伤细胞以充分的修复机会,也可避免形成新的血栓病灶[8]。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传统的抗凝药物往往会造成出血,临床应用受限,而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新的抗凝药物不断研发[9]。

本研究选取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进行脑缺血的治疗。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到,联合治疗的疗效相比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效果更好。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标准肝素中提取出的较小肝素片段,其分子量仅为4 000~6 500[10]。低分子肝素是一种较好的抗凝血药物,可选择性地对活化凝血因子X发生作用而不影响抗凝血酶作用。具有分子量小及生物利用度高等优势[11]。药物半衰期较长,作用过程中,不与肝素结合蛋白结合,对血小板的影响也较小。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低分子肝素能够快速发挥抗血栓形成作用,且作用持久。采用皮下注射后易吸收,能显著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应用比较方便,出血不良反应少[12]。本研究结果也发现,低分子肝素钙的应用,能抑制脑缺血再次发作,可以暂时发挥抗凝及抗血栓作用。低分子肝素钙的作用在于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纤溶酶原以及激活物等抗凝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脑缺血转化为脑梗死的概率[13]。丁苯酞属于一种脑神经保护药物,其可阻断缺血性脑损伤多个病理环节,能避免低氧、低糖状态下,脑神经功能损伤,可以显著改善线粒体功能[14]。而线粒体在人体中可促使细胞再生。在脑缺血状态下,丁苯酞用药能够降低神经元凋亡风险,可改善脑部微循环,能够降低脑部炎性反应对线粒体功能的损伤。通过抑制脑细胞神经损伤,能够有效控制脑缺血发作,还可降低再次发作的频率及严重程度[15]。在白一江等[16]的研究中,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治疗脑缺血有效率为81.82%,较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有效率(47.27%)更高(P<0.0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控制率(97.1%)高于对照组(77.1%)(P<0.05)。原因可能为丁苯酞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在提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抑制自由基形成,改善机体细胞内钙浓度方面有显著疗效,因而对脑缺血患者的神经元细胞有保护作用[17]。通过促使血管收缩得到缓解,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提升缺血区毛细血管内部血流量,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脑血流量,逐渐恢复脑部血液循环及微循环[18]。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水平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低分子肝素钙及丁苯酞联合作用下,脑缺血患者脑血管血液高凝状态得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恢复,加上丁苯酞有较好地抑制脑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脑缺血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有效的抗凝及脑神经、细胞保护方案是关键。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治疗脑缺血,可发挥较好的抗凝、抗血栓作用,能够降低自由基对脑细胞的损伤,可促使脑部血液循环及微循环尽早恢复,降低神经功能损伤,从而获得较好的预后。相比单独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联合丁苯酞治疗脑出血,更能够发挥脑保护作用,从而提升 疾病预后效果。

猜你喜欢

丁苯脑缺血肝素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