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近年来华语电影摄影风格及影像特征变化

2023-01-05曾涛云南广播电视台

环球首映 2022年8期
关键词:华语光线摄影

曾涛 云南广播电视台

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影视作品的质量也有了质的提升。近几年来我国的电影作品逐渐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方向,为传播我国民族文化和精神开拓了新的渠道。华语电影要始终立足本土的优势,坚守我国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学习西方优秀影视作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国内影视作品的拍摄和管理,同时还要继续加强技术上的研发投入,提高华语影视作品的制作水平,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传扬到世界各地。

一、华语电影摄影风格的变化

(一)空间运用的变化

电影作品中对空间的运用是十分灵活的,不同场景的切换影响着影片人物的光线和效果。影片中呈现出的场景是有限的,但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影片中的空间也呈现出流动性变化。特定空间表现出的是不同的感受,电影中的每个人物在相同空间下所带给观众的观感是不同的。在空间构造中要综合考虑关键人物应站立的位置,怎样能将重点更加凸显出来。在摄影过程中要利用画面的调度,将人物衬托出来,演员在形象塑造上要有鲜明的特色,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对空间的运用是有其意蕴的,空间的运用与转换都属于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能够将电影故事的中心树立得更加鲜明。华语电影作品《无问西东》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为观众讲述了几代青年在国家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影片中多次利用空间切换的拍摄技巧,将四个人物的性格鲜明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敢于奋起抗争的王敏佳,执着且纯粹的理工男陈鹏,家境优渥、文武双全的富家弟子沈光耀,被算计依旧坚守正义的张果果。导演充分地利用镜头的调度,分别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青年一代为国家作出的贡献,使观众能够与电影情节产生强烈的共鸣[1]。

(二)自然光效的变化

自然光效拍摄中和我们看到的光线是不一样的,每种光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会形成不一样的氛围感,自然光效下拍摄的电影画面更加写实、自然,摄影师在拍摄不同的场景时要随时根据电影情节的变化转换光线,以达到切换场地的效果。摄影师利用自然光拍摄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线,不同时间的光线形成的不同场景的影子是不一致的,根据电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光线是否会形成遮挡,影响拍摄的效果,除此之外,天气的变化也会对光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开机之前要关注天气预报。

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对光线的利用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光线代表着时间、氛围甚至是感情基调。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要重视光线的调试,为了增加画面的清晰感和真实感,在拍摄中使用人工光源,应尽量还原自然光效,尽量避免画面出现一种虚幻的感觉。使用不恰当的人工光源,还会影响画面的真实性,缺乏真情实感。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例如,阴天和夜景拍摄的情景,一般就要借助人工打光的方式来增加画面的亮度,此时自然光与其相互配合呈现出的画面更加具有质感。还有在一些特殊情感表达的画面拍摄时,可以用人工光源特意强调夸张的舞台效果,达到自然光源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三)电影影调的变化

电影影调指的是在同一光源的照射下,拍摄出的作品出现深浅不一的明暗性。影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明暗层次的变化不仅能够推动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能够通过明暗两种方法将故事讲述出来。关于明暗光线的运用理念和大众心中所想应该具有一致性,明亮的光线往往表现出的是欢愉氛围,而阴暗的光线往往是压抑和恐惧,这也是为什么恐怖作品的拍摄中都采用暗调拍摄的原因,底色较深的描绘更加能够增加电影的恐惧感,给观众带来惊吓的感觉。

在电影的拍摄中将影调分为三个档,亮调、暗调和中间调。影调的变化带来的是作品氛围的变化,在大部分的影视作品中,亮调代表的往往是希望、重生,暗调代表的是绝望和灭亡。一般情况下,影调发生变化,电影作品的情节就即将发生转折。以《找到你》这部影视剧为例,女主角在地下停车场垃圾箱里寻找女儿的场景始终运用暗调的拍摄形式,透过作品能够感受到主角的悲伤绝望,整个作品的拍摄过程中也较多使用暗调的形式,将作品的主题更好地诠释出来[2]。

