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国恒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症经验

2023-01-05王钰莹齐梦欣胡国恒

陕西中医 2022年4期
关键词:抽动症小儿患儿

邹 敏,王钰莹,齐梦欣,胡国恒,2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胡国恒教授,湖南省名中医,已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内科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均有其独特见解和诊疗方法[1]。在长期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小儿抽动症患者就诊量亦不占少数,胡教授将自身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在小儿抽动症治疗方面逐渐探索出个人特色,并验之有效。

小儿抽动症,又可称为“抽动障碍、短暂抽动障碍”,临床症状可见全身一个或多个部位反复的、无节律的、快速的、不自主的、突发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如眨眼、皱眉、耸鼻、点头、噘嘴、吞咽等[2],可同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或其他障碍等,常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甚者可终身相随,属于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好发年龄为5~10岁[3],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例(3~5)∶1。中医学中无此名称,按症状可归纳到“痉病”“筋惕肉瞤”“肝风”“慢惊风”“抽搐”“瘛疭”等疾病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的儿科疾病。

1 博古通今

1.1 医书古籍记载 中医学中虽无“小儿抽动症”,然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与追溯,对其症状描述却有类似的记载。如《内经》:“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金匮要略》详细叙述了痉病就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证,根据致病因素及症状的不同痉病可再分为刚痉和柔痉。刚痉为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所致,病型属实;柔痉由津血虚少所致,病性属虚[4]。再如《万氏家藏育婴秘诀》描述肝风候表现“木生风,故主风……又肝主筋,肝病则筋急,为搐搦牵引,为项强”;《证治准绳》:“水生肝木……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腹动不已,名曰慢惊风。”这些都形象地描述了与抽动症相似的病症[5]。不论什么部位抽动,中医都称之为“风”,风又有内风与外风之分。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因而其具有流窜急速、变化多端、致病部位不定等特性。因肝为“风木之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胜则动”;《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指出“目连劄”的病机责之于肝风,由此历代医家常以平肝息风为法。如《金匮要略》所列治内风之方剂——风引汤,此方用于热极生风,临床效果多良好。该方方后云:“治少小惊痫瘛瘲。”[6]古今众多医家认为肝风内动是导致小儿抽动的主要病机,而脾虚痰浊在发病中的作用不可忽略。如《小儿药证直诀》中云:“脾主困,虚则吐泻生风”[7]。在小儿抽动症的发生过程中,可因脾虚而运化失常,则痰湿内生,木旺而土衰,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木旺生风,风痰互结,阻塞气道,亦是抽动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临床用药方面应当顾护脾胃、健脾,进而增加小儿的抵抗力[8-9]。

1.2 中医各家论述 戎萍、潘丹萍等[10-11]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及总结历代医家经验,总结出临床中小儿抽动症常见证型为痰瘀互结证、脾虚痰聚证、肝亢风动、血虚生风证、阴虚风动证、痰火扰神证、气郁化火证。现代中医各家中将其发病归结于痰瘀互结者多,如宣桂琪教授认为,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且小儿常饮食不知自节,因而常因过食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痰湿内伏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终致痰瘀互结,蒙蔽心神,引而则发,发则见肢体抽动、异声、胸闷等症状[12]。《医宗必读·痰饮》示:“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王素梅教授指出痰瘀致病,与五脏六腑均相关,无任一脏腑可排除在外,提出应当调理脏腑,补脾益气,一则可健脾助运湿化,截断生痰之源;二则可助心行血,使瘀血自除[13]。还有学者认为因小儿抽动症为慢性长期疾病,病情复杂,缠绵难愈,中医基础理论云“久病多瘀,怪病多痰”,且小儿脾常不足,脾运失健,痰浊易生,阻滞气血运行,因痰致瘀,痰瘀互结。痰瘀阻碍气机,气机逆乱,与风气相搏结,痰瘀随其升降,无处不到,“经年宿病,病必在络”,日久痰瘀阻滞络脉,顽疾怪病丛生,致使抽动症更加缠绵难治[14]。除此之外,张鹏等[15]通过临床36例小儿抽动症疗效观察得出结论,小儿抽动症的发病与风痰阻络关系密切,主张从“风”“痰”入手,采用涤痰熄风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方用玉真散加减。胡天成教授认为小儿抽动症的发病与肝血不足,虚风内动密不可分。肝乃藏血之脏,体阴用阳,若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虚风内动,或血不养筋,筋脉拘急,均可引起抽搐发作[16]。

1.3 医学现代研究 第1例关于小儿抽动症的报告是1825年由一位名为雷特斯的法国医生撰写的,由此这一疾病逐渐被引起重视,并从此展开了对其致病原因及发病机理的探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该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致病原因复杂多样,至今仍无明确定论。有学者提出本病与神经介质失调关系密切;也有人认为该病由基底神经节的功能障碍所致,基底神经节病变致多巴胺分泌异常,多巴胺为一种可调节人体运动功能的递质,在此基础上,有人指出脑内儿茶酚胺的更新率加速可能与多发性抽动相关;也有人认为与家庭遗传史有关。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说法众说纷纭,世界医疗界对此病认识完全统一,目前比较认可的机制为中枢神经递质失衡,极可能为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所致[17]。临床体格检查常无阳性体征出现,脑电图检查可表现为正常或可表现出轻度异常,因此又将此病称为“脑功能轻微障碍症”,常简称“TS征”。

