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及实践路径

2023-01-05韩玲梅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共同体少数民族

韩玲梅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00)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是我国民族工作一贯遵循的政策。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队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要桥梁和纽带。许多事情如果让他们去办,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就会更容易接受;关键时刻他们出面,效果会更好[1]。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统筹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尤其是少数民族基层干部,他们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先锋队和带头人,也是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的生力军和主力军[2]。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一定要有人懂,这就需要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3]。少数民族基层干部担负着发展民族地区基层各项事业的重任,在基层政策执行实践中也承担着重要使命,他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西方国家自柏拉图时代至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直处于探索和实践中,而我国对“共同体”的研究近代较多。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至今,学术界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研究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青觉(2020)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有自己的内生性,正因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并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吕朝辉(2021)以“同频共振”为切入点,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构理路,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心理层面的政治认同,同时重点关注情感归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下,政治认同与情感归属二者之间形成“同频共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社会条件、筑就物质基础、拓展有效路径[5]。

第二类研究从不同的视角论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法性。康晗、李乐(2021)从宪法的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建立保障与规制的研究,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宪法语境下,需要不断拓展深化[6]。王力椮和韩东晨(2021)从艺术教育的视角,探寻共同体意识的感性因素,挖掘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溯源其思想与认知形成的基础,探讨由意识构建整体意识、由艺术教育构建个体整体意识能力、由个体整体意识能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途径,为利用美育构建个体整体意识能力进而形成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供理论依据[7]。林钧昌、张宏溧、赵民(2021)则从情感认同视角,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含义以及内在机理,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倾向性、效能性、感染性特点,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内在机理、特点以及作用三个角度提出铸牢路径,将情感认同贯彻到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去,以便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朱国栋(2021)则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阐释了如何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精准性、影响力、有效性和科学性[9]。郝时远(2020)从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角度论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指向标,为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起点[10]。朱军(2021)基于秩序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与治理意蕴进行了分析[11]。

第三类研究进行了比较具体的案例分析。黄达远(2020)从长城—天山走廊区域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进行了探讨[12]。李从浩、尹学朋等(2021)则对少数民族学生等特定群体的认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13]。郑长德(2021)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聚焦于缩小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14]。刘诗谣等(2021)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进行了田野调查,认为流动社会中形成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作为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情况为逻辑前提对多民族社会结构的一种关照,其本质是在族际生产生活深度交往、文化深度交流、情感深度交融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心灵相通、兼容并蓄、同舟共济、齐心协力[15]。

第四类研究探寻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研究者王延中(2018)认为,通过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坚持并完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好民族整体性和中华民族多样性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6]。 周平(2020)通过研究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条途径,他认为,通过民族团结和国民意识可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7]。李曦辉(2020)则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认为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是当下最紧要的事,因为只有发展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18]。管健、方航(2020)认为,心理学学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作用[19]。陈纪、张笑语(2021)从社会建设角度提出建设各民族共享资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实现路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建设各民族共享资源既能够保障其共同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实践,也能够让他们获得并平等地享有公共资源,在逐步凝结成多元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

从以上研究看,学者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多维研究与探讨,但目前尚没有专门从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切入、论述这个桥梁和纽带的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少数民族基层干部是与群众联系最直接的一线工作人员,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主要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是否牢固。因此,本课题着重对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试图找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到每个人内心的新的切入点。