(四)色彩应用的变化

色彩是电影作品的表达方式之一,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与色彩有关,不管是拍摄场景的选择,还是演员的服装搭配,甚至影片中的道具选择都有其意义。不同的色彩同样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情感状态,能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感体验。要想将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除了需要高超的摄影技巧,还需要摄影师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对艺术的追求能够达到极致。

在电影作品《红高粱》作品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姑娘出嫁时,整个影视画面被黄色和红色包裹,除了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关系,还能够反映出抗战年代激情张扬的特点。摄影师充分地利用色彩的转换,将作品中的年代感拍摄出来,与此同时用红色和黄色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将抗战年代的激情和不屈演绎出来。色彩搭配得当很容易受到观众的青睐和喜欢,色彩的应用是影视作品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无论电影的拍摄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色彩的重要性都不会被影响[3]。

(五)人物造型的变化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部分影视作品的造型中能够感受到东方文化,尤其是拍摄古代作品时,不仅具有我国传统的诗意美,还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或许是受到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以“天人合一”的内涵去拍摄影视作品,可以营造出更高的艺术境界。影视作品中人物的造型往往代表着其身份、地位,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该人物的性格特点,观众在观影时会根据人物的服装搭配形成一个虚拟的假设,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刻画,最终形成故事中所讲述的影视人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如今的影视作品拍摄中应用了很多现代化的技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糅合,能够将人物造型塑造得更加完美,作品整体呈现出的效果也更加出色。影视作品的拍摄要善于打破传统条件的限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才是作品中的重点,在影视作品拍摄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人物造型的变化,调节多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打动人心。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虽然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场景的变化,各种不同人物的态度和心理变化也是反映主要人物形象的因素之一。在进行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使角色的扮演更加具有张力。

二、华语电影影像特征的变化

(一)固定镜头应用的变化

在传统的影视作品中习惯于利用固定镜头对同一场景进行拍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电影作品的拍摄过程中有多个机位,不同角度进行拍摄,减少了固定镜头的时长,影视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既克制又有层次感。固定镜头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是最直观也最清晰的,不管是远景拍摄还是近景拍摄,摄像机都能将作品中的重点记录下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影视作品都能完全应用固定镜头拍摄,摄影师可以多运用运动镜头拍摄,增加画面的动感,也可以运用无人机的航拍来实现更好的拍摄效果,还可以使用穿越机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

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影一定程度上就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在拍摄影视作品时,要注意同时使用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进一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还要能够在固定镜头的拍摄下要突出作品中所要展现的重点,影片中的表演是存在一定限制的,为了提高拍摄的效果,可以使用长镜头与运动镜头结合的拍摄方式,利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将影视作品的主旨层层递进,以更好地震撼人们的心灵。

(二)长镜头摄影的变化

长镜头的拍摄形式在现阶段的影视作品中比较少见,在传统的电影拍摄过程中有很多长镜头的画面,长时间流畅的画面能够更好地将观众带入影视剧的情境之中,带来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部分影视作品的长镜头设计还标志着影视作品中主角心路历程的变化,具有一种象征性,但是这种隐晦的表达方式追求的艺术质感更高,制作难度更大,对影视从业者自身的艺术要求也更高。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在电影拍摄中的应用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空镜头的应用,影片中留白的部分一方面蕴含着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另一方面是导演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在悲剧结尾的影视作品中,这种运用长镜头留白的方式非常常见,好似导演也在为作品的结局感到惋惜,另一种理解也可以是模糊的,观众所想象的结局。观众在观看此类作品时会出现两种极端的反应,一种是觉得这种设计是该作品的亮点,对于展现作品的真正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另一种是觉得这种设计过于突兀,影响作品的整体性。