西医治疗方面目前暂无特效药物,多予以镇静药对症处理(如:氟呱啶醇、安坦、泰必利),但治疗效果局限,且由于需要长期服用,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锥体外系病变如震颤、强直等不良反应[18],若患者不慎服用过量,还可出现木僵状态,如伸舌、张口困难、歪颈等。不良反应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由于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情复杂多样,常缠绵难愈,因而可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19]。

2 经验用方

胡教授将“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纯阳之体”的小儿生理特点与肝藏血体阴而用阳的五脏学说结合起来,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脾肾常亏虚不足”,因而指出本病的发病主要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所致。肝主疏泄,藏血, 主筋。肝经循喉咙、入颃颡;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肾水涵木。若情志郁结于内,日久郁而化火,热极生风,则肝风内扰;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虚,肾水不涵肝木,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则血虚生风;若肝失疏泄,肝火亢盛,横逆犯脾胃,肝强脾弱,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痰浊内生,阻滞经络,百病多由痰作祟;综上,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则可出现噘嘴,挤眉弄眼,头部、颈部扭曲,怪叫,不自主扭肩、耸肩,四肢抽搐,手足徐徐颤动,肌肉抽动无常,口撮,口唇蠕动等症。由此胡教授认为,临床诊疗过程中除了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为主要治则,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还应当“治风与治血”同行,临症常以镇肝熄风汤与凉血地黄汤合方而加减,具体方药组成为醋龟板、麦芽、白芍、天冬、玄参、甘草、当归、生地、煅牡蛎、煅龙骨、代赭石、牛膝、川芎等。若同时兼有全身痉挛抽搐,则常加入全蝎、葛根,熄风解痉,舒经活络。若以血虚为主,热象不显,则把生地黄改为熟地黄,因生地黄偏清热养阴之效,熟地黄补益力强,临床多随症灵活变通而适当加减,不拘于一格。

3 病案举隅

姚某,男,12岁,2020年4月1日就诊。家属诉患儿近5年来头部抽动,呈阵发性,不能自控,无明显诱发因素,情绪激动时症状明显,颈项部僵硬,伴不自主频繁眨眼,常挤眉弄眼,平素患儿常注意力无法集中,性格易急躁发怒,食纳尚可,夜寐欠佳,夜间多梦易惊醒,白天常疲劳乏力,小便可,大便常秘结。查: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无其他既往病史。诊断为小儿抽动症,肝阳上亢证。治以镇肝熄风,凉血滋阴,方予镇肝熄风汤合凉血地黄汤加减:白芍、青蒿、天冬、醋龟板、麦芽、玄参、水牛角、当归各15 g,煅龙骨、煅牡蛎、代赭石、葛根各20 g,牛膝、赤芍、甘草各10 g,14剂。

2020年4月28日二诊:服药后患儿头部抽动频率减少,现偶有抽动,不自主眨眼减少,颈部稍感僵硬,仍易疲劳,睡时磨牙,睡眠质量较前稍有改善,纳可,二便调。查:舌淡,苔黄腻,脉细。上方加法半夏5 g,陈皮10 g,党参15 g,青龙齿20 g。14剂,煎服方式同前。

2020年5月20日三诊:患儿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无明显头部抽动症状,纳寐可,二便调。查:舌淡红,苔薄稍黄,脉细。予以二诊处方再服7剂。

按:小儿抽动症,临床常见症状多为噘嘴,挤眉弄眼,头部、颈部扭曲,不自主扭肩、耸肩,四肢抽搐,手足徐徐颤动,肌肉抽动无常,口撮,口唇蠕动等一部位或多部位动作行为异常,同时可伴其他障碍。本案患儿初诊时以头部抽动,频繁眨眼为主症,同时伴有情绪易急躁,夜间多梦惊醒,身体易疲乏,舌苔黄腻,脉细弦,为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肝热动风之症,且患儿病程日久,古人云久病必虚,故本质上而言属本虚标实。方以牛膝为君药,取其引血下行,补益肝肾之效。代赭石沉降,镇肝降逆;龙骨、牡蛎、龟板共为臣药,镇肝息风,益阴潜阳。白芍不仅益阴,并具柔肝解痉作用,同时配合使用葛根,通经活络,则经脉挛急得此可以消除。玄参与天冬同用,取其壮水涵木之功,滋阴清热;麦芽为佐药,清泄肝热,疏理肝气,顺调肝性。甘草为调和诸药之用[20]。当归、赤芍合用,补血、活血、凉血齐下,治血与治风同行,血行风自灭,青蒿、水牛角清热定惊,诸药合用共奏镇肝熄风,凉血滋阴之功。二诊时药方加强补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效用。三诊时患儿症状已明显好转,无明显抽动发作,故予以原方不动。

4 小 结

小儿抽动症是儿童抽动障碍中较为多见的一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胡国恒教授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脾肾常亏虚不足”,故提出本病的发病主要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所致,属本虚标实。从而提出在治疗小儿抽动症时应当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为主要治则,同时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提出“治风与治血”同行。胡教授还强调除汤药治疗,调畅情志,关注患儿及患儿家属精神情绪状态亦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抽动症小儿患儿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夜盗小儿(下)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夜盗小儿
抽动症是个什么样的疾病?
小儿涵之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