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赋能课堂新样态

2023-01-05刘景菲

中小学校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化智慧素养

□刘景菲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信息与知识的综合化运用日益加强,传统教育教学面临挑战。为此,上海市建平临港中学以课题为牵动,依托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学习方式变革,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管理创新、合作沟通模式构建,赋能学生未来成长。[1]

一、分析现状,明确新时代学生培养目标

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与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要求相距甚远。打破传统课堂,以“聚焦核心素养,变革课堂教学”为主题,构建新时代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迫切要求教育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学生的充分学习,推动新技术支持下课堂的教学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创新,探索立德树人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2]。

学校立足学生未来,充分发挥数字化便捷、开放、互动、融合的特点,为师生营造关爱、灵动而充满生命尊重和个性张扬的数字化学习场景,创新实践智慧课堂教学。通过大数据支持的精准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互动合作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交互,把优质在线网络资源和学校课堂教学优势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打造智慧课堂新生态。让每个孩子实现个性化学习,赋予课堂新的意义和生命,[3]实现数字化赋能课堂,为“双减”后学校教育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了路径。

二、着眼未来,理清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思路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思维惯性,着眼于学生未来,充分发挥浦东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区位优势,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为抓手,依托课题研究,以课堂教与学的应用新形态创新实践,实现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全面、有个性地成长的目标。以发展性综合素质评价与精准教学为核心,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主线作用,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借力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普及,开展数字环境下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促进学校育人模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家校协力育人方式的转变,提升立德树人效能。

(一)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未来人才的竞争中,数字素养是决胜的关键。学校以教与学的模式创新来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三个助手”(备课、教学、学习)的数字化转型研究,推动由经验向数据、群体到个体、教学到学习的教学转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坚持精准教研、变革教学

基于以年轻教师为主的新建学校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确定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为抓手、以融合创新应用为主线的校本研修思路,采取“理念先行,主动发展;融合应用,创新发展;普及应用,全面发展”的校本研修策略,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探索构建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应用数字化手段助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拓宽数字时代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的途径,培育胜任新时代教育需求的“未来教师”。

聚焦数字化条件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变革,以升级环境、优化供给、精准教研、创新教学、改进评价的实施路径来重构教学方式、重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和教研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打造智慧共生课堂。通过人机交互、人机协同创设新的教育形态和场景,促进教学变革。

(三)坚持数据赋能、安全管理

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赋能学校教学管理和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多维度、个体化数据进行收集、挖掘和应用,推进课堂教学数字化驱动,构建智慧课堂新样态,以学校优质而有特色地发展实现学生的成长。

三、多元融合,创新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实践

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师在课堂中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实践教与学的方式变革。课前,教师依托云端发布导学单、课件、微课等有关资源,让教学起点延伸,实现自主学习有效发生,开展预习测评和反馈,通过学情分析,让以学定教得以实现。课中,教师通过智能终端发送学习任务给学生,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当堂检测,实时进行过程数据分析,推进互动交流,调整提升教学策略。通过辅助工具,搭建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学习。课后,教师依托云端推送个性作业,借助批改和数据分析,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使因材施教得以实现,展现课堂教学新生态。充满活力和探究精神的智慧课堂,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4]

(一)线上线下融合,构建课堂新生态

通过技术,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作业服务和管理评价得以融合,沉浸体验式、交互协同的创新性智能学习场景得以搭建,可以引导学生乐学、会好、学好。

数字化重构教学流程。依托互联网支撑,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种连接。课前,学生观看微课学习,教师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直播讲解;课内,探讨交流,归纳总结;课后,线上答疑,反馈提升,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得以实现,实现不同层面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师生、生生、家校关系更加和谐。

数字化赋能师生成长。依托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作室,统筹工作室名优资源,增强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创新教学组织结构,开设网上课堂,在课程录制、资源开发、线上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上进行指导,使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利用“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校内校外融合,培育智能教育素养

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学校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实践拓展、反思研讨,引导教师主动对接新技术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创新,促进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提升。

科学分析教师信息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精准设置培训梯次进阶课程,通过定制化培训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与创造性地应用于学科教学实践,重构教师管理方式。[5]培养教师由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学生的引路人、分析师、互动者、对话者、帮助者、陪伴者。