(三)手持摄影逐渐成熟

手持摄影是现阶段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手段,以自由视角为基础进行拍摄。手持摄影将电影的机位变成可活动的形式,既凸显了摄影镜头的主观性,又激活了电影的生命力。近几年来,手持拍摄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甚至已经赶上了主流的固定镜头为主的电影。这从侧面反映出电影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要想拍摄出一部好的作品非常困难。手持摄影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各种各样的风格更是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观影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依旧有很广阔的市场。

在手持摄影中往往被划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借助稳定器的手持拍摄,另一种是完全依靠纯粹的手持,但是终归来说二者拍摄的类型是一样的,重新定义了华语电影。手持摄影群体因为其爱好一致性始终在探索新的表演空间,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作品《老兽》与《春潮》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手持摄影,以第一视角的形式将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在观看作品时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4]。

(四)独具东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华语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在拍摄过程中要凸显出东方特色。在我国传统的对美学的认知中,习惯于营造视觉上的审美意境,习惯于将东方的哲学隐藏在作品之中,既不过分招摇又彰显着其重要价值,完美地诠释了东方文化的婉约性与含蓄性。

影视作品《影》是一部独具东方特色的文化符号的作品,导演张艺谋凭此作品斩获了多个奖项。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有很多重复出现的元素,例如,太极、竹林、水墨画等,这些元素都是中国古典美的体现,整个电影的画面仿佛如泼墨工笔画一样呈现在观众眼前,颇具东方韵味。除了有“画”的成分,还有中国传统的乐器演奏,每一次故事发展到转折阶段,具有东方韵味的琴音就会响起,不仅能够带动观众融入其中,还能感受到后期两军对战的激烈[5]。

更重要的是影视作品的内涵,该影片是站在小人物的角度上对命运和权势的挑战,与以往影视作品的选角有很大差异,导演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想要寻求自我,实现本我,追逐人身自由的人物形象,是万万千千小人物生活现状的缩写。影片中还着重描写了人性的复杂,凸显了导演对人性的思考,传递了要关注小人物命运的大义。

(五)整体电影风格的隐喻性变化

影视作品本就是习惯于隐喻性传达思想,表达观点。我国的整体影视作品的风格也朝着隐喻性的方向变化,我国的影视作品类型丰富,各种作品在拍摄中的重点不同所要表达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曹郁导演的影视作品呈现出褒贬不一的现象,在其初期的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习惯以写实的方法进行拍摄,以便于更好地还原作品人物,但是这种拍摄的方式引发了很多的争议,因此在其后期的作品中每一次都有了新的进步。

曹郁导演影视作品《可可西里》中主人公的气质阴郁,令人感到非常不适。在同期的电影中也的确是丧失了票房,但是在拍摄作品的过程中为了符合作品人物形象,采用了写实的方法,也就意味着在拍摄过程中对主人公未多做修饰,因此该作品上映以来并没有收到太多好的票房。但是在原作者的眼中,可可西里本身就是一个残酷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人,在极端的自然条件下,对生命感到漠视,也没有人情味。

但是在影片最后的阶段,巡山的队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看到了秃鹫的身影。这是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片段,在影片最初阶段就拍摄了喇嘛在进行葬礼仪式,死亡后被秃鹫捕食是从侧面反映出了可可西里生存的残酷性,也体现着可可西这一特殊地带的生死观,反映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增加了影视作品的温度,能够给观众带来很好的反思空间。

三、结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度发展,各国的影视作品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渠道获得观看的机会,我国要立足本土优势,将华语影视作品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并将其传扬出去。近几年来,华语电影的摄影风格及影像特征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电影作品中对于光线的调整,明暗调的运用,空间的转换以及色彩的搭配都更加成熟,影视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张力,拍摄的手段和技术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放眼未来,华语影视作品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作为。

猜你喜欢

华语光线摄影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消失的光线
“你看不见我”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华语电影概念探微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