二、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马克思曾说过,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来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1]。就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我们要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少数民族基层干部这一联结政策和群众的最关键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只有各民族共同发展、差距缩小了,才可能在更平等的基础上交往,共同体的状态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一)有助于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首要的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少数民族基层干部作为推动基层经济增长、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的关键内生力量,其政治认同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并将之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主体。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给彭德怀的批示中指出,要想国家安定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遗留的一些问题,必须依赖基层的少数民族干部[22]。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认为只有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本地干部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同样需要当地干部做指引,因此要认真做好本民族内的各项工作[23]。胡锦涛同志有着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经历,对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要求更具体、更明确,“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大局,事关民族问题能否正确解决的大局,事关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22]。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时也强调指出,要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经过实践检验后,思想作风正派、对党忠诚、能力较强的少数民族干部,就要积极培养、放手使用[24]。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处于党的政策落实的末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应该成为其工作的理念指向。只有这样,才能借助他们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团结,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二)有助于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认为,任何形式的社会改革都会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条件为基础,如果没有经济基础,社会建设无法开展;如果没有物质基础,社会融合也不可能实现。因此,民族交往过程中民族之间的关系仍然会以生产力为出发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极大发展,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实践经验证明,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即提升基层干部抓经济工作的能力是关键。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要提高其发展经济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带领群众能力。”[25]一方面,少数民族基层干部要发挥好群众和相关部门、产业和市场等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战略高度把控全局,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找准制约经济发展的症结,用好用活国家政策、民族资金等,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少数民族群众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同时,还要立足禀赋,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载体,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支撑。比如,近年来兴起的“直播带货”就是一种带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好方式。2020年“6·18”活动期间 ,超过 20 个省份的 100 多名省、市、县级领导干部参与直播助农活动,部分干部在直播间里穿上民族服装介绍家乡特色、人文风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知名度提升产生了很大效应[26]。只有在经济环境保证的前提下,各族群众精神层面上的“五个认同”(2)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唤起巨大凝聚力[27]。

(三)有助于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少数民族基层干部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熟悉本民族本区域的民情,清楚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了解当地民俗风情,知道本地区本民族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诉求。周恩来同志曾强调:我们中央在民族地区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要跟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沟通协调,因为他们比汉族干部更懂得本民族的文化,也更理解他们的心理。他们点头,我们再干。他们不点头,我们就不要干[28]。因此,少数民族基层干部要努力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的氛围,在作风上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出步子,深入到一线,及时发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29]。

三、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从主体夯实、制度约束和合力共建等方面切入,将为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效途径。

(一)主体夯实:提升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好干部“五个标准”(3),并提出要引导他们扎根基层、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素质能力事关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因此建设一支来源广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且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队伍,对国家政策在基层有效地贯彻执行至关重要。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少数民族基层干部要从思想上高度认同党中央关于民族地区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推进全面贯彻落实,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不断提高自身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造谣言、煽动民族分裂,企图达到民族分化的目的,因此,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是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其次,要重视培训学习。培训学习是提升基层干部创新工作水平的必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德才兼备的标准和原则基础上,大力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把他们安排到关键和重要领导岗位上。通过举办干部专题培训班、理论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引导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人才流动,加大干部竞争压力,激发基层干部自我提升个人素质的学习热情[1]。再次,要有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自觉。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30]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变革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少数民族基层干部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的最大利益[30]。

(二)机制保障:提升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要有总体规划,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要建立少数民族基层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因为这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3]。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强化政策保障,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不断加大培育和选树示范、模范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向基层一线倾斜,并适时增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文明城市测评中的权重[31]。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少数民族干部内生动力,提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及工作效果,使基层成为民族团结的坚强战斗堡垒。其次,少数民族基层干部要有尊崇制度的意识。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想用制度约束对方,首先自己要有规矩、守规矩。只有通过规范管理自我行为,才能树立起制度的权威,才能实施更有效的管理。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要做到言行有规矩、守规矩,才能够更好地带动当地人民谋发展、谋未来。这个“规矩”可以理解为符合民族地区好干部的“三个特别”标准,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32]。再次,要落实政策执行问责机制。持续强化监督力度,把监督问责渗入到基层治理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通过常态化的督查问责,确保权力在规范的轨道上有效运行。

(三)合力共建:充分利用多主体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整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需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也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个共同体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想完成得好,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各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最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总体前提和根本保证。政府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坚持正面引导、齐抓共管,就会形成强大合力。统战部门发挥强有力的牵头协调作用,组织和动员各部门共同参与,就能构建起大统战的工作格局。民族工作部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各类组织主体各尽其责,民族工作的开展就会更加顺畅。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56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这与每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只有各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国内外的分裂势力,才能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维护好国家的安全和稳定[3]。因此,只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基层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就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就能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强大力量。

注 释:

(1)2014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并作了全面、深刻、系统的论述。 2017年10月,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十九大党章”。

(2)“五个认同”指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五个标准”指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共同体少数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