学校教师分别与上海师范大学专家、浦东教发院教研专家、校际共同体成员学校教师开展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学习研讨,探索科学适宜的教学方法,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借助人与机器的有效沟通和连接,关爱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力等能力,实现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变革,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师在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中实现自身发展,努力成为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教师。

(三)跨界融合,培育时代新人

通过问卷,准确掌握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成长,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式。学校调查问卷设计分层次问题,运用学习评价单,教师可以轻松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比如,在“对话鲁迅”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采用问卷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基于调查数据指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课后,学生自主通过评价量规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借助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互评的数据,清晰掌握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可以更精准地为学生推送适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习更加高效。

改变以文字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积极尝试应用多种媒介,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地呈现学习内容。例如,在英语课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单元教学中,教师利用学校公众号、宣传海报、微视频等多种方式,在唤醒学生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创作的潜能,为数字时代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新思路。

聚焦重点问题,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将多学科融合,减少因单学科教学内容重复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在《七律·长征》 教学中,教师将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知识进行梳理,精心设计微课,通过智慧课堂开展“双师互动”,不同学科教师共同设计微课来解读课堂学习内容,历史教师课件辅助诗歌学习、政治教师红色精神教育丰盈生命、语文教师汉字听写大赛夯实语言基础等,跨学科教学,拓宽了学习路径和载体,为创新人才培养打开新路。

四、成效

数字教育技术进步、网络学习空间融合创新应用的深入,推动了课堂教学辅助手段数字化、多样化、高品质的发展,立德树人效能快速提升。

(一)师生综合素养提升

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网络研修,教师能够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师群体进行智慧交流和碰撞,拓宽教师教育思维,提升教育智慧。教师基于数据分析课堂教学更加精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数字化赋能,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更加高效、便捷,依托平台自主学习、深度探究、同伴交流、互动协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构建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新形态

教师在信息化专家的引领指导下,积极尝试应用场景的创新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基于数字化环境下“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为学校有序、高效地开展“停课不停学、不停教”提供了坚实保障。连接教学、教研、德育、家庭、党建、课后服务的空间互动,使技术赋能“居家学习”,精准、科学、高效地教学,形成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态。

通过数字化赋能“双减”,特色校本选修、多彩的课后服务、丰富的拓展课程、多样化的辅导,让作业、教学、教研方式更加灵活,教师教学、答疑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成长更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成为学校推进“双减”工作的重要抓手,师生主动应变,拥抱数字教育,形成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发展教育新形态,让学校生活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美好的成长体验。

(三)实现课堂数字化转型

建设开放智慧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和特色鲜明的未来教室,校园内智能图书借阅机、智能朗读亭、智能唱吧、智慧门锁、智能体育器材等设备随处可见。通过智能感知并记录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数据,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随着网络学习空间教学应用,数字化赋能课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员教师进行线上党史宣讲、语文教师经典诗词诵读拓展、体育教师的智能锻炼体验、科学教师STEAM 编程设计、艺术教师的智慧育美等,以新技术激发教育活力,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让追求积极变化成为学生的自觉。“互动课堂”“双师课堂”和“资源应用课堂”的实践探索,实现了新时代课堂数字化转型。

(四)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数字化赋能课堂变革,新媒体教学方式融入的思政课能激发思政教育新活力,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名校长工作室的网络思想政治课教学研讨,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云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学校代表在全国校长培训会上分享数字化赋能课堂转型经验的成果《在扶贫支教中向教育家型校长进发》,带动薄弱地区提升教育质量。学校课题“云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性研究”通过中央电教馆中期验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观念转变。1 名教师入选中央电教馆智慧教育培训项目专家团队和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

数字化赋能课堂新样态是关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观念转变与素质提升的复杂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探索数字化赋能新型智能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业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同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教师育人理念的转变、教育体系的重构、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上,还需做出更多的努力。

教育成就梦想,人才决定未来。我们需要面向未来,立足当下,以开放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教育数字化赋能课堂,以教育的综合改革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帮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技术赋能教育,带动立德树人效能的提升,慧学促“双减”,强基促“双新”,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为学生未来幸福成长夯实了基础。新时代,随着科技赋能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教学环境新优化、教学模式新变革、信息素养新提升,笔者认为一定能走出一条减负增效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数字化智慧素